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對家族傳承的延續(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 總結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87、《古文觀止》·卷五. 漢文.太史公自序《史記》誦讀+賞析

太史公自序.司馬遷

【原文】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釉唬骸矣d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兑住分斓亍㈥庩?、四時、五行,故長于變;《禮》經紀人倫,故長于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長于治人。是故《禮》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洞呵铩肺某蓴?shù)萬,其指數(shù)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洞呵铩分?,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后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p>

  壺遂曰:“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湯武之隆,詩人歌之?!洞呵铩凡缮瀑H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建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臣下百官力誦圣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圣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謬矣。”

  于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李陵之禍,幽于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庇谑亲涫鎏仗埔詠?,至于麟止,自黃帝始。

【注釋】

 ?。?)太史公:司馬遷自稱。(2)先人:指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3)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死時,成王尚年幼,于是就由周公攝政(代掌政權)。周朝的禮樂制度相傳是由周公制定的。(4)《易傳》:《周易》的組成部分,是儒家學者對古代占筮用《周易》所作的各種解釋。(5)《春秋》:儒家經典,相傳是孔子根據魯國史官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6)《詩》:《詩經》,儒家經典之一,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7)《書》:《尚書》,儒家經典之一,是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禮》: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三書的合作?!稑贰罚喝寮医浀渲唬褚巡粋??!兑讉鳌贰ⅰ洞呵铩?、《詩》、《書》、《禮》、《樂》,漢時稱“六藝”。(10)壺遂:人名,曾和司馬遷一起參加太初改歷,官至詹事,秩二千石,故稱“上大夫”。(11)董生:指漢代儒學大師董仲舒。(12)孔子為魯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孔子在魯國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和大司寇,是年五十二歲。司寇,掌管刑獄的官。(13)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開國之君禹、湯、文王。(14)陰陽:古代以陰陽解釋世間萬物的發(fā)展變化,凡天地萬物皆分屬陰陽。四時:春、夏、秋、冬四季。五行:水、火、木、金、土等五種基本元素,古人認為它們之間會相生相克。(15)牝牡(pìnmǔ聘母):牝為雌,牡為雄。(16)指:同“旨”。(17)弒(shì是):古時稱臣殺君、子殺父母曰“弒”。(18)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時王朝建立,必先立社稷壇;滅人之國,也必先改置被滅國的社稷壇。故以社稷為國家政權的象征。(19)伏羲:神話中人類的始祖。曾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據說《易經》中的八卦就是他畫的。(20)堯:傳說中我國父系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的領袖。舜:由堯的推舉,繼任部落聯(lián)盟的領袖。挑選賢才,治理國家,并把治水有功的大禹推為自己的繼承人。(21)《尚書》載之:《尚書》的第一篇《堯典》,記載了堯禪位給舜的事跡。(22)湯:商朝的建立者。原是商族的領袖,后任用賢相伊尹執(zhí)政,積聚力量,先后十一次出征,消滅了鄰近幾個部落。最后一舉滅夏,建立商朝。武: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繼承文王的遺志,率部東攻,在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大敗商紂王部隊,建立周朝。(23)詩人歌之:《詩經》中有《商頌》五篇,內容多是對殷代先王先公的贊頌。(24)三代:夏、商、周。(25)符瑞:吉祥的征兆。漢初思想界盛行“天人感應”之說,此曰“獲符瑞”,指公元前122年,漢武帝獵獲了一頭白麟,于是改元“元狩”。(26)封禪:帝王祭天地的典禮。秦漢以后成為國家大典。封,在泰山上筑土為壇祭天。禪,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出一塊場地祭地。(27)正朔:正是一年的開始,朔是一月的開始;正朔即指一年的第一天。古時候改朝換代,都要重新確定何時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以示受命于天。周以夏歷的十一月為歲首;秦以夏歷的十月為歲首;漢初承秦制,至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04)改用“太初歷”,才用夏歷的正月為歲首,從此直到清末,歷代沿用?!案恼贰奔粗复恕#?8)易服色:更改車馬、祭牲的顏色。秦漢時代,盛行“五德終始說”。認為每一個朝代在五行中必定占居一德。與此相應,每一朝代都崇尚一種顏色。所謂夏朝為水德,故崇尚黑色;商朝為金德,故崇尚白色;周朝為火德,故崇尚赤色;漢初四十年,漢人認為自己是水德,故崇尚黑色,后經許多人的抗爭,到武帝時正式改定為土德,崇尚黃色。(29)穆清:指天。(30)重譯:經過幾重翻譯。喻遠方鄰邦??钊哼店P。(31)遭李陵之禍:李陵,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漢名將李廣之孫,善于騎射,漢武帝時官拜騎都尉。天漢二年(前99),漢武帝出兵三路攻打匈奴,以他的寵妃李夫人之弟、貳師將軍李廣利為主力,李陵為偏師。李陵率軍深入腹地,遇匈奴主力而被圍。李廣利按兵不動,致使李陵兵敗投降。司馬遷認為李陵是難得的將才,在武帝面前為他辯解,竟被下獄問罪,處以宮刑。這就是“李陵之禍”。(32)縲紲(léixiè雷謝):原是捆綁犯人的繩索,這里引伸為監(jiān)獄。(33)西伯拘羑(yǒu有)里,演《周易》:周文王殷紂王拘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縣北)時,把上古時代的八卦(相傳是伏羲所作)推演成六十四卦,這就是《周易》一書的骨干。(34)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孔子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曾周游列國,但到處碰壁,在陳國和蔡國,還受到了絕糧和圍攻的困厄。其后返回魯國寫作《春秋》。(35)屈原放逐,著《離騷》:請參閱本編所選《屈原列傳》。(36)左丘:春秋時魯國的史官。相傳他失明以后,撰寫成《國語》一書。(37)孫子臏(bìn鬢)腳,而論兵法:孫子,即孫臏,因受一種截去兩腿膝蓋上臏骨的臏刑以后得名。齊國人,曾與龐涓一起從鬼谷子學兵法。后龐涓擔任魏國大將,忌孫之才,把孫臏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孫臏后被齊威王任為軍師,著有《孫臏兵法》。(38)不韋遷蜀,世傳《呂覽》:不韋即呂不韋,戰(zhàn)國末年的大商人。秦莊襄王時,被任為相國,封文信侯。始皇即位,稱呂不韋為“尚父”。他曾命門下的賓客編撰了《呂氏春秋》(又稱《呂覽》)一書。秦始皇親政后,被免去相國職務,趕出都城,又令遷蜀,憂懼自殺。(39)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韓非是戰(zhàn)國末期法家的代表,出身韓國貴族。為李斯所讒,在獄中自殺?!墩f難》、《孤憤》是《韓非子》中的兩篇。(40)《詩》三百篇:今本《詩經》共三百零五篇,這里是指約數(shù)。(41)陶唐:即唐堯。堯最初住在陶丘(今山東定陶縣南),后又遷往唐(今河北唐縣),故稱陶唐氏。《史記》列為五帝之一。(42)至于麟止: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獵獲白麟一只,《史記》記事即止于此年。魯哀公十四年(前481),亦曾獵獲麒麟,孔子聽說后,停止了《春秋》的寫作,后人稱之為“絕筆于獲麟”?!妒酚洝穼懙讲东@白麟為止,是有意仿效孔子作《春秋》的意思。(43)黃帝: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妒酚洝肥灼础段宓郾炯o》,黃帝為五帝之首,故云。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7、《古文觀止》·卷五.

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