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g

【字形演變】

【本義】——光明
“明”字的甲骨文構(gòu)成特別簡單,左邊是一個代表太陽的“日”(

),右邊是一個代表月亮的“月”(

)。

【辨析】——“明”和“亮”
“明”和“亮”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
1、亮:先說“亮”字,舉個例子,天黑了,你不小心把筆掉在了地上,由于啥也看不見,你半天都沒摸到它在哪,這時我拿出手電筒,幫你一照,你就看到筆在哪了——這就是“亮”,表示切實存在著的、能幫助人看清東西的光線。
用“亮”組詞,“光亮”“閃亮”,都是很直觀、很刺眼的光線,看久了甚至會讓人頭暈目眩,說明這些光線的“強度”很高,能幫助人更清楚地看清東西。
所以“亮”有“清楚”“強度高”的意思,但大多側(cè)重于物理意義上的描述。

2、明:“明”雖然也有“能看得見”“能弄清楚”的意思,但大多體現(xiàn)在內(nèi)涵層面,比“亮”的意思更抽象一些。
(1)失明:我們說一個人眼睛瞎了,就是“失明”,這個“明”代表“能看見”,“失明”表示“失去”了“能看見”的能力,成為了盲人;

(2)明顯、明確:我們說一件事情被描述得很清楚、能很輕松地被人理解,就是說這件事的意思很“明顯”、很“明確”,像是直接擺在外面一樣、掌握起來沒有難度,“明顯”的“明”就是“能夠理解”的意思;
(3)明白:我們表示“理解”,也常常說“我明白了”,這里的“明”是“能弄清楚”的意思。
其實“明”這個字造得特別妙,甚至可以說有詩意。它左邊是“日”,我們常用的、與太陽有關的字,如“陽”“早”“草”等,多少都帶有生機勃勃、促進萬物生長的感覺,這表示“明”字也含有“生機迸發(fā)”“生長”“舒展”的意思;
“明”的右邊是“月”,代表這種生機是由“月亮”發(fā)出的,不像日光那樣強烈、直接,而是一種“朦朧”且“間接”的生機。

我們知道,月亮發(fā)出的月光只能起到照明的作用,并不能直接促進莊稼生長。雖然古人在造字的時候還不明白月亮本身不發(fā)光、而只會反射太陽光的道理,但他們在長期種地的實踐中也能發(fā)現(xiàn),月光起到的是一種“韜光養(yǎng)晦”的作用,莊稼作物在晚上,會慢慢吸收、沉淀獲取到的養(yǎng)分,就像我們讀書,要先聽老師講,然后通過思考去理解書中道理一般,是一個緩慢的內(nèi)化過程。

說到這里,你知道“明”和“亮”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了嗎?
能“看見”,叫亮;能“看懂”,才叫明??梢姡懊鳌笔且环N更為隱晦、更有深度的“清楚”和“理解”。古人造字有多么神奇,我在這就不用贅述了吧!
【同音近義】明——敏、名、銘、鳴
前面提到,“明”是指能“懂得”,能“搞清楚”的意思。
1、敏:古人造字是先有字音、再有字義的,我們從“明”可以聯(lián)想到和它讀音相似的“敏”字。“敏”代表能察覺很細小的東西,且靈動、輕快,有反應快、速度迅捷的意思。
我們形容一個人很有智慧,會說他很“聰明”,即“耳聰目明”,形容一個人聽力和視力都很優(yōu)秀。所謂的“聰明”一般體現(xiàn)在什么方面呢?觀察力強、反應快、思維靈活,很輕松就能了解對方的意思,對吧?
從這個含義上看,“敏”和“明”都反映了“迅速”“靈活”的意思,是不是一個“音相近、義相近”的標準例子?

2、名:古人發(fā)明漢字是為了什么?是為了給生活中遇到的東西命名,然后通過描述、比劃這些有名字的東西,與身邊的人溝通交流,所以“命名”其實是人們造字的頭等目的。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第一次見到蘋果,不知道這是什么東西,試著咬上一口后,發(fā)現(xiàn)甜甜的、還挺好吃,這時旁邊的人告訴我們這種水果叫“蘋果”,今后我們是不是就認識了這種吃起來很甜、水分充足的果實了呢?所以,想要弄明白物品的本質(zhì),就需要給這些物品打上簡單的“標簽”,給它們取個名字,這樣在一次一次發(fā)現(xiàn)、使用這些東西的時候,才能搞清楚它們所代表的意思。
從這個層面上看,給事物“命名”,是不是也有“弄明白”事物“本質(zhì)”的意思?

另外,“名”字的甲骨文(

)和“明”字(

)的構(gòu)成部件幾乎相同,只是擺放的位置有所區(qū)別,這也能表明這兩個字從造字之初、或許就存在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
3、銘:“銘”和“名”的意思其實是差不多的,只是“銘”字左邊的“钅”體現(xiàn)了它側(cè)重于“被刻在金屬上”的名字。所謂的“銘文”,就是“金文”的意思,指被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人造青銅器得花大功夫,為了紀念好不容易造出來的器具,或為了紀念這個器具的作用,都會在青銅器表面加鑄銘文,來標注制作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稱等信息。

這些被留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信息極大地方便了我們考古勘探的工作,能讓人清楚、明白地理解這些器具的來源、用處,也能根據(jù)這些物品推測出更加立體、還原的歷史真相;
4、鳴:我們用“鳴”字組詞,能想到“鳥鳴”“鳴叫”“悲鳴”等等,這些詞都有些什么共同點呢?都是“發(fā)出聲音”的意思,但“鳴”和“叫”各自的意思卻有著顯著區(qū)別:
(1)叫:“叫”的適用范圍很廣泛,任何動物發(fā)出的聲音都可以用“叫”來稱呼,不管是隨處可見的“貓叫”“狗叫”,還是聽起來令人心曠神怡的“鳥叫”“蟲叫”,統(tǒng)統(tǒng)都稱作“叫”。這說明“叫”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不存在什么特指;

(2)鳴:“鳴”字帶有一種美感,我們一般形容鳥叫、蟲子叫的聲音才會用“鳥鳴”“蟲鳴”的說法,而不會把狗叫說成“犬鳴”,是吧?這說明“鳴”的聲音帶有旋律,是有美感、比較悅耳,不聒噪的,一聽就知道是什么動物發(fā)出的聲音,具有較清楚的辨識度——你看,這是不是又和“明”帶有的“清晰”“明白”之意有所關聯(lián)了?

【朝代】——明朝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人統(tǒng)治的封建朝代,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大的諷刺。
明朝是漢人經(jīng)歷元朝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后,想要將政權(quán)重新奪回漢人手中,而創(chuàng)立的王朝。“明”這個字也如同我前面所講,被賦予了很多偉大、光輝燦爛的意思,比如“光明”“開明”“明亮”,讓人一聽就覺得這個王朝很有希望、很強大,是不是?
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明朝雖然比沒有經(jīng)驗的元朝多了更穩(wěn)定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但晚明的官僚腐敗、軍隊昏庸,加上天災人禍的侵擾,最終導致它的“光明”只盛開出曇花一瞬,就迎來了覆滅。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