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shè)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qū)易鍌鞒械难永m(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lǐng)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nèi)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guān)系建立打下了基礎(chǔ)。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nèi)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zhì)。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nèi)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chǎn)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zhì)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guān)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chǎn)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lǐng)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chǎn)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chǔ)。 總結(jié)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咬文嚼字

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海外版

咬文嚼字

在漢字中,用帶口字偏旁的“咬”和“嚼”談吃是非常貼切而形象的,不過這里咀嚼的并非食品,起因是春節(jié)前聽的一場報告會。

報告主題是中餐烹調(diào)。即便在異國他鄉(xiāng),這個主題也已不見得多新鮮。新鮮的是,主講者不是中國人,是個法國男士,此人開門伊始,首先聲明自己不懂做飯,所講內(nèi)容既與探討廚藝無關(guān),也不在于展示佳肴,甚至不談菜肴的口味。那么,他究竟要說什么呢?

B教授早年修習漢語,在那個時代的法國人眼中,他是個令人難以理解的人物。他一生致力于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傳播,雖不擅烹調(diào),卻精通漢語,深諳中國文化。早在上世紀70年代,當許多法國人對中國抱有偏見、甚至有人連北京和東京都分不清的時候,他卻只身到中國求學。此后幾乎年年去中國,至今已往返上百次,跑遍了東西南北。按照“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的說法,談?wù)撝袊埐艘菜銓嵵撩麣w。更何況,他打出的題目趨于研究風格:“中餐烹調(diào):一種文化,一種藝術(shù),一種體系?!?/p>

聽老外說中餐,用老外的眼光看中國,有種鏡子里看自己的感覺,正像法國人聽到中國人說“法國浪漫”時總要問個“為什么”一樣,不免生出好奇。

說到世界的烹調(diào)體系,我們首先想到中國和法國,頂多算上意大利。再要往下數(shù),也許有人會說西班牙、希臘、葡萄牙……B教授卻說,如果這樣數(shù)的話,應(yīng)該是湖南、湖北、廣東、東北,等等。而嚴格意義上的烹調(diào)體系,世界上恐怕除了中國,只有法國勉強可以入選。

做學問的人這么說,自然不會單純出于對某種飲食的偏愛。他的總結(jié)是經(jīng)過多年對衣食住行的觀察,加上分析比較,以調(diào)查結(jié)果為依據(jù)的。

比如,對于什么樣的烹調(diào)才算得上“體系”,他歸納出幾條標準:首先,一個真正的烹調(diào)體系,必須有一些支系。這一點,于中餐是顯而易見的。他以法國人的浪漫來形容四大菜系,別有特色:魯菜是北方硬漢,粵菜如白馬王子,川菜好比犀利書生,淮揚菜則仿佛中國古典美女。

有了支系,自然符合他的第二條標準:烹調(diào)種類多樣化。中國四大菜系往下細數(shù),每一個又可以分出許多小支系。試問世上有哪個國度可以匹敵?

第三條標準,是必須有烹飪原理,并有理論著作為依據(jù)。這兩條在中國和法國被重視,有大量的專業(yè)書籍、權(quán)威人士以及正式文憑為佐證。

第四,國民崇尚“伊壁鳩魯主義”。這個名詞換一種說法,就是民以食為天。講究些的,可以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與此相關(guān)的一個特點或者習俗,是國民熱衷宴客。的確,世上許多民族并沒有這種習慣愛好,在府中宴客、展示烹調(diào)和切磋廚藝,就不在社交文化之內(nèi)。

第五,既有大快朵頤的習俗,又有慢嘗細品的傳統(tǒng)??诟怪炫c高雅并存,才是真正的熱愛美食。

此外還要有:正式機構(gòu)的推介和弘揚;全國性和區(qū)域性的評判、考核和比賽;美食雜志,媒體宣傳,專題節(jié)目,更不用說烹調(diào)學校和各種學習班了。聽到這里只能承認,他說的“烹調(diào)體系,世間不過兩三家”并非言過其實了。

最后一點,還要擁有美食文學。中國自古就不缺寫吃的文人。隨口一數(shù)就有南北朝虞悰的《食珍錄》,隋代謝諷的《食經(jīng)》,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李化楠的《醒園錄》。以美食為文學主題的,則古代當代都不少。中國當代文學剛進入法國大眾領(lǐng)域時,陸文夫的《美食家》翻譯成法文,成為熱銷書之一。論起寫吃的傳統(tǒng),法國也絕不遜色,在16世紀著名作家拉伯雷的《巨人傳》里,那份為了一飽口福能不惜形象、不顧高雅、不怕被鄙視的饞相,或為某些歐洲貴族不齒,卻是跟某些中國同道有一拼。

中國和法國在崇尚美食這一點上志同道合,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拋開飲食習慣和口味的差異,從當今的追求方向來說,似乎也有不同的做法標準。B教授認為,如果用一句話歸納,那就是:法國以創(chuàng)新為時尚,而中國恰恰相反,致力于挖掘傳統(tǒng),更注重地道和原始。的確,今天法國的高級廚師和名餐廳,不創(chuàng)新就會被視為落伍,許多菜的烹調(diào)、食材和拼擺都加入了異國因素,東西結(jié)合的菜式、異國調(diào)料的混合十分吃香。

B教授退休前是法國漢語學監(jiān),對語言有異于常人的敏感,碰上跟美食有關(guān)的翻譯時,常糾結(jié)于怎么用詞語準確地傳達舌尖上的味道。甜、咸、酸、辣、苦,這些難不住他,可形容中餐并不這么簡單。一些中國人信手拈來的詞,卻讓翻譯家不知如何是好。在我跟B教授的探討中,認為最難譯而有趣的是以下一些詞:首先讓人困擾的,是“鮮”。何謂鮮?它形容味道沒錯,卻不似上述5種明確具體,有跡可循。而“鮮”不要說外文翻譯,就是用中文解釋,也很難一言以蔽之。一般的法語翻譯,對應(yīng)的是“新鮮”,主要指食材的質(zhì)量,而不是味道。B教授求準確舍精煉,辦法是翻譯之外用括號加一串補充:蠔油,生抽,豆豉,蝦油,味精……對于一個老外來說,已屬不易,但恐怕我們?nèi)圆荒芨械綕M意。若要究其含義,那么所有這些詞加在一起也未必就囊括了“鮮”的真諦。這個滋味,或許就是不可言傳,只可意會,或者只讓口舌自己去領(lǐng)會了。

第二個令人頭疼的是“麻”。我想,若非真懂中餐的人,是不會琢磨這個字究竟怎么翻譯的。飲食馬虎的西方人,根本不會去探究“辣”和“麻”有什么區(qū)別,一般只籠統(tǒng)地將二者理解為“辛辣,刺激”。算得上半個中國人的B教授,吃可以馬虎,談吃不肯馬虎,居然給他找到一個法國詞,fourmillant,原意是“螞蟻爬的感覺”。這個詞本來在法語里也有“麻”的意思,說的是肢體被撞或被壓以后產(chǎn)生的麻木感。用來形容食品的口感,在法文里是個創(chuàng)新。但是,如果一個民族的烹調(diào)比不上另一個民族的豐富,詞窮語短是自然的,想要跟上節(jié)奏,創(chuàng)新也就是必須的了。

翻譯無法準確傳達的詞,還有“口感”和“火候”。有人把前者翻譯成“軟硬”,心里想的顯然是食物的質(zhì)地,這樣的翻譯未免以偏概全,也太過具體了??扇绻伞翱谥械母杏X”,又顯得太籠統(tǒng),什么不能是口中的感覺呢?“火候”一般翻譯成cuisson,主要是說烹調(diào)的時間,似也未盡其意,因為中國的烹調(diào)包含了蒸、煮、煎、炸、炒、燒、燉、溜、燜、焗等等的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火勢強弱、文武交替……一切一切的“恰到好處”。

一個國家,有人如此下功夫?qū)ε胝{(diào)咬文嚼字,對吃大概是絕不肯敷衍的。

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