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shè)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yù)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qū)易鍌鞒械难永m(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lǐng)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nèi)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guān)系建立打下了基礎(chǔ)。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nèi)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zhì)。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dǎo)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nèi)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chǎn)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zhì)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guān)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chǎn)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lǐng)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chǎn)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chǔ)。 總結(jié)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dǎo)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育字五行屬什么?育字五行屬什么寓意!

作者:白玉蟾

《清靜經(jīng)》,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一卷。作者不詳,成書不低于晉魏或者更早。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極為重要的道家經(jīng)典。是道教煉養(yǎng)術(shù)重要資料之一。

清靜經(jīng)原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 靜。

男清女 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 者,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yīng)物,真常得性;常應(yīng)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 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執(zhí)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既著萬 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jīng)萬遍。此經(jīng)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于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于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于西王母。

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于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jīng),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jīng),悟解之者,災(zāi)障不干,眾圣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云。

清靜經(jīng)白話解說

嘆蕓蕓眾生,終日沉醉于孽海,度著無情的歲月,遭受種種劫煞,真是悲痛萬分,慘不忍睹呢。推其原因,這都是因為人心不古,泯滅天良所致。

孟子說:“天下溺,援之以道。”道為萬類生活的要素。中庸又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闭亲C明大道的尊貴。老子為道教之始祖,歷代以來救世的苦衷,并非是筆下可以敘盡的。

傳說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圣母玄妙玉女于殷王陽甲庚申歲,夢五色霞光,擁太上老君,降于空際,倏變?yōu)槲迳髦?,入口吞食之,遂凝圣胎,孕八十?年,至殷王武丁庚辰歲,三月十五日(即夏歷二月十五日)誕于楚苦縣賴鄉(xiāng)曲仁里。

圣母見天開數(shù)丈,眾真捧而出,因手攀李樹,從左肋而生。生時白首頂有圓光, 生而能言動,周行九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指李樹以為姓氏,事實已詳載于道藏經(jīng)。

周時稱為古隱君子,孔子又有“猶龍之嘆”。 神道變化,實在不能測透。老子遺留的經(jīng)卷很多,清靜經(jīng)也是其中的一部,全書宗旨是讓人歸依清靜的意思。今時奉命闡釋真意,注為白話解說,以便容易研究。

然 而研究之后,應(yīng)當如何?俗云:“念經(jīng)不如講經(jīng),講經(jīng)不如依經(jīng)行”善男、信女果能體意實踐,才合俺的希望呢!

第一章

老君曰:天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字解

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為道教之祖。形——是有形可觀,有跡可循的。天地——是混沌初分的時候,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

情——是屬于后天,是性的動,如喜、怒、哀、樂、愛、惡、欲等。日月——日為火之精,乃恒星之一,月為水之精,乃系地球之衛(wèi)星,也就是陰陽的意思。

名——能稱呼標記出來的謂之名。強——剛強不屈,定而不可移的意思。道——萬事萬物所必循由之至理。

章解

老子說:大道本來無有形象,但是能夠生天育地;本來無有情感,可是能夠運轉(zhuǎn)日月的周流。本來無有名稱可以標記,但是能夠燮理陰陽,生發(fā)消長,養(yǎng)成天地間的萬物。

如此玄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又怕后人無所是從,就依據(jù)天理來推測,起了一個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做“道”。

詩曰

無形無象更無疆 一理流行貫八荒

萬物長養(yǎng)天地育 五行生克日月光

真空非空含妙相 無為有為透玄黃

緣深能得明師指 了達圣業(yè)永留芳

第二章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字解

清——是空虛純潔的意思。濁——污濁不凈的意思。動——移動的意思。靜——是寂然安止的意思。降本——是分賦的理。流末——是造成的象。

章解

這包羅萬象的道理,無微不至,無所不含。也有純潔,也有渾濁,也有動機,也有靜意,不過在它沒有發(fā)現(xiàn)出來的時候,知男秉乾道而成,所以為清為動,女秉坤道而成,

所以為靜為濁,一切動靜清濁的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賦下來的。陰陽相感,真理寓乎其中,自然會生出天地間的萬物來。

詩曰

圣意罔極混沌初 皇恩一本散萬殊

乾坤栩栩參造化 動靜如如盡功夫

激濁揚清道悠遠 法天則地德不孤

若趨聲色沉孽海 濤濤波浪幾時出

第三章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字解

源——根本源流?;谆A(chǔ)。悉——是明悉的意思,歸——附納歸入的意思。

章解

這玄妙無邊的大道理,就含著清濁動靜呢,可是細心追究,輕青的天還是重濁之地的起源呢。

因為九重宗動天,本系一氣流行,屬于動,可是確為地靜之基呢。人若是能夠至誠無息的常清常靜,自然連天地都要歸納在你的本性中呢。

詩曰

萬物之靈人獨尊 性統(tǒng)四端智慧深

寄塵有性當知本 處道無為但率直

總住聲色失覺路 難免沉淪困迷津

愿爾皈依常清靜 誠報天恩與師恩

第四章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字解

神——陰陽不測之謂神,亦猶性也。擾——攪亂的意思。欲——是嗜欲。即性情之所好者謂之欲。牽——引之使前牽動的意思。

章解

上帝所賜給的元神,本來是純潔無染,虛空無礙的。因為受到人心的憂亂,便將靈明的元神給蒙蔽著了。人降生后的初心,無嗜無欲,也是很安靜的。

因漸漸的長大起來,知識漸開,薰陶漸染,有了私欲之念,要受到俗情物欲的牽動引誘,便將人心驅(qū)使的如失韁之劣馬了。

詩曰

人心好靜欲多牽 勸君當將六門關(guān)

修身誠意惟格物 清心寡欲須戒貪

實用四勿??思?體行八德時格天

一念不生無可掃 金丹不煉自然圓

第五章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字解]

遣——格除的意思。澄——由濁入清的意思。自然——無所勉強之意。六欲——是色、聲、香、味、觸、法。三毒——貪、嗔、癡。

[章解]

如果能夠永久的將一切私欲雜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靜不妄動了。心不妄動,再加上澄清的功夫,元神能灑灑陀陀,虛空寂靜,一點掛礙也沒有了。

不用去造作勉強,色、聲、香、味、觸、法、癡,也就消滅的無蹤了。

詩曰

心擾欲牽苦無窮 輪回轉(zhuǎn)變幾時停

欲覓性中真面目 勿戀身外假虛榮

三心四相當盡掃 五蘊六欲自能空

灑灑陀陀無掛礙 何愁大道不成功

第六章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字解]

不能者——通俗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意思,也是沒有志向者的措詞。

[章解]

能字含有深遠的意思。如其能的時候,則可以一性圓明,復(fù)合無極。不能的原因,是因為心中的雜念還沒有澄清,私欲沒有除盡的緣故。

詩曰

眼前貨利休妄圖 勿惹風塵蕩五湖

須藉圣道成圣業(yè) 莫因凡福作凡夫

幸得三寶明舊主 虔修一貫返故都

今生不向彼岸渡 劫后懺悔復(fù)何如

第七章

能遣之者,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于空。

[字解]

觀——是察望,此處含有達觀其真理的意思。見——物接于目而能加以辨別的意思,也可作現(xiàn)出來講??铡碇w曰空,亦是諸法一無所有的意思。

[章解]

能夠遣除物欲的人,回光返照,內(nèi)觀自心,連心也沒有了,那還有什么欲呢?外觀其形,連形也沒有了。遠觀其天下的物,連物也沒有了。

心,形,物既然都 沒有了,唯能現(xiàn)出來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心,形,物其沒有的原因,是自己一性圓明,超然物外,不為浮欲所繞,明了身心幻境,萬物無常,不被聲色所迷, 朗然天真,妙意得存。這樣玄之又玄的性理,真是不能一言而盡其義呢。

詩曰

萬緣生滅意從從 悟盡塵勞俱是空

放眼休觀是非事 修身勿論苦樂情

三心了卻心心了 一竅通時竅竅通

自性般若隨時現(xiàn) 無時無地不光明

第八章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字解]

湛然——形容極清幽的意思。寂——安然清靜的意思。

[章解]

上章所說的“三者既無,唯見于空”。這個“空”,乃是空洞一無所有了。如果若是能空到極點,無所再空了,所余者是一個“無”字,然而這個“無”字, 亦應(yīng)用功夫,把它沒有了。

到此地步,連這“無”的功夫都不應(yīng)存在。因為有所在,即不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既然“無”的名字“無”的功夫都沒有了,這時 方算入于清幽常久的安靜呢。

但是寂靜到了極點。亦不知道其所寂了。此時的心性,已然離開塵俗的境界。私欲雜念,怎能夠再生起來呢?私欲雜念之心,既然不能 再生,這才是真實的清靜呢。

詩曰

至誠無息體自然 空空自如何須觀

無所空時即是妙 有點念頭卻非禪

寂無所寂不知寂 玄之又玄難言玄

自能覺悟體真意 普施慈懷挽狂瀾

第九章

真常應(yīng)物,真常得性。常應(yīng)常靜,常清靜矣。

[字解]

真?!媸遣惶?,常是不變。即是真理而言。性——天之所命與人的,人之所得乎天的叫作性。

[章解]

用那真常不變的理,來應(yīng)付萬事萬物,能夠真實不虛的去作,便能得萬物的性理。不但是平時如此,即便是應(yīng)于萬事,亦是事來則應(yīng),事去則靜。

果能這樣的平靜,自強不息的作下去,便能永長虛空無礙,寂然安止的不妄動了。

詩曰

清靜無為無不為 有感悉通理無虧

誰可判分清濁理 孰能循守動靜規(guī)

心神灑陀觀自在 智慧光明了是非

奧理精華幾個悟 學禪空到性如灰

第十章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字解]

漸——由淺入深,有次及第的意思?;袒?。眾生——梵語為“薩埵”。新釋為“有情”。舊釋為“眾生”。眾生二字有三意,㈠眾人所共生之義。

㈡眾 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㈢經(jīng)眾多之生死,亦名眾生。圣道——大而化之謂之圣,必由之路謂之道。簡而言之,即是圣人的心法。

[章解]

既然是達道如此的清靜,就可以漸次的步入真道了。既然得入真道的門徑,便可以說是得著真道了。雖如此說,確也毫無所得。

還必須普化有情,同登彼岸,方可稱為得道的,能悟透了這個道理的人,才可以傳布圣人的心法呢。

詩曰

定靜功夫大自然 何須爐中煉乾元

原人多為丹經(jīng)誤 迷子未能圣意參

苦海沉淪何日脫 樂境逍遙幾時還

但愿得道能布道 不負恩師闡真?zhèn)?/span>

第十一章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執(zhí)著執(zhí)者,不明道德。

[字解]

太上——最上之稱,尊敬老子的意思。上士——德學兼優(yōu),而且深明道理的人。下士——是德薄學淺,而且執(zhí)著的人。德——有功于世,有恩于人者謂之德。也就是率性而行,法于事的叫做德。

[章解]

老子說:上等的賢人,因他深明大義的,故沒有什么爭貪。下等的愚人,因執(zhí)著己見,不察情理,總是好起爭貪。

上等有德的人,有了有功于世,有恩于人的事,還不以為是德。下等無德的人,有心積德,作一點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因他是不明道德的真義呢。

詩曰

誰將塵緣盡悟空 惹動牽纏苦無窮

聲色貨利嫌少得 富貴功名總多爭

執(zhí)形著象失性理 背覺合塵昧靈明

上德普化超宇外 堪憐愚夫轉(zhuǎn)飄零

第十二章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字解]

妄心——是虛妄不實的人心,也是妄分別之心。

[章解]

現(xiàn)今真機普渡,道降庶民。凡是善男信女,皆有得道的機緣。然而眾生仍是認假不認直真。推其原因,唯有妄心所致。因妄心一動,道心難現(xiàn),離道很遠,所以不能得真道呢。

詩曰

眾生流浪轉(zhuǎn)循環(huán) 妄心一動惹牽纏

切切行功結(jié)后果 速速積德了前冤

此時不將真道得 何日方能故鄉(xiāng)還

囑盡衷言當覺悟 睜眼即見菩提船

第十三章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字解]

驚——突然害怕叫驚慌,言戒懼的意思。著——著受的意思。貪——染著六欲之境而不離之意。和“愛”字名雖不同,而理是一樣的。

求——索取的意思。煩惱——是一切貪,欲,嗔,癡等,能使煩心惱身叫煩惱。亦是悶悶不樂的意思。

[章解]

上章說的眾生不能得悟真道,就是因為有貪妄之心。一有了貪妄心,就要驚動那喜動而不喜靜的“識神”。識神被驚,心意外弛,便要著于萬物了。

既然接觸了萬物,就要生出不想離開,而要索取的心。但是天下的事,那能盡如所愿呢?如果求之不得,立刻就是無窮的煩惱。

詩曰

驚動心神任弛游 著于萬物欲貪求

欲念未逐心轉(zhuǎn)惱 貪求不得意生愁

聲色叢叢速回悟 孽海濤濤勿逐流

了盡俗緣方成道 此時不修幾時修

第十四章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字解]

憂苦——憂愁苦惱的意思。濁辱——污濁恥辱的意思。流浪——飄泊不定的意思??嗪!扔鳠o窮的苦境。指紅塵世界,有生死轉(zhuǎn)變而言。

[章解]

對于萬事萬物,如有求不得的時候,便會生出煩悶惱怒的事情來,由煩悶惱怒中,便要想入非非,妄念一動與身心添了無窮憂愁和苦惱,便要遭受到許多的污濁恥辱。

惹得飄泊下流,轉(zhuǎn)變生死,永久沉淪在無邊的苦惱境遇中,永遠的迷失了真常不朽的道呢。

詩曰

煩惱妄想致傷懷 欲蔽層層昧靈臺

常沉苦海隨波去 永失真道著塵埋

誠意堅決休忐忑 信心守定勿徘徊

勿謂行道受魔難 功成自得見如來

第十五章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字解]

見前

[章解]

真實不虛,常久不變的圣道,能夠有悟性的人,自然會得著真意。得能悟透道理的人,便能永久皈依清靜,不生不死了。

詩曰

悟性窮源體真空 常依清靜妙道凝

感應(yīng)通達一心印 智慧照遍萬卷經(jīng)

能脫塵俗無人我 得證涅槃了死生

克己成人兼天下 發(fā)大愿心渡蘊靈

老君贊

無為妙道 包羅天地 清靜一經(jīng) 盡載真意

歲月來往 古今傳遞 堪嘆眾生 鮮知妙諦

自心真如 獨釋其秘 茲爾緣深 休自暴棄

得善服膺 踐行竭力 成就正果 綿綿永繼

整理不易

喜歡請點贊收藏!

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