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初生童年早慧
——清朝詩人、道光九年狀元李振鈞的詩路歷程
盧力華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農歷十月十三日半夜子時,李長森在京城的寓所里,亮著燈光的一間房子里傳出年輕女人撕心裂肺的呻吟。門口偶爾有人影進出。突然,一聲響亮的嬰兒啼哭聲劃破夜空。屋子里有人高興地大聲說:“是個男孩!是個男孩!”另一個聲音接腔說:“哎呀,可惜孩子的父親不在家,不然有多高興啊!”“是啊,是啊!”大家口中的“孩子的父親”,就是李長森。
李長森,字木三,號蔭原,又號穆川。安徽太湖人,出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乾隆四十四年(1779)參加順天鄉(xiāng)試中式第一百五十六名舉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會試中式第五十二名,殿試第二甲第一名,欽點金殿傳臚。歷任禮部儀制司主事員外郎郎中,乾隆五十三年(1788)河南副考官,京察一等。乾隆五十四年(1789)提督湖北學政兼翰林院編修,掌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巡視北城。
乾隆五十九(1794)年,恩科廣西正考官,乾隆六十年(1795)恩科會試同考官,簡放福建鹽法道,山東登萊青兵備道,署山東鹽運使、按察使,升貴州按察使、布政使?!熬壥陆馊巍?,授戶部主事,中倉監(jiān)督。復出為江蘇蘇松常鎮(zhèn)太糧儲道,署江寧布政使,擢云南布政使,調福建布政使,改江寧布政使。嘉慶十九年(1814)乞假終養(yǎng)歸里。道光三年(1823)在家鄉(xiāng)樹林沖去世。誥授資政大夫,以子李振祜貴,晉贈光祿大夫、刑部尚書。
李長森作為一個農家子弟,進士及第后踏入仕途,一步步走來,實屬不易。他靠的是自己的發(fā)奮好學,勤勉謹慎,兢兢業(yè)業(yè)。這些年,待在京城的機會并不多,大多在外奔波。半年前,李長森奉旨主持廣西的恩科鄉(xiāng)試,也許正在回京的路上吧。
李長森的原配夫人吳氏已經于乾隆五十五年去世,三年后續(xù)娶了江寧布政司候補布政司理問(掌勘核刑名)顧午山的女兒。他離京時,顧氏已經懷孕數(shù)月。就在前往廣西的途中,一天夜晚,李長森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蒼茫的大海上,一輪紅日正噴薄初升,心中暗喜,心里也特別惦記著遠在京城的妻子。
不多時,李長森回京了,先去交卸了公事,就急忙回到家中。顧氏抱出孩子,李長森一見白白胖胖的兒子,非常歡喜。他早就給孩子取好了名字。吳氏所生的長子派名振祜,這第二個兒子派名就叫振鈞,字秉亭,號仲衡。因為出生在京師,小名燕生。他想起去廣西途中做的那個海日初生的夢,又給這個剛剛出生的兒子起了一個小號叫“海初”。
李振鈞出生不到一歲,父親李長森在擔任恩科會試同考官后,簡放福建鹽法道。他便隨同父母回太湖老家。一家人先乘船從大運河南下至長江,然后溯長江而上至安慶,再轉入皖河進入長河回到太湖。他的第一個生日就是在船上度過的。家人為他在船上擺設了晬盤,讓他“抓周”。面對花花綠綠的各種吸引他的物品,小燕生首先撲向一本書,抓著一角,想要提起來,可是力氣太小,就拖到跟前放下了。大家一片驚嘆,都說這孩子長大了一定酷愛讀書。接著,他骨碌著眼睛看了看晬盤里的東西,又撲向一支毛筆,抓起來就往嘴巴里塞。嚇得他母親連忙伸過手要接下來,李長森急忙阻止住了。眾人又是一陣驚呼:“奇了!奇了!這孩子將來一定要考狀元,勝過他的父親!”李長森在一旁滿意地微笑著,一把把小燕生抱過來,在他的小臉上親了又親,惹得眾人又是一陣哈哈大笑。
不日就回到了太湖縣城西的樹林沖。
大別山從北方奔騰而來,進入太湖縣境后被桐山、將軍山一擋,氣勢立即減了大半,山峰的海拔逐漸降低。然而,受阻的山勢怎肯一下子低平下來?于是一路起伏,推波擁浪似的前行,直達大龍山、云龍山,藏著九井溪,掖著龍門寺,然后順勢延伸下去,再次隆起一座虎形山,最后才舒展開來,形成一個群山環(huán)抱的千頃平畈。在它的懷抱中樹林沖安然靜臥,歲月靜好。一條連接江淮和湖廣的古老驛道穿畈而過。
太湖城西人文薈萃,名人志士燦若群星。這里是忠肝義膽、被孔尚任寫入《桃花扇》的明朝忠臣雷縯祚和與包拯、余闕并列“廬陽三賢”的周璽的故鄉(xiāng)。僅樹林沖李氏家族在有清一代就出現(xiàn)了十一位進士。不僅有狀元李振均,還有官至一品的李振祜。在這塊土地上,曾經出現(xiàn)了樹林沖的李長森和徐家宕的徐家鼎兩個“父子三進士”家庭,被人們傳為美談。
樹林沖,正如它的名字一般,雖有些土氣卻很富有生氣和靈性,是一個被名勝和詩歌包圍著的山村。村子上面依次有響水崖、龍門寺和九井溪,村子外面是棠梨宮。唐宋以來,文人墨客流連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無數(shù)的詩篇。這就是李振鈞從小生活過的地方。這里的山山水水和人文環(huán)境環(huán)境,滋養(yǎng)了他的文學才華,平添了他的詩人氣質,也培養(yǎng)了他質樸的人格。
回到樹林沖老家不久,李長森便啟程去赴福建上任了,留下妻子和剛滿周歲的孩子在老家生活。
李振鈞的家鄉(xiāng)太湖縣樹林沖,距離縣城十余里,就在南下湖廣的驛道邊上。樹林沖周邊有九井溪、響水崖、龍門寺、棠梨宮等風景名勝,風景優(yōu)美,景色宜人。縣衙的官員和文人墨客們,經常乘著閑暇相約到山里游玩。他們詩詞唱和,不亦樂乎。這對樹林沖的鄉(xiāng)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大多數(shù)人家都很重視孩子入學讀書,形成了很好的家風和鄉(xiāng)風。樹林沖則是李氏的聚居地。自江西瓦屑壩遷徙太湖后的第八代遷居這里以來,已經居住了六代之久。
李長森一家祖上四代均是讀書人,幾乎世代單傳,人丁不旺,家道并不富裕。直到李長森這一代突然人口爆發(fā),兄弟有八人之多。但李長森父母去世得早,全靠不到二十歲的長兄李長焱一手操勞,李長焱“年十八而孤,事祖母吳、繼母陳,得其歡心。弟七人俱幼,長焱力營婚娶,教之誦讀,諸弟亦恂恂唯謹,和氣盈庭。方伯(指李長森)登顯仕為名,皆焱之力也?!?/p>
剛滿十八歲的顧氏帶著剛滿周歲的嬰兒來到李長森的家鄉(xiāng),人地生疏,自然倍感陌生和孤獨;在眾多的妯娌之間,也易生形單影只的孤單之感。幸得小燕生長得十分可愛,很快就學會了走路、說話,在老家樹林沖優(yōu)美自由的環(huán)境中健康地成長著。顧氏也讀過書,閑著的時候就教小燕生識字。小燕生童年早慧,很快到了五歲,小燕生看到大哥哥們去私塾讀書,哭著鬧著也要跟著去。顧氏跟婆婆商量后,就把他送進了私塾。小燕生非常聰明,很快就學會了辨別四聲。在同齡的孩子中顯得特別突出,私塾的先生經??渌斆?,顧氏覺得有了依靠,心里自然歡喜。
年輕的顧氏日夜守著兒子,自然是痛愛有加,無微不至,把全部的母愛和精力都傾注在李振鈞的身上,希望兒子長大以后能夠像他的父親那樣優(yōu)秀。童年的這些經歷,也許對李振鈞善良和多情性格的形成不無影響。
一棵茁壯的幼苗,在樹林沖鄉(xiāng)下的青山綠水中自由快樂地成長著。在清朝由盛而衰的大背景下,不知道他又將經歷一些怎樣的呵護和風雨?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28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