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shè)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yù)言、一個身份認(rèn)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qū)易鍌鞒械难永m(xù)(如特定的字輩、紀(jì)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lǐng)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biāo)(如“曙光計劃”、“春風(fēng)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rèn)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dāng)、響亮、富有內(nèi)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guān)系建立打下了基礎(chǔ)。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biāo)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nèi)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zhì)。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dǎo)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nèi)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chǎn)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zhì)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dāng)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guān)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chǎn)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lǐng)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chǎn)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chǔ)。 總結(jié)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dǎo)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zé)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zé)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dāng)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城字五行屬什么的?城字在五行中是屬于什么!

文字可以引導(dǎo)人走進一座歷經(jīng)幾百年風(fēng)塵的老城,但這須借助一點兒想象,若是文字和想象都出現(xiàn)歧義,便會產(chǎn)生梗阻??茨切├系貓D就不同了,尋常巷陌,依稀街路,都是往時的地標(biāo),接引你走入歷史。有趣的是城墻必標(biāo)以齒狀,城門亦作拱形的門狀,雖是紙上圖畫,不見煙塵,不見人馬,卻如聞車聲轔轔,仿佛時光不曾老去……

1

一座城,城門也許是最有故事的地方。城里是一個世界,城外又是一個世界。一門相隔,兩重人間。城門啟閉,應(yīng)和著日升月落,城市也在這晨昏里一天天不斷演繹自己的歲月。

看民國初年的吉林老地圖,沿著那象征城墻垛口的城際線仔細數(shù)去,從西端開始,轉(zhuǎn)向北,曲曲彎彎再向東,可見有臨江、福綏、德勝、致和、北極、巴爾虎、北新開、朝陽、新開、東萊十處城門。這便是從前俗話說的“吉林十門”。探究歷史,十處城門,并非同時而建,而是陸陸續(xù)續(xù)異時異代所辟,時間紀(jì)年的深處是歷史興替的烙印。

康熙十二年(1673)春,在副都統(tǒng)安珠瑚督率之下,吉林城建城工程正式開始。不到一年,工程告竣。城南以松花江為天然屏障,只在東、西、北三面立大木為墻。木城之外,又有土城。木城是為內(nèi)城,土城則為外城。城雖兩重,門開則一,都是三面各開一處城門。木城城門,乃為鐘鼓樓式,形制壯觀,只是不知樓內(nèi)當(dāng)時是否設(shè)有鐘鼓。城門概以方位命名,稱以西門、北門、東門。城市誕生之初,只此三門。

乾隆七年(1742)四月,吉林城大火,燒毀衙署、官民房屋數(shù)百間,于是一并用官款重修。這一次,城池范圍略有擴大,木城消失,全部建為土城。城門辟為五個,有西門、大北門、小北門,以及大東門、小東門。其實,這次增辟的小北門和小東門,都不是這時新開,為官民們出入方便,康熙年間即增開了小北門,雍正時又增開了小東門。兩門都開在土城,木城仍是三門。此時木城毀為灰燼,新建的土城也就保留外城后增的兩個,設(shè)置為五門。

同治五年(1866),距離乾隆七年的因災(zāi)修建已過去120余年,百年時光,風(fēng)雨摧殘,城墻已有多處坍壞;更兼此時馬賊猖獗,不時騷擾,將軍富明阿乃帶頭倡捐,全城官紳商民共捐納銀錢16萬吊。這次重修,規(guī)模甚大,城墻全用土杈垛,墻高1.1丈,基寬1.5丈左右,頂有高三尺的磚砌女兒墻。城墻西北地方向外拓展,明顯見出“琵琶城”形狀。周長5598米,比原來延展478米。此外,又在城西南江沿至山根處修建2500余米的土墻一道,用以防御溫德河洪水;還在城前的南岸修立了2800余米的木柵欄江堤。城門則增加到八個,分為東萊、朝陽、迎恩、福綏、德勝、北極、致和、巴爾虎八門,其中福綏、德勝、致和、北極四門是為新建。除福綏與致和門無城樓外,其余都修有城樓,形制近于鐘鼓樓。

光緒九年(1883),希元將軍主持,再修吉林城,改土墻為磚墻,城墻加筑垛口,垛口長二尺,間距五尺,高二尺一寸。墻高1.5丈,厚三尺。城池深一丈。新修后的城墻,城堞巍然,擁青山而御大江,因此有“塞外干城”之稱。但在歷史上,這已是最后的擴修了。此時的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宣統(tǒng)元年(1909)時,因日本人在城東一帶開辟商埠,商旅日繁,遂在朝陽門和東萊門間新辟一門,即稱新開門。民國十九年(1930)秋,駐于朝陽門外的吉林陸軍訓(xùn)練處為便于和城內(nèi)的東北邊防軍駐吉司令部聯(lián)系,經(jīng)省長張作相批準(zhǔn),在朝陽門與巴虎門之間又辟一門,稱之北新開門。至此,吉林城有了“十門”的歷史記憶。當(dāng)時,吉林城的東、西、北三面,大體在今日南京路道西,光華路道南,福綏街道以東。

可是,也就從這時起,吉林城的古城墻開始走向毀滅。在開辟北新開門時,老城樓都被改變模樣,一律拆除,換以水泥砌筑的門柱,上端嵌以漫圓形鐵木結(jié)構(gòu)的門標(biāo),示之以何門。古城的威嚴(yán),就在城樓的雄壯,城樓一拆,立即威嚴(yán)頓失。之后,由于修建道路諸因,到1940年時,已僅有福綏門至德勝門、致和門到牛馬行北端、琿春街北到北新開門三段殘破的城墻。1996年,大東門北側(cè)原食品廠后墻一段殘存的墻基也被清除。從此,關(guān)于古城墻的一切記憶,便都走入歷史檔案。

2

老吉林人講古話舊,必談及臨江門。今天的臨江門,曾經(jīng)叫迎恩門,是因康熙和乾隆東巡,都是從此進入吉林城。

城字五行屬什么的?城字在五行中是屬于什么!

臨江門(原迎恩門)

迎恩門外,即是迎恩街(今西安路)。《永吉縣志》記載:“吉省有三條驛路,其中西路‘俗稱御路,由烏拉頭站起,西經(jīng)歡喜嶺、老爺嶺、大小綏河,七十里至搜登站,復(fù)西經(jīng)一拉溪、岔路河,七十里至伊勒門站……’”康熙和乾隆都是由此驛路來吉。臨江門外的一條長街,遂成“御路”;為感念圣駕御臨之恩,街路也就稱之“迎恩街”;城門也稱“迎恩門”。傳說中乾隆縱懷立馬的歡喜嶺,即在街路盡頭;落馬的湖蕩(今落馬湖),也在臨江門街外不遠處。隨康熙東巡的意大利傳教士南懷仁在其《韃靼旅行記》中存寫的一個歷史細節(jié)是,歡迎的百姓匍匐街邊,戰(zhàn)兢兢不敢仰望,康熙令盡可走近觀瞻,拉近與百姓距離……

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冬,流人楊越之子楊賓往寧古塔探父,也是從這一條御路走入城中。那時吉林建城不過才剛剛16年,當(dāng)時所見卻是,土墻“今皆圮,唯東西北三木樓在耳”。城中景象,“中土流人千余家,西關(guān)百貨湊集,旗亭戲館,無一不有,亦邊外一都會也?!?/p>

此處的西門,亦即臨江門。楊賓筆下,乃是一城的熱鬧繁華處。繁華之因,在于門外沿江至溫德河口處,既是造船船廠,又是水師營駐地,還有一城最大的頭道碼頭,俗呼“船營”的水師營“在西門外頭道碼頭舊有杉木槽子船數(shù)十艘,由兩省水師營管理,打樺皮、采珠時用之”。岸外又有乾隆十九年(1754)建的龍船房十九間,堆撥房二間。軍兵匠役交雜,人丁因此繁密。這一條街,后來即得名“船營街”。街上買賣商鋪,鱗次櫛比。舊時陸路貨運,都靠畜力,牛車馬車驢車,各有所用。迎恩街與船營街間,曾有幾處大車店,專供鄉(xiāng)下進城的車馬和老板子(趕車人)住店歇息。耆老記憶,有一處韓家開的大德車店,院落寬敞,可容二三十臺馬車;店內(nèi)南北大炕,供給的吃食甚好,幾天不重樣兒。最奇的是,店內(nèi)大豬圈里,養(yǎng)一頭千斤大豬,肥得不能走動,只能坐地而食。俗語說“有千斤豬無千斤?!?,這豬在好幾年里竟成了韓家大車店招徠客人的一個活物牌匾……

門外迎恩街一帶,在康熙元年(1662)即建起馬神廟,康熙十二年(1673)又建西方寺,雍正五年(1727)又建火神廟。這些寺廟,皆規(guī)模盛大,都有鐘鼓樓,火神廟還單建一座演戲樓,每逢節(jié)慶,即旗鼓響亮,觀者如潮。香火繚繞里,人流雜沓往還,更多了幾分熱鬧……

清代二百多年里,臨江門又是將軍衙署官員往來至為頻密的一座城門。每年的長白山望祭大典,例由將軍去小白山代祭。祭祀的儀仗走過城門,旗幡招搖,輝映得半邊城墻也變得隆崇。嘉慶二十一年(1816)春,將軍富俊又主持在門外迎恩街邊創(chuàng)修萬壽宮,有丹壁一座,正殿三楹,過廳三楹,甚是軒敞。宮內(nèi)有木雕龍桌案,中列萬歲牌位,案上排列檀木鐫刻的福壽如意花供器。此專為每月朔望(初一與十五)之期和皇帝萬壽節(jié)時,闔城官員來此為皇帝遙祝請安。那都是拂曉時分,晨曦未露,一干官員即已提著燈火匆匆走出城門……

臨江門外,已經(jīng)消失的另一景觀是,光緒十九年(1893)起,這里相繼建起了多處祠堂,有金順的金忠介公祠堂,德英的德莊毅公祠堂,依克唐阿的依誠勇公祠堂,希元的希公祠,牌坊宏崇,院落森嚴(yán),清亡后,多數(shù)成了幾家共處的大雜院。二十世紀(jì)七八十年代陸續(xù)拆毀……至今令很多人懷念的是,那些雕工精美的匾額,光潔流麗的碑銘,實在太可惜了!

臨江門也是吉林城最早亮起路燈的地方。達桂任吉林將軍時,頗有幾分改革銳氣,在當(dāng)時朝陽門外主持建起發(fā)電所。這也是吉林電力工業(yè)之初章。之后,即在臨江門一帶街路安裝路燈。彼時都沒見過這等新鮮事物,每當(dāng)路燈亮起,人們紛紛前來觀賞,戲謔稱“看西洋景”……

歷史上,臨江門曾留下一個慘痛記憶。宣統(tǒng)三年(1911)五月十日下午,刮西南大風(fēng),門內(nèi)一家飯館失火,竟致全城大半房屋化為灰燼,是古城歷來未有之火災(zāi),京城也為之轟動……

這次火災(zāi),俗稱“辛亥大火”,雖然沒有殃及臨江門城樓,但1923年的癸亥之年,在又一次大火里,臨江門城樓還是被燒掉了。

清廷滅亡,迎恩門名也隨之取消,正式改稱臨江門。這時臨江門內(nèi)發(fā)生的一件大事是,迎迓新文化的時代風(fēng)潮,1917年在此誕生了毓文中學(xué)。隨后,一批新文化人物在這里寫下了吉林文化與教育的新章……

3

從臨江門沿城墻西北行,則是福綏門?!案=棥敝売凇对娊?jīng)》。《詩經(jīng)·小雅·鴛鴦》有“君子萬年,福祿綏之”之語,《周頌·桓》有“綏萬邦”之言,俱是安定、安好,福祉人民之意。徐德源先生在《吉林舊事》一書中說:“大凡一座城總要有一座汲水、排水的城門,按照五行方位,西方壬癸屬水位,所以水門都要修建在城西面,福綏門就是吉林城這樣的城門?!睆拿駠跄臧娴募掷系貓D亦可見,福綏門內(nèi)北端,確有一處帶狀的湖泊,與城墻走勢接近,且面積頗大。老吉林人皆稱福綏門為“水門洞子”,有小河流過,這一處湖泊似可作證明。再者,《永吉縣志·輿地志四》的一條記載也證明此處確有小河,門內(nèi)的福綏街路“東至橋頭,與翠花胡同東口接”,如無河流,怎來“橋頭”?同治年間修建的八處城門,獨有“福綏”與“致和”沒有城樓,依此推想,應(yīng)是有河有湖,因此路稀人少,才沒有在福綏門建造城樓吧?可見舊時口傳的“水門洞子”并非虛語。而名之以“福綏”,應(yīng)該也有流水湯湯,載福載祿,福佑綏靖一方平安之意。

福綏門里,當(dāng)年卻是吉林城的尋春之地,東行不遠的翠花胡同,各種花店鱗次櫛比,一年四季花光搖搖,鮮花、紙花、絹花、蠟花……裝點了半城春色。今天的福綏街口,有“福綏六合”街碑,碑文曰:“福綏街與北京路解放大路三街衢縱橫交會而成六合之勢,故謂之福綏六合。福綏街通達北嶺南江,北京路解放大路綿亙東西,此誠江城勝境也……”

從福綏門西北行約一里,乃德勝門?!暗聞佟敝庵?,是謂“德必勝”;亦有“得勝”之意。軍隊出征與凱旋,都經(jīng)此門。而城門稱“德勝”者,國內(nèi)除北京之外僅吉林有。清代,門外即是演武廳和校場,吉林十旗的馬步軍兵,每年春秋兩季都在此舉行大規(guī)模演練。吉林有了自己的考棚后,這里還是武科的考棚。新中國成立后,此處曾是城市的露天體育場,現(xiàn)在則是公園化廣場。清亡后,德勝門內(nèi)曾駐有憲兵營。那時,城門內(nèi)的一些道路還十分難行,《永吉縣志》記述,憲兵營胡同路,“南半尚能通車,北則湫隘,僅容行人……”

城字五行屬什么的?城字在五行中是屬于什么!

德勝門(1928年攝)

吉林城有“琵琶城”之稱,在老地圖上看,城墻果然像極了琵琶形狀,琴頭就在德勝門處齊齊地伸向北面。致和門與北極門就在琴頭的兩端。北大街從江沿一路向北伸展,在炭市胡同北分成兩條,一條通往北極,一條通向致和門?!爸潞汀敝?,源于《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語,寓意社會和諧,萬物相生相長,是一切和睦和美的理想境界。致和門與北極門一帶,俗稱“北關(guān)”。老北關(guān)外,自康熙初年起,就有回民陸續(xù)遷入,他們勤勞肯干,極擅經(jīng)商,尤長于飲食生意,使得清真美食成為吉林食譜的一大亮色。城門取名“致和”,正是對回、漢民族團結(jié)和諧的一種祝福;而城門不設(shè)鐘樓,也是意在少一點兒威肅和殺伐之氣吧?

吉林古城,致和與北極是相鄰最近的兩個城門;又各置琵琶琴頭的兩端;只是稍稍偏斜的琴頭,讓北極門處于吉林城的最北端。仰望天星,唯北斗是拱。城門名之“北極”,既示以地理方位,當(dāng)也有祈望星象默佑之意吧?這一名字,也是北京之外吉林僅有。1949年前,北極門外向東一帶,尚很空曠,多是菜園子,有劉家園子、黎家園子、錫家園子、程家園子,又有做醬菜的二合園、五美園……城門外,即是與城門同名的北極街,可直抵玄天嶺下。

從北極門向東南,然后在牛馬行街盡頭趨東,便是巴爾虎門。名之巴爾虎,是因此處有蒙古陳巴爾虎旗駐軍。清代吉林,巴爾虎旗兵曾分駐多處,駐地附近漸成村落,遂一概名之巴爾虎屯,這也就是今天有一個又一個巴爾虎屯的來歷。從吉林各城門的命名來看,此門似不應(yīng)以巴爾虎名之,因為它與其他各門的命名實不相統(tǒng)一,很大的可能是,只因這些旗兵身形魁梧,勇猛彪悍,是特出的蒙古漢子形象,這一座城門也就改了“巴爾虎”的俗稱,原名反倒湮沒了。當(dāng)然,這只是今天的一個猜想。巴爾虎門內(nèi)東南隅,曾有鷹房五間,八旗軍行圍演練,必帶獵鷹海東青跟隨。一條胡同,也即因此叫“鷹房胡同”。清末,巴爾虎門內(nèi),相繼建起吉林法院高等廳和地方廳,又建起吉林第一監(jiān)獄。城門外,不遠處即是望云山,山腳黑山頭地方,有靈仙府,從前常有來此討藥者。近代史上值得銘記的一件事是,反清革命志士熊成基就是在巴爾虎門外的九龍口被殺害的……

城字五行屬什么的?城字在五行中是屬于什么!

巴虎門(1924年攝)

在民間的稱謂里,巴爾虎門很早已簡稱為“巴虎門”。從此偏東行,是朝陽門,民間亦稱“大東門”。在巴爾虎門至朝陽門一段城墻內(nèi),曾是糧食倉儲之地,有倉房六十四間,看倉的堆撥房三間。四周圍以高五尺的土墻,周長一百三十四丈。存儲的糧食,主要是供應(yīng)旗丁與衙署官員。吉林的老城門里,德勝門和朝陽門的名字,遍查史冊,只是北京才有。這也是吉林城城門名字的特殊之處。由朝陽門開始,城墻便往南趨向松花江邊。城門“朝陽”,概源于《詩經(jīng)》“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之句,有浴朝暾、迎朝陽、郁勃旺盛之意;當(dāng)然也標(biāo)示了地理方位。耆老記憶,民國之前,朝陽門外,有天齊廟,亦名東岳廟,建于雍正二年(1724),每年三月二十八日,是一年一度例行的廟會,搭臺唱戲,熱鬧異常。從那里以北以西地方,卻一直人煙稀少,稍遠的西山腳下(今桃園廣場),曾有瓜爾佳氏祖塋,烏雅氏家族除在九棵樹(今兒童公園)有墓園外,在那里也有一處墓園。臨近朝陽門地方,則有北窯坑、季窯坑、小窯坑等燒制磚瓦的窯坑。朝陽門里,是城里兩條大街的起點,一條是通天街,另一條是河南街。兩條街恰處城市南北的中間地帶,往來人流不斷。通天街南,有牛宅胡同;河南街在清代中期發(fā)展為商業(yè)街后,即一直作為吉林的商脈所在,欣欣向榮,蓬勃昌盛,商戶鱗次櫛比,也許真的就是吸納了一輪朝陽給予的活力……

4

城字五行屬什么的?城字在五行中是屬于什么!

朝陽門(1904年攝)

由朝陽門南行不遠,便是新開門。此門開在宣統(tǒng)元年,其時,清朝已經(jīng)國祚將盡。城門里,有蟲王廟胡同、老師衙門胡同、崇文書院胡同。經(jīng)朝廷敕建的伊興額、富明阿、穆圖善的祠堂也在老師衙門胡同左右,富明阿和穆圖善都曾任吉林將軍,伊興額雖沒做過封疆大吏,卻也在戰(zhàn)死疆場后晉封將軍,祠堂里咸豐和同治的御制祭文碑就有三通。這些祠堂,看著就十分威嚴(yán),整日香火不斷。誰也想不到的是,這座門開了不到三年,清王朝即宣告滅亡;從那之后又過了20年,即發(fā)生九一八事變,9月21日深夜,日本侵略者就從這個城門進入吉林城。從此,一段黑暗的日子也就開始了。而1930年在朝陽門與新開門之間打出的北新開門,應(yīng)該是最短命的一個城門了,日軍占領(lǐng)吉林后,東部的城墻在幾年內(nèi)便都被拆除。耆老記憶,那些祠堂,也就從這時開始頹壞,因為在日本人的淫威下,一些家族選擇了避亂遠走,祠堂雖然留人打理,可是已香火漸息,冷落生塵,怎樣的繁華也經(jīng)不住時光的摧殘啊……

城字五行屬什么的?城字在五行中是屬于什么!

北新開門(1936年攝)

東萊門是吉林城最東面的一座城門了?!皷|萊”之名,既有紫氣東來之寓,亦有遠對仙山,徑迎蓬萊之意。它與臨江門,都是吉林城捍衛(wèi)江干的城門。它們距離并不甚遠,在臨江門的城樓上就可望得見東萊門的城樓。兩處城門皆風(fēng)景不殊,遠方蒼山如黛,煙嵐萬頃;面前江流有聲,澎湃如潮,十足江山勝境之地。因此,東萊門里一帶,就多有官宦和富商人家的深宅大院,金家大院、吳家大院、李家大院……都在這一片兒。1917年,一座天主教堂也擠了進來。教堂占地6000余平方米,是由法國巴黎天主教會外方傳教會派在東北吉林的神父蘭祿業(yè)主持修建的。整整建了十年,1926年方才竣工。這座教堂,也有著巴黎圣母院一樣的飛扶壁,有幻化迷離的彩色玻璃花窗,有不輸于米蘭教堂的線形尖拱券,有扶搖玉立的簇柱……只是不知道,在那個年代,蘭祿業(yè)是怎樣買得了這一塊全城最金貴的地皮呢?現(xiàn)代著名作家穆木天在他的散文《雪的回憶》中敘說,從江南望過去,“在江北岸,是滿鐵公所與天主教堂雄赳赳地,屹立著,俯瞰著蜿蜒的大江……”

城字五行屬什么的?城字在五行中是屬于什么!

新開門(1936年攝)

城門外東面,雍正年間曾建起先農(nóng)壇、社稷壇、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一年四季,祭祀不斷。清末時,這些壇廟才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斷了香火。在那一帶至今輝煌不倒的是文廟,它建于光緒末年,雖然歷經(jīng)劫波,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讓它一直光芒閃爍。城門腳下不遠,就是改集街渡口了,除了冬天,大江冰封,從春至秋,江上船來船往不斷。渡船都是大木船,不僅載人,也載牛馬豬羊等活物,就是大馬車也可以上船。由于這一段江流正位于太極S形的轉(zhuǎn)彎處,俗稱回水彎兒,一條胡同竟就叫作回水彎子胡同?!都滞ㄖ尽酚涊d,東萊門還是西路驛站的必經(jīng)之地,從此奔臨江門走大御路直奔京師。驛路與渡口相鄰,這里的繁忙就可以想見了……

城字五行屬什么的?城字在五行中是屬于什么!

東萊門 (攝于1919年)

5

《永吉縣志》記載:民國“十七、八、九各年(1928—1930),經(jīng)市政公所暨市政籌備處將東萊、朝陽、巴爾虎、致和、德勝、福綏、迎恩各門樓先后拆除,均改為新式鐵筋門,唯北極門尚仍舊式,未及修改。并改巴爾虎門為巴虎門,改迎恩門為臨江門,共為十門。舊有各門樓均為一層,如寺觀鐘鼓樓式,樓高五丈,門寬一丈五尺。新改各門寬二丈二尺”。

歲月如風(fēng),時光走馬。一一細數(shù)這些城門,雖已年湮代遠,城墻城門都不再存,但作為地名卻保存下來。臨江門、德勝門、北極門、大東門……已是這座城市地名的重要標(biāo)識,既標(biāo)示著從前的歷史密碼,也標(biāo)示著今日的城市方位。城門初辟時,與城門對應(yīng)的那些街路:致和街、德勝街、北極街、朝陽街、大東街……今天也還都在,有城門時,它們是城門的延伸,城門是鎖扣,街路是線軸拖出的線;城門掌控機杼,街路是其筋絡(luò)?,F(xiàn)在沒有了城門,線就扯得更長也更寬坦了。走在這些街路,恍惚會想起這里曾經(jīng)有過城門,這也就是人對歷史的依戀吧。

一道城墻,即是“關(guān)”,俗稱城關(guān);一座城門,亦是關(guān),俗稱“關(guān)門”。因為這些城墻和城門,吉林城又有了西關(guān)、北關(guān)、東關(guān)這些區(qū)域之別:西關(guān)大體在臨江門至福綏門迤西一帶,北關(guān)在德勝門至巴爾虎門迤北一帶,東關(guān)在朝陽門至東萊門一帶。住居城外的,稱西關(guān)外、北關(guān)外、東關(guān)外,住在城里的,習(xí)慣稱西關(guān)里、北關(guān)里、東關(guān)里,或者就直接以城門作為指稱,說是住在臨江門外、北極門外、朝陽門里、大東門里……今天看,吉林古城的城池并不算大,但這不大的一座城,西關(guān)、北關(guān)、東關(guān)卻也有各自的風(fēng)景,俗話里“東關(guān)的‘秧子’,北關(guān)的‘箱子’,西關(guān)的‘筐子’”,即是說東關(guān)多富家,子弟多紈绔,“秧子”即手不提籃、肩不挑擔(dān),而專事玩樂的紈绔子之俗稱也。“箱子”是謂北關(guān)多回民,他們勤勞肯干,常是在肩上斜背著熱乎乎的牛羊肉熟食箱子沿街叫賣。“筐子”說的是西關(guān)外一帶多菜民,進城賣菜的花筐大得嚇人……

今天,圍繞這些老城門緩步走一圈,至多也不過兩個小時,可是,走進歷史,流連那些風(fēng)景,傾聽那些故事,卻要三百年的時光。想象在東萊門城樓上看紅日出岫,在臨江門城樓上看夕陽銜山,都是美麗的風(fēng)景:那一刻,一任目光輕撫蒼山如海,聽一江天水作無弦的樂語天音,該是何等的愜意!只是,這已成為歷史的風(fēng)景!


本文選自2021年民生讀本,吉林省地方志資源開發(fā)立項項目《木城往事》,作者高振環(huán),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許可嚴(yán)禁通過任何方式轉(zhuǎn)載,違者必究!

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24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