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shè)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yù)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qū)易鍌鞒械难永m(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lǐng)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biāo)(如“曙光計劃”、“春風(fēng)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dāng)、響亮、富有內(nèi)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guān)系建立打下了基礎(chǔ)。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biāo)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nèi)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zhì)。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dǎo)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nèi)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chǎn)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zhì)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dāng)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guān)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chǎn)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lǐng)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chǎn)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chǔ)。 總結(jié)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dǎo)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zé)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zé)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dāng)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王羲之、顧愷之、劉牢之…這些兩晉名流,為何對“之”字如此鐘愛

王羲之、顧愷之、劉牢之…這些兩晉名流,為何對“之”字如此鐘愛

翻開《晉書》,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名流皆愛為自己的名字加上一“之”字,如王羲之、王徽之、王獻之、顧愷之、司馬尚之、何澹之、劉牢之等等,粗略統(tǒng)計,名字中帶有“之”字的不下百余人,其中王羲之一門就貢獻了二十多個“之”,且遍布朝野,泛及文武,那么問題來了,兩晉名流為何喜與“之”字過不去?

這還需從頭說起。遠古時,我們那些先人們的頭腦就如同那時的生活,簡陋而單純,在取名時也沒有那么多的講究和彎彎繞,隨意性很強,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皆對名字“一視同仁”的隨便。儒家始祖、史上最大也最有文化的孔子在為子女取名時就特別的率性??鬃拥膬鹤?,名為孔鯉,為何以魚為名?是因生兒那天,恰好魯昭公派人送來一條二斤重的大鯉魚,孔子一時高興,遂為兒子取名鯉,意思是孔鯉魚。也多虧魯昭公送來一條魚,倘若送來了一壇臭豆腐,那孔鯉可就慘了。

王羲之、顧愷之、劉牢之…這些兩晉名流,為何對“之”字如此鐘愛

不僅孔子如此,春秋時貴為國王的鄭武公也是一樣的任性。鄭武公的妻子武姜在首次產(chǎn)子時,因經(jīng)驗缺乏——難產(chǎn),并差點因此而喪命,于是,便負氣地為新生兒取名為寤生,即倒著出生之意。

圣人與貴族是這樣,平民百姓更是“無法無天”、“為所欲為”,且怎么賤怎么取,什么狗、貓、豬、蛋、珠、球等等皆可登堂入室為姓為名,問起原因,一個個還振振有詞,說是這樣為孩子起名,孩子好養(yǎng),成活率高,云云。劉邦原本就是一個正宗的“貧下中農(nóng)”后代,因此,劉邦的兄弟們一開始甚至連名字也沒有,只是按出生時間早晚,分別名之為劉伯劉仲、劉叔、因劉邦排行老四,于是便順理成章取名為劉季?,F(xiàn)在看起來好像高大尚的無以復(fù)加,其實就一二三四的意思,劉邦這一名字也是在成名后,才由劉季改為劉邦。

王羲之、顧愷之、劉牢之…這些兩晉名流,為何對“之”字如此鐘愛

當(dāng)歷史的列車行駛到了漢朝,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文明水平的提高、大腦的進化和心眼的增多,人們才開始對名字多了些講究,并賦予了名字很多的內(nèi)涵,不再以偶然事件、家禽和序號為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典籍和鬼神。于是,人們便會發(fā)現(xiàn),一些人的名字不再像以往那么簡單明了和一目了然,而是變得復(fù)雜和神秘起來,很多人的名字甚至像一個個謎語,令人頗費猜想。蕭何、曹參、晁錯、東方朔等等,這些名字除了他們的父母、家人和自己知道是何意外,就連老天爺也不清楚,外人看上去,更是一頭的霧水。

于是,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人們又在名之外,加上了一個后綴名——字,如曹參,名參,字敬伯;東方朔,名朔,字曼倩,等等,如此一來,才使外人或他人對其名字的含義多少有了幾分明白和明晰。還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在三國以前,人們在取名時,基本遵循著一條潛規(guī)則,即兩字原則,也就是在姓之外,再加上一個字的名。如曹操孫權(quán)劉備,等等,如果取三字名,則會被士人或社會所取笑。

王羲之、顧愷之、劉牢之…這些兩晉名流,為何對“之”字如此鐘愛

可是到了兩晉時,隨著經(jīng)濟的繁榮,思想的解放和信仰的多元,這一潛規(guī)則,卻被部分追求人格獨立和標(biāo)新立異的名士們,當(dāng)作弊履而拋諸腦后,人們不再受兩字潛規(guī)則的束縛,開始了三個字的嘗試,并在短時間內(nèi)便蔚然成風(fēng)。

中國的文字很多,僅《康熙字典》就收錄了四萬七千多字,兩晉時,文化昌盛,文字雖不及清朝,估計應(yīng)不會少于三萬,可為何人們或那些名流們它字不選,偏喜與“之”字過不去呢?“之”字究竟有何魅力,令這些名流們愛得“死去活來”?

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之字大致有五重含義:

1、往,如君將何之? 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如求之不得。3、虛用,無所指,如久而久之。4.指示代詞,這、那,如之二蟲。5、的,如:赤子之心。

按照上述對“之”字的注解,將兩晉“之人”們的名字對號入座,如:王獻之將變?yōu)椤巴醌I往”、“王獻人”、“王獻無”、“王獻這”、“王獻的”意思,如此解釋,顯然難以說得通,更“難以服眾”。

王羲之、顧愷之、劉牢之…這些兩晉名流,為何對“之”字如此鐘愛

既然此路不通,那么我們不妨另辟蹊徑,看看國學(xué)大師們對此有何想法?經(jīng)查找文獻,發(fā)現(xiàn)陳寅恪先生曾對此有過深入研究,他在論文《崔浩與寇謙之》一文中指出,兩晉人之所以對“之”字情有獨鐘,是因為這些取“之”字為名的人,皆是彼時大行其道的天師道或五斗米道的成員,這個“之”是暗號、徽章。大家就是大家,一語道破了天機,這樣解釋似乎很有道理。據(jù)介紹,以王羲之為代表的王氏一門,其子孫大多是天師道的忠實信徒或“鐵粉”。這一點在《晉書》中可以得到確認:“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

可是這一解釋只可用于王家,并未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放之其他“之人”們身上則不盡然。如毛寶之子,毛穆之和毛安之,一個字為憲祖,一個字為仲祖,從字中可以看出,二人皆是自己祖宗的“鐵粉”,對天師道和五半米道皆不感興趣,在史書中也沒有交代其有明確的宗教信仰,其父毛寶也不是宗教信徒,而是一介武夫。再如范弘之,字長文,“雅正好學(xué),以儒術(shù)該明,為太學(xué)博士”。正宗的儒學(xué)大家,可是他也取名為“之”。還有王坦之,字文度,“不敦儒教,頗尚刑名學(xué),著《廢莊論》”。不僅對儒學(xué)不感冒,且對老莊之學(xué)尤其厭惡,曾專門發(fā)表論文,強烈要求廢除老莊之學(xué)??墒且陨现T人為何仍對“之”字情有獨鐘?

王羲之、顧愷之、劉牢之…這些兩晉名流,為何對“之”字如此鐘愛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之”字另有其意。何意?筆者不揣冒昧,大膽猜想,這里的“之”字乃“君”的含義,說白了,即“之”字為君子的代稱。如此解釋,頗能說通。如王羲之,可理解為王羲君;王獻之,可理解為王獻君;司馬尚之可理解為司馬尚君。這如老子、孔子、墨子、荀子的“子”字可謂一脈相承,即皆表示尊重的意思。只不過,以上諸子中的“子”,是世人或外人出于對其深邃思想或高尚行為而發(fā)自內(nèi)心地推崇,而兩晉“之人”們的“之”字或“君”字,則是自己對自己的自詡和標(biāo)榜。

不得不說的是,除此之外,兩晉名流們之所以取“之”字為名,也不乏有盲目追風(fēng)的因素在內(nèi)。雖然“之人”在兩晉車載斗量,但真正的名家名流或能流芳百世者并不多見,或者鳳毛麟角。由此可見,起名用字這個事,還真不能跟風(fēng),弄不好,無意間就會使自己淹沒在名字的汪洋大海之中,或者東施效顰,淪為笑柄。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叢中笑

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1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