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西晉時期,三門峽市澠池縣曾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針灸學家,他就是被稱為中國古代十大名醫(yī)的針灸術鼻祖皇甫謐。
皇甫謐(公元215-282),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原籍甘肅安定,幼時隨叔父遷居澠池(今義馬市二十里鋪村新安故城),其所著《針灸甲乙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精典專著,在中國針灸學史上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甚至被人們稱為“影響中國的100本書”。
皇甫謐出身在富貴家庭,曾祖父是漢太尉皇甫嵩,但至皇甫謐時已家境破落、一貧如洗。皇甫謐生于公元215年,也就是漢獻帝建安二十年間3月6日。不幸的是,隨著皇甫謐來到人世的第一聲啼哭,他的母親因產(chǎn)后大出血而撒手西去?;矢χk成了一個不幸的孩子,但災難又給了他一個幸運的機會,因母親的去世,父親無法撫養(yǎng)他,遂把他送給了沒有兒子的弟弟皇甫叔獻。皇甫叔獻當時生活在河南澠池,是一位博學多才、門庭顯赫的名士賢達?;矢χk深得叔父嬸母憐愛,在他們夫婦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長大。
不久,皇甫謐的父親也因病離開人世,然而命運多舛的遭遇,當時卻并沒能改變皇甫謐作為富貴家庭出身的破落子弟的形象,他17歲時已長得人高馬大,但卻無心求學,好吃懶做,不耐艱苦,整天游手好閑,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皇甫謐20歲那年,仍目不識丁,嬸母甚為其前程焦慮,街坊鄰家也多以為他是個野孩子,天生就傻,無不稱其為“癡”。一天,嬸母將皇甫謐拉到跟前,苦口婆心勸他收心讀書,可他根本就不當回事。一怒之下,嬸母將皇甫謐趕出家門,以示教訓。誰知皇甫謐從外邊摘回了許多野生瓜果給嬸母吃?;矢χk原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嬸母的盛怒。誰知掉母更加生氣,接過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已滿20歲,還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順父母,就得‘修身篤學’”。聽了這番話,皇甫遙終于意識到自己已虛度了20年光陰,內(nèi)心很受觸動,羞愧難當,眼里噙著淚花發(fā)誓要悔過自新,改弦易轍。
頓悟后的皇甫謐,發(fā)憤讀書,虛心求教,不敢有絲毫懈息。這時,他家境漸貧,為了生存時常勞作忙碌于田間,但始終以書為伴,在耕作間隙抽空閱讀,人們多稱其“書淫”。有人曾不解地問他為何對學習如此沉迷,他說:“朝聞道,夕死可也?!币馑际钦f早上明白了一個道理,就算晚上便死去,也是值得的?;矢ψV前期多涉足文史領域,盡數(shù)閱覽百家之說,學識淵博而沉靜少欲,成為當時社會的著名文人。他著述頗豐,先后有《高士傳》、《逸士傳》、《玄晏春秋》《帝王世紀》、《列女傳》、《孔樂》、《圣真》等名作問世。這些著作有很高的文學成就,社會影響很大。西晉時,當朝皇帝晉武帝很賞識他,曾征召他入朝為官?;矢χk特意上書婉言辭呈,但卻在書中表達了向皇上借書之意。晉武帝愛惜其才華,欣然借給他一車的書,供他閱覽,這在那時的澠池被視為奇事,傳為美談?!稌x書·皇甫謐傳》說他“有高尚之志,以若述為務”,林億在校《甲乙經(jīng)》的序言中稱他“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沉靜寡欲”。其盛名由此可見一斑。
當初對于醫(yī)學,皇甫謐并未涉獵,最多也僅僅有愛好醫(yī)術的愿望。他在《釋勸論》中曾表達了自己對古代醫(yī)家扁鵲、倉公、華佗、張仲景的仰慕之情,深根自己“生不逢乎若人”。然而后來的一場病痛,卻成就了他一代名醫(yī)的稱號。
皇甫謐身體素弱,加之長年勞累,42歲時竟罹患風痹病,半側(cè)肢體麻木不仁,右足萎縮變小,耳聾目呆,十分痛苦,幾至自殺。家人為其請了幾位民間良醫(yī),但均難治愈。病痛的折磨,使皇甫謐立志學醫(yī),在《針灸甲乙經(jīng)·自序》中他不無感慨地說:“若不精通醫(y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深地,無以濟之,此因圣人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抱病期間,皇甫謐自讀了大量的醫(yī)書,尤其對針灸學十分有興趣。皇甫謐依照醫(yī)書,常在自身上尋穴針灸,有的穴位刺不到,就叫兒子進針。就這樣,他結(jié)合自身感受,積極探索,靠針刺、拔火罐、按摩,僅以“百日”的治療,就把自己的風痹癥及耳聾癥治愈。
為解除更多病人的痛苦,久病成醫(yī)的皇甫謐萌生了寫一部針灸學專著的想法。因為他在探索治療自己的風痹病時,發(fā)現(xiàn)以前的針灸書籍深奧難懂而又錯誤百出,十分不便于學習和閱讀。
對于針灸方面的經(jīng)驗,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醫(yī)學家已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jié)。如1973年在湖南長沙和馬王堆漢墓中,發(fā)現(xiàn)了多種周代編寫的醫(yī)書,其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jīng)》和《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戰(zhàn)國時代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也有許多論述針灸的內(nèi)容。東漢初期針灸名醫(yī)涪翁還有《針經(jīng)》的專述。但是晉代以前涉及針灸內(nèi)容的醫(yī)書,“其文深奧”,“文多重復,錯互非一”。加上當時用竹木簡刻書,書被視為秘寶,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由于參考書奇缺,這給皇甫謐的編撰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然而很慶幸的是,皇甫謐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他用百折不撓的精神,設法借來了需要的醫(yī)書,經(jīng)窮搜博采,獲得了大量的資料。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yī)學著作,即《素問》、《針經(jīng)》、《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纂集起來,加以綜合比較,“刪其浮辭,除其重復,論其精要”,并結(jié)合自身的體會,摸清了人體的脈絡與穴位,終于寫出了一部為后世針灸學樹立了規(guī)范的巨著——(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jīng)》,也稱《針灸甲乙經(jīng)》,簡稱《甲乙經(jīng)》。
《針灸甲乙經(jīng)》,共10卷,128篇。內(nèi)容包括臟腑、經(jīng)絡、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等。書中校正了當時的腧穴總數(shù)654個(包括單穴48個),穴名349個,并對各穴位明確定位,對各穴的主治證、針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詳細描述,并一一糾正了以前的謬誤?!?span id="bdkrwcf" class="wpcom_tag_link">針灸甲乙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有重大醫(yī)學價值的針灸學專著,被人們稱做“中醫(yī)針灸學之祖”,一向被列為學醫(yī)必讀的古典醫(yī)書之一,歷代對之評價甚高。唐代醫(yī)家王燾認為皇甫氏“洞明醫(yī)術”,其著作“是醫(yī)人之秘寶,后之學者,宜遵用之”?!?span id="hgnuwcn"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3367437" qid="6581559846947017988" mention-index="0">四庫總目提要》盛贊皇甫氏這部著作“與《內(nèi)經(jīng)》并行,不可偏廢”。此書問世后,唐代醫(yī)署就開始設立針灸科,并把它作為醫(yī)生必修的教材。晉以后的許多針灸學專著,大都是在參考此書的基礎上加以發(fā)揮而寫出來的,也都沒有超出它的范圍。直至現(xiàn)在,我國的針灸療法,雖然在穴名上略有變動,而在原則上均本于它。1600多年來,它為針灸醫(yī)生提供了臨床治療的具體指導和理論根據(jù)。
《針灸甲乙經(jīng)》一書也傳到國外,受到各國,特別是日本和朝鮮的重視。公元701年,在日本法令《大寶律令》中明確規(guī)定把《針灸甲乙經(jīng)》列為必讀的參考書之一。足見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jīng)》影響之深遠。
119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3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