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對家族傳承的延續(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 總結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康熙字典舜字五行屬什么五行屬性?康熙字典羿字五行屬什么!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史記?五帝本紀》開篇第一句話,就可以寫一篇數(shù)萬字的考證論文。

短短的14個字,實在是令人費解。第一層是字面上的疑惑:

  1. 黃帝”是什么,是稱號嗎?為什么會叫“黃帝”?
  2. “少典”是什么,是人名,稱號,姓氏,亦或是國號?
  3. 黃帝和少典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
  4. 黃帝真的姓公孫嗎?為什么會姓公孫?公孫是“氏”還是“姓”?
  5. 黃帝真的名叫“軒轅”嗎?為什么叫軒轅?
康熙字典舜字五行屬什么五行屬性?康熙字典羿字五行屬什么!

軒轅黃帝橋陵碑”,1935年拍攝,見國家圖書館

兩千年來對這一系列問題的考證辯論不絕于書,但始終也沒能拿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近代上古史研究頗有進展,但是對這幾個問題的解釋完全是盲人摸象,用象腿描摹大象。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的說法起源很早,最早見諸文字當在戰(zhàn)國之時,后來將“三皇五帝”與上古時期人王相匹配,最早見則諸秦漢間的文字記載,文字之前的口口相傳恐怕也能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

司馬遷肯定是聽到過“三皇”這個說法的,而且恐怕也見過很多相關的資料和傳言,但是他統(tǒng)統(tǒng)沒有采信,而是舍“三皇”從“五帝”,以黃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帝王。

那么司馬遷為什么沒有采納“三皇”的說法呢?司馬貞后續(xù)《三皇本紀》,以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又記錄了“天皇、地皇、人皇”的說法。

這說明早期“三皇”的說法并不是指人王,而是神人難辨地傳說,《秦始皇本紀》載李斯等人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這應該就是戰(zhàn)國以來流傳的“三皇”,是天帝而非人王。

這種說法可能來自于商周以前的“神治”觀念,也就是《尚書》中所謂的“皇天后土”,《楚辭》中所說的“東皇太一”,《封禪書》所載“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中的“太帝”,這與古人“三才天地人”的說法是相通的。

康熙字典舜字五行屬什么五行屬性?康熙字典羿字五行屬什么!

“具茨山黃帝文化旅游區(qū)”,來自網絡

所以,司馬遷于夏商周之前,只相信最早有個黃帝,而黃帝之前是概不認可的。而他對“五帝”的說法,實際上也在信與不信之間,這一點在最后的“太史公曰”中說得很清楚。

只不過歷史不是一蹴而就的,夏商周以前總要有歷史,黃帝至大禹之說復雜繁復,但其作為帝王的存在性已漸漸傳為信史,司馬遷只能采其中可信者作《五帝本紀》。

既然是“五帝”并列,那這五位帝王總要有相通之處,所以司馬遷采《大戴禮?五帝徳》的說法,以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為五帝,即“黃帝世系的五位杰出帝王”之意。

為什么不采用孔安國、皇甫謐的說法呢?他們的說法恐怕也是早已有之,但是我們實在找不到將“少昊高陽、高辛、唐、虞”并稱的理由。

但是《五帝徳》的說法也不盡然,司馬遷和孔安國的說法,實際上只差了一個黃帝,孔氏以“少昊”替代黃帝,在我看來也是有道理的。

因為“黃帝”這個稱號,實在是有些不倫不類,翻遍上古時期的帝王稱號,只有一個炎帝能與之相匹。按照司馬遷采用的世系,顓頊繼黃帝而為帝,史稱“帝顓頊”,其后的幾位分別是帝嚳、帝堯、帝舜。

如果”黃帝“為帝號之稱,其后繼之君不也應該稱為“黃帝”嗎?如近代上古史研究者徐旭生等前輩的“考證”:炎帝之后傳八代,如帝臨魁、帝榆防皆以“炎帝”為號;而“蚩尤”亦為諸侯君王之號。

康熙字典舜字五行屬什么五行屬性?康熙字典羿字五行屬什么!

“原始人場景模擬”,頭條圖庫

可“五帝”之內,只有公孫軒轅號“黃帝”,其后的“四帝”各有其號,而且稱號的格式大不相同。顓頊、嚳、堯、舜的稱號,皆是在“帝”字之后加上名或字(“堯”或為謚號)。

如果按照“黃帝”的格式,應該是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帝才對,但其稱號格式卻與夏商時期的帝太康、帝履癸、帝太甲、帝辛一致。而黃帝、炎帝的稱號格式,與古史記載中的天神“上帝”、“太帝”相若。

其次,從世系上來講,夏商周都自詡為黃帝后裔,準確地來講應該是帝顓頊的后裔。據(jù)《史記》所說,夏后禹為顓頊之孫,而周祖棄和殷祖契都是帝嚳的兒子,分別是大老婆和二老婆生的,而嬴秦始祖——女修是帝顓頊的女兒。

可奇怪的是,從這個帝顓頊的第三代開始,夏、商、周、秦的男性始祖之生,都有些莫名其妙。夏后禹之生,據(jù)《帝王紀》說:其母修己,見流星向昴宿,又吞神珠薏苡,感而受孕生禹。

殷商以有娀氏女簡狄為初祖,簡狄在戶外洗澡,見玄鳥下的卵,吃掉之后便生了男祖殷契。

周人以有邰氏女姜原為初祖,姜原在戶外踏青,看到地上有巨人腳印,踏上去之后就懷孕了,生了男祖后稷棄。

嬴秦也自詡為黃帝后裔,他的初祖女修為帝顓頊的孫女,同樣是吃了玄鳥的卵,這才生下了男祖大業(yè)。

康熙字典舜字五行屬什么五行屬性?康熙字典羿字五行屬什么!

“燕”字的字形演變,即玄鳥、鳦鳥

這真的有些莫名其妙,所有的人都自詡為黃帝的后裔,卻都以女性為始祖,而從血統(tǒng)上追溯卻又根本與黃帝無關。

以往的研究者都認為,上古“感生”神話源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父系氏族的起源時代至今沒有定論,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夏商周秦真的是黃帝的后裔嗎?

在司馬遷所記載的世系當中,從黃帝到大禹,明明都是“男性當國”的父系氏族社會??蔀槭裁吹搅舜笥磉@一代時,除了夏后氏以外,其他民族的世系就再也無法向上追溯了呢?

他們都在有意地向“黃帝世系”靠攏,這個是符合統(tǒng)治者利益的,但如果他們真的是黃帝后裔,為什么卻都以女性為始祖(包括大禹),而且從始祖開始血緣關系跟黃帝世系是斷裂的。

我認為這只有一種解釋,“黃帝世系”是不存在的,但黃帝是存在的,他是以一種信仰、圖騰的形式而存在,或者是源于遠古民族無法追溯的傳說。

就夏商周秦的始祖來看,也就是“帝嚳”這一代的老祖奶奶們,很有可能正處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轉折時期,所以“帝嚳”以上的帝王的性別是可疑的,亦或者說存在性是可疑的。

康熙字典舜字五行屬什么五行屬性?康熙字典羿字五行屬什么!

“黃帝世系圖”

太史公自序》說,“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正說明他對于唐堯以前的世系是不相信的。而且就歷史記載來說,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中所記載的古代先王世系,在夏朝以前只有“堯舜禹”。

而且堯舜禹之間是“禪讓制”,堯舜禹以前卻又成了“世襲制”,這種君主繼承制度的轉變實在是過于突兀,以至于前后之間的銜接非常不自然。

有學者解釋說,這是因為堯時有大洪水,這才有了所謂的“禪讓制”,只是權宜之計而已。這又是盲人摸象的解釋,毫無證據(jù)可以證明。

所以,《五帝本紀》中的這種“五帝”說法顯然是靠不住的,這也正是孔安國等人要把黃帝排除在外的原因。但是,唐堯以前的帝顓頊和帝嚳,和后來的堯舜并列同樣是靠不住的。

究其原因,是因為以“五帝”配人王本身就是后起之義,歷史的發(fā)展不可能如此整齊,新石器時代中后期橫跨數(shù)千年,也不可能只有這么區(qū)區(qū)五代帝王。

而“五帝”解釋為“古代歷史上五位杰出的帝王”也是不太合理,因為這種歸納法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意義,而且“五帝”的稱呼與“帝堯、帝舜”似乎也不合拍,與“黃帝、炎帝”反倒顯得很契合。

黃帝、炎帝在《山海經》和一些早期傳說中,本就充滿了神話色彩,而文獻記載中把黃帝、炎帝歸為“五帝”也并不是沒有。

據(jù)《呂氏春秋》、《禮記》、《淮南子》等書可知,古人有“五方天帝”之說:

  • 東方曰蒼天,五行木,其色青,其帝太皞;
  • 西方曰昊天,五行金,其色白,其帝少皞;
  • 南方曰炎天,五行火,其色赤,其帝炎帝;
  • 北方曰元天,五行水,其色玄,其帝顓頊;
  • 中央曰鈞天,五行土,其色黃,其帝黃帝;

“五帝”之說由來已久,不管是在官方還是民間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段墨I通考?郊社考》曰:“今既稽古,建定天地之大禮,郊見上帝,青、赤、白、黃、黑五方之帝皆畢陳,各有位饌,祭祀備具。”

“黃帝”

史書中關于“祭五帝”的記載非常多,劉邦起義之時為自己造勢,說自己是赤帝之子斬了白帝之子。楚國在南方,其帝為炎帝,因為顏色尚赤,所以又稱赤帝,而秦國起源于西垂之地,其色尚白,所以劉邦說他是白帝之子。

其意思是說,起源于南方的劉邦將會滅掉起源于西方的秦國,可見“五方帝”“五色帝”的說法,在秦末之時就在民間流傳已久,這與同時期所流傳的“天地人”三皇是一致的。

而劉邦又“祠黃帝,祭蚩尤”,傳說中蚩尤主兵,祭他是為了祈求戰(zhàn)爭順利;而黃帝為傳說中的中央之帝,中央也就是古代所指的“中國”“華夏”,有祈求定鼎中原之意。

康熙字典舜字五行屬什么五行屬性?康熙字典羿字五行屬什么!

“軒轅黃帝塑像”,來自網絡

這里將黃帝與蚩尤相對,說明這個黃帝和《五帝本紀》中的人王“黃帝”是一致的,而這里的黃帝明顯指的就是“五方帝”中的中央天帝黃帝,可見在秦漢間的民間傳說中兩者是重合的。

所以,司馬貞《索隱》說:“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

但是司馬貞所說也是后起之意,以五方配五色、五行、五帝由來已久,但是配“五徳”則應該是自鄒衍而始,其由來較“黃帝”這個稱呼要晚的多。黃帝這個稱呼,應該起源于中央色黃,是以五方配五色的結果,和“炎帝”這個稱呼是一致的。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出現(xiàn)了,既然“五方五色帝”中的天帝黃帝和“五帝”中的人王“黃帝”是一致的,那么黃帝究竟是由人變成了神,還是由神變成了人呢?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少典”的問題。

“少典”

少典之說,司馬遷采自《國語?晉語》和《大戴禮?帝系》。

《國語?晉語》:“司空季子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大戴禮?帝系》:“少典產軒轅,是為黃帝”。

“少典”這個詞,又是一筆爛賬,從漢朝到如今打了不少筆墨官司,原因就是這個“少典”完全是一個孤立的詞語,史書對他沒有任何記載和介紹。

司馬遷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從句意來講,他認為“少典”是人名,而黃帝正是少典的兒子。這一點是有佐證的,張守節(jié)《正義》說:“(黃帝)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這個傳說與姜原、女修等“感生說”是一致的,當有所本。

但司馬貞認為“少典”不可能是人名,而應該是國號,或者是“少典氏”的簡稱,近代研究上古史的學者大都持這個意見,徐旭生又說“少典氏與有蟜氏為世代通婚”。

康熙字典舜字五行屬什么五行屬性?康熙字典羿字五行屬什么!

“玉鉞”,仰韶文化時期,來源網絡

之所以有這么多人信誓旦旦,完全是因為《國語》中的那句“生黃帝、炎帝”,司馬貞說:“若以少典是其父名,豈黃帝經五百馀年而始代炎帝後為天子乎?”

這實際上是犯了一個和稀泥的毛病,總想把所有的歷史記載融入一個體系當中,如果是這樣,少典自然不應該是一個人。

但是不要忘了,這樣和稀泥是不可能做到所有材料兼顧的,《五帝徳》也是司馬遷采用的資料之一,但它卻說黃帝為少昊之子,這又如何解釋?

因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少典”之說完全是個孤證,沒有任何可以佐證的材料,帝嚳之前很有可能是女系氏族社會,所謂“少典娶于有蟜氏”本就值得懷疑,而《帝系》說“少典產軒轅”,一個“產”字表明少典極有可能是個女性,難道不能是少典氏女附寶嗎?

這樣和稀泥,有無數(shù)種可能性。

早期史料記載都做“少典”,而“少典氏”是后起附會之說,司馬遷采用的顯然也是“少典”而非“少典氏”,司馬遷又為什么沒有采用《國語》“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的說法?

其原因無非有二,第一是他沒有看到這個說法,第二是他認為這個說法靠不住。

司馬遷能看到的早期史料要比我們現(xiàn)在多得多,無論是出于哪一種原因,我們不該因為一兩句稗官野史去否定司馬遷的記載。更何況“少典”一詞本就莫名其妙,黃帝之前連文字記載都沒有,哪里來的“少典氏”之說。

所以,梁啟超在《新學偽經考》中說,《國語》中司空季子之言是劉歆所偽造竄入的。吉成名教授早年在《論黃帝身世和姓名》一文中也說,“少典”之名是司空季子編造的,意思是指代那段“缺少文獻典籍”的時代和黃帝出身的部落。

康熙字典舜字五行屬什么五行屬性?康熙字典羿字五行屬什么!

“劉歆圖”,來自網絡

說司空季子編造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國語》與《帝系》的成書先后尚不能準確鑒別,不能說“少典”一名就出自國語。但是這卻告訴我們,“少典”這個詞,在沒有佐證的情況下,一個孤立的詞語,對于我們研究歷史意義并不大。

從結果來看,它的意義只有一個,那就是證明“黃帝”的人性,從而達到為黃帝譜系的目的,這恰恰說明它的真實性是可疑的。

所以我認為,不管作為部落還是人的“少典”都是不存在的,黃帝應該是從神而變成了人。當然黃帝的事跡并非全部虛構,黃帝為“五方帝”的中央大帝,這與古代分野和星學是相通的,他是一個民族地域符號。

中原華夏地區(qū)的民族以黃帝后人自居,在某一個時代或許與蚩尤發(fā)生過一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而彼時的那位華夏地區(qū)的部落領袖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事跡便漸漸地演變成了黃帝人性一面的事跡。

當然,這只是一個初步的思路,需要進一步的考證。

“公孫軒轅”

公孫軒轅這個名字同樣很費解,但是這里涉及到上古時期的姓氏規(guī)則,篇幅原因,這里無意多說,只能是先簡單聊一聊。

黃帝姓公孫,古人對于這個說法很少有懷疑,古代關于姓氏的類書基本上都是這樣寫:“黃帝姓公孫,子孫氏焉”,他們基本上都是采用了司馬遷的說法。

兩千年來也沒人能解釋,為什么黃帝會姓公孫,因為這也是一個孤證,除了《五帝本紀》以外,我們在更早的文獻資料中找不到類似的記載,所以也不知道司馬遷是從哪里看到的說法。

近代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異議比較多,但只是說黃帝不應該姓公孫,同樣也說不出個四五六來。

之所以都對此表示懷疑,主要是因為春秋時期的“公孫”稱呼習慣,《儀禮?喪服》說:“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

康熙字典舜字五行屬什么五行屬性?康熙字典羿字五行屬什么!

“黃帝手植柏”,1935年拍攝,見國家圖書館

不少人認為,“公孫”這個稱呼,正是在周朝時期才產生的,黃帝之時不可能有這個稱呼。這一點其實也是犯了主觀主義錯誤,很多東西我們不知道的不代表不存在,誰又能確定黃帝時沒有公孫這個姓呢?

《氏族大全》說:“黃帝姓公孫,子孫氏焉…春秋諸國公孫者皆仿此“,這又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當然,他這句話本身也是存在矛盾的,古代姓和氏是兩個概念,既然黃帝姓公孫,其子孫怎么可能以公孫為氏呢?

其實,姓與氏的問題,在很早以前已經混亂不堪了?!度罩洝氛f:“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這話是有些冤枉太史公了,太史公實際上還是在盡力地去辨別姓和氏的問題,但是很多姓氏到底是姓還是氏連他也搞不清了,所以姓和氏的混亂至遲在戰(zhàn)國晚期就開始混亂了。

至于黃帝“姓公孫”,這一點司馬遷說得是很清楚的,他認為這是姓而不是氏,而且他沒有采用黃帝“姬姓”的說法。

這一點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我覺得黃帝不姓姬是正常的,因為他是中央之帝,作為神屬性的黃帝本不應該有姓氏,姬姓、公孫姓都是不應該有的。

如果是作為黃帝人屬性的一面,沒有任何證據(jù)證明黃帝姓公孫。首先,《古今姓氏書辯證》說,黃帝雖然姓公孫,但是他的后人卻沒有姓公孫的,后世的公孫姓大都是春秋時期“公孫”的后裔,而且這里的“姓”是指氏姓。

康熙字典舜字五行屬什么五行屬性?康熙字典羿字五行屬什么!

”遠古社會“,來自頭條圖庫

其次,公孫這個稱呼,在春秋時期以前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所以,雖然我們沒有直接的證據(jù)證明黃帝不姓公孫,但是也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的證據(jù)證明黃帝姓公孫。

其次,《五帝本紀》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國語》說“青陽與蒼林為姬姓”,和黃帝為同姓。

這句話其實矛盾重重。第一,黃帝既然有二十五子,得姓的人怎么會只有十四人呢,難道還會有人沒有姓嗎?

第二,姓本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白虎通?姓名篇》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也”,黃帝既然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人王,他的兒子只能得氏,又怎么能得姓呢?”

第三,黃帝既然是姬姓,他的兩個兒子為什么也得一個“姬姓”的呢?

第四,《論衡》說:“古者因生以賜姓,因其所生賜之姓也”,現(xiàn)代學界對于上古時期的姓氏制度研究得并不深,我們假設黃帝作為人王可以“因生以賜姓”,比如出生在姬水旁的就姓姬。

而黃帝后裔國遍布現(xiàn)在的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區(qū),黃帝的兒子難道是在全國各地出生的嗎?那么,他們是不是像黃帝本人一樣為“感生”呢,這不正說明了黃帝的神性嗎?

“軒轅”這個名字同樣惹人懷疑,皇甫謐曰:“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論者以為“軒轅之丘”應解釋為“軒轅黃帝之丘”,是因人而得地名,而不應該是因地名而得人名。

康熙字典舜字五行屬什么五行屬性?康熙字典羿字五行屬什么!

“1935年民族掃墓節(jié)公祭軒轅黃帝”,見國家圖書館

這同樣是“雞與雞蛋”的問題,沒有任何證據(jù)可以證明這個說法,古人因出生地而命名的例子是很多的。

吉成名教授認為,“軒轅”很明顯是代表車的意思,而車的發(fā)明起源于夏朝,黃帝之時不可能有車,所以黃帝也不可能叫“軒轅”,這又是想當然的主觀臆斷。(這個教授也不知道整天瞎想些什么)

張晏又說:“(黃帝)作軒冕之服,故謂之軒轅”,這應該也是因字釋義的附會之說。

據(jù)何新《諸神的世界》中的考證,軒轅即“玄元”,也就是古書中所說的“元神”。楚帛書說:“王正乃明,元神是享”,何新認為這個元神指的是太陽,所以黃帝實際上也就是太陽神。

何新上古史的考釋,充斥著太多附會勾連的文字游戲,太陽神這種稱呼是西方的舶來品,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中國曾有太陽神,但“玄元”一說不失為一個可能的方向。

我認為,“軒轅”一稱可能來自上古時期的天文星象學,《史記?天官書》說:“軒轅,黃龍體,前大星,女主象”,《黃帝九宮經》和蕭衍《五行大義》說:

“三宮其神軒轅,其星天沖,其卦震,其行木,其方碧;四宮其神招搖,其星天輔,其卦防,其行木,其方綠”。

《淵鑒類函?祭星一》講祭星儀式時說:“小司寇冬冬祀司民獻民數(shù)于王,王受拜之”,其后有“注”云:“司民,星名,謂軒轅角”。

前面說“五方帝”的時候,提到與古代天文星象學是相匹配的。綜上所舉,軒轅星,黃龍體,五行木,主司民,這與黃帝事跡傳說是一致的,很有可能為同源。

我對古代天文星象學沒有研究,所以一時無法證明其中的關聯(lián)性,這里只能是作為一個研究方向提出來,以待日后的研究。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本文是這句話的第一層字面上的疑惑,還有第二層、第三層的疑惑,宥于篇幅,后面的文章慢慢地研究。

文|王玄陵

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23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