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對家族傳承的延續(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nèi)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nèi)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nèi)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chǎn)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chǎn)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chǎn)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 總結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二字

相傳,北宋宣和年間,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當他帶著一隊船舶浩浩蕩蕩北上的時候,平靜的海面突然掀起狂風大浪,船只接二連三地被卷入海浪。

路允迪非常害怕,仰天長嘆,難道自己馬上要葬身海底?

慌亂之中,他看到一名女神登上了檣竿,穩(wěn)住了船只。

路允迪有驚無險地逃過一難,心想這名海上女神必然法力高強,就跟屬下李振講了這件事。

李振是莆田人,聽到領導這樣說,告訴他這是他家鄉(xiāng)莆田的媽祖娘娘顯靈。

路允迪大為感動,回朝后向皇帝上表,宣揚媽祖庇佑的功勞?;实蹖τ趷矍淠茼樌麣w來也是又驚又喜,隨即詔以“順濟”為媽祖廟額。

媽祖于是從地方神,升格成為了國家神。

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二字

媽祖像

宋代以后,漁民、商人出海,在準備生活用品以外,到媽祖廟祭拜媽祖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媽祖這個稱呼,不像“X帝”、“X仙”那么高冷,倒像是人間對女性長輩的愛稱。

她到底有何魅力,千年來讓沿海百姓都信服呢?

真實的媽祖

在距今1060年前的北宋建隆元年(960),一個嬰兒在福建莆田湄洲灣林姓人家呱呱墜地。父母看到是個女孩,開始時非常不高興。但是這個小女孩生來奇異,嬰兒居然有不哭的,就給她取名叫阿默。

阿默不僅長得可愛,還聰明伶俐,父母對她越來越疼愛。年紀漸長,阿默不僅可以預測禍福,還水性極好,能夠幫助遇到海難的人。四方的鄉(xiāng)里都對她稱頌不已,叫她“通賢靈女”。

阿默終生未嫁,28歲就因為救人遇難身亡。她死后,鄰里都十分悲痛,宣稱是默娘成仙了,還會在海里顯靈救助眾人。

北宋雍熙四年(987),湄洲島的島民為她建了一座小小的祠,敬稱為“媽祖”。

媽祖出身的家族據(jù)說是名門九牧林氏,“媽祖”的稱謂,原來是族人對奶奶級別的長輩的稱呼。

媽祖神化的傳說會產(chǎn)生在湄洲灣秀嶼港,不得不說是得益于當?shù)氐淖匀坏乩項l件。

這個地方在宋代還是一座荒涼的小島。但秀嶼港剛好夾在湄洲島、盤嶼、嶇嶼三大屏障之中,風浪很少。有利于船只避風的形勢,可能就被訛傳為神仙的法術所為。

湄洲所在的莆田,在媽祖在世的年代,也算是宋朝的新興城鎮(zhèn)了。根據(jù)《興化軍祥應廟記》記載,“七閩諸郡,莆田最為瀕海,地多咸鹵,而可耕之地又皆高仰,無川瀆溝洫之利”。

北宋初年還是一個種不出糧食的不毛之地,但在太平興國二年(977)被納入宋朝版圖以后,政府在該地建立興化軍。之后的一百年里,建成南安、太平、使華、木蘭等四大陂,筑堤圍墾,讓莆田江口和南北洋幾十萬畝的土地得到灌溉。當?shù)氐霓r(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了改善,社會經(jīng)濟也有一絲繁榮的跡象了。

莆田一帶自身有寧海、白湖、湄洲秀嶼以及仙游楓亭等著名港口,而近在咫尺的泉州在南宋時更是躍升東方第一大港。在這些港口城市,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媽祖廟都建立起來了。

這些在港口建造的天妃宮(媽祖廟),除了能讓來往船只上香,也給他們提供了及時上岸避難和祈禱的場所。

但是莆田一帶的港口,規(guī)模都比較小。媽祖能落戶到更遠的地方,泉州功不可沒。

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二字

莆田媽祖廟

泉州與媽祖淵源頗深,皆因莆田、仙游兩縣在北宋初曾隸屬于泉州,太平興國四年(979),兩縣才隸屬于新置的興化軍,所以泉州人自稱“媽祖一半是泉州”。

元代的泉州成為世界大港之一,其經(jīng)濟影響力和輻射力,使得媽祖信仰傳播得越來越遠。

媽祖在元朝受到政府的“寵幸”,源于帝國內(nèi)部運輸?shù)拇笞趶倪\河漕運改為了海運。元泰定三年(1326),元朝統(tǒng)治者在海運漕糧必經(jīng)的“舟車攸會,聚落始繁”的海津鎮(zhèn)(今天津),建造了海神天后宮,供奉作為海上保護神的媽祖,祈求海運平安。

自此,媽祖信仰不只是南行建廟,還靠著官家之力“北伐成功”。直到今日,天津仍流傳“先有天后宮,后有天津城”的俗語。

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二字

天津天后宮

海貿(mào)、移民與信仰

明朝永樂年間,一個太監(jiān)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他用了28年的時間,途經(jīng)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南至爪哇,西至非洲肯尼亞,死在異國古里(今印度南部科澤科德)。這個太監(jiān)名叫鄭和,回教徒。

神奇的是,鄭和這個穆斯林在帶領2.8萬人、208艘船組成的隊伍首次出海之前,對媽祖進行了虔誠的祭拜。之后每次出海前后,都會舉辦隆重的祭典。

為了方便出洋的官兵們祭拜,鄭和還請旨在造船廠、南京港和太倉劉家港都建造了媽祖的天妃宮。

由此可見,媽祖的海神地位在明代已經(jīng)無可取代了。

無論是廣東、浙江,還是北到天津、東北,都能看到媽祖的身影。作為福建本土信仰的媽祖,是怎么將“業(yè)務”擴展到全國呢?

答案是移民

中國人移民海外,福建人是鼻祖。一部古代福建史,就是一部移民史。

福建遠離中原,地處東南邊緣。東邊對著茫茫大海,三面環(huán)山,內(nèi)境還是山。福建的地貌大約只有一成不是山地丘陵,難怪福建能產(chǎn)這么多茶。以古代眼光來看,這地理狀況夠悲催的。

常說的隋唐經(jīng)濟重心南移,受惠的“南方”是江南地區(qū),即現(xiàn)今的江浙、江西等地。閩粵這樣的“南蠻之地”,沒能分到多少肉湯,經(jīng)濟依舊落后。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明清之際以對外移民著稱的閩地,在宋代卻是移民遷入的圣地。此時又正好是媽祖信仰的發(fā)端。

古代的中國,戰(zhàn)爭、內(nèi)亂的頻率很高,尤其是政治地位高,經(jīng)濟水平好的地區(qū),每逢戰(zhàn)亂都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中原之所以比南方發(fā)展得早,是因為平原地形利于耕種。但是呢,一覽無遺的平地卻不利于戰(zhàn)亂時躲藏。

福建正好相反。西面、北面都是起伏的山丘,沒有坦蕩蕩的道路與鄰省相接,走水路(閩江為主)的話又流急灘多,和平時代不利于與內(nèi)陸相接,動亂時代卻化弊為利。從漢晉以至隋唐五代,北方的“難民”越跑越南,去到福建這樣的“窮鄉(xiāng)僻壤”,躲避戰(zhàn)禍。

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二字

福建山景

畢竟,在中原當一個亂世人,不如在蠻夷之地當一只“太平狗”。

移民,對這批北方人來說是不幸,但對福建人來說卻是幸事。大批從文化先進地區(qū)涌進來的移民,帶來了閩人想都不敢想的高級知識和技術。福建省的開發(fā),在此時提上了日程。尤其是唐代福建地方政府興修的水利工程,為日后的航海商貿(mào)奠定了基礎。

進入宋代,福建依然涌入了大量移民。只是此時的福建,不再是荒蕪卻安全的避亂點,而是土地被不斷開發(fā)的發(fā)財?shù)亍?/p>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中原地區(qū)的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人地矛盾愈演愈烈。一部分人把目光轉移到尚屬于處女地的福建。他們迅速地占據(jù)了自然條件較為優(yōu)越的沿江、沿海地區(qū),而閩西、閩北山區(qū),還是沒人理會。

不久之后的靖康之變,導致大批的漢民隨著宋室南遷。直到今日,福建漳浦的黃、林、楊幾個大家族,都宣傳自己是跟著皇帝逃難下來的貴胄。這些大家族占據(jù)閩南比較發(fā)達的地方。其他民眾只好往鳥不生蛋的閩西、閩北邁進,客觀上促進了當?shù)氐耐卣埂?/p>

當閩西的本地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便會尋求往外擴張。南宋理宗紹定年間,時任福建長汀縣令的宋慈,為連接汀州、潮州的商貿(mào)往來,打通了汀江、韓江的航道。從此媽祖信仰隨著商船,在閩西地區(qū)扎根,融入了福建的客家人群體。

元末明初之際,東南港口繁華不再,番人們逃的逃,死的死,剩下的小部分人則融入了漢人群體。明朝政府取消了廣州、泉州的市舶司。福建的國際貿(mào)易黃金時代,結束了。

曾經(jīng)地廣人稀的福建,此時在日益膨脹的人口壓力下,也開始往外移民了。

宋元時期,農(nóng)業(yè)資源不好,但商業(yè)資源好,福建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海上貿(mào)易被一刀切停掉后,閩人唯有往農(nóng)業(yè)資源稍好的地方討飯吃。福建周邊的浙江、廣東和江西成為了最佳選擇,甚至連最南端的海南都出現(xiàn)了閩人的身影。這些閩人在外地建立福建會館之時,必不可少的便是同時起建的媽祖廟。

臺灣,更是涌入了大批福建移民。

福建與臺灣島距離非常近,最近處從福建平潭島到臺灣新竹,僅有70海里。宋朝之時,澎湖(包含臺灣本島、周邊小島和澎湖列島)隸屬于泉州府晉江縣管轄,縣中有不少人直接跑到澎湖去從事漁業(yè)和畜牧業(yè)了。但可能是因為宋代的福建對外貿(mào)易發(fā)展得有聲有色,這時到臺灣去的移民還不算多。

到了元代,人口過度增長的惡果初現(xiàn),連大港口泉州人都逐漸往澎湖定居。臺灣島不再是荒島了,政府也得開始管理了,所以元朝至元年間,行政機關巡檢司設立了。

明代雖然直接禁止海上活動,但阻止不了福建人遷徙到慢慢發(fā)展起來的臺灣島去。

可是,由于實施海禁,明朝官方對媽祖信仰不太感冒。兩百多年間,官方對媽祖的褒封只有兩次,是歷代以來次數(shù)最少的。官方對媽祖信仰的態(tài)度,其實就是對民間海貿(mào)的態(tài)度。

官方渠道走不通了,但是福建人能甘心金盆洗手,不做海貿(mào)了嗎?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做正經(jīng)交易,也可以做走私呀。泉州在明代是不復宋元的霸氣了,但海上貿(mào)易卻一點也沒有落下。

福建做走私最成功的,還是那個堪稱“開發(fā)臺灣第一人”的海賊王鄭氏家族。

鄭氏發(fā)家于泉州的安平港。這座港口位于圍頭澳內(nèi),入港處形勢險要,行入港內(nèi)卻廓然開朗,是天成的避風良港。老天爺賞飯吃,安平怎么能不吃。

明代安平商人偷偷地制造海船,雇傭船員,把貨物運到日本、呂宋等地方售賣,其中最成功的就是混成頭目的鄭芝龍。這名東南沿海的海盜頭子,勒令當時的海舶必須插著鄭氏令旗才能隨意走動。

只是鄭芝龍后來決心降清,兒子鄭成功便與其分道揚鑣。順治三年(1646),鄭成功起兵抗清,以金門、廈門兩島作為他的根據(jù)地。鄭成功把廈門港的對外貿(mào)易搞得有聲有色,每年前往日本、南洋各地的商船有七八十艘,貿(mào)易總額高達二百五十萬兩左右。很是賺了一把“通洋之利”,也足夠他養(yǎng)十多萬人的軍隊了。

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二字

鄭成功像

十五年后,驍勇而又多金的鄭成功從“紅毛番”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時,把大批的閩南士兵和他們的家眷,一起帶到臺灣島上去。

把持東南沿海的鄭成功,成為了滿清統(tǒng)治者的眼中釘。

媽祖保佑誰

清朝是褒獎媽祖最積極的朝代,足有15次之多。難道是因為滿清統(tǒng)治者特別迷信這位女神嗎?

非也。主要是表揚媽祖在對臺事務中作出的“杰出貢獻”,還有就是在當?shù)厝罕娭徐柟糖宄y(tǒng)治。

在海的另一邊,為了抗清,鄭成功和他的部下也拜起了媽祖。鄭氏的官兵大多是閩南人,出征時都會在船頭供奉一座從湄洲祖廟分靈來的媽祖像,叫做“船仔媽”。今天的臺灣鹿耳門天后宮,還保存著一尊木制媽祖像,據(jù)說是鄭成功來臺的時候帶過來的,稱為“開山媽祖”。

問題來了,清朝祈求媽祖保佑征臺成功,明鄭也祈求媽祖保佑抗清成功,那么媽祖會保佑誰呢?

滿清為了對抗鄭氏這個強大的漢人武裝集團,實行“遷界”,將大批老百姓強行從沿海線遷入內(nèi)陸。越是這樣干,越是把其中一部分不滿清朝的人逼向鄭氏集團。與此同時,不愿降清的明遺民也把臺灣島當作世外桃源。

清廷無論如何不能容忍這樣的情況發(fā)生。康熙四年(1665),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軍攻臺,在清水洋遇上颶風,不得不折返。鄭氏集團的統(tǒng)治在媽祖的庇佑下,很是持續(xù)了一段時間。

康熙十九年(1680),清軍水師提督萬正色把鄭氏在福建的據(jù)點一鍋端了,鄭經(jīng)狼狽地帶著余部逃回臺灣。

萬正色打了個大勝仗,但他說自己是在夢中得到神妃的輔佐,才能攻克廈門取得大捷,因此奏請朝廷嘉褒。康熙皇帝當即開心地下詔,冊封神妃媽祖為“天上圣母”。

一年后,鄭經(jīng)病逝,鄭氏集團開始窩里斗,這給予了清廷趁虛而入的機會??滴醵辏?683),時隔十八年,施瑯再征臺灣。這次他帶領的部隊,把鄭氏主力殺個片甲不留。

媽祖最后還是站在了清朝一邊,鄭氏集團正式宣告滅亡。

征臺統(tǒng)領施瑯是泉州人,率領水軍攻克臺灣后,也學著老萬上奏稱是得到海神天妃的幫助??滴趸实墼诘诙曩n封媽祖為“護國庇民”的“仁慈天后”。

同年,施瑯又奏請于臺南建造天后宮,這座天后宮是臺灣現(xiàn)存最早的官方媽祖廟。隨后全臺灣各地媽祖廟數(shù)量急劇增加,新建大大小小的媽祖廟達222座,以云林縣的北港“朝天宮”規(guī)模最大,香火最旺。媽祖在復臺、定臺中發(fā)揮了女神“護國”作用。

殲滅鄭氏勢力后,為了維護對臺灣島的統(tǒng)治,康熙皇帝決定在臺灣設立一府三縣,納入福建省的管轄。

清廷平臺之初,把不少鄭氏殘部、各地難民都遣返原籍,臺灣的人口較鄭氏時期減少了一半以上。臺灣的地方官員在大陸招攬移民,反應卻并不熱烈。經(jīng)過戰(zhàn)火蹂躪的福建,人地矛盾倒是消失了,大家也不想背井離鄉(xiāng)去小島上過活。

一直等到福建的太平日子過了快二十年,生活平穩(wěn)了,人地矛盾又冒頭了。這時,不需要政府宣傳,不少福建人都自愿移民到島上生活,臺灣島逐漸熱鬧了起來。

由于征臺戰(zhàn)爭中媽祖有“保駕護航”的功績,封號也由“妃”“圣母”升格為“天后”,人間女性能得到這樣高的名分,媽祖還是頭一位。收復臺灣后,中國大陸的土地上再度掀起了崇拜媽祖的熱潮。根據(jù)民國《福建新通志》記載,福建內(nèi)地縣絕大多數(shù)的天后宮是在雍正年間新建的,照例春秋致祭。

而跟隨著福建移民渡過海峽的臺灣天后宮,早期多是從湄洲祖廟分靈過去的。在例定誕辰日有“遙拜”的儀式,還需要面向湄洲的祖廟施三跪九叩禮。

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二字

臺灣天后宮牌坊

收復臺灣后,清朝對海上私營貿(mào)易的禁令逐漸松弛,福建商幫又開始了“南征北戰(zhàn)”的商業(yè)活動。

他們的身影遍布中國19個省,由閩商建立的福建會館兼天后宮,多達227座。截止到晚清,凡是“天下通都大邑,濱江瀕海商賈輻輳之區(qū)”,都有福建人和媽祖的落腳點。

清朝的福建人,闖蕩的地域并不局限于國內(nèi),日本長崎成了閩商和媽祖的新?lián)c。這些泉漳幫、福州幫的游子,即使遠在海外也不忘供奉他們摯愛的媽祖。他們所起的具有和式神社風格的媽祖廟,至今仍延續(xù)著在日華僑們的香火。

歷史與現(xiàn)實

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媽祖娘家一名林氏后人到澳門接見葡澳官員后登媽閣山,同行的葡籍攝影記者為媽祖留下了第一張歷史照片。

這名林氏后人,便是林則徐。作為媽祖的同族人,媽祖“護國庇民”的精神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努力做到了。

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林姓女孩取名古風驚艷的名字二字

林則徐紀念館

但是他再怎么努力,都不能在道光二十年(1840)的鴉片戰(zhàn)爭中挽救腐朽的清廷。七十余年后,1912年,清帝退位,中國帝制走向終點。

進入民國,媽祖被皈依了基督教的蔣介石視為邪教異端,禁止祭祀。

莆田縣九牧林氏的士紳向民政廳申請備案,媽祖的天后宮才得以以“林孝女祠”的名頭留下。此時的蔣介石沒有想到,他視為異端的媽祖,日后會為兩岸的情誼作出偉大貢獻。

媽祖的孩子,無論足跡有多遠,始終心系著福建家鄉(xiāng),心系著湄洲島上佇立著的那尊媽祖像。

1981年,臺灣云林縣北港朝天宮的信眾蔡輔雄幾經(jīng)輾轉,終于到達媽祖的“娘家”湄洲島朝圣。這是在1987年正式開放探親前,首次有臺灣同胞回到大陸。正是信眾們的狂熱,才促使臺灣當局意識到,民眾回國之心是多么的熱切。

2009年,媽祖信仰被聯(lián)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湄洲島的一場盛大媽祖祭典,吸引了全球4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士踴躍參與。

媽祖曾經(jīng)隨著移民的腳步走向世界,而走向世界的移民又跟隨媽祖,踏上了祖國的土地上。

歷史與現(xiàn)實,構建了一個美妙的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建省志·地理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唐文基主編:《福建古代經(jīng)濟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等:《福建經(jīng)濟發(fā)展簡史》,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

林國平、邱季端主編:《福建移民史》,方志出版社,2005年

朱天順主編:《媽祖研究論文集》,鷺江出版社,1989年

鮑國之:《媽祖文化與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

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3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