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五柳七
臺州一對夫妻給孩子取名“李不尚書”,一度引發(fā)熱議。孩子父母表示,名字諧音“禮部尚書”,趣味性強,識別度高。
《尚書》是儒家經(jīng)典,尚同上,《尚書》即上古之書的意思?!吧袝庇质枪糯倜?,始于秦,魏晉之后相當于宰相之任,至明廢除。尚書之前加個不字,不當官還是不讀書?
(唐)孔颕達等撰《尚書正義》,南宋時期浙刊單疏本
“李不尚書”是諧音梗,更像隨意取的網(wǎng)名?!抖Y記》說:“名子父之則也”,名字體現(xiàn)了父母一輩對子女的期許或訓(xùn)誡,這種諧趣化的取名方式,有失嚴肅。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為人父母,責(zé)任重大,不可兒戲。
古時名是名,字是字?!抖Y記·檀弓》說,“幼名,冠字”。名是出生后起的,字是成人時加的。名是用來自稱的,而字是用來給旁人叫的。顏氏家訓(xùn)說:“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古人的字可以用來進一步解釋名的含義。字之外還有號。古人諱名,直呼其名顯得唐突不敬,因此立字以尊名,字是專給人呼的,呼字表示客氣尊重。更立號以尊字,客氣加客氣,尊重更尊重。古人興之所至,又往往立號以自況,說起來立號的自由度倒像如今的網(wǎng)名。
起名這事,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今人取名,有“男《楚辭》女《詩經(jīng)》”一說,古籍博大精深,唐詩宋詞同樣可作取名神器,隨手翻來總會有所發(fā)現(xiàn)。
《說文》講“名自命也”,“命”字可作“名”講,《管子》曰“正也者,所以正定萬物之命也”的命,就是名的意思。千說萬說,命名的規(guī)則,還是以正為重。
古時取名,確實還是有一些基本規(guī)則的,最早如《左傳》所載,魯桓公得子,問大夫申繻(xū)該如何給兒子取名?
申繻給出“五有五不”之答。
“五不”的爭議比較大
先說申繻的“五有”。
有信:“以名生為信”。信即出生時的征兆。如李白出生時其母夢見了太白,岳飛出生時其母夢見了大鵬。
有義:“以德命為義”。義即祥瑞和祝福。如張邦昌、魏忠賢、袁世凱……舉這些名字有點不合適,就當反證吧。
有象:“以類命為象”。象即以形似之物為名。如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名丘。
有假:“取于物為假”。假即借取事物的名字。《爾雅》釋秦檜之名,“檜,柏葉松身”?!皺u”音如桂,只有秦檜的檜才讀成會。明代有位戶部侍郎叫孫檜,應(yīng)該讀作“孫桂”。
有類?!叭∮诟笧轭悺?。類即以父親當榜樣,取和父親相似的名字。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曾見隋代襄陽一墓志上,甚至父子同名,都叫羅靖。洪邁認為這是胡人風(fēng)氣,其實是上古風(fēng)俗。
緊接著,申繻又提出了“取名五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幣。”
“五不”的爭議比較大。清代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中質(zhì)疑:“如疥、疵、痤、蟣、虱、狗、彘、掉尾(姓昭涉)之類。見于《史》《漢》者,不可枚舉……然則之言何據(jù)乎?”
就說“不以隱疾”這條。老子姓氏名誰,至今有爭議。司馬遷說,老子姓李。學(xué)者李零在《人往低處走》一書中提出,李是氏,而非姓,可能在司馬遷的時代古人就已分不清姓和氏的區(qū)別。老子應(yīng)名耳,字聃。“他可能是個耳朵很大的人,神頭怪臉。”
老子像
老子耳朵大,孔子腦頂尖,即便不算隱疾,但終歸是怪相。徐仁甫在《廣古書疑義舉例》一書中,列舉以身體特征乃至身體缺陷為名的古人,《左傳》中有“齊小白,入于齊”“晉侯黑臀卒于扈”“衛(wèi)侯之弟黑背帥師侵鄭”?!妒酚洝分杏写居邝眨罩甘苓^剃發(fā)的刑罰。再有孫臏,臏是被削去了膝蓋骨。還有黥布,黥指的是臉上被刺字涂墨。這些總要算“隱疾”了吧。
百無禁忌一老翁
近代夏承燾先生在《天風(fēng)閣學(xué)詞日記》中寫,一次與王季思先生等友人閑聊,“戲舉古今人以肢體為名字者”。如:
易牙(齊桓公寵幸的廚子)、栗腹(戰(zhàn)國時燕國國相)、馯(hàn)臂(字子弓,《史記》作子弘)、息夫躬(西漢末期大臣)、曹頂(明代平倭,出生時頭頂三個旋兒,遂名“頂”)、傅眉(清代畫家。字壽髦,一作壽毛)、頭曼(宋景公,或兜欒之音訛)、目夷(春秋時宋大臣,墨子是其后人)、雍齒(西漢時人,從漢高祖劉邦起兵,卻數(shù)度叛離)、狐毛(春秋時晉國大夫,重耳的舅舅)、嚴顏(三國時蜀將)、商容(商代賢臣)、姜肱(東漢名士)……幾位先生公認,名字最奇的,是陳哀公名溺。
古人取名,隱疾不避,屎尿也不避。如《北夢瑣言》有位郝牛屎,《遼史皇族表》有位遼西郡王驢糞。
夏承燾先生又舉了同時代的一位奇人之名——鄧糞翁。鄧糞翁是上世紀初滬上書法大家。據(jù)學(xué)者蔡登山《人間不復(fù)鄧糞翁》一文,鄧糞翁一生數(shù)次改名,百無禁忌。鄧糞翁原名菊初,字鈍鐵,因喜操刀治印,與吳昌碩(苦鐵)、王冰鐵、錢瘦鐵,合稱“江南四鐵”。30歲時改名糞翁,自言“其時嘩眾口,謂我有畸行,吁嗟吾何言,矯枉失其正”。后又改名散木,乃借用《莊子》中“散木”(指無用之木)之喻。晚年寓居北京,因病截肢,故改名“一足”,寫詩道:“腿乎腿乎別矣汝勿憂,汝存我命危,汝去我命留。我命留,猶得為社會主義建設(shè)備一籌?!?/p>
鄧菊初,字鈍鐵,30歲改名糞翁,后又改為散木
掌故大家鄭逸梅先生曾文回憶,舊時店家請人題寫招牌,“糞翁”之名確實遭遇歧視:“其時尚有兩位名書家,商店素不請教,一鄧糞翁,這糞字太不順眼。一錢太希,商店唯一希望是賺錢,這個姓和賺錢有抵觸?!?/p>
名字里有座“動物園”
再說“不以畜類”。
清代梁章鉅在《浪跡叢談》說:“至以畜類命名,尤古人所不忌”,并舉例:司馬相如初名犬子,南齊有小吏亦名犬子;南齊大將張敬兒,史載“始其母夢犬子有角舐之,已而有娠,生敬兒,故初名狗兒。后又生一子,因狗兒之名,復(fù)名豬兒”。
《遼史》《金史》《元史》中,狗兒、豬兒的名字屢見不鮮,《元史》還有丑驢,官居太尉。
梁章鉅認為,這些應(yīng)是來自給孩子取賤命的習(xí)俗。歐陽修給小兒取名僧哥,有人問他,又不信佛,為什么取這個名字?歐陽修回答:“人家小兒,要易于長育,往往以賤物為小名,如狗羊犬馬之類,僧哥之名,亦此意耳?!睔W陽修此說實是暗貶佛學(xué)。梁章鉅的疑惑在于:這些人已經(jīng)為士為宦,卻仍用丑名,為什么不改名?
古今人名,以龍鳳一類的神獸為名不勝枚舉。以龜作為名號,古時常見,今天已少見。陸游晚年自號“龜堂叟”,清代俞正燮考證說,其號“有三義”:一是貴,二是閑,三是壽。唐代樂師李龜年的龜,取的是長壽之意,至于唐代詩人陸龜蒙,蘇州人,龜蒙是山東龜山和蒙山的合稱,陸龜蒙字魯望,可見他祖籍在山東。
孔子有子叫孔鯉,字伯魚。據(jù)《孔子家語》,因為孔子十九歲時得子,魯昭公賜給了孔子一條鯉魚??鬃舆€有個八世孫叫孔鮒,字子魚。三國時有名士周魴,同樣字子魚。
賜鯉定名,清刊本《圣跡全圖》
取名魚龜,是富貴名。而以蟲鼠為名,個中趣味就不好解釋了。宋代《玉壺清話》載,楊家有三兄弟分別名為“蚡”(鼢鼠)、“蟫”(蠹蟲)、“蛻”(蟬蛇脫皮)。宋太宗不認識“蟫”字,問出處,大臣回答出自《羽陵蠹書》,“白魚蟲也”。宋太宗說:“古人名子,不以日月山川隱疾,尚恐稱呼有妨,今以細碎微類列名其子,未知其謂也。”御筆一揮,抹去“蟲”字,賜名覃。
至于春秋時齊國大夫公孫蠆(chài),字子尾,蠆尾就是蝎子尾巴,這名字夠毒。
名雖稱王 實是為臣
申繻主張取名“不以官名”,因為晉僖公名司徒,晉國由此廢除了司徒;宋武公叫司空,宋國由此廢除了司空。
古人名字里有稱“王”的,如著名的駱賓王,還有五代的胡賓王、明末的謝賓王、清代的宋賓王等?!百e王”取自《周易》“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名雖有王,其實含義是當個好臣子。
西漢有名臣馮野王,字君卿。上古時稱郊外為野,《周禮》載“縣士掌野”,諸侯把野分封給卿大夫作為采邑。馮野王是世襲的關(guān)內(nèi)侯,叫野王就表示這孩子是有封地的世襲豪族。南朝梁陳時的儒學(xué)大家顧野王,本名顧體倫,仰慕西漢馮野王,叫野王只是為了致敬。
卓文君之父叫卓王孫。王孫指秦漢時的沒落貴族。秦滅趙,卓氏被遷到蜀地,靠冶鐵致富,卓王孫只是鐵匠,但很有錢。
真正敢稱王的名字,大概只有郭女王一個?!墩鐙謧鳌返呐鹘钦鐙郑缧杖∽?span id="6mgkkow"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010162">曹丕寵妃甄宓,嬛名來自曹丕的皇后郭嬛。郭嬛史稱文德郭皇后,未載其名?!段褐尽份d“后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遂以女王為字”,女王是她的字。
《三國演義》中的貂蟬,名姓不見正史。辛棄疾有詞“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蟬卻自兜鍪出”,貂蟬也是官名,本是貂尾和附蟬的合稱,漢時作為侍中、常侍的冠飾,因此貂蟬也常指代侍中、常侍之官職。
古人帶官氣的名字,最多的是“卿”字,如顏真卿、關(guān)漢卿。司馬相如字長卿,以藺相如為偶像,故取名相如,藺是趙國上卿,因此取字長卿。周禮有“六卿”,卿是相當古老的官名,后來意義逐漸泛化,和賓王一樣,作為“臣子”美稱。蘇軾《洗兒》詩說“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兒子即便愚魯,也要順利當上公卿,這簡直是“一個億的小目標”。
千萬別得罪禮部尚書
宋時六部尚書都有雅號,天地四季再加個“卿”字。
吏部尚書被稱做天卿,戶部尚書是地卿,禮部尚書是春卿,刑部尚書是秋卿,兵部尚書是夏卿,工部尚書是冬卿。若要以“禮部尚書”造梗取名,“春卿”不壞吧?
巧了,禮部尚書真有給皇室取名之責(zé)。宋時有個潛規(guī)則:禮部不收點好處,就不給取好名字。如宋代《云麓漫鈔》載:“宗籍凡袒免親(五服之外)以上,皆賜名。乃有寓不典之言,乃取怪僻字樣,以為戲笑?!?/p>
至明清時仍積習(xí)難改?!毒右卒洝份d:“明宗室諸藩生子,例由禮部制名,主者索賄,不滿意輒制惡字與之?!奔螒c道光年間,宗室某位將軍喜好鼻煙壺,生了三個兒子,找禮部官員取名,長子叫奕鼻,次子叫奕煙,三子叫奕壺?!懊Q,至斯已極?!?/p>
論官大,若是算上諧音梗,黃裳之名當仁不讓。
《射雕英雄傳》中有位“隱秘而偉大”的高手叫黃裳。書中借周伯通之口講述黃裳事跡:“徽宗皇帝信的是道教,他于政和年間,遍搜普天下道家之書,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稱為《萬壽道藏》?;实畚煽虝耍凶?span id="g8ogyw4" class="wpcom_tag_link">黃裳?!边@位因著《九陰真經(jīng)》而家喻戶曉的黃裳,字冕仲,號演山。宋神宗時中了狀元,劃重點,還當過禮部尚書。
宋時大臣蔡確,少年時夢見有人相告:“俟汝父作狀元時,汝為執(zhí)政也?!毙蚜撕螅檀_不以為然對人說:“鬼物乃相戲乎?吾父老矣,方致仕閑居。乃云作狀元,何也?”后來蔡確果然當上宰相,一日殿上聽唱進士第,狀元叫做黃裳。蔡確父親名叫蔡黃裳。(見《宋人軼事匯編》)
沒人和嘉靖解釋一下?
黃裳真容易撞名。宋時還有兩位黃裳,一位字文叔,南宋時人,曾制《天文圖》,共繪恒星1440顆,而歐洲直到15世紀,著錄于星圖和星表的星數(shù)只有1022顆。還一位字元吉,武舉進士出身,“時人高其義”。三位黃裳,其名其字均出自《易經(jīng)》“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當代文化大家黃裳,本名容鼎昌,黃裳是筆名。流傳最廣的來由,如學(xué)者揚之水《〈讀書〉十年》所記:“陪鄭逸文一起走訪范老板,聽他講起,黃裳曾追求過黃宗英,事未諧,黃便說:‘那么我做你的衣裳吧?!院蠊娓拿麨辄S裳。取陶淵明‘愿在衣而為領(lǐng)……愿在裳而為帶’之意?!?/p>
黃裳先生曾在《來燕榭書跋》中自述,其名是當年“偶翻一冊書,偶遇之遂偶用之耳”,可見這名字沒什么八卦。黃裳先生是藏書大家,一部《演山先生文集》才是其心頭好。
黃裳,本名容鼎昌
唐代還有一位名相叫杜黃裳。戶部侍郎潘孟陽請同僚宴飲,其母在簾后觀察,宴會之后問兒子:“末座身穿慘綠衣服的少年是誰?”潘孟陽道:“補闕杜黃裳?!眲⒎蛉说溃骸斑@個人跟別人都不一樣,將來一定是位有名的卿相?!薄对娊?jīng)》有句“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可謂杜黃裳的真實寫照。
有點納悶,取名黃裳,音似“皇上”,金鑾殿上唱名時,不犯上嗎?《說文》釋裳:“常,下裙也。裳,?;驈囊??!币虼它S裳的裳讀如常,和皇上的讀音太近似。
用名字玩諧音梗,《紅樓夢》是范本。小說家可以用名字來暗示人物命運,現(xiàn)實里把名字和命運混為一談,都是扯淡。嘉靖年間,一考生叫吳情,本當為狀元,但被嘉靖帝一票否決了,認為“天下怎能有無情狀元”。問題是,就沒人跟嘉靖解釋一句:“道是無晴卻有晴”嗎?(責(zé)編:沈灃)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26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