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過,《周易》的“本命”在于數(shù),而《周易》的數(shù)理之妙,集中體現(xiàn)在卦序數(shù)字中。
我們還說過,《周易》中的數(shù)字,主要與律數(shù)有關(guān)。
律數(shù)之中,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shù)字。巧的是,《周易》中的第八卦,其卦名和音律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比卦
一、八音克諧
八者,八音也。
在古人的觀念中,“音以八生”,所以將數(shù)字“八”和音律聯(lián)系起來是最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
《淮南子》就說:“物以三成,音以五立,三與五如八,故卵生者八竅。律之初生也,寫鳳之音,故音以八生。”

所謂“音以八生”,指的是音律中“隔八相生”的生律法。所謂“隔八相生”,是古人從律數(shù)大小次序中發(fā)現(xiàn)的最諧和音的方法。
具體的做法是:將十二律按照律數(shù)大小次序排列,依次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將十二律從黃鐘起排成圓圖,則每對諧和音的位置都相隔八位。比如黃鐘的諧和音為林鐘,從圖上看黃鐘與林鐘相隔正是八位。

十二律管長度

古代十二律圖
律皆由數(shù)生,與隔八相生的律法伴隨的是“三分損益”的生律法。(有關(guān)三分損益法此處暫不展開)
《淮南子》中對于律數(shù)相生的關(guān)系是這樣闡述的:
“宮者音之君也,故黃鐘位子,其數(shù)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鐘。林鐘之?dāng)?shù)五十四,主六月,上生太蔟。太簇之?dāng)?shù)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呂。南呂之?dāng)?shù)四十八,主八月,上生姑洗。姑洗之?dāng)?shù)六十四,主三月,下生應(yīng)鐘。應(yīng)鐘之?dāng)?shù)四十二,主十月,上生蕤賓。蕤賓之?dāng)?shù)五十七,主五月,上生大呂。大呂之?dāng)?shù)七十六,主十二月,下生夷則。夷則之?dāng)?shù)五十一,主七月,上生夾鐘。夾鐘之?dāng)?shù)六十八,主二月,下生無射。無射之?dāng)?shù)四十五,主九月,上生仲呂。仲呂之?dāng)?shù)六十,主四月,極不生?;丈鷮m,宮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姑洗。姑洗生應(yīng)鐘,比于正音,故為和。應(yīng)鐘生蕤賓,不比正音,故為繆。日冬至,音比林鐘,浸以濁。日夏至,音比黃鐘,浸以清?!?/span>

請注意這一段話最后面的“比于正音”,“音比黃鐘”等等好幾個“比”字,恰恰就是《周易》第八卦的卦名。
巧嗎?這絕對不是巧合。
二、比率之比
《周易》的第八卦“比”,通常理解成“親附”之意。
比如《周禮·夏官》就是這么用的:
“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span>
這個解釋,與《大象》所說的“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是吻合的,但并不是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全部意思。
正如我們在本文的前一部分所見,“比”字還有音律和諧之意。

“比”,在音律中意為比例、比率。
率者,律也,所有的音律都是有比率的。兩個音的聲波震動的比率越單純,則這兩個音聽起來會越和諧,反之則越不和諧。
“比”字有和諧的意思,便是由此引申而來的。
我們看到,古代的十二律就是通過“比”出來的。
《呂氏春秋古樂》:“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
“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span>

三分損益
三、《比》卦之風(fēng)
《白虎通》就說:“聲五、音八何?聲為本,出于五行;音為末,象八風(fēng)”。
八音從律,就能夠產(chǎn)生和諧的音樂,因此《尚書·舜典》也說:“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span>
和諧的音樂,原本就是用來通八風(fēng)之氣的。
《國語》就說:“夫樂,以開山川之風(fēng)也”。
《太平御覽》卷九引《王子年拾遺記》曰:“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fēng)之氣,乃畫八卦?!?/span>
八卦由八風(fēng)和八音所生,巧的是,《比》的上卦為坎,坎卦正有音律之象?。▍⒁姳鞠盗小兑妆久钒素越忉?。)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