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每年這個時節(jié),無數(shù)中國人會跋山涉水地開始一場與故人的“重逢”。
為了這場“重逢”,遠道的會如馬英九這樣從海峽對岸突破層層阻礙而來的,近路的或許只是抬腳到屋后給先人的墳頭添一抔新土。也有忙碌的當代“打工人”,為寄哀思發(fā)明了數(shù)字祭奠,到網(wǎng)絡(luò)祭壇點燃一柱心香,“賽博朋克”形式下還是傳統(tǒng)的里子。
死亡,是一個日常被遮蔽的話題。其實從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中,可以看見人們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不同的文化中的生命觀并不一致,甚至大相徑庭。重審之下,會發(fā)現(xiàn)今天中國人的生命觀既有傳統(tǒng)牢固的一面,也有現(xiàn)代新鮮的一面。
這個清明節(jié),姑且憑近日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斗膽”談?wù)劷裉熘袊说?span id="poy1fcz" class="wpcom_tag_link">生命觀。
(一)慎終追遠
4月1日,馬英九攜家人在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馬立安
“慎終追遠”出自曾子之口。“慎終”是指按照喪禮慎重辦理父母喪事;“追遠”指春秋祭祀,以示懷念追思祖先。
每年清明節(jié),往返海峽兩岸的尋根祭祖的匆匆身影,是慎終追遠的生動寫照。
今年清明節(jié)前夕,臺灣中華大陳同鄉(xiāng)總會青年臺商會會長盛漢偉一行6人,就來到浙江臺州溫嶺市箬橫鎮(zhèn)尋根祭祖。盛漢偉對媒體感慨,在童年記憶里,爺爺那口地道的溫嶺腔,總能勾起他對海峽彼岸家鄉(xiāng)的遐想。
“湘潭伢”“溫嶺腔”,語言“密碼”揭示了共同的來處。
祭之以禮,是儒家的要求。吾生有崖而文明無涯,紀念追溯讓個體的生命可以在群體的生命中延伸,這種生命之間的特殊的聯(lián)結(jié),形成與西方迥異的文化特征。
錢穆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中國人的家庭,實即中國人的教堂。圍繞著慎終追遠,家庭展開的一系列活動,都在進行著生命的教育、價值的傳承。事死如事生,精神上把逝者當成活著狀態(tài),不斷地感恩著、想念著、傾訴著,仿佛在生與死之間創(chuàng)造了一種彈性狀態(tài),讓生命突破時空的桎梏。
不管是族群中,還是家庭中,慎終追遠中蘊含的對生命的尊重、對父母之愛的尊重,對來處的重視、對過往的重審,并非全然是老舊的東西,與現(xiàn)代價值觀有很多契合之處,并在現(xiàn)代生活之樹上長出新的枝芽。
比如1987年,一句“官不通民通,民不通以媽祖為先”,向兩岸38年的堅冰上狠狠“鑿”了一斧。比如寧夏固原二中堅持28年帶學生徒步54公里去烈士陵園,祭奠英烈,學生說:“這才是我們要追的星?!?/p>
慎終追遠,下一句是民德歸厚,是攜手未來。
(二)重生樂生
本質(zhì)上,清明節(jié)這個祭奠亡者的節(jié)日,傳遞的是活著的重要和美好。就像傳統(tǒng)儒家生命觀一向傾向重生輕死,主張積極入世,是一種樂生的思想。
孔子不“矯情”,他認為天地間“生”是最根本的?!犊鬃蛹艺Z·好生》中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美好藍圖,“德若天地而靜虛,化若四時而變物。是以四海承風,暢于異類,鳳翔麟至,鳥獸測德。”所有的自然生命各司其職,各得其所,四時如約交替,萬物如常,一派欣欣向榮。
“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jié)文”,禮也是因人情而生。即便是喪祭,也不能過度哀傷而損害身體。先思考為什么活著,要把活在世上的人照顧好,在此基礎(chǔ)上再去思考死亡的歸屬問題,再去考慮怎么侍奉逝去的人,在剖析生與死的難題時,要有一個先后順序的概念。
重視活著的人,一直都是我們老祖宗的生命哲學、價值哲學。
過去三年多時間,世紀疫情攪得人間天翻地覆。一些離開,沒來得及說再見;一些遠行,開始得讓人猝不及防。當很多人在這個清明節(jié)重新整理思緒,到親人墓前進行著遲來的告別時,更讓人感慨——沒有告別的遺憾讓人心碎,但為了生者更好地活下去,許多人就這么生生挺過來了。他們的犧牲,正是因為“重生”。
或許緣分的線頭,正在新的地方,等待被拾起。
“加油,明天會更好。”3月26日,陜西西安一個孩子給父親生前使用的手機號碼發(fā)短信講述自己的現(xiàn)狀并稱非常想念爸爸,新機主收到短信,以其父親的名義鼓勵他收拾好心情,重新出發(fā)。
因為人性的溫度,這個“美好的誤會”,成就了一次故人對生者最溫暖、最戳中心坎的“回眸”。
(三)剛毅果決
“目前有大學舊友們幫我料理生前身后事,一切完滿具足,無勞掛念。”3月15日下午,1977年出生的“天才”青年歷史學家李碩在朋友圈發(fā)布的一則自己罹患重病、不久于世的消息,沖上熱搜。
李碩作品《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就在幾個月前,他的歷史非虛構(gòu)作品《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剛“出圈”。此書以驚世駭俗的姿態(tài),講述了華夏文明的萌生與轉(zhuǎn)型。讀者和友人還沒來得及感慨“天妒英才”之時,李碩以一種超然豁達的態(tài)度,讓許多人第一次認識了他。
李碩淡然地講述了自己病發(fā)的過程,安排了著作權(quán)事務(wù),交待了幾句學術(shù)上的遺憾、身后事的安排,與朋友告別?!按髩K勞生,息我以死”,他用莊子的話總結(jié)自己的結(jié)局。大丈夫生亦何歡、死亦何懼——這份超脫與瀟灑,恐怕只有鹿車荷鍤、隨死隨埋的劉伶能與之媲美,魏晉風流也不過如此。寥寥數(shù)筆,狠狠敲擊了渾渾噩噩度日者的心靈。
中國人重生貴死,但總有些人,用剛毅果決的選擇,讓生死為之遜色。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還是疫情期間,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中,一批醫(yī)務(wù)人員、干部職工、社區(qū)工作者因公殉職,舍生忘死的故事至今讀來蕩氣回腸??挂吡沂繘]能等到春明景和萬物復(fù)蘇的時節(jié),但他們守住了自己的陣地,守護了無數(shù)人的健康和平安。
如果重來一次、如果換作是我,我會怎么做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去審視那些驚心動魄的選擇,會在糾結(jié)里體會到崇高的意義。
另一些勇毅時刻,讓熄滅的生命之光,轉(zhuǎn)而照亮其他人。4月2日9時,浙江杭州23歲女孩黃琴車禍離世后,被推進浙大二院手術(shù)室,接受器官捐獻手術(shù),她的父母最后一次擁抱女兒流淚告別。
打開小紅書,你會驚覺,原來有這么多年輕人在討論器官遺體捐獻事宜,曬出他們的登記卡。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器官捐獻志愿登記人數(shù)已超過616萬人。
生命有時,但吾愛不滅。
(四)輕盈浪漫
清明是節(jié)日和節(jié)氣的統(tǒng)一。每年陽歷4月4-6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15°,清明就來了。西漢時期《淮南子》就明確:“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就是吹面不寒楊柳風。
有人說,清明節(jié)是中國人獨有的浪漫。不僅因為在這一天所有人都相信還有另外一個世界,還因為這一天天地以全新的面貌預(yù)示新生。所以掃墓之后,緊接著而來的是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枝等等“歡脫”的習俗。
清明還有三候,一候桐始華,萬物復(fù)蘇花兒競相開放;二候田鼠化為鵪,田鼠不見則世道清明了;三候虹始見,清明時節(jié)多雨,故而彩虹出現(xiàn)。古人還有“清明柳,掃墻頭,蝎子蚰蜒上山走” 的說法,折柳寄情衍生出來“中國式浪漫”,曾經(jīng)在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驚艷世人。
快樂很重要。儒家的生命觀也很看重生命本體潛藏在內(nèi)心的快樂,人可以驚嘆自然的奇妙,也可以因為一些美好的人的出現(xiàn),感到快樂?!鞍l(fā)憤忘食,樂從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飯疏食飲水,曲化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仁者不憂不懼”……要會體驗活著的快樂,感知萬物、內(nèi)心豐腴,生命才有質(zhì)量。
這幾年,社交平臺上忽而興起很多生活方式博主,教人去哪兒吃喝去哪兒度假,不該全以“利益論”看待。教人如何生活,何嘗不是傳遞“活著的快樂”?
還有很多人開始關(guān)注殯儀行業(yè),討論殯葬師這個職業(yè)。很奇妙,對死亡的直面,沒有帶來陰郁和消沉,反而帶給人生的平靜和喜悅。精神飽滿地度過每一天,好好珍惜所愛之人,才會不留遺憾的向死而生。這種輕盈的生命觀,正在幫助當代人抵御許多生活之重。
這個清明節(jié),你在思念誰?又對“活著”有什么體會?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34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