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對家族傳承的延續(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chǎn)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chǎn)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chǎn)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 總結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在虛構的酒桌上娓娓道來

作者:曹寇

讀寫關系到了一定年齡,大概就是對應關系。即,“我”只愿意或只能讀得動某一類的小說。這么說,在于小說的方式確實有很多。有《紅樓夢》和《包法利夫人》,也有魯迅、張愛玲、托爾斯泰、普魯斯特、納博科夫、布考斯基……不是各有千秋,而是各有一套。囿于人是有限的(壽命、視野及知識結構等),他不可能也沒必要什么都喜歡,什么都要摁著腦袋苦讀一番。我個人偏愛于經(jīng)驗寫作,藍石的小說是我喜歡的。

在虛構的酒桌上娓娓道來

什么是經(jīng)驗寫作?我的理解是使用自己有限的才能書寫自己有限的人生經(jīng)驗。我非常強調有限性。因此,我對強悍的虛構雄心望而生畏,對于基于某個理念衍生而出的故事感到味同嚼蠟,匠心獨運的機巧在我看來也就那樣,至于在詞句上制造驚嚇效果只能讓人發(fā)笑。這些我不喜歡的,藍石身上基本都沒有。

歸納起來,藍石小說中的敘事人“我”(他確實愛用第一人稱)大致是一個早年在沈陽豐城)后來移居北京的青年形象。這一青年形象奔波于“兩點一線”——北京—火車—沈陽。而且該青年形象不涉及“我”眼下的實際年齡,只事關小說人物的“黃金時代”以及心理感受。一方面,幾乎所有的故事主體都發(fā)生在主要人物的青年時期(即便藍石在《極度寒冷》中動情地描述了頭發(fā)稀疏的李響和廣場大媽王亞麗,也僅僅是為了反襯二人曾經(jīng)擁有過的青春)。另一方面,衰老究竟是否降臨及其景象如何?好像并非藍石所關心的,其價值和意義在藍石那里目前還是游移不定的。“我”有時是小說的男主角,如《夜火車》,有時看起來也不是,《別殺人》是劉宇,《故鄉(xiāng)一夜》是李響,《極度寒冷》是常宏。但整本書讀完放下來,唯一的男主角確實是“我”?!拔摇奔仁钦緯摹昂印?,也是唯一的“幸存者”。而且,在某種層面上,“我”是一分為二的:在沈陽,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我”是一個經(jīng)驗過各種暴力和生死并將繼續(xù)見證這一切的人,是一個地道的東北“混混”;在北京,我則是一個記者、畫畫的或白領那種所謂的文化人。兩個身份不是對立關系,也沒有因果關系,更不存在孰優(yōu)孰劣。一定要說,二者互為鏡像。在鏡中,“我”所看到的另一個“我”,高度相像,又似乎毫無關系。必須要伸手穿越鏡面觸摸到對方,“我”方能略感踏實。

“我”與作者藍石本人有多大重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本書描述了那么多人物,不厭其煩地講了那么多故事,其結果就是一句發(fā)自“我”的抒情——世事無常,青春永遠活在“我”的心中。在這一抒情點上,我相信,“我”和藍石是可以不差分毫合為一體的。

有牽掛、懷念,也時有厭棄和頹唐。藍石描述“我”冗長而憂傷的青春期,帶有某種上癮的偏執(zhí)。他另一本命名為《中年期》的小說集,在此也可以作為一個反證。但這并不說明藍石是一個所謂的“青春期作家”,他對青春這一生理和心理階段沒有修飾欲望,亦無留戀。在藍石的“雙城記”中,北京的生活因為迅速穩(wěn)定而趨于“停滯”。諸如《年三十兒》,無非流水賬般記錄了一場酒局的前后。在一個寡淡而狹小的舞臺上,除了對飲者,還進場了三個殺馬特小伙子(他方)和一個漂亮姑娘(她方),繼而退場。三方之間可能產(chǎn)生的戲劇沖突并未發(fā)生,他方和她方最終只能淪為“我”方的一道口味“也就那樣”的下酒菜而已。說到底,也就一小成本的文藝片。而在沈陽豐城,由劉宇、李響、常宏、王亞麗等人結構的并不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自這二十多年來堪稱跌宕起伏的命運,則充滿了動作性,血腥或激烈程度確實值得更多資本(文字)投入,以至于形成了某種“敘述自信”。不過,藍石不是魯迅,他無意于攻擊和批判“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只是一個客觀存在,或者是一個情感認知:故鄉(xiāng)像是埋在你體內的一根刺,稍有剮蹭就會刺痛你一下,有時不太疼,像是小小的提醒,有時扎得人鉆心的疼痛。(《故鄉(xiāng)一夜》)

和幾乎所有作家一樣,對“故鄉(xiāng)”的不倦書寫不僅涉及“敘述自信”,也是天然的題材優(yōu)先。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每篇涉及沈陽豐城的小說,藍石都是以“我”移居北京后作為敘事起點的。在兩座城市之間,是“我”不間斷地通過臥鋪來往——如前所述,車廂臥鋪是藍石的另一個重要的寫作題材,如《夜火車》——將故鄉(xiāng)題材概括為返鄉(xiāng)式睹物思人觸景生情繼而腦海浮現(xiàn)也不為過。另外,“我”的返鄉(xiāng)主旨或底色是給死去的父母掃墓,加之沈陽豐城的今非昔比日漸凋零,以及歲月倥傯青春已逝,藍石整體上有意無意地營造了某種哀傷零落的基調?!拔摇辈⒉豢春霉枢l(xiāng),“我”只是沒法主動和被動地戒掉故鄉(xiāng)而已。很簡單,故鄉(xiāng)不僅埋有父母,也是青春的葬身之地。雙倍的哀傷。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對于“我”來說,北京的意義似乎也就是還能放下一張酒桌罷了,除了朋友間在生活中以互相幫忙的方式維持友誼(《朋友一場》),好像確實沒什么值得一提的了。北京有什么好說的?還是聊聊沈陽那些被時間和空間的灰塵遮蔽起來只需輕輕一撣便能看得到的“破事”吧。藍石沒有美化“破事”的念頭,相反,他的熱情似乎集中于描摹這些“破事”之所以“破”的每一個細節(jié)。如下——

月明如洗。霓虹燈昏暗,像電力不足。勉強能看清“百樂門”三個大字。我下車往里走,大軍攔住我,迎空打了個清脆的響指。突然歌廳霓虹璀璨,大門敞開,一群穿著羽絨服、軍大衣的女孩子呼啦啦地跑出來,手里舉著色彩艷麗的塑料花,腿光著,白花花一片。她們訓練有素,自動排成兩列。緊接著,兩個小伙子把一卷紅地毯刷地一甩,鋪開,直鋪到我的腳下。準確無誤。(《故鄉(xiāng)一夜》)

當然,鑒于敘事起點,將沈陽或豐城的“黃金時代”同樣比喻為北京酒桌上的另一道下酒菜也可以成立。只是,它們口味確實重點兒。換言之,將藍石的這種寫法譽為“酒局敘事”或許也可以成立。藍石是一個在虛構的酒桌上娓娓道來的人,因為,藍石的小說確實是在“說”,而不是在“做”。做小說和寫小說區(qū)別很大,這既是一個寫作問題,也是一個世界觀問題。遺憾在于,做小說的人遠遠多于說小說的人,此事暫且不表。

回到文首,我的意思是說,經(jīng)驗小說的特點之一,就是“說”?!罢f”就意味著你得說點干貨真貨,否則沒人想聽。也決定了你要在說的技術層面確保人們能聽得進去。另外,若要聽眾有耐心聽你說完,你自己得首先具備耐心,同時保持節(jié)制。這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覺得藍石的小說全部做到了。

他開車(奔馳G65)走了。已經(jīng)半夜了,寬敞明亮的街道上,他的車開得雄赳赳氣昂昂的,充滿霸氣。我心里一陣心酸,突然有些同情他,覺得他在這個世界上活的挺不容易的。如果他開的是輛桑塔納,我可能還不會有這種感受。(《朋友一場》)

——讀到此處,老實說,我心里還咯噔了一下。(曹寇)

來源: 北京青年報

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