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賦予事物一個承載意義、期望與身份的符號,并借此為其未來的發(fā)展鋪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深遠的祝福、一個無聲的預言、一個身份認同的起點,其象征未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承載期望與愿景: 個人: 父母給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如“志遠”、“嘉慧”、“安然”)、對品德的期許(如“仁杰”、“守信”、“思齊”)、對人生狀態(tài)的祝愿(如“樂康”、“欣悅”、“安寧”)或對家族傳承的延續(xù)(如特定的字輩、紀念先祖)。 企業(yè)/品牌: 一個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稱,需要體現(xiàn)其核心價值(如“誠信”、“創(chuàng)新”)、市場定位(如“高端”、“親民”)、行業(yè)特性(如“迅捷”、“穩(wěn)健”)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藍圖(如“環(huán)球”、“未來”、“領航”)。 項目/活動: 名稱需要清晰傳達項目/活動的目標(如“曙光計劃”、“春風行動”)、核心理念(如“和諧共生”、“智慧未來”)以及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影響。 2. 塑造第一印象與身份認同: 名字是“第一張名片”: 一個恰當、響亮、富有內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積極的初步印象,激發(fā)好奇心和好感度。這為未來的互動和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 定義身份核心: 名字是個人、組織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標識。它幫助確立“我是誰”、“我們代表什么”。一個強大的名字能強化內部成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幫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質。 3. 蘊含潛力與可能性: “名正則言順”: 一個寓意積極、方向明確的名字,仿佛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它像一個無形的燈塔,引導著個體或組織朝著名字所蘊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發(fā)內在動力: 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對擁有者(人或組織)產生積極的暗示和心理激勵,鼓勵其努力去“配得上”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品質和未來。 4. 象征連接與傳承: 連接過去與未來: 名字常常承載著歷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當下(時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對未來的展望。它像一個紐帶,連接著起源和歸宿。 建立情感紐帶: 一個被用心賦予、飽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擁有者與命名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這份情感是未來關系的重要基石。 傳承價值: 名字中蘊含的價值觀(如勇敢、智慧、仁愛)或精神(如探索、堅韌、合作)是希望在未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的。 5. 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與價值: 品牌資產的核心: 在商業(yè)領域,一個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無形資產之一。它幫助在擁擠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承載品牌承諾,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未來的購買決策和忠誠度。一個有遠見的名字能為品牌未來的價值增長奠定基礎。 總結來說,“起一個好名字意味著什么,象征著未來”的核心在于: 意味著: 深思熟慮地注入期望、定義身份、賦予意義、建立連接、并期望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起點、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藍圖、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以及一份承載著祝福與責任的傳承。 它是對未來潛力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和積極召喚。 因此,起名絕非隨意之舉,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儀式。一個好的名字,如同一顆精心挑選的種子,蘊含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最終綻放出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它既是當下的承諾,也是通往未來的第一聲回響。

寶島故宮的詩書畫印

寶島故宮的詩書畫印

——臺灣見聞之五

去臺灣,愿望之一就是看看寶島的故宮。

我第一次聽說臺灣還有故宮,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臺大的一位山東籍教授告訴我們,那里很多好東西。并津津有味地介紹那棵玉白菜,現(xiàn)在想來他是搞經濟和管理的,古文化懂的不太多,否則不會把玉白菜拿出來作為寶島故宮的代表。但我從此便有了去看看的念想。特別是看了兩岸合拍的電視片之后,那片頭淡淡的水墨畫、小蟲作詞作曲的綿遠悠長的歌聲,還有那富有知識女性柔美而又文辭典雅的解說,更加充滿向往。

在臺灣的最后一天是周末,下午,終于有點時間看了故宮。

這是一座藍頂黃壁的建筑,四角翹出的飛檐使其有了幾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風格。雖沒有震撼人心豪華氣派,但在陽光下顯得很亮麗。與之收藏的國之重器相比,與絡繹不絕充滿向往的人群需求相比,這個故宮的展廳實在太小了。有效面積是四層,但真正安排展品的只有2層。一樓是服務樓層,四層是一個叫“三希堂”的咖啡廳。其面積不僅無法和紫禁城相提并論,和大陸的國家博物館不能比,恐怕與很多省市級博物館也難以與之相比。導游介紹說本來是按照同時3000人參觀設計的,而現(xiàn)在經常超過1萬人。因此雖然是下午,故宮內仍熙熙攘攘。很多展廳都需要排隊。如翡翠白菜、毛公鼎、雕刻展廳,人們摩肩接踵,在展品面前只能稍停片刻,不容你慢慢品賞。而就在這空間并不寬大標準并不豪華的建筑里,收藏了65萬件藏品,雖因空間的限制,能展出的只能有3000件左右。其中很多都是稀世珍寶,臺灣本地人自詡為與盧浮宮、大英博物館以及紐約大都市相比肩的世界第四大博物館。雖然這座建筑的原值也許抵不上里面真正有份量的一件國寶。

小女導游似乎覺得大陸人都是沖著玉白菜而來,進門便很抱歉地說,因玉白菜那邊人太多,為了利用好時間,先到人相對少一些的瓷器展館。但我們一行多少還是有些文化的,瓷器館,恰恰是我最想看到的展館之一。

瓷器館內光線暗淡,櫥窗內亮度適宜。我們先從青瓷白瓷看起,終于看到了那幾件舉世聞名的宋代五大名窯瓷器。汝窯,全世界僅存60余件,其中這里的故宮收藏了21件。時下展出的有三件,汝窯奉華紙搥瓶,橢圓無紋水仙盆,蓮花式溫碗。這種依照宋徽宗雨過天晴之夢,以瑪瑙為釉、燒造出的顏色在綠與藍之間、溫潤典雅的瓷器,的確如解說詞中所描述“寧靜而神秘”?!胺钊A紙搥瓶”是宋高宗以寵妾劉氏的“奉華宮”而命名,在足底刻有“奉華”字樣的汝瓷,全世界僅存兩件。我們此次能有所見,實為眼福。

隨后,我們又看了宋代官、哥、定、均的瓷器,還有龍泉窯、明代青花釉里紅、清代彩瓷等等。這里沒有元青花,盡管元青花在瓷器史上分量很重,但因為大部分是近幾十年大陸出土的,所以在這里也就無從相見。

非常幸運的是,正趕上以“金成旭映”為題的“雍正琺瑯彩瓷器展”?!敖鸪伞薄坝承瘛笔怯赫龝r期琺瑯彩瓷常用的兩枚印章。琺瑯彩又稱為瓷胎畫琺瑯,是引入西方的琺瑯彩料畫在瓷胎上燒制而成,官窯的琺瑯彩瓷器均在紫禁城內燒制,有些是皇帝親自督辦,康雍乾三朝存世不過三四百件。這是我最喜愛的彩瓷。不僅是胎質、釉色美輪美奐,最經典是“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瓷器上由宮廷畫師選取唐宋詩詞中佳句之意,無比精心地繪成一幅圖畫,或山水、或花鳥,艷麗而生動,并由當世大書法家題寫詩句,并配有胭脂水或抹紅印章,典型的“詩書畫印”為一體。那鮮艷的色彩,閑適的格調,優(yōu)雅的情趣,沁人心脾,讓你有不盡的賞玩之意?!胺菬煼庆F一林碧,似雨似晴三徑涼”(宋,白挺:竹蔭)“一江綠水浮帆影,兩岸青山夾翠濤”。“竹光浮硯春云活,花氣熏衣午夢輕”(明,李日華)。這些詩句,本來就已經如畫一般,再由畫師用山水花鳥云霧奇石表現(xiàn)出來,燒制在細膩如脂琺瑯彩瓷上,可想而知是多么地迷人。不能不佩服我們的古人,詩好畫好,而且還能與高檔瓷器相融合,美妙絕倫。

對于琺瑯彩瓷的評價,美學界和收藏界的一般觀點,認為低于宋代青瓷,宋代青瓷代表著一種質樸無華的美。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就持此觀點。但我對琺瑯彩瓷情有獨鐘,我畢竟不是瓷器鑒賞的專業(yè)人士,對胎釉之類的東西懂一些,不太多,也不太在意,而獨鐘于它的詩情畫意。幾年前我曾花幾千塊買過一只號稱是仿琺瑯彩的仿雍正年間的瓷碗,磁胎很粗糙,但色彩繪畫卻還精美,山澗林中,幾只野鶴或振翅,或飲水,悠閑自得。題了唐人鄭谷的兩句詩:“睡起旋覺松花落,舞罷閑聽澗水流”,頗有宮廷嫻雅之氣,令人珍愛。

除了瓷器之外,我最想看的還有書畫。想看顏魯公的祭侄稿、蘇東坡的寒食帖、黃山谷的松風閣,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兩岸聯(lián)展的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這些可都在這里珍藏著。可惜,什么都沒看到。導游告訴我們,書畫作品不同于瓷器、青銅器,展出一次就損害一次,這些精品一般是看不到的,除非搞紀念展,幾十年難遇。一旦有展出,愛好者研究者們常常不遠萬里蜂擁而至。平時,為了滿足參觀者的愿望,設有兩個可觸摸的電子屏幕,可以調出來欣賞。既然如此,我們也就沒有久留,不如回家看帖子了。

對于青銅器,我絲毫沒有研究,但也附庸了一回風雅,跟著隨行的書法家看了看毛公鼎、頌壺等。

當然也要看看玉白菜,東坡肉,核桃微雕,滿足了好奇心,自然也無比敬佩我們先前匠人的心靈手巧和耐性。

時間只有三個小時,只能走馬觀花。旅游紀念品很多,也很精致。花了幾千新臺幣,帶回一幅金箔畫“鵲華秋色圖”,濟南人,別有一番意義。

給我們做導游的是一位女“志工”,即志愿者。在讀大學生。體態(tài)較寬,走路典型的直腿八字步,姿態(tài)不那么優(yōu)雅。但態(tài)度認真,講解到位,臉上充滿真誠和智慧,讓我們肅然起敬。再一次感覺到,內涵,對于一個女孩子來講,是多么的重要。有時我配合她說幾句,比如關于瓷器,說到宋徽宗“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她便微笑著說“是的,大概是這個樣子”,謙遜和善,蠻可愛。

壹點號老氣橫秋

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673862431@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1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