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對家族傳承的延續(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 總結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火焰蜜珠:梅雨季里憶楊梅

鄒賾韜

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長三角地區(qū)的梅雨季。梅雨季里翹首以待的“梅”可不是黃梅。一顆顆色如火焰、味甘若飴的楊梅,方才是時令美味。

水鄉(xiāng)煙雨孕紅珠

在我國,楊梅樹的生長范圍很廣,華東、華南乃至西南地區(qū)都有規(guī)?;N植。不過對百年前的近代食客們來說,能“擺上臺面”的楊梅,大多還是產自浙東、蘇南。

火焰蜜珠:梅雨季里憶楊梅

余杭超山楊梅上市 視覺中國

錢塘江以東的浙江土地,被譽為“楊梅故里”。1939年版的《分省地志·浙江》給出評價“舊寧紹兩府屬各縣的楊梅俱蜚聲于市上”,此次寧、紹所指,即寧波紹興(包含舊屬紹興的今杭州蕭山)。浙東楊梅名產區(qū)的更細化甄別,可在1932年浙江省立農業(yè)改良場科學家編纂的《浙東楊梅調查報告》里找到答案:“尤以蕭山、余姚、慈溪、黃巖永嘉等,更為著名”。

蕭山楊梅是一類深得近代浙江食客歡心的名果。1936年,《浙江青年》有文盛贊:“蕭山所產的楊梅,就是所謂‘湘湖楊梅’,肥大鮮美,最負盛名。在紹興一帶所產的楊梅,他們也假冒湘湖楊梅,杭州水果店的招牌上都寫著‘湘湖楊梅’”。1937年《時事新報》也驚呼當地市場里“真正蕭山楊梅,占不到十分之二”。被仿冒者的地位與價值,自不必多言了。

慈溪、余姚、上虞三地毗鄰,構成了近代乃至后來很長一段時間浙東高品質楊梅出產的核心區(qū)域。1937年,農學家曾勉在其調查《浙江沿海各縣之楊梅》里稱贊了慈溪楊梅的規(guī)模與品相:“浙省出產楊梅,其品質最佳而栽培最盛者,當首推該縣”。1932年《申報》介紹稱慈溪“西鄉(xiāng)所產,名喚‘荸薺’種的,核小味甜,尤為著名”。

火焰蜜珠:梅雨季里憶楊梅

浙江余姚市鳳山街道梁湖頭穴湖村成片的楊梅樹上結滿了沉甸甸的楊梅。 視覺中國 圖

上虞的楊梅產業(yè)也非常繁榮,余姚和上虞交界處的五夫,是楊梅旺發(fā)地帶。1934年《京滬滬杭甬鐵路日刊》記述:“由五夫、驛亭兩站裝車到寧波,再在寧波轉裝海輪運滬。故每年在這楊梅全盛的半個月里,每班由曹(娥)開甬的客車,沒有不滿坑滿谷的,把這行李車、零貨車,以至于牲口車都裝的堆積如山”。

近代蘇南楊梅的名產區(qū),主要是蘇州洞庭一帶。百年前,太湖第二大島馬跡山是著名楊梅產地。1930年伍受真編纂的《馬跡山導游》介紹了本地楊梅品種:“上者曰‘殿山’、‘潭東’、‘炭團’,次則‘綠英’、‘青蒂子’、‘紫金鈴’,一種色白如雪者曰‘雪桃’,土名‘白楊梅’,紅白相間者曰‘八角楊梅’”。光福楊梅也是名聲在外,1924年,蘇州籍文人華吟水形象說明了光福楊梅的神奇之處:“紫者圓碩而甘,以光福所產為勝。置之紫漆盤中,幾莫能辨,此上品也”。

火焰蜜珠:梅雨季里憶楊梅

2007年6月12日,蘇州高新區(qū)樹山村果農正在采摘白楊梅。 視覺中國 圖

浙東、蘇南的白楊梅也不可不說,它又名“水晶楊梅”,上虞二都就是一個近代白楊梅名區(qū),白楊梅“果大扁圓形,色白帶黃,肉軟核小,汁液豐富,其味甘美無比,啖時清香撲鼻”,形態(tài)、色澤、口感方面均遠勝普通小楊梅。

全周期“費功夫”的楊梅

可不要被楊梅果實的“刺頭”外表迷惑,楊梅實際上是一種很嬌貴的果樹。

楊梅從種樹就開始“講究”起來了。首先是選址,1951年的《楊梅的種法》中談及了楊梅樹栽種選址的要求:第一是“在江浙一帶夏季太陽強烈的地方,以向東或向北太陽較少的微陰地比較好,向南或西南的不很相宜”,栽種在避陽坡的楊梅樹“壽命可以長而豐產”。另一方面,楊梅產區(qū)周邊最好有若干面積的開闊水域,一個重要考慮是“江浙一帶冬季氣溫較低,近于水澤可免凍萎”。

火焰蜜珠:梅雨季里憶楊梅

楊梅樹 wiki commons 圖

楊梅樹從種苗到果樹的蛻變也絕非易事。1937年《時事新報》說明了楊梅樹培育的始末:“隆冬時,將樹枝攀壓于地,上壅肥土。經一年后,其枝自能入土生根,再經三四年后,即能產早期楊梅。惟顆粒極小,如紐扣形。又須用‘接木’方法,擇其他樹種之佳者,折其嫩枝,用刀裂其皮,扎于早期楊梅樹之梢莖上,外面涂以肥土,藏于樹蔭下。經半年始成,至本年可結實累累,得肥大鮮甜之紅楊梅矣?!?/p>

楊梅采摘的精細度,直接決定了食客的體驗。首先要“抓時間”,趕在天氣變化前搶收楊梅。1936年《大公報》有問題提及,“楊梅原是一種‘風吹一半,雨落全無’的果子,因此縱然在大雷雨中,人們也要爬在樹上,將熟了的楊梅采下來的。要是任它留在樹上,那么不消一陣雨,一場風,便會把這些枝頭上成熟了的楊梅完全掃在地上”。

與“抓時間”的匆忙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摘楊梅時的“抓謹慎”。1935年,汪呈因在《浙江省建設月刊》上公開了上虞、蕭山等地果農采收楊梅時的要領:“農民于清早或傍晚,提竹制之籃,入山采摘,采摘時每握至多三枚,過多則易傷及楊梅果肉而致腐爛。輕輕放入籃中,落于地上者絕不可混入”。果農心里對楊梅果子的優(yōu)劣有柄標尺。1927年《新聞報本埠副刊》“泄露”了個中奧妙:“選擇楊梅方法,可挑色黑紫而刺圓鈍者,蓋刺銳紅色者,味多酸澀也”。

火焰蜜珠:梅雨季里憶楊梅

2021年6月23日,浙江舟山,村民正在采摘晚稻楊梅。視覺中國 圖

離樹后的楊梅腐爛速度驚人。在冷鏈運輸尚不發(fā)達的時代,楊梅“采后在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放的時間很短,最多不過二三天”。正因嬌嫩,楊梅的運輸也很是講究。外運的楊梅一般都會裝進竹篾籃里,上面再鋪蓋一層深綠色的“狼萁草”保鮮。

不少人心理“抗拒”楊梅的原因,便是“吃楊梅等于吃蟲”。1932年一位美食作家給出的建議是“生食之前,加食鹽少許于果上,其蟲即自行退出,體小于蟻,或作白色,或為淡紅色,宜以清水洗去”。楊梅汁一旦沾染到衣服上,一般清水難以清洗,1924年,蘇州籍文人華吟水披露了他所知的妙招:“楊梅汁染衣不易去,或謂以硫磺熏之然后洗,其紅白落”。

一枚果子的多重體驗

楊梅不只讓人吃得爽,也能讓人玩得盡興。每當楊梅碩果掛枝,江浙民眾便會迎來堪比踏青的“鄉(xiāng)野游”。1937年《時事新報》稱紹興“山鄉(xiāng)人有習俗,凡當楊梅盛熟之時,必邀集親友來,名曰‘戲楊梅山’,任客盡量采吃,但不準強行攀折,采摘時只可由楊梅樹之根部,用手搖之,使楊梅成熟者,自動墜地,此為禁例”。類似活動也是常熟地區(qū)的一項傳統(tǒng)。1947年《飛報》記者報道稱“虞山風俗,有一種游春的節(jié)目,叫做‘看楊梅’,時間大抵在端節(jié)相近,楊梅已經大熟。虞山人常常扶老攜幼,到尚湖邊去看楊梅”。當時甚至還有家庭以摘楊梅代替清明掃墓。1948年《東方日報》的一位作者寫道:“我家的祖墳,在蘇州滸墅關陽山上,墳上全是楊梅樹,滸墅關的楊梅,也相當有名,所以我們每年必定在夏至后五六天去上墳。因為我們的上墳不化紙錠,不供祭菜,也不實行掃墓,不過是探墓罷了,無非一面探墓,一面吃楊梅”,這可真是“生態(tài)葬”了。

近代上海是浙東楊梅的主要市場之一。近代浙東楊梅大多利用鐵路及“鐵海聯運”外送。1948年《小日報》新聞主筆形容蕭山楊梅外銷盛況道:“每年楊梅時候,火車上的裝運,差不多觸目都是楊梅”。應季的楊梅,也成為梅雨季上海格外醒目的一道街景。當然了,囿于保鮮困難,近代上海人很難吃到真正的高品質楊梅。1937年《申報》描繪洞庭西山所產水果時提到:“雖然上海也有楊梅吃,但不是‘山上楊梅’”,這終歸少了個“鮮”字。

火焰蜜珠:梅雨季里憶楊梅

1930年代裝筐運抵上海的浙東楊梅

先人們自然舍不得把楊梅季局促在十幾二十天里。于是乎一個又一個留存楊梅之味的妙招應運而生。

楊梅,可以做成蜜餞。1937年《申報》介紹洞庭糖楊梅“分干、濕兩種,干的成為白糖團子狀,濕的是用桂花和蜜汁制成的,味極甘美芬芳”。老上海蘇式點心鋪里售賣的糖楊梅還有個額外講究,1923年,童玉民發(fā)表在《中華農學會報》上的文章則記錄了腌漬楊梅的傳統(tǒng)方法:“楊梅三斤,用鹽一兩,腌半日,沸湯浸一夜,控干,入糖二斤,薄荷葉一大把,手拌勻,日曬汁干收”,想必添入楊梅里的薄荷,是夏日怡人的“點睛一筆”吧!還有更復雜的糖楊梅工藝。1958年上海市糖業(yè)糕點公司加工部采集的經驗稱糖制好的楊梅干只是半成品,這些土話里叫“胚子”的楊梅干需“放入缸中,密封缸蓋,不使空氣流通,出售時再加綿白糖拌和”,那般“甜上加甜”,而今的普通吃客怕是難以接納了。

近代已有多家機構嘗試用楊梅汁釀造白酒,據稱其蒸餾后的口感確實還行。但時人所謂的“楊梅酒”,主要還是指浸泡了楊梅的白酒。浙籍文人郁達夫的短篇小說《楊梅燒酒》就活靈活現地描繪了友人在伏天大啖酒泡楊梅、暢飲楊梅酒的場面。

火焰蜜珠:梅雨季里憶楊梅

1940年代上海開林罐頭食品廠出品的楊梅燒酒

酒泡過的楊梅不僅能清熱解暑,還可對夏季部分急性腸胃癥狀起到很好的緩釋作用。早年間,江浙地區(qū)老說法曾誤認為吞楊梅核可以“殺肚蟲”,這顯然缺乏科學依據。但是酒泡楊梅的功效,是一代代人親身見證的民間智慧。

責任編輯:朱喆

校對:施鋆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