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對家族傳承的延續(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 總結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萌言萌語”不應是青春話語的唯一樣子

作者:唐尚書、江運齊(分別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華中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

“萌萌噠”“嚇死寶寶了”……如今在日常交流中,經常能聽到一些人隨口說出這樣的“萌言萌語”。從“賣萌”當年被《咬文嚼字》編輯部評選為年度“十大流行語”算起,“萌言萌語”活躍至今已經十余年。

萌,本義是草木生長發(fā)芽的樣子,充滿著朝氣與希望?,F(xiàn)在人們常用“萌”來表達喜愛的心情或可愛的事物。比如,用“萌化了”來表達內心的無限喜愛,用“萌寵”來形容貓、狗等寵物,用“萌娃”“萌寶”來形容可愛的小朋友,高校學生也常用“萌新”來形容剛進校園的新生。另外,諸如青少年群體中流行的“本寶寶”“小可愛”“小哥哥”“小姐姐”之類的稱謂以及兒童化風格的表情包,也可以看作是“萌言萌語”的延伸表達。

“萌言萌語”最初產生于網絡空間。人們在虛擬空間中交流,故意扮可愛狀,讓自己的語言充滿稚嫩氣,以為對話增添輕松愉快的氣氛,消除人際交往中的距離感和陌生感。這種“萌言萌語”出現(xiàn)后,深受青少年歡迎。故作幼稚的表達散發(fā)著童真童趣,激發(fā)起他們對童年的懷戀和追憶,也迎合了他們在交流互動中追新求異的心態(tài)。

以“萌言萌語”為代表的網絡語言影響巨大,已從虛擬空間進入口語表達甚至成為不少青少年的書面用語。比如,不少學生寫作文就經常使用網絡用語。還有一些人抱著游戲化的心態(tài)或為博眼球,刻意追求低幼化表達。此外,“萌言萌語”還逐漸從一種交際符號演化為特定文化圈層的身份標識,比如在一些網絡社群中,如果不懂“萌言萌語”等網絡語言,不僅很難理解社群成員要表達的意思,也很難融入“圈子”。

使用“萌言萌語”“萌表達”不是一種錯,但要警惕對幼稚化語言的過度使用會弱化人們正常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無論網上還是網下,不少青少年經常抖落出一些萌段子,可一旦離開“萌萌噠”“絕絕子”這些萌表達,他們似乎就無法表達贊美;一旦不使用“咱就是說”“一整個大動作”“無語住了”這些萌語言,他們仿佛就不能好好說話。心中所想難以付諸文字,離開網絡語言就不會說話,這其實是一種“文字失語”的表現(xiàn)。如今,在“網生代”中,“文字失語”已經是普遍現(xiàn)象。前些年,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在豆瓣網上,還曾出現(xiàn)過一個“文字失語者互助聯(lián)盟”,里面竟然有多達30萬名受“文字失語”困擾的網友。人類使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是一個伴隨著思考、理解文字的過程?!拔淖质дZ”會扼殺人類的表達欲,甚至會限制人類的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活力,因為單一化模式化的網絡用語根本無法激發(fā)人的想象和思考。

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成年人也在用“萌言萌語”,比如有的老師在給學生上網課時,喜歡自稱“某某醬”。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和情境中,使用“萌言萌語”確實能夠起到調節(jié)氣氛的作用,但這不應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拋開對孩子的不良示范不說,試想一下,現(xiàn)實生活中,一大把年紀的人,張口閉口“萌萌噠”“嚇死寶寶了”,那是怎樣一種滑稽的場景?即便不是老人,只要他或她已經成年,老是使用“萌表達”,也會給人一種敷衍無聊、空洞乏味、情感上油膩有余而真誠不足的感覺。

言為心聲,語為心境。一個人言談舉止間的“言值”,反映著他的內在修養(yǎng)、文化水平與思想境界。當代青少年有朝氣、有活力、眼界寬、見識廣,五花八門的網絡用語讓人看到了他們幽默的一面,但如果青少年的話語體系里全是千篇一律的網絡用語,那如何去表達這個世界的精彩?舉個例子,表達孩子的“萌”,可以說“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可以講“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還可以用“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些難道不比一句“萌萌噠”更有表現(xiàn)力?

青少年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歷來為人稱頌。孔子說:“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span id="aklzwvf"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354778" qid="6542109268131190030" mention-index="0">孟浩然說:“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span id="q9o4dz6"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910859" qid="6539036419514438925" mention-index="0">劉禹錫說:“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趙翼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碑敶嗌倌曜罹邉?chuàng)新熱情,從某種程度上說,創(chuàng)造“萌言萌語”等青春話語、時尚表達是他們過剩精力智力的一種宣泄。我們要鼓勵青少年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但也要引導他們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要求,正確規(guī)范使用國家的通用語言文字。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思想是語言的靈魂。未經過大腦思考的表達是無力的,未經過思想冶煉的語言是沒有生命力的。俏皮詼諧的“萌言萌語”或許會火一陣子,但只有有趣有愛有力的話語表達,才能經過時間的沉淀而真正留下來。青春話語既不應是老氣橫秋的故作深沉與附庸風雅,也不應是奶聲奶氣的嘩眾取寵與討巧賣乖。青春話語應該呈現(xiàn)出朝氣蓬勃的樣子,不卑不亢,字正腔圓,擲地有聲,既有優(yōu)雅的談吐,又有真摯的溫情,還有靈動的智慧。時尚表達不應是各種梗堆在一起的語言文字游戲,不應只有耍寶炫酷、標新立異的語言外殼,而應是真情實感與文化素養(yǎng)的深度融合,并承擔起創(chuàng)造文化、引領思想的時代重任。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06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