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基本思想觀念。關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內(nèi)涵,國內(nèi)外學術界尚有不同的看法,不過一般都認為《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源頭。八字易象,把“天人合一”的觀念,作為其理論基礎之一。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xié)調(diào),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于主體與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疤烊撕弦弧彼枷耄梢哉f是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觀念,它幾乎統(tǒng)領了中國古代儒、釋、道各家,《易傳》中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人們把這種有機整體觀說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但這種和諧統(tǒng)一又是建立在《易傳》的生命哲學之上的。
其一,認為人類社會倫理道德起源于自然界的運行規(guī)律。所謂“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認為天、地、人三者是一致的?!傲⑻熘溃贞幦贞?;立地之道,日柔曰剛;立人之道,日仁日義”,這種規(guī)律的客觀性,是由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來決定、來保證,因而是不可改變的?!疤烊撕?一”論,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天人本來合一,二是天人應該合一。《鐘呂傳道集》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為體,二為用,三為造化。體用不出于陰陽,造化皆因于交媾?!边@就是說,人與萬物皆是由“陰陽”的“交媾”而產(chǎn)生的。這一思想淵源于《易傳》。《周易·系辭下》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已包含了宇宙發(fā)生和生命發(fā)生同一原理的思想。所以《鐘呂傳道集》在闡述天人共同的生成原理時說:“天地交合,本以乾坤相索而運行于道,乾坤相索而生六氣,六氣交合而分五行,五行交合而生成萬物。至如父母交會,真氣造化成人,如天地行道,乾坤相索而生三陰三陽。真氣為陽,真水為陰。陽藏水中,陰藏氣中。
其二,認為人類社會的運動規(guī)律與自然界的規(guī)律相同。八氣中?!弊忠紫笳J為自然界與人,來自同一本源,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生是一個小字宙,宇宙是個大人生:人體是個小字街,宙是一個大人體?!?span id="3q7f2f7"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8794109" qid="6527573030229513475" mention-index="0">三命通會》說:“夫氣渾論.性質(zhì)未分孰為陰陽?太始既能,裂一為三,修息乃分,天得之猜輕陽,地得之而重濁為陰。人位于天地之中,享陰陽中和之氣放此清輕者為十干,主祿,謂之天元;重濁者為十二支,身,謂之地元。天地各正其位,成才于兩間者,乃所謂人也故支中所藏者主命,謂之人元,名為司事之神,以命術言之為月令”。又說:“萬物莫不得五行而戴天履地,唯人得五行之全,故為貴”。任鐵樵為《滴天髓》作注說:“凡物莫不得玉行,戴天履地,即羽毛鱗介,亦各得五行專氣而生。…惟人屬士,土居中央,乃木火金水中氣所成,獨五行之全,為貴”。
《太平經(jīng)》說:“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 ”《靈寶畢法》說:“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腎比地”。俞琰《周易參同契發(fā)揮》說:“夫人之一身,法天象地,與天地同一陰陽也?!薄短祥L文大洞靈寶幽玄上品妙經(jīng)》說:“于萬物之中,惟人為貴。惟人是萬物之首也,頭圓足方,上陽下陰,皆同于天地。固天有風雨,人有血氣;天有日月,人有眼目;天有萬象,人有萬神;天有八極,人有八脈;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地有五岳,人有骨節(jié);地有草木,人有毛發(fā);地有江湖,人有血脈。此者無不應于天地。人為萬物之首也,若不稟天接地,負陰抱陽,豈于天地之中,惟人動合天地造化?”
其三,人的本質(zhì)與自然的同一性。八字易象認為,人事的規(guī)律與自然規(guī)律是一致的。《滴天髓闡微》開頭幾個標題 “天道”、“地道”、“人道”、“知命”,就很明顯地點出了人的命運與自然界規(guī)律的關系。先明了“天道”、“地道”,即自然規(guī)律,然后才能了解“人道”,也就是人世間的規(guī)律,然后才前知命”,即知道人的命運?!兜未蟆返牡芤豢扇艟褪牵鹤R三元萬法宗,先觀地載與神功”,劉基注說:“天有陰陽,故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季土,隨時顯其神功,命中天地人三元之理,悉本于此”。任鐵樵作注說:“干為天元,支為地元,支中所藏為人元。人之秉命,萬有不齊,總不越此三元之理,所謂萬法宗也。陰陽本乎太極,是謂地載;五行播于四 子時,是謂神功,乃三才之統(tǒng)系,萬物之本原,《滴天髓》首明這就是說,要了解人的命運,先要了解自然界的陰陽變天道如此變化,五行相生相克,了解不同季節(jié),不同的五行,分別所起的不同作用,這就是“三元之理”。從八字實測操作來看,一般來說,凡是象征自然界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的八字,往往也同時就是好的命運的八字。凡是象征自然界天寒地凍,或是烈日炎炎,或是萬物蕭瑟,草木枯萎的八字,往往也就是命運不好的八字。凡八字中發(fā)生變化,一般也多用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自然關系來解釋。
其四,八字易象還認為,社會的倫理道德,來自于自然規(guī)律,其主要根據(jù)是五行及其生克關系。五行中含有道德因素,《李虛中命書》說:“智仁禮義信,水木火土金”,并注云:“水即言智,木則近仁,火則主禮,土則主信,金則主義”。這個觀點也不是八字易象的發(fā)明,從術數(shù)來說,早在戰(zhàn)國時期產(chǎn)生的相術,就講五行主五義。不過八字易象還進 一步認為,五行的衰旺生克不同,會帶來道德的變化。如《李虛中命書》云:水得水多,則“沉潛若溺,小巧多權,苗而不秀,聲譽汪洋”。金得金多,則“剛直尚勇,見義必為,過不自知,忘仁好義,思禮好勝”等等?!稖Y海子平·子平賦》總結云:“美姿貌者,木生于春夏之時;無智識者,水困于丑未之日;性質(zhì)聰明,蓋水象之秀;臨事果決,皆因金氣之剛。五行氣足,體必豐肥;四柱無情,性多頑鄙”。因為在古人看來,神靈往往是通過一定的,感天意以察人事,以行其政。天人感應論當然鬼種神秘暫學,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5影響腳是客夏存在。然環(huán)境的變化對人體會產(chǎn)生各種影響,人類的活動也會早期的八字易象著作,如《淵海子平》、《三命通會)等往往多用財官、神煞等斷命,對八字本身與自然界的關系論較少,后期的八字作品,尤其是《滴天髓闡微》,這方面的述則比較多。八字易象來源于《周易》,但《周易》側重于述社會綱常倫理制度與自然規(guī)律的一致性,而八字易象則更側重于個人性情品貌與自然規(guī)律的一致性;《周易》側重是人間道德規(guī)范的來源,為其提供合理性的證明,八字易象則側重前是人的道德行為的來源;《周易》回答的是“為什么人要遵守倫理道德”,八字易象回答的則是“怎樣的人會遵守倫理道德”。兩者的重點不一,但卻殊途同歸,共同揭示了人類道信與自然倫理的一致性。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