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對家族傳承的延續(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 總結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愛廉說|上醫(yī)治未病

愛廉說|上醫(yī)治未病

左圖:《黃帝內經》中提出“治未病”的觀念,強調“上醫(yī)治未病”。圖為明萬歷年間《黃帝內經素問注》刻本。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古籍平臺) 右圖:“醫(yī)圣”張仲景畫像。(資料圖片)

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上醫(yī),當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yī)之于無事之前。在疾患未起時就消除它,在疾患未成重癥時就治愈它,在疾患到來之前就加以預防。抓前端、治未病,既體現了中國人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的智慧,也是找準病根、系統(tǒng)施治所必需。

張仲景通過病人的臉色就能預知他的病情

東漢名醫(yī)張仲景,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喜愛醫(yī)學著作。一位年長的同鄉(xiāng)對張仲景十分了解,評價他“用思精”“后將為良醫(yī)”,意思是說張仲景善思好學,將來能成為一名好醫(yī)生。張仲景回應說:“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

長大后的張仲景醫(yī)術超群,造福鄉(xiāng)梓,被舉孝廉。在出任長沙太守時,張仲景沒有因為繁雜的政務而沖淡對醫(yī)學的愛好和研究。相反,他身為地方長官,從更廣泛的角度清楚地看到了疾病對百姓的危害。一有機會,他便深入民間,體察民情,留心各種疾病。

長年累月的訓練,使張仲景的醫(yī)術不斷精進。慢慢地,他達到了“察斷人病初起于微末”的程度。據西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記載,張仲景見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斷定說他有病,讓他含服“五石湯”來治療。然而,當時王粲正值年輕氣盛之時,嫌張仲景言辭不恭,認為他是在炫耀自己的醫(yī)術,雖然接受了藥方,卻未認真吃藥。四十歲左右,王粲果然出現了張仲景所說的癥狀,已經悔之晚矣。

“觀色知病”,張仲景從病人的表象就能預知其以后的結果,可見其醫(yī)術之高。而病人有病卻盲目自信,諱疾忌醫(yī),不及時治療,終于使病情惡化而身亡。

由此可見,預防“生病”,外力固然重要,但內因是關鍵,如果自身冥頑不化,就算有醫(yī)者提醒,但若聽不進逆耳忠言,喝不下苦口良藥,仍會病入膏肓。

中醫(yī)歷來主張防大于治。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yī)治未病”,即醫(yī)術最高明的醫(yī)生治療還沒有發(fā)生的病,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

張仲景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寫成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后,又一部十分有影響力的光輝醫(yī)學典籍。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y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yī)的靈魂所在。

要治病更要防病,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策略,最高明的醫(yī)生是在人生病之前就預防。

《千金要方》中云:“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yī)之于無事之前。”意思是,在疾病未起時就消除它,在疾病未成重癥時就治愈它,在疾病到來之前就加以預防。

名動天下的扁鵲為什么說自己醫(yī)術不如默默無聞的兄長

鹖冠子》中記載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神醫(yī)扁鵲三兄弟治病的故事。魏文侯求教于扁鵲,詢問他家兄弟三人中誰的醫(yī)術最好。扁鵲回答說:“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痹诒怡o看來,大哥因治病于病情發(fā)作前,名氣才無法傳出去,能治未病正是大哥的醫(yī)術高超之處。

高明或有遠見的智者,往往是在疾病沒有蔓延或癥候的時候就能及早干預,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防護,這樣便可以防止疾病的發(fā)生或蔓延。

古人說,良醫(y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圣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所以“防患于未然”才是真正最高明的。無論是治病救人還是治國安民,都應該向扁鵲的大哥看齊。

中醫(yī)認為致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肌體內部的抵抗力下降。天地間有正氣也有邪氣,怕的是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因此,“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一個人若能在思想上保持安閑清凈、沒有憂思雜念,正氣、元氣就能順從而調和,精氣和神氣存留在體內,體內保持充沛的正氣,疾病就無從發(fā)生。

清乾隆、嘉慶年間活躍于今甘肅一代的醫(yī)生劉一明寫過《嘆求方者》一詩:“終朝病者不離門,盡是貪財酒色根。何若牽纏都脫卸?身心爽快少災迍?!蹦慷么蠖鄶挡∪硕家驗樨澵斁粕净技膊?,醫(yī)生不由得發(fā)此感嘆?!缎研母琛芬辉妱t更為犀利,直指病灶:“爭名奪利入罟井,貪酒好色招虎狼……精神消耗諸病至,氣力衰敗一空囊……”見世人追名逐利而不顧養(yǎng)精守神,詩人清醒地警告世人能夠多注重修為,從而遠離疾病。

白居易在杭州任上造福百姓,頗有口碑,而當他卸任之時,卻因帶了兩塊天竺山石作紀念而深為自責,發(fā)出“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的悔意。常人看來不足掛齒的事,白居易卻用放大鏡來看,實為“治未病”的一個典范。

白居易沒有僅僅滿足于“獨善”之心,更用“兼濟”之志匡時濟世,無論順境逆境,他都將百姓憂樂記掛在心頭。任杭州刺史時,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見西湖淤塞農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積湖水,舒緩旱災;任蘇州刺史時,白居易為了便利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即“七里山塘”。

“治未病”已經成為修養(yǎng)之道

治未病體現的是一種憂患意識?!兜赖陆洝分兄v:“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钡谝粋€病是動詞,患?。坏诙€病是動詞,治病、防??;第三個是名詞,病患。意思是說,圣人之所以不出毛病,是因為他把毛病當作病患,主動預防,積極治理。正因為他把毛病當作病患來治理,才能夠沒有毛病。這告訴我們,要時刻警惕、心有敬畏,保持憂患意識,把未病當作有病防。唯如此,才不至于在“寡人無疾”的錯覺中,不知不覺病入膏肓。

在《新唐書》中,盧照鄰孫思邈養(yǎng)性之要,對方回答說:“天有盈虛,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也。故養(yǎng)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為本?!睂O思邈傳授的養(yǎng)性之道其實就是修身之道,就是要做到自慎,而自慎的精髓就是有敬畏之心。

孔子家語》記載,孔子當年在洛邑訪問,在后稷的祀廟里看到嘴巴被封了三層的金人,背后寫有“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等內容的銘文,就隨口讀了起來。孔子讀完這段銘文回頭對弟子們說,你們記住這些話!《詩》中說:“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比绻@樣立身行事,怎么會因為說話招來禍患呢?隨后,孔子又向老子請教此問題,獲益良多。小火苗不及時撲滅就能燃成熊熊大火,小水流不及時堵住就可成為滔滔大江,治未病就需要具有這種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比f事提前做好防范,這是自古以來的好習慣。明初名人鄭濂在族人鄭澤、鄭浩即將離開浦江應天府就職時,給他們喝下“蘇葉、羌活、陳皮、蒼術、苡米、黃芩”一帖中藥,他的這個舉動不僅是為了預防他們到了他鄉(xiāng)水土不服,更是在告訴這些子弟,他們被選拔出去做官,并不是什么個人的榮耀,而是意味著新的責任。當時鄭氏家族已是“九世聚居,食指三千”的“江南第一家”,頗為繁盛。鄭濂要求族人對家人和鄉(xiāng)親不可趾高氣揚,要對百姓盡心盡職,處理政事奉公守法。二位上任后,面對各種誘惑和考驗,均保持清醒和清廉。

“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于事,見微知著也?!鼻О倌陙?,凡具有憂患意識的先賢智者都具備見微知著的眼光與能力。主動防治“未病”的效果總是比治“已病”要好得多。要注重個人修為,增強憂患意識,提高自身免疫力,早發(fā)現早預防,常治“未病”之疾,使問題“未有形而除之”。(石順江 王鵬 楊武喜)

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站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2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