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之獸,書中記載為麕身,牛尾,一角。在漢代壁畫中有時會替代玄武,為北方的象征。至明代時,獨角仍為麒麟的特征。
漢代武侯祠石刻中麒麟如鹿,身有原型半點,頭頂有獨角,角端有肉球。此外漢代還有牛型或猛獸型獨角獸、角巨大有時為戟狀分叉,或有雙翼,呈角抵狀,此獸名字未知,或認為是兕或認為是獬豸,佛爺廟出土的類似形象被稱為天鹿,在內(nèi)蒙古的東漢墓中,此獸為黑白色,或許為《說文》中的騏:“騏,馬青驪文如博棋也。”
南北朝至唐出現(xiàn)一種身形優(yōu)雅的鹿型神獸被認為是麒麟,頭頂一角,有肉焰,體態(tài)輕盈。
宋代明代麒麟逐漸向龍的造型靠近,出現(xiàn)了龍頭、馬身、身披鱗甲、有肉焰、獅尾,蹄足,但仍為一角,鄭和下西洋后帶回的長頸鹿被稱為麒麟,也一度出現(xiàn)過以長頸鹿為原型的麒麟造型。
清代時麒麟出現(xiàn)在照壁上,各地形象牛蹄、虎爪不一。除了龍頭形象,又向獅子造型靠近,出現(xiàn)了獅型麒麟,也出現(xiàn)了雙角,如乾隆年間泉州開元寺的照壁上為獅型麒麟,獅頭獅身,豬鼻,有鱗甲,蹄足,獅尾,雙角。
麒麟,仁獸也,馬身,牛尾,肉角。
《博物志》
麒麟斗而日蝕,鯨魚死則彗星出,嬰兒號婦乳出,蠶弭絲而商弦絕。
麒麟相斗就會發(fā)生日食,鯨魚死就會有彗星出現(xiàn),嬰兒大哭母親的乳汁就會自動流出,蠶吐絲就會弄斷商調(diào)的絲弦。
《爾雅》
麟,麕身,牛尾,一角。
《太平御覽》
《孝經(jīng)右契》曰:孔子夜夢豐沛邦有赤煙氣起,顔回、子夏侶徃觀之。驅(qū)車到楚,西北范氏之廟,見芻兒捶麟,傷其前左足,束薪而覆之??鬃釉唬骸竷?,汝來,姓爲誰?」兒曰:「吾姓爲赤松子。」孔子曰:「汝豈有所見乎?」:「吾所見一禽,如麏,羊頭,頭上有角,其末有肉,方以是西走?!箍鬃影l(fā)薪下,麟視孔子而蒙其耳,吐三卷書??鬃泳x之。 《說苑》曰:麒麟,麕身,牛尾,圓頂,一角。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歩中?,折旋中矩。擇土而後踐,位平然後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質(zhì)文也,幽間則循循如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凡麟,生於火,遊於土,故循其母致其子。五行之精也,視明禮脩則麟臻。 《春秋演孔圖》曰:蒼之滅也,麟不榮也。麟,木精也。麒麟,日無光。 《毛詩義?》:白麟,馬足,黃色,圎蹄,角端有肉,音中黃鍾。王者至仁則岀。
《淮南子》
毛犢生應(yīng)龍,應(yīng)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于庶獸。
《左傳》
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詳,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云笈七簽》
黃帝有茂德,感真人來游玉池,至德所致也。有瑞獸在囿,玄枵之獸也。《尚書·中候》云:麋身、牛尾,狼蹄、一角,角端有肉,示不傷物也。音中黃鐘,文章彬彬然。牝曰麒,牡曰麟。生于火,游于土。春鳴曰歸禾,夏鳴曰扶幼,秋冬鳴曰養(yǎng)信。帝又得微蟲蛄螻,有大如羊者,大如牛者,蟲名蚓,大如虹者,應(yīng)土德之王也。
《宋書》
麒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不刳胎剖卵則至。麕身而牛尾,狼項而一角,黃色而馬足。含仁而戴義,音中鐘呂,步中規(guī)矩,不踐生蟲,不折生草,不食不義,不飲洿池,不入坑阱,不行羅網(wǎng)。明王動靜有儀則見。牡鳴曰「逝聖」,牝鳴曰「歸和」,春鳴曰「扶幼」,夏鳴曰「養(yǎng)綏」。
《天地瑞祥志》
瑞應(yīng)圖曰麒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不刳胎剖肥,則來在郊。麋身而牛尾,狼鳴而角頭有肉,黃色而馬足,含仁而戴義,音如鐘呂,步中規(guī)行中矩,游必擇土,翔而后處,不踐生蟲,不折生草,不食不義,不飲污池,不入坑坎,不行羅網(wǎng),明王動則有儀,靖則有客,牡鳴曰游圣,牝鳴歸和,春鳴曰扶幼,夏鳴曰養(yǎng)綏,王者至仁則至。
《稽瑞》
《公羊傳》曰:「麒麟,仁獸也。」 《春秋考異圖》曰:「麟蓋玄枵之陰精也,亦曰歲星散而為麟,蓋木之精也。牝曰麒,牡曰麟。」 孫氏《瑞應(yīng)圖》曰:「麟不踐生蟲,不折生草。不入坑穽,不觸羅網(wǎng)。食嘉禾之實,飲珠玉之英?!?/p>
《閱微草堂筆記》
獻縣田家牛產(chǎn)麟,駭而擊殺。知縣劉征廉收葬之,刊碑曰“見麟郊”。劉固良吏,此舉何陋也!麟本仁獸,實非牛種。犢之麟而角,雷雨時蛟龍所感耳。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