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五行”金木水火土新論
作者:段建華(美國易經學會會長)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論源遠流長。
然而被國人朗朗上口的“金木水火土”五行,長期以來很多人都是以五種物質來理解,固然這也不錯。但是在理解應用中卻讓人難以對號入座。例如:
“白,青,黑,紅,黃 ”五色;
“商,角,羽,征,宮 ”五音;
“肺,肝,腎,心,脾 ”五臟等,
似乎無論如何設想,都難以同“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掛上鉤,似手只能是以“模糊”來如此認定而已。
同時,這又是講究嚴謹?shù)?#034;科學″界們,特別是國際學界,難以認同五行科學性的癥結所在。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對“量子”理論的深入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五行”就是量子,即宇宙基本粒子,或者也可以說是“無形”宇宙能量,或磁場,或信息,或功力能,或波弦,以及傳統(tǒng)所稱的氣場,炁,或自我定義,等等的五種運行形態(tài)。
這就是“聚,變,動,散,靜”,五種形式,它們同傳統(tǒng)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可以一一對應 :
聚對應金,代表收縮;
變對應木,代表變化;
動對應水,代表活動;
散對應火,代表擴散;
靜對應土,代表組合。
這也是"陰陽太極″在"五行″中互動,適配,平衡的展現(xiàn) :
金,展現(xiàn)"伸縮″;
木,展現(xiàn)"剛柔";
水,展現(xiàn)"往來″;
火,展現(xiàn)"虛實″;
土,展現(xiàn)"收放”。
這樣理解毫無牽強附會之意,而是恰如其分的"形態(tài)″表述,是對陰陽的深層次理解和認知。
如果把上述“五色,五音,五臟”等諸多方面,以五種量子能量的“形態(tài)”來理解,顯然比用五種“物質”來理解合理的多。
白,青,黑,紅,黃”五色,是視頻的聚,變,動,散,靜”;
“商,角,羽,征,宮”五音,是音頻的聚,變,動,散,靜”;
“肺,肝,腎,心,脾”五臟,是功能的聚,變,動,散,靜”。
這樣用“聚,變,動,散,靜”五行的“量子和能量”的形態(tài)思維來觀察分析世界,還可以使我們腦洞大開,視野更廣,例不勝舉。
例如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 :
“驚,怒,恐,喜,思”五情,是表達信息的聚,變,動,散,靜;
“視,聽,味,嗅,感”五覺,是獲取信息的聚,變,動,散,靜;
以及佛學中的五蘊“受,識,行,色,想”是"修行“ 的聚,變,動,散,靜等,
幾乎無所不包,都能同五行“聚,變,動,散,靜”,即“金,木,水,火,土”一一對應。
綜上所述,更加證明了,易經的宇宙觀及其方法論的“五行”理論,是如此地合情合理,囊括所有,博大精深。
.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2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