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qū)易鍌鞒械难永m(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nèi)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nèi)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zhì)。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nèi)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chǎn)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zhì)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chǎn)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chǎn)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 總結(jié)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曩者霸上的曩是什么意思,曩者霸上的曩的意思

 

龜茲焉耆,在中國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同為新疆絲綢之路北道(也有其他說法,下祥)大國。雖然名為兩地,然而在地理上,歷史上,民族上,語言上,宗教信仰上等等方面,實為一體。因此,我現(xiàn)在敘述兩地的佛教時,放在一起敘述。然而,究竟是兩個地方,古代稱為兩個“國”,所以有時還要分開來敘述??傊怯泻嫌蟹郑暱陀^需要而定,這樣才能使輪廓分明,使讀者得一個清晰的概念。

有一點必須在這里先提出來,加上說明。兩地雖同為佛教重鎮(zhèn);但是,在許多佛教史中,比如日本學者羽溪了諦的《西域之佛教》等等,都只為龜茲的佛教列專章,而焉耆不與焉。其故何在?竊以為,在佛教信仰對外擴散的影響方面,對中國內(nèi)地的影響方面,焉耆遠不能望龜茲項背,不為焉耆列專章的原因,大概就在這里。

(一)焉耋(注:周連寬著《大唐西域記史地研究叢稿》,中華書局,1984年,22-40頁,《阿耆尼國考》,對阿耆尼這個名稱有詳盡的考證。)

在中國古代典籍和佛典中,焉耆一地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我先根據(jù)周連寬先生的考證,把名稱抄在下面,再加以必要的補充:

焉耆(《后漢書·西域傳》)、焉夷、傿夷、鄢夷、焉夷、烏耆、烏辛、烏夷(《一切經(jīng)音義》)、 夷(《法顯傳》)、烏耆(《一切經(jīng)音義》、《釋迦方志》)、鄔耆、阿耆尼(《大唐西域記》)、億尼(《月藏經(jīng)》)、憶尼、嬰夷(《一切經(jīng)音義》)、烏纏、焉祗(《一切經(jīng)音義》)(注:以上名稱,主要根據(jù)周連寬上引書,我加上了幾個,但并不求全。詳細的考證,也請參閱周文。)。

先抄一點材料。

《一切經(jīng)音義》,卷82, 54,836c玄奘《大唐西域記》,卷1,慧琳撰:

阿耆尼國(夾注)佶伊反,胡語也?;虺鲅伸?,佶音巨乙反。

同上書卷,頁873a:

阿耆尼國(夾注)兩磧之西第一國也。耆,音祗,古曰嬰夷,或曰烏夷,或曰烏耆,即安西鎮(zhèn)之中是其一鎮(zhèn)。西去安西七百里。漢時樓蘭、善善、危頒、尉犁等域,皆此地也。或遷都改邑,或居此城,或住彼城,或隨主名,或互相吞滅,故有多名,皆相鄰近,今成丘墟。

《大方等大集經(jīng)》卷55,《月藏分》C 13.368b:

爾時世尊以億尼國付囑勇健執(zhí)蠡大夜叉,將千眷屬(中略)“汝等共護億尼國!”

再作幾點闡釋。

第一,慧琳音義《大唐西域記》,在列舉了許多名稱之后,最后一句話“今成丘墟”,顯然不會指焉耆(阿耆尼),否則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不會寫“國大都域周六七里,四面據(jù)山,道險易守(下略)?!?/p>

第二,億尼是否是焉耆的問題,德國梵文學家呂德斯在他的論文《東土耳斯坦歷史和地理的再研究》(Weitere zum Geschichte und Geographie von Ostürkestan,Philologica Indica S.622)中,作了詳盡的論證,證明“億尼”就是“焉耆”。

第三,在克孜爾梵文殘卷中,阿耆尼作Agni(上引書,S.621)。

第四,請參閱日本學者水谷真成譯《大唐西域記》“阿耆尼”注,以及其他日本學者的《大唐西域記》譯本的注。也請參閱覽Thomas waters,On yuan Chwangs'Travels in India,vol I.P14 ff.阿耆尼的注釋。都不再征引。

(二)龜茲

在中國古代典籍和佛典中,龜茲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注:周連寬著《大唐西域記史地研究叢稿》,中華書局,1984年,46-68頁,《屈支國考》。):

龜茲(《前漢書》)、丘慈(《新唐書》)、歸茲(《申日經(jīng)》)、丘茲(《悟空入竺記》)、邱茲(羽溪了諦:《西域之佛教》)邱慈(《密跡金剛力士經(jīng)》)、屈茨(道安:《釋氏西域記》)、苦叉(元《經(jīng)世大典》)、俱支曩(《梵語雜名》)、俱之那(《梵語雜名》)、屈慈(《新唐書》)、屈文(玄奘:《大唐西域記》)、歸茲(禮言:《梵語雜名》)、歸慈(《出三藏記集》)、苦先(《元朝秘史》)、拘夷(《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曲先(《明史·西域傳》)。

名稱抄完,還必須作點補充,一是抄點資料,二是作點闡釋。

先抄資料。

《一切經(jīng)音義》卷28, 54,496b《妙法蓮華經(jīng)序》,慧琳撰:

龜茲(夾注)上音歸,下音諮,胡國名也,即安西四鎮(zhèn)是也。

羨林按:慧琳在這里把“龜”字注音為“歸”。

《一切經(jīng)音義》,卷82, 54,836c,玄奘《大唐西域記》,卷1,慧琳撰:

屈支國(夾注)上,君物反,即安西龜茲國。

同上書卷,頁837a。

屈支國(夾注)上,君物反。古名月支,或名月氏,或曰屈茨,或名烏孫,或烏 桑,案番國多因所亡之主立名,或隨地隨城立稱,即今龜茲國也。安西之地是也。如上多名,并不離安西境內(nèi)。

羨林按:慧琳這一段音義頗出人意料,他把古代西域一些民族同龜茲聯(lián)系起來。他說了些“或曰”,“或名”之后,最后來上一句:“并不離安西境內(nèi)”,前后似有矛盾,上面他曾把“龜”音為“歸”,現(xiàn)在又改為“君物反”,也是有矛盾的。

再作點闡釋。

上面抄錄的名稱中有“俱支曩”一詞。這個詞兒見于唐禮言的《梵語雜名》( 54,1233 ff.)。值得注意的是禮言是“歸茲沙門”,“歸茲”當然就是龜茲。上面我引慧琳音義,“龜,音歸”。這又添了一個證據(jù)。問題還不在這里。問題是:這個“曩”如何解釋。禮言是龜茲人,在正文中,他不寫“歸茲”,而寫“龜茲”,梵文譯音“俱支曩”,梵文原文是Kucīna( 54,1236a)。德國梵文學者呂德斯(Heinrich Lüders)在他的論文《東土耳其斯坦的歷史和地理研究》(Heschichte und Geographie Ostturkestan,見Philologica lndia,S.529)中,把“俱支曩”解釋為Kuci(龜茲)的復數(shù)屬格Kucīnām。這樣看上去似極有理。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唐智廣《悉曇字記》(54,1186ff.)在開頭一段類似序或?qū)а灾姓f:

悉曇,天竺文字也?!段饔蛴洝吩疲?span id="krw9n0t"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6574708">梵王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遇物合成,隨事轉(zhuǎn)用,流演支派,其源浸廣。因地隨人,微有改變,而中天竺特為詳正?!瓡咸祗蒙抽T般若菩提,誐陀羅尼梵挾,自南海而謁五臺,寓于山房,因此受焉。與唐書舊翻兼詳中天音韻,不無差反?!蛘埰渌觯袑彿ⅲ垂彩爿S,科以成章。

在這里,請注意幾點:

第一,這一本《悉曇字記》是根據(jù)南天音撰成的。

第二,中天音特為詳正。后面,頁1188a,na,挪(那)字有夾注說:“捺不反,音近那可反。余國有音,音曩”。意思就是na,南天音讀若那,而“余國”讀為“曩”。“余國”指的是什么地方呢?我有一篇論文:“所謂中天音旨”(見《季羨林文集》卷7,頁445-474),詳細論證了中天音有一些特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na讀若曩。(請參閱,不再征引)禮言注Kucīna為“俱支曩”,顯然遵守的是中天音旨。其他一些na字,他也以“曩”字注音,比如頁1236c“龍”,naga,他注為“曩逾”。類似的例子還多,不一一列舉??傊阒ш俚摹瓣佟弊质侵刑煲?,與復數(shù)屬格的nām無涉。

第三,克孜爾梵文殘卷中,屈支作Kuci。

第四,請參閱日本學得水谷真成譯《大唐西域記》“屈支”一條的注釋,以及其他日本學者翻譯《大唐西域記》的有關注釋,不一一征引。又請參閱覽Thomas Waters的On yuan chwangs in India,vol.I,P.58 ff.有關屈支的注釋。

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3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