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shè)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yù)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qū)易鍌鞒械难永m(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lǐng)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fēng)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nèi)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guān)系建立打下了基礎(chǔ)。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nèi)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zhì)。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dǎo)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nèi)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chǎn)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zhì)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guān)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chǎn)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lǐng)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chǎn)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chǔ)。 總結(jié)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dǎo)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zé)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zé)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中國文化中的樹與人:人生如樹,樹生即人

文|孫葆元

中華文化以物喻理,博大精深。樹與人類伴生伴助,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它的品質(zhì),或松齡千年,或楊柳婀娜,或槐蔭玉立,說的是樹,喻的是人。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樹”這個詞有兩重含義,一重是作為木本植物的“樹木”的含義,是名詞;另一重是以樹喻立、喻直的文化含義,是動詞。以樹擬人,樹又不似人。直樹為棟是哲理,歪樹為美就是美學(xué),怪樹為奇便喻成獨特,我們看到林林總總的樹構(gòu)成森林,也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構(gòu)成社會,這就是中國樹的文化。

中國人喜歡樹,把樹寫進詩文、繪入圖畫,成為不可動搖的文化傳統(tǒng)。丹青山水必有樹,山水畫家說,樹是山水的眉目。明白無誤地說,山水畫就是一張臉面,這張臉面上如果沒有眉眼,那是多么難看!清代著名文學(xué)家李漁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編繪畫譜、成書出版的《芥子園畫譜》教習(xí)作畫,其中的“樹譜”通篇賦予人情事理?!爱嫎淦鹗炙尼ā北阏f的是樹的特征,“岐”實際是“歧”之誤。歧者,是分岔,是不相同。樹必分杈,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自然也沒有一根相同的枝杈,以此喻人最為貼切。樹譜說:“石分三面、樹分四枝也。然不曰面而曰歧者,以見此法參伍變幻真若路之分歧?!碑嬛械摹笆秩妗北闶橇Ⅲw的石,“樹分四枝”是說樹的枝杈向四面伸展,是立體的樹。古人對于三維空間很早就有了清醒的認識,于是要求“四歧之中面面有眼,四歧之外頭頭是道”,這是圖畫中樹的美學(xué)。

原則確立,緊接著講樹的畫法。如果畫兩棵樹,務(wù)必一棵大樹、一棵小樹相搭配才好看。畫譜說,一大加一小是扶老;一小加一大是攜幼。大樹須婆娑多情,小樹須窈窕有致。這是不是以人比樹?如果畫三棵以上的樹,畫譜則要求“須左右相讓,穿插自然”,這是人的和諧美學(xué),于是就分出“交形”與“分行”的規(guī)則,讓讀畫的人讀出畫中的意趣。畫中的樹挺立著、交織著,其實是人的挺立與交織。

以人比樹,大概是有了文學(xué)就有了這樣的比擬?!对娊?jīng)·小雅·巧言》說:“荏染柔木,君子樹之?!边@里的“樹”是種植,說風(fēng)采無限的樹木由君子栽培,把“荏染”的樹與君子等同起來,意味著君子如樹,風(fēng)采無限。由此管子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他比喻說,種植糧食,有一年的盤算就夠了;種植樹木,須十年盤算;那么,樹立一個人呢?須終身盤算。樹人當然是樹德?!渡袝ぶ軙ぬ┦摹氛f得更直接:“樹德務(wù)滋,除惡務(wù)本。”這里的“樹”是建立,說的是:建立德治,務(wù)必深益;剪除邪惡,務(wù)必根盡。

中國文化中的樹與人:人生如樹,樹生即人

中華文化觀念里,人生如樹,樹生即人。且看王安石的《憶昨詩示諸外弟》詩:“憶昨此地相逢時,春入窮谷多芳菲……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男兒少壯不樹立,挾此窮老將安歸?!彼苍谥v人生樹立以及不能樹立之哀。司馬遷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更進一步講到,樹立人生要從根本上“樹本”之理。當年呂不韋曾規(guī)勸華陽夫人:“不以繁華時樹本,即色衰愛弛后,雖欲開一語,尚可得乎?”是說人立于世,不要以青春靚麗為資,而應(yīng)以賢德正直為本。他的勸告雖然動機存疑,但人本思想是沒有差錯的。這是“樹本”最早的文字記載。此后,人們以樹為范例,建樹起無數(shù)的英模,為人寰立行為標本,為思想立正確準則。人與樹并立于世間,共同綠化著這個生氣勃勃的世界。

人并不盲目地效仿樹,對于樹是有取舍的。效其直,慕其堅,羨其韌,人的行為準則就有了耿直、堅強、堅韌的品格,同時,又棄其斜、怪、丑,斥其不成材。原來人們是以堪用、擔當來評價樹的。樹又是人們心中的骨架。故宮的梁柱是樹木做的,這些樹生時婆娑多情,斫后承梁負脊,肩起一座巍峨的宮殿,實際上是肩負起一段歷史,這樣的樹如何不讓人心生敬意?難堪大用的斜、怪、丑卻是入畫的好素材,這樣的樹以奇標新立異,形成中國畫里的美學(xué)共識。直立與歪斜、端正與怪異,在樹的身上完成了對立與統(tǒng)一。

以物取意,唯物立標,是中華文化的智慧。物盡其用,物便多情,樹就寄托起人們無限的情感。賀知章看到了柳的依依多情,便說:“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币徽Z既出,派生出柳的文化。插柳寓意不擇生存環(huán)境,折柳寓意留別,把柳條盤成枝冠戴在頭上寓意生發(fā),把柳條插到門上寓意辟邪。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绷愠闪藨?zhàn)勝邪惡的力量。桃樹是柳樹之外被屢屢鐘情之木,唐代元稹詠桃花:“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桃花是結(jié)隊登場的女子;崔護筆下的桃花更是花與人面的疊?。骸叭ツ杲袢沾碎T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李賀則有點傷春:“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币豢脴?,在不同人的眼里具有不同的姿態(tài),這是文化觀念的解讀。

最被人尊重的是松樹。松樹千載,華亭如蓋,且不朽腐,是中華文化中極莊嚴的形象,有文以來,沒有誰敢輕褻玩弄。魏晉時期的劉楨以松樹勉勵自己的從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fēng)。風(fēng)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边@哪是說松,分明是在說人。陳毅將軍另寄深意:“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绷私鈱④娚降娜?,都知道這是他的自我寫照。如果僅僅滿足于松齡鶴壽,那文化就俗了,松的文化是它苦寒而不凋、艱歲而青蔥的本色。

另一株經(jīng)歲寒而愈紅的是楓樹,它也是被人尊敬的樹。杜牧忍不住停下腳步贊賞它:“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边@是對生命的禮贊。楊萬里眼光詼諧,他眼里的楓樹是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把松、楓間雜在一起,塑造了《芥子園畫譜》里的意境。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從沒有無來由的謬賞,我們擊節(jié)贊嘆貞節(jié)、高潔、氣節(jié)、不屈、不折,都是從樹的性格中引申過來的。

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