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是一個常見常用字。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胡”是一個形聲字。許慎《說文解字·肉部》:“(胡)牛脛垂也。從肉古聲?!币馑际?,“胡”就是牛脖子下的垂肉。甲骨文所無。金文及《說文》小篆的字形與今楷書字形寫法接近。徐鍇系傳謂:“牛頷下垂皮也?!?a href="http://www.51zclw.cn/archives/tag/%e5%bc%95%e7%94%b3" title="【查看含有[引申]標(biāo)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引申之,凡動物頷、頸之下垂處皆可稱“胡”?!对娊?jīng)·豳風(fēng)》:“狼跋其胡?!泵珎鳎骸袄侠怯泻!?span id="8fpkw8o"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196157" qid="6595946705819014408" mention-index="0">朱熹注:“胡,頷下懸肉也?!焙髞恚行┢魑锏南麓共糠忠嗫煞Q“胡”?!吨芏Y·考工記·冶氏》:“戈廣二寸,內(nèi)倍之。胡三之,援四之?!睂O怡讓注:“胡之言喉也。援曲而有胡,如人之喉在首下,曲而下垂也。”再引申為長遠(yuǎn)義。《儀禮·士冠禮》:“永受胡福。”鄭玄注:“胡,猶遐也。遠(yuǎn)也。”再引申為長壽義。《詩經(jīng)·周誦·載殳》:“胡考之寧。”毛傳:“胡,壽也。”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胡”除了上述義項,還有一些其他義項。《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胡”有四個同音字。胡1,一個是指在古代泛稱北方和西方的各民族。比如我們常說的“胡人”。二是古代稱來自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東西),也泛指來自國外的(東西)。如胡琴、胡桃、胡椒、胡麻、胡芹、胡蘿卜、胡豆、胡瓜、胡楊等等。胡2,副詞,表示隨意亂來。胡鬧、胡說、胡謅、胡搞、胡扯等。胡3,疑問詞,為什么;何故?!对娊?jīng)·邶風(fēng)·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胡4,“鬍”的簡體字。胡須。
上述義項中,胡2的義項,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以"胡“為語素所構(gòu)成的詞語,多含貶義。而貶義的語源,殆自于胡1。在我國古代,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國”是正統(tǒng),而“中國”之外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則為“蠻夷”。有一種說法,牛的喉嚨里會發(fā)出呼嚕呼嚕的聲音,而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在漢人聽來,有似于牛的呼嚕聲,故稱其為“胡人”。進而把西方和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也同城為“胡”。相比于中原文化,西北邊陲的少數(shù)民族的開化程度不高,文化也相對落后,所以也就受到漢人的鄙視。久而久之,“胡”也就成了一個帶有貶義色彩 的詞語。
在今天,含有語素“胡”的詞語,大都為貶義。除了上述例子外,尚有很多。胡編亂造、胡攪蠻纏、胡吃海喝、胡說八道、胡言亂語、胡作非為、胡吹海摔、花林胡臊、胡思亂想、胡里糊涂、等等?!昂本褪恰皝y”,就是沒有規(guī)矩、沒有章法。
由此可見,對一個詞語的解讀,如果我們有了歷史的眼光,歷史的視角,那么,我們會對這個詞的詞義及用法會有更加深切的體會和領(lǐng)悟,從而也使得我們對這個詞的詞義有了更為深刻的認(rèn)識。
再附帶說一下“胡”的貶義色彩。因為“胡”含貶義,所以,在以往很多臉譜化的文學(xué)作品、影視作品中,一些反派角色的名字中也往往含有“胡”字。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反派人物叫“胡漢三”;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中的國軍司令叫“胡傳魁”。就連《林海雪原》中,偵察英雄楊子榮假扮的土匪叫“胡彪”??梢?,“胡”字的這種歷史文化的影響是多么深遠(yuǎn)!在臉譜化盛行的年代,除了“胡”,還有一些聽起來就讓人感覺不是好人的姓氏還有不少,黃(世仁)、穆(仁智)、錢(廣)、刁(得義),等等,茲不詳述。呵呵。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