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與廉潔文化展
清音雅韻
正觀
心琴

古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今有“廊博話古琴,千里覓知音”

前言




“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古代文人雅士修身養(yǎng)性之藝。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tài)。古琴音樂的確能夠制造恬和的心境,它的聲音“大聲不震嘩而流漫,細聲不灌滅而不聞,平和、中正、舒適、悠閑,合于中和之道”,所以“古者圣賢玩琴以養(yǎng)心”。古今文人常以撫琴來陶冶情操、涵養(yǎng)品格、凈化人們的心靈。隨著清冷曠遠的琴音從指尖彌散,高雅的志趣、深邃的思想、高潔的人格也流露而出。
加強廉潔文化建設(sh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nèi)涵和必然要求。究竟如何以廉潔文化助力實現(xiàn)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會清朗的政治生態(tài),我們今天借古琴文化之“清”, 對做實做強廉潔文化進行一次探索,特舉辦“清音雅韻——古琴與廉潔文化展”。
《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




相傳伯牙喜歡彈奏《高山流水》,卻沒人能聽懂,他在高山撫琴,曲高而和寡,沒有知音,十分寂寞。一天,有一樵夫經(jīng)過,聽到《高山流水》,停下腳步,坐在對面,說出了伯牙彈奏的心中所想,這人就是鐘子期。兩人由此而結(jié)成忘年交,約好兩年后,在他們坐著的地方再見面??墒莾赡曛s到了,伯牙持琴等候,只是遲遲不見鐘子期身影。等著等著,來了一老翁,自稱鐘子期父親,專門來替鐘子期赴約的。老翁向伯牙說明來意,原來鐘子期已辭世,臨終遺言就是前來履行與伯牙的約定。聽到鐘子期已逝,伯牙跪拜在老翁面前,悲痛欲絕。于是他前去鐘子期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鐘子期,看出了伯牙和鐘子期深厚的知音之誼,所以人們常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您是否還記得,2008年8月8日北京鳥巢,那個激動人心、世界矚目的奧運之夜。隨著悠遠綿長的一曲琴音驀然而起,跨越時空的中國畫卷徐徐展開。清雅的旋律,穿越千年,直抵人心,仿佛來自遠古祖先的深切呼喚,又仿佛來自天地之間的深情吟唱,在撥動琴弦間傾瀉出中國文化底蘊的源遠流長,向世人講述著博大厚重意蘊悠遠的中國故事。2003年,古琴藝術(shù)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口頭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有著3000年悠久歷史的古琴藝術(shù),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認,真正走向了世界。
一、古琴溯源




古琴產(chǎn)生至今,歷代都有對古琴的記載。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瑰寶。在古代,與塤、笛、簫、瑟、箏、竽、笙、鼓、罄等眾多古樂器一樣,古琴的名稱也是單稱為“琴”的?!扒佟眮碓礋o從稽考,不過中華古代文明之初的各個氏族領(lǐng)袖都與琴的創(chuàng)始傳說有關(guān),如伏羲造琴、神農(nóng)造琴、唐堯造琴、黃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傳說,但無考古支持,應為附會之說。甲骨文中迄今沒發(fā)現(xiàn)有“琴”字,最早的文字記錄為周朝初期古銅器上刻的古文。古琴在先秦時廣為流行,漢魏六朝是古琴發(fā)展鼎盛時期,西周時的鐘儀是現(xiàn)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yè)琴人。
古代文獻中,與古琴有關(guān)的記載均稱為“琴”,發(fā)展過程中歷代文人還美稱其為“雅琴”、“瑤琴”、“玉琴”等,禹做五弦之琴,五弦代表著五行,稱其為“五弦琴”。后來周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了一根弦,稱為“文弦”。周武王伐紂,加了一根弦,稱為“武弦”。以合君臣之恩,合稱“文武七弦琴”,也稱“七弦琴”。
二、古琴文化



(一)古琴的結(jié)構(gòu)

琴身總長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琴頭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時。琴體面板渾圓為天,底板平坦為地,與古時的天圓地方之說相應和。琴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弦代表流水,稱“山高水亦長”。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于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于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征天地萬象,象征江海,叫“江深海亦深”。岳山邊靠額一側(cè)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diào)弦的“琴軫”。琴頭的側(cè)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cè)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結(jié)構(gòu)圖



(二)古琴的音色
古琴有“泛、 散、按”三種音色,分別象征“天 、地 、人之和合”?!吧⒁簟编诹痢喓?、洪如銅鐘;“泛音”空靈、透明如珠;“按音”堅實、如泣如訴。古琴傳統(tǒng)的演奏形式有獨奏、琴簫合奏、琴歌伴奏和“雅樂”合奏。小小的一張琴,包含著古人對自然、對宇宙、對人生的精辟理解和處世哲學。
(三)古琴的流派
琴文化領(lǐng)域也和其他學術(shù)領(lǐng)域一樣,存在著多種藝術(shù)觀點和演奏風格。琴家們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觀點和風格形成一定的琴家群體,就是所謂琴派。琴派的形成主要是由地域、師承、傳譜這三個因素影響,至今留存的主要琴派如下:
1.浙派:南宋末年形成,創(chuàng)始人郭沔(楚望),主要風格是流暢清和。
2.虞山派:明末形成,創(chuàng)始人嚴澂(天池),主要風格是輕微淡遠、中正廣和。
3.廣陵派:清代形成,創(chuàng)始人徐常遇等,主要風格是中正、跌宕、自由、悠遠。
4.浦城派:清代形成,創(chuàng)始人祝桐君,主要風格是指法細膩、瀟灑脫俗、疾緩有度。
5.泛川派:清代形成,創(chuàng)始人張合修(孔山),演奏風格是峻急奔放、氣勢宏偉。
6.九嶷派:清代形成,創(chuàng)始人楊宗稷(時百),演奏風格是蒼勁堅實、講究吟猱節(jié)奏。
7.諸城派:清代形成,創(chuàng)始人王溥長、王雩門, 主要風格是清和淡遠(溥長)、綺麗纏綿(雩門)。
8.梅庵派:清代形成,創(chuàng)始人王賓魯(燕卿)、徐立孫,主要特點是流暢如歌、綺麗纏綿、吟猱幅度較大。
9.嶺南派:清代形成,創(chuàng)始人黃景星 ,主要風格是清和淡雅。
(四)古琴的式樣
古琴的式樣:傳統(tǒng)式有伏羲式、仲尼式、靈機式、連珠式、鳳勢式、綠綺式、宣和式、師襄式等;創(chuàng)新式有太和式、中和式、凈瓶式、蒼壁式、大鵬式、玉琮式、鶴鳴秋月式等。
(展中十八張古琴及介紹由鈞天坊提供)
伏羲式古琴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zhuó),面髹(xiū)深棕色漆,局部隱現(xiàn)朱砂鹿角霜灰胎。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承鈞雁足(王鵬設(shè)計)。紅木岳山、承露、焦尾、龍齦等。長圓形龍池、鳳沼。張戴氏琴弦(鋼弦)。
·印文 銘刻
背面頸部刻“皦(jiǎo)如”草書,“董”圓章。龍池下方刻小篆: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斐翁書。“斐”方章。下方刻“鈞天坊制” 方章。底面左下角刻“菊酒沉香”、“鈞天坊”橢圓章,“壬寅第〇〇七”。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琴式最早見于南宋·田芝翁纂(zuǎn)《太古遺音》,是傳世古琴中較為常見的琴式。王鵬先生定版的伏羲式,略大于傳世伏羲式琴,圓渾古樸,極具唐琴風范。
仲尼式古琴

辛丑第一五八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深棕色漆,局部透出鹿角霜灰胎。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承鈞雁足(王鵬設(shè)計)。紅木岳山、承露、焦尾、龍齦等。長方形龍池、鳳沼。張戴氏琴弦(鋼弦)。
·印文 銘刻
背面頸部刻“純?nèi)纭辈輹?,“董”圓章。龍池下方刻小篆: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斐翁書?!办场?span id="l9ss2gg" class="wpcom_tag_link">方章。下方刻“鈞天坊制”方章。底面左下角刻“幽蘭空谷”、“鈞天坊”橢圓章,“辛丑第一五八”。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琴式最早見于元·陶宗儀撰《說郛(fú)》,是傳世古琴中所見最多的琴式。王鵬先生定版時尤其注重琴額、項、肩、腰各部分比例關(guān)系,并適應不同演奏場景,改變隱間,設(shè)計成為多種變體。

辛丑第〇五六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棕色漆,整體透出鹿角霜灰胎。流水斷紋,局部兼牛毛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紅木承鈞雁足,紅木岳山、承露、龍齦等。長方形龍池、鳳沼。龍池內(nèi)可見六角形桐木百衲貼片。張琴弦工匠-麗弦。
南宋·田芝翁纂《太古遺音》載:“唐汧公李勉,雅好琴。取絲桐之精者雜綴為之,謂百衲琴。”
·印文 銘刻
龍池下方刻“鈞天坊”方章,“泠鈞”方章。底面左下角刻“云和”、橢圓章“鈞天坊”,“辛丑第〇五六”。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仲尼琴式最早見于元·陶宗儀撰《說郛》,是傳世古琴中所見最多的琴式。王鵬先生定版時尤其注重琴額、項、肩、腰各部分比例關(guān)系,并適應不同演奏場景,改變隱間而成為多種變體。其百衲之斫,尤增妙韻。
靈機式古琴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深棕色漆,局部透出鹿角霜灰胎,間或朱砂。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承鈞雁足(王鵬設(shè)計)。紅木岳山、承露、焦尾、龍齦等。圓形龍池、鳳沼。張戴氏琴弦(鋼弦)。
·印文 銘刻
背面頸部刻“純?nèi)纭辈輹?,“董”圓章。龍池下方刻小篆: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斐翁書?!办场狈秸隆O路娇獭扳x天坊制”方章。底面左下角刻“和露臨風”、“鈞天坊”橢圓章,“壬寅第〇五五”。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琴式最早見于南宋·田芝翁纂《太古遺音》。此琴參照湖南省博物館藏“獨幽”琴仿制,王鵬先生調(diào)整了頸部線條,重新設(shè)計定版,整體較“獨幽”琴更為雄渾、圓潤。
連珠式古琴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深棕色漆,局部透出朱砂鹿角霜灰胎。通體流水、牛毛、冰裂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承鈞雁足(王鵬設(shè)計)。紅木岳山、承露、焦尾、龍齦等。長方形龍池、鳳沼。張琴弦工匠-麗弦。
·印文 銘刻
背面頸部刻“繹如”草書,“董”圓章。龍池下方刻小篆: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玻壢缫?,繹如也,以成。斐翁書?!办场狈秸隆O路娇獭扳x天坊制”方章。底面左下角刻“松濤舞鶴”、“鈞天坊”橢圓章,“壬寅第〇一八”。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琴式最早見于南宋·田芝翁纂《太古遺音》。此琴參照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博物館(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藏“枯木龍吟”琴仿制,王鵬先生調(diào)整了隱間,重新設(shè)計定版。
鳳勢式古琴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棕色漆,通體可見鹿角霜灰胎,及流水、冰裂、牛毛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承鈞雁足(王鵬設(shè)計)。紅木岳山、承露、焦尾、龍齦等。圓形龍池,長圓形鳳沼。張琴弦工匠-麗弦。
·印文 銘刻
龍池下方刻“鈞天坊”方章,“泠鈞”方章。底面左下角刻“云和”、 “鈞天坊”橢圓章,“壬寅第〇〇六”。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琴式最早見于南宋·田芝翁纂《太古遺音》。王鵬先生收藏的唐?中和(884年)鳳勢式“大雅”古琴,與故宮藏“玉玲瓏”琴,鄭珉中藏“春雷”琴,俞伯蓀藏“鐵客”琴式相同,是為數(shù)不多的傳世唐代鳳勢式古琴。王鵬先生依所藏“大雅”琴,設(shè)計定版此琴式。
綠綺式古琴

景明 壬寅第〇〇三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棕色漆,通體可見孔雀石鹿角霜灰胎,及流水、冰裂、牛毛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承鈞雁足(王鵬設(shè)計)。紅木岳山、承露、龍齦等。長方形龍池、鳳沼。張琴弦工匠-麗弦。
·印文 銘刻
龍池下方刻“鈞天坊”方章,“泠鈞”方章。底面左下角刻“景明”、“鈞天坊”橢圓章,“壬寅第〇〇三”。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琴式最早見于南宋·田芝翁纂《太古遺音》。傳司馬相如以梁王所賜“綠綺”琴演奏《鳳求凰》。綠綺與號鐘、繞梁、焦尾并稱“四大名琴”,惜已失傳。此琴式原為王鵬設(shè)計鈞天琴院“周南”定制款,較2010版綠綺式更為渾厚,飽滿。

依永 壬寅第〇〇三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棕色漆,通體可見孔雀石鹿角霜灰胎,及冰裂、牛毛斷紋,底面多梅花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承鈞雁足(王鵬設(shè)計)。紅木岳山、承露、龍齦等。長方形龍池、鳳沼。張琴弦工匠-麗弦。
·印文 銘刻
龍池下方刻“鈞天坊”方章,“泠鈞”方章。底面左下角刻“依永”、“鈞天坊”橢圓章,“壬寅第〇〇三”。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琴式最早見于南宋·田芝翁纂《太古遺音》。傳司馬相如以梁王所賜“綠綺”琴演奏《鳳求凰》。綠綺與號鐘、繞梁、焦尾并稱“四大名琴”,惜已失傳。此琴式原為王鵬先生設(shè)計的鈞天琴院“周南”定制款,較2010版綠綺式更為渾厚,飽滿。

依永 辛丑第〇二六
·良質(zhì) 善斫
青桐斫,面髹棕色漆,通體可見鹿角霜灰胎,及冰裂、流水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承鈞雁足(王鵬設(shè)計)。紅木岳山、承露、龍齦等。長方形龍池、鳳沼,可見面板長六角形百衲形狀。張琴弦工匠-麗弦。
南宋·田芝翁纂《太古遺音》載:“唐汧公李勉雅好琴,取絲桐之精者雜綴為之,謂百衲琴。”
·印文 銘刻
龍池下方刻“鈞天坊”方章,“泠鈞”方章。底面左下角刻“依永”、 “鈞天坊”橢圓章,“辛丑第〇二六”。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琴式最早見于南宋·田芝翁纂《太古遺音》。傳司馬相如以梁王所賜“綠綺”琴演奏《鳳求凰》。綠綺與號鐘、繞梁、焦尾并稱“四大名琴”,惜已失傳。此琴式為王鵬2010年設(shè)計定版,造型簡潔、流暢,大巧若拙。
宣和式古琴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棕色漆,通體可見朱砂鹿角霜灰胎,隱約見流水、及牛毛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承鈞雁足(王鵬設(shè)計)。紅木岳山、承露、焦尾、龍齦等。長圓形龍池、鳳沼。張琴弦工匠-麗弦。
·印文 銘刻
龍池下方刻“鈞天坊”方章,“泠鈞”方章。底面左下角刻“云和”、“鈞天坊”橢圓章,“辛丑第〇五五”。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宣和式琴,目前僅見一張“梅梢月”琴,原為廣陵琴家黃勉之所藏,后為王世襄收藏。琴界斷代共識:不晚于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鄭珉中認為與宋琴“松石間意”霹靂式(鳳勢式)類似,僅額部曲線相異。近代古琴家楊宗稷定為“宣和式”,今從之。此琴為王鵬先生仿制“梅梢月”定版設(shè)計。
師襄式古琴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棕色漆,整體透出朱砂鹿角霜灰胎,及流水、牛毛冰裂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承鈞雁足(王鵬設(shè)計)。紅木岳山、承露、焦尾、龍齦等。圓形龍池、長圓形鳳沼。張琴弦工匠-麗弦。
·印文 銘刻
龍池下方刻“鈞天坊”方章,“泠鈞”方章。底面左下角刻“鈞天云和”、橢圓章“鈞天坊”,“壬寅第〇〇三”。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琴式最早見于明《永樂琴書集成》。傳師襄“綴七十二調(diào),作八百九十曲。孔子師之?!鼻偈狡鸺巛^高,造型簡約,先秦琴式多具此高古之風。
太和式古琴

·良質(zhì) 善斫
青桐斫,面髹深棕色漆,通體可見鹿角霜灰胎花紋,及流水、冰裂、牛毛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承鈞雁足(王鵬設(shè)計)。紅木岳山、承露、龍齦等。長方形龍池、鳳沼,可見面板長六角形百衲形狀。張琴弦工匠-麗弦。
南宋·田芝翁纂《太古遺音》載:“唐汧公李勉雅好琴,取絲桐之精者雜綴為之,謂百衲琴?!?/span>
·印文 銘刻
龍池下方刻“鈞天坊”方章,“泠鈞”方章。底面左下角刻“景明”、“鈞天坊”橢圓章,“辛丑第〇三九”。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傳統(tǒng)琴式多有額、頸、肩、腰、尾等部分,尤以各部線條變化形成諸式。創(chuàng)新琴式則師古而鑒今,讀史三千年,悟道九萬里,繩絲于桐梓,抒志以禮樂。太和式由王鵬先生設(shè)計于2010年。以《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睘樵O(shè)計之源。從一始,至一終。貫穿始終,天地人和。
中和式古琴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棕漆,通體可見鹿角霜、間或孔雀石灰胎,宛若星漢。琴身遍布流水、牛毛、梅花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承鈞雁足(王鵬設(shè)計)。紅木岳山、承露、龍齦等。長方形龍池、鳳沼。張琴弦工匠-麗弦。
·印文 銘刻
龍池下方刻“鈞天坊”方章,“泠鈞”方章。底面左下角刻“鈞天云和”、“鈞天坊”橢圓章,“壬寅第〇〇六”。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傳統(tǒng)琴式多有額、頸、肩、腰、尾等部分,尤以各部線條變化形成諸式。王鵬先生設(shè)計2010年設(shè)計太和式,以《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設(shè)計之源,如墨寫的“一”字。中和式為太和式變體,將護軫以鼎足易之,凸顯禮樂教化之器。“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凈瓶式古琴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棕色漆,整體透出孔雀石鹿角霜灰胎,及流水、牛毛冰裂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紅木承鈞雁足,紅木岳山、承露、龍齦等。圓形龍池、長圓形鳳沼。張玄玄堂絲弦。
·印文 銘刻
龍池下方刻“鈞天坊”方章,“泠鈞”方章。底面左下角刻“鈞天云和”、橢圓章“鈞天坊”,“庚子第〇一八”。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傳統(tǒng)琴式多有額、頸、肩、腰、尾等部分,尤以各部線條變化形成諸式。創(chuàng)新琴式則師古而鑒今,讀史三千年,悟道九萬里,繩絲于桐梓,抒志以禮樂。此式由觀音手持凈瓶幻化而成。2010年初定二版,此式為2018年重新設(shè)計定版。
蒼壁式古琴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棕黑漆,大漆鹿角霜孔雀石八寶灰胎。流水斷紋,局部兼牛毛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紅木承鈞雁足,紅木岳山、承露、龍齦等。圓形龍池,長方形鳳沼。張琴弦工匠-麗弦。
·印文 銘刻
龍池下方刻“鈞天坊”方章,“泠鈞”方章。底面左下角刻“鈞天云和”、“鈞天坊”橢圓章,“辛丑第〇一六”。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傳統(tǒng)琴式多有額、頸、肩、腰、尾等部分,尤以各部線條變化形成諸式。創(chuàng)新琴式則師古而鑒今,讀史三千年,悟道九萬里,繩絲于桐梓,抒志以禮樂。“以蒼璧禮天”——《周禮·春官·大宗伯》。蒼璧式,王鵬創(chuàng)作琴式。琴底面中央,取紅山文化的方形玉璧做成圓角方形,含圓形龍池于其中,仿若“蒼璧”。
大鵬式古琴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棕色漆,通體可見鹿角霜灰胎花紋,及流水、冰裂、牛毛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紅木承鈞雁足,紅木岳山、承露、龍齦等。長方形龍池、鳳沼。張琴弦工匠-麗弦。
·印文 銘刻
龍池下方刻“鈞天坊”方章,“泠鈞”方章。底面左下角刻“依永”、“鈞天坊”橢圓章,“壬寅第〇〇七”。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傳統(tǒng)琴式多有額、頸、肩、腰、尾等部分,尤以各部線條變化形成諸式。創(chuàng)新琴式則師古而鑒今,讀史三千年,悟道九萬里,繩絲于桐梓,抒志以禮樂。大鵬式是王鵬先生早期創(chuàng)新琴式的代表。以戰(zhàn)國刀幣為設(shè)計源泉,不同變體額頭以方、直、圓相異。高古素樸,如仰先賢,后以“大鵬式”名之。
玉琮式古琴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棕色漆,通體可見孔雀石鹿角霜灰胎花紋,及流水、冰裂、牛毛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承鈞雁足(王鵬設(shè)計)。紅木岳山、承露、龍齦等。長方形龍池、鳳沼。張琴弦工匠-麗弦。
·印文 銘刻
龍池下方刻“鈞天坊”方章,“泠鈞”方章。底面左下角刻“淵默”、“鈞天坊”橢圓章,“辛丑第〇一〇”。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傳統(tǒng)琴式多有額、頸、肩、腰、尾等部分,尤以各部線條變化形成諸式。創(chuàng)新琴式則師古而鑒今,讀史三千年,悟道九萬里,繩絲于桐梓,抒志以禮樂?!耙渣S琮禮地”——《周禮·春官·大宗伯》。玉琮式以良渚玉琮為設(shè)計源泉,將連珠式的圓弧易之以玉琮的射(yè)組(琮外之鉏 (chú)牙也),是王鵬先生早期創(chuàng)新琴式的代表。作為王鵬先生創(chuàng)新的經(jīng)典琴式,近年來迭代更新,萬千變幻,守正如初。
鶴鳴秋月式古琴

·良質(zhì) 善斫
杉木斫,面髹棕色漆,通體可見鹿角霜灰胎、細流水斷紋。螺鈿徽,紅木琮尊琴軫、承鈞雁足(王鵬設(shè)計)。紅木岳山、承露、龍齦等。長方形龍池、鳳沼。張琴弦工匠-麗弦。
·印文 銘刻
龍池下方刻“鈞天坊”方章,“泠鈞”方章。底面左下角刻“淵默”、“鈞天坊”橢圓章,“壬寅第〇一一”。龍池左側(cè)內(nèi)膛刻:“鈞天坊制”長方章。
·匠心 高致
鶴鳴秋月琴,湖南省博物館藏,傳世古琴中此式僅此一張。原琴寬博渾厚,琴肩至腰,垂若佛耳。在仿制原琴后,王鵬先生將其圓弧線條修為平直,寓圓于方,成此變體,線條清臞,尤顯鶴影之姿。鶴鳴秋月得此二式,如佛心之于道骨,圓融之于清雋。方圓之間,得者寸心。
三、古琴與廉潔




演奏者:古琴學會會長王彬奇
(一)古琴與廉潔文化論述
由于古琴的樸素性情、中正平和之特點,古琴對廉潔文化的影響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范仲淹(北宋)曾向琴人崔遵度詢問琴理,崔遵度答:“清麗而靜,和潤而遠?!彼J為彈琴之道,在于清麗又寧靜,和潤而悠遠。不染濁氣、清凈恬淡,這正是古琴區(qū)別于其他樂器的特性。猶如蔡邕(東漢)的《琴操》:“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span>
劉籍(南宋)《琴議篇》:“琴者,禁也。禁邪歸正,以和人心。始乎伏羲,成于文武,形象天地,氣包陰陽,神思幽深,聲韻清越,雅而能暢,樂而不淫,扶正國風,翼贊王化?!?/span>
琴之清:從音色看,古琴音量不大,但聲音堅實、有厚度,猶如古代的磬或編鐘,具有“金石之聲”,散音厚實,按音悠長,音質(zhì)內(nèi)斂。這便讓古琴擁有一種沉靜的力量,即使是奏起聲來,那琴聲也并不是促人激動的,而是幽幽沉沉、悠悠潤潤,仿佛能夠洗去人們心中的浮躁與雜質(zhì)。
(二)古琴與廉潔文化故事
“一琴一鶴”:原指宋朝趙抃去四川做官,隨身攜帶的東西僅有一張琴和一只鶴。形容行裝簡少,也比喻為官清廉?!境烧Z出處】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九:“趙閱道為成都轉(zhuǎn)運史,出行部內(nèi),唯攜一琴一鶴,坐則看鶴鼓琴?!薄端问贰ぺw抃傳》:“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入川時,趙抃只帶了一個隨從,牽著一匹馬,馬上的行囊中有一架琴,一只白鶴。兩年多后,趙抃奉調(diào)回京,依舊兩袖清風,行具簡樸,帶著來時的一琴一鶴。蘇軾稱頌“清獻先生無一錢,故應琴鶴是傳家”。明隆慶年間,在紀念趙抃的告天臺殿閣的柱聯(lián)上,明孝宗御題以琴鶴兩字為首:“琴聲寒日月,永留清白在人間。鶴唳徹遙天,常使丹心通帝座?!?/span>
趙抃的清廉不僅僅在于一琴一鶴顯示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更在于不論人前人后,他都把這一琴一鶴所寓意的風骨作為自己的言行準則,刻在自己的心里。因此現(xiàn)代常以“一琴一鶴”形容為官清廉。
(三)古琴與廉潔文化曲目

1.《梅花三弄》古琴曲目,在琴壇頗為普遍,人們大都熟悉。它的傳譜,概括起來有兩種,一種宗《神奇秘譜》,比較古遠,傳至清朝,稱為“老梅花”;一種宗《春草堂琴譜》,在樂句方面刪去變音,純用五聲音階,節(jié)奏也組織得整齊、平穩(wěn),稱為“新梅花”。老的瀟灑自如,宜于獨奏;新的整齊,宜于配器齊奏。詞曲的來源,據(jù)說是桓伊以笛作《梅花三弄》之調(diào)。此曲贊揚梅花以悠揚孤高品格,沖寒怒放,所謂上林繁花,燦爛如錦。在聽覺上,仿佛有陣陣寒香沁入肺腑之意。
最能凸顯古琴之清的琴曲,當數(shù)《梅花三弄》?!睹坊ㄈ肥枪徘偈竺唬鑼懥撕吩陲L雪中獨開不敗的風骨。它本是東晉將軍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改編為古琴曲。所謂“三弄”,是指曲中同樣的一段旋律,在不同的徽位上分別演奏了三遍,由于音高不同,這“三弄”的音色、氣韻、描寫場景、思想情感也都不盡相同。在《梅花三弄》中,一弄比一弄的彈奏更為激烈,似是一陣比一陣更強的風雪來襲,卻見一次比一次更堅毅的寒梅吐韻。
在《梅花三弄》的描寫中,無論是梅香、梅影,還是梅樹、梅花,甚至那與梅共舞的風雪,全都激蕩著共同的氣韻——清。梅的品性就是清,越是懸崖艱險,越是冰霜降臨,越要搏擊風霜傲雪凌寒,從不屑于姹紫嫣紅的比拼、桃紅柳綠的爭艷。
明代古琴曲著作《伯牙心法》這樣形容《梅花三弄》:“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span>
古詩句以梅花比喻廉潔的比比皆是,如元代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span>
2.《鷗鷺忘機》古琴曲目,出自《列子·黃帝篇》,其中《好漚鳥者》說:“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span>
“鷗鷺忘機”一詞即來源于上述寓言的前半部。“忘機”是道家語,意思是忘卻了計較,巧詐之心,自甘恬談,與世無爭?!苞t鷺忘機”即指無巧詐之心,異類可以親近。后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
人不能起貪心,一旦有貪心,鳥都不親近你,何況人乎!
結(jié)語



魏晉時嵇康所作《琴賦》曰:“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一位現(xiàn)代古琴藝術(shù)家也曾說“古琴是老師,是一面鏡子。正音才能正心,正心方能正行”。古琴被稱為正音,始終具有教化的意義?!罢北旧砑春屑m正、標準之意,選材與意蘊達到最高的契合,則正音自然而出。自古以來,古琴被古代文人、官員視為修身養(yǎng)性之器,可以幫助實現(xiàn)其自我約束、正心正念的作用。習琴要把古琴的清韻融入人心,成為自身秉持的正直品格。如雜念紛繁、心境浮躁、名利充斥于心,則意不在琴,聲不入心。只有淡泊寧靜、心存浩然之氣,方能聚其氣達其意、心手合一、人琴合一、修身養(yǎng)性、啟迪智慧。
全面從嚴治黨,既要靠治標,猛藥去疴,重典治亂;也要靠治本,正心修身,涵養(yǎng)文化,守住為政之本。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guān)于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shè)的意見》,我們以古琴與廉潔文化展為契機,延續(xù)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同時將清音雅韻化入觀者和聽眾的內(nèi)心,用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新時代黨員干部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


琴者心也,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展覽主辦:廊坊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廊坊市文化旅游協(xié)會
展覽承辦:廊坊博物館
廊坊市古琴文化學會
展覽協(xié)辦:北京鈞天坊古琴文化藝術(shù)傳播
有限公司



展覽文字:王彬奇 鄭海鷹
微信編輯:呂海弟 周曉慧
微信審核:曲金麗
來源:廊坊博物館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