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食棗伏脆蜜平茬覆土防寒優(yōu)質(zhì)豐產(chǎn)栽培技術(shù)
_吳桂玲等
鮮食紅棗品種伏脆蜜原產(chǎn)山東省棗莊市 , 又名脆鈴棗、八八紅等。 昌吉市濱湖鎮(zhèn)于 2006 年 4 月由陜西省引入該品種種苗進行寒地平茬試驗性栽培,取得成功后很快向周邊地區(qū)推廣, 現(xiàn)已在烏魯木齊市米東區(qū)、昌吉州、石河子等地栽培種植。 紅棗品種伏脆蜜已成為北疆地區(qū)鮮食早熟栽培棗樹首選品種。 現(xiàn)將伏脆蜜在昌吉市平茬覆土防寒優(yōu)質(zhì)豐產(chǎn)栽培技術(shù)總結(jié)如下:

一、品種特性
(一)生長特性
棗樹品種伏脆蜜喜溫、喜光、耐干旱、耐瘠??;休眠期能耐受 -28℃ 低溫;在土壤 pH 值 5.7~8.5 、含鹽總量 0.4% 以下地塊均能生長良好。 幼樹干性和發(fā)枝力較強,一般能長 1.5~2.0 米高,樹姿直立,結(jié)果以后略開張,樹體結(jié)構(gòu)緊湊,有較明顯的矮化優(yōu)勢,適合密植。 1 年生樹干呈灰褐色,當(dāng)年生棗頭(枝頭)表皮覆蓋著一層白色粉狀物,棗頭灰白色,略帶淺褐色,長 30~50 厘米。 1 年生枝針刺少,棗苗定植后,萌發(fā)的二次枝抽生的結(jié)果枝(棗吊)當(dāng)年即可開花結(jié)果, 2年后進入結(jié)果盛期, 667 米 2 產(chǎn)量可達 1 500 千克以上,較一般棗樹品種豐產(chǎn)、穩(wěn)產(chǎn),二次枝相對短小,一般 4~8 節(jié), 此為伏脆蜜棗有別于其他品種的主要標(biāo)志。
(二)果實經(jīng)濟性狀
果實中大,短圓柱形,平均縱徑 3.5 厘米、橫徑3.0 厘米,果形指數(shù) 1.17 ,平均單果重 16.2 克。 果頂鈍圓,頂點略凹。 白熟期果皮翠綠泛白色,果皮密布白色斑點,此為果實開始積累糖分的標(biāo)志。 成熟時果皮粉白色, 陽面鮮紅色, 著色面占果面積的 30%~60% ,完熟時果皮紫紅色,果面光滑潔凈,極美觀。 果柄較短,約有 3 毫米。 果皮薄,果肉脆甜無渣,汁液豐富,脆熟期鮮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 29.9% ,可食率達 96.5% ,品質(zhì)極佳。
(三)物候期
伏脆蜜棗樹在昌吉地區(qū)落葉果樹中萌芽最晚,落葉最早。 4 月中旬根系開始活動, 當(dāng)氣溫上升到12~15℃ ( 4 月下旬) 時樹液開始流動, 5 月初冬芽萌發(fā), 5 月中旬,日平均氣溫在 18~20℃ 時,地下大量生出新根,地上部分生長迅速, 6 月中旬進入始花期,花期較長, 6 月下旬( 22~25℃ )達盛花期。 果實 9 月中旬脆熟, 9 月下旬完熟,果實生長期 75~85 天。 10月中旬日平均氣溫低于 14℃ 時開始落葉, 日平均氣溫低于 8℃ 進入休眠。 棗樹休眠期耐寒能力較強,最低溫度在 -28℃ 以上地區(qū)均能露地安全越冬,最低溫度低于 -35℃ 則不能安全越冬。
二、栽培技術(shù)要點
(一)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坡降不大于 5% 、地塊規(guī)整、灌水方便、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肥沃、通氣良好的沙質(zhì)壤土或輕沙質(zhì)土的地塊建園, 不建議在低產(chǎn)田和荒地上建園。在秋收后 667 米 2 施入有機肥(廄肥) 2~3 噸,深耕翻土壤,耕深 30 厘米,來年 4 月下旬平整土地,使之處于待栽狀態(tài)。
(二)苗木選擇
選用 1 年生脫毒嫁接苗, 嫁接苗一般選用酸棗苗作為砧木,酸棗苗抗性強、耐低溫、根系發(fā)達,抗病蟲害能力強。 要求苗高在 1.0 米以上,苗徑在 0.8 厘米以上,苗木側(cè)根至少有 3 條以上,不用無根苗和畸形苗,不選染病腐變、損傷嚴重的棗苗。
(三)定植時間
春季在 4 月 20 日— 30 日(氣溫穩(wěn)定回升至 10~12℃ )定植。 定植前 1 天做催根處理,用 ABT 3 號生根粉 30~50 毫克 / 千克溶液浸泡根系 30 分鐘, 催根劑不能沾染莖干和芽眼部位,否則會抑制芽的萌發(fā)。也可選擇在根部作蘸漿處理, 用 ABT 3 號生根粉10~20 毫克 / 千克水溶液與黏土按 1∶1 比例攪拌成稀泥漿狀蘸根,既有利于棗苗根系保濕,又能促進苗木生根。
秋季定植在 10 月 15 日— 20 日 (日平均氣溫降至 8~12℃ )棗樹落葉休眠后進行。苗木定植前將根系在清水中浸泡 12~24 小時,對根部進行保濕,定植后澆透水, 667 米 2 澆水 50 米 3 。
(四)定植方式
每年平茬促使高大棗樹灌生矮化, 適宜進行密植。 昌吉地區(qū)平原農(nóng)田立地條件下一般南北行向栽植,栽植株距 0.8~1.2 米,行距 1.5 米,呈品字形定植,以利于棗園通風(fēng)透光, 667 米 2 定植棗苗 370~550 株。
1. 平栽
在平坦的地面上,根據(jù)地勢作埂成畦,畦寬 3~4米,畦長因地形地勢而定,中間還要建埂攔墑,便于澆水。 若采用滴灌滴水,則不用考慮建埂攔墑。 確定株行距后,用生石灰標(biāo)明定植點,在定植點挖長、寬、深均為 40 厘米的定植坑, 定植前在定植坑底部施入腐熟有機肥 2~3 千克、磷酸二銨 50 克、尿素 50 克,加表土拌勻,再墊一層表土,呈中心高四周低的丘狀,將棗苗立于坑的中央,使根系向四周自然展開,先用細土將根系填實, 然后用表土將坑填滿踩實, 整平坑面,再沿行間鋪地膜。 定植后立即澆水,間隔 3~5 天再澆 1 次水,每次 667 米 2 澆水 50~60 米 3 ,之后每隔10~15 天澆 1 次水,每次 667 米 2 澆水 40~50 米 3 。
2. 溝植
根據(jù)地勢在地面用開溝器機械開挖定植溝,溝頂寬 50 厘米,溝底寬 30 厘米,溝深 20 厘米,溝距1.5 米。 整平溝底面,沿溝底中心放線,按株距 0.8~1.2 米用生石灰標(biāo)明定植點,在定植點挖長 40 厘米、寬 30 厘米、深 40 厘米的定植坑,定植前施肥、栽植方法與平栽相同,施肥后溝底比自然地面深約 20 厘米。 栽苗深度要適宜,過淺露出根系不易成活,過深苗木生長困難。 栽苗后間隔 2~3 天連續(xù)澆 2 次水,每次 667 米 2 澆水 10~15 米 3 ,之后每隔 10~15 天澆 1 次水,每次 667 米 2 澆水 15~20 米 3 。
平地栽苗后立即覆膜澆水, 溝栽苗木定植后馬上澆水,然后及時鋪地膜,膜兩側(cè)要用細土壓實,以防風(fēng)害。 覆膜不僅能保墑、提高地溫、防止雜草叢生,還可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五)生長期肥水管理
1. 生長期追肥
追肥以萌芽期、坐果期、果實膨大期 3 個時期為主。 昌吉市分別于 5 月(萌芽期)、 6 月(坐果期)、 8 月(果實膨大期)追肥。 棗樹萌芽期 667 米 2 施磷酸二銨10 千克、尿素 12 千克、硫酸鉀 10 千克,距根基部 30厘米處挖穴或打孔施入,施肥深度 15~20 厘米。 棗樹坐果期 667 米 2 施磷酸二銨 12 千克、尿素 8 千克、磷酸二氫鉀 5 千克或硫酸鉀 10 千克。 果實膨大期 667米 2 施磷酸二銨 15 千克、尿素 5 千克、磷酸二氫鉀 8千克或硫酸鉀 15 千克。 土壤追肥要掌握前期氮肥、磷肥多,鉀肥少,中、后期增施磷、鉀肥而減施氮肥。若采取滴灌, 每次追肥時需將磷酸二銨替換為相同重量的磷酸二氫銨,其他肥料不變,加入施肥罐隨水滴入土壤。
葉面肥在 5 月下旬— 8 月下旬噴施 3~5 次,每次 667 米 2 用磷酸二氫鉀和尿素各 60 克,對水 20 千克配成混合液, 選擇晴朗無風(fēng)的凌晨或傍晚噴灑葉面。 開花初期 667 米 2 噴施 0.3% 硼肥水溶液 20 千克,隔 3~5 天再噴 1 次,連噴 2 次,可有效減少落花落果。
2. 秋季采收后肥水管理
9 月下旬鮮棗采收后繼續(xù)加強肥水管理,以有機肥為主,距根莖基部 30~40 厘米處挖深 40 厘米坑,每株施有機肥 8~10 千克。為提高效率,也可行間機械開溝后施入有機肥,溝深 40 厘米, 667 米 2 施肥 2 000~5 000 千克。 溝栽在株間挖坑施入有機肥,每株施有機肥 8~10 千克。 也可以采用挖坑機械在 2 棵棗樹中間 0.4~0.5 米處開挖深 40 厘米施肥坑,開挖時不得離棗樹根部太近,以免傷根,影響次年產(chǎn)量。 適當(dāng)增加氮、磷、鉀肥施用量,每株施磷酸二銨、尿素、硫酸鉀比例為 2∶1∶1 的混合肥料 100~150 克, 隨有機肥一同施入施肥坑,保證樹體消耗的養(yǎng)分及時得到補充。 挖坑施肥后回填表土并澆透水, 667 米 2 澆水 50 米 3 。
(六)埋土越冬
昌吉市秋季 10 月中旬(早霜前)棗樹開始落葉,每年棗樹休眠后、土壤上凍前距棗樹根基部往上 15~20 厘米處(留 3~4 個飽滿冬芽)短截平茬,然后覆土,厚度 20~30 厘米,呈饅頭狀,覆土要密實均勻、不漏風(fēng)。 如不平茬,棗樹地上部分木質(zhì)化不充分會出現(xiàn)抽條現(xiàn)象,氣溫過低,有可能導(dǎo)致整個接穗受凍死亡。
(七)春季出土
昌吉地區(qū)一般于春季 4 月 25 日前后出土,平栽棗苗出土后清理根莖基部覆土,整平行間耕作面,立即澆第 1 水, 667 米 2 澆水 40 米 3 左右, 水不可多澆,以免降低地溫,對棗樹萌芽抽生新枝不利。 溝栽棗苗出土后,清理溝底覆土,澆第 1 水, 667 米 2 澆水量在20 米 3 左右。 雖然棗樹傷流期不明顯,也要避免鏟傷棗樹。
三、整形修剪
春季棗樹出土后靠萌發(fā)的新枝掛果, 根據(jù)其有較強的抽生新梢的生長特點, 適宜樹形為叢狀開心形。 栽植當(dāng)年在嫁接口以上 20~30 厘米處定干,以后每年都要平茬。 棗樹萌芽后,選取 3~4 個當(dāng)年生結(jié)果母枝作主枝,生長高度達到 70~100 厘米( 6 月中旬)、冠幅占滿株間空間時打頂摘心(也叫打棗頭),促進主枝上結(jié)果枝(棗吊)發(fā)育。 每個主枝上保留 5~7 個結(jié)果枝,頂部萌發(fā)的新梢留 1 個不摘心,其余掛果枝留 7~11 片葉摘心,未掛果枝留 5~7 片葉摘心。 7 月初,當(dāng)主枝長到 1.5 米左右時打頂,其他二次枝第 2次摘心。
定植第 1 年嚴格控制掛果量, 每株棗樹結(jié)果不超過 0.5 千克,第 2 年起每株棗樹掛果 1.0~1.5 千克,以后每年每株棗樹的掛果量控制在 1.8~3.0 千克,667 米 2 鮮果產(chǎn)量控制在 800~1 600 千克, 掛果過多影響鮮棗品質(zhì)和次年產(chǎn)量。
生長期嚴格將樹高控制在 1.5 米以內(nèi),冠幅直徑控制在 1.0 米以內(nèi),集中樹體營養(yǎng),促進結(jié)果枝(棗吊)結(jié)果。 掛果后如出現(xiàn)枝干傾斜角度過大,要及時插木棍扶起。 對不需要延伸的主枝頂端萌發(fā)的新棗頭可以留 2~3 個枝條,對其余枝條摘心,促進當(dāng)年結(jié)果, 如掛果過多, 7 月下旬在果實硬核期疏果,將發(fā)育不好的畸形果、過密果、開花結(jié)果過晚的棗果摘去。
夏季修剪去弱留強,主要留健壯枝,適時摘心,剪除過密枝、交叉枝、細弱枝和徒長枝,以利通風(fēng)、增加光照,及時剪除砧木上萌發(fā)的根蘗,防止其與接穗爭奪養(yǎng)分。 鮮果采收后繼續(xù)加強肥水管理,為樹體尤其是根系積累養(yǎng)分,確保來年豐產(chǎn)穩(wěn)產(chǎn)。冬季修剪相對簡單, 接穗接口往上留 15~20 厘米或 3~4 個冬芽后全部剪除。
四、病蟲害防治
伏脆蜜主要病蟲害有棗瘋病、棗銹病、裂果病、棗尺蠖、葉蟬、葉螨(紅蜘蛛)等。
(一)棗瘋病
棗瘋病又名叢枝病、公樹病,為類菌質(zhì)體病害。 該病對棗樹來說是一種毀滅性的病害,全生育期均可發(fā)病,主要表現(xiàn)為花器官退化、不能正常萌芽和生長,造成枝葉遍生,嫩葉枯黃曲卷,最后變成耳形葉。 棗瘋病一般通過帶病苗木、接穗或葉蟬類刺吸式口器昆蟲傳播。 棗樹發(fā)病時結(jié)果數(shù)量少、果實個頭小,且不可食,嚴重時甚至不結(jié)果,衰弱樹發(fā)病尤重。 防治方法如下:
1. 農(nóng)業(yè)防治
選用抗病的酸棗品種作砧木, 培育健壯無病毒苗木。 在無棗瘋病的棗園中采取接穗、 接芽嫁接繁殖,以培育健壯無病苗木。 加強果園管理,增施農(nóng)家肥,增強樹勢,提高棗樹抗病能力。 一旦發(fā)現(xiàn)個別病樹,立即挖出園外燒毀,避免影響其他棗樹,同時對染病棗樹四周土壤用石硫合劑或生石灰消毒。
2. 化學(xué)防治
做好葉蟬類刺吸式口器昆蟲的防治, 5 月中旬提前殺死葉蟬若蟲等傳病媒介,減少昆蟲傳病幾率。 若染病棗樹較多,發(fā)病初期,在棗樹基部土壤中分批注入含 1 萬單位的土霉素藥液 800~1 000 毫升, 每間隔 7 天左右注入 1 次,連續(xù)注入 3 次;或用抗瘋 4 號、抗瘋 8 號為發(fā)病棗樹樹干或根部輸液, 濃度為 0.8% ,發(fā)病輕的樹每株滴藥液 500 克, 發(fā)病程度為中度或重度的病樹每株滴入藥液 1 500~2 000 克。 防治最佳時期為棗樹旺長期,昌吉市從 5 月下旬開始進行最好,對于防治棗瘋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 若藥劑防治后病情沒有好轉(zhuǎn),應(yīng)挖除病株,并對土壤進行徹底消毒。
(二)棗銹病
1. 發(fā)病情況
棗銹病又被稱為棗霧, 棗銹病由擔(dān)子菌亞門的棗多層銹菌引起,該菌為典型的寄生菌,具有高度的變異性,對單一的殺菌劑極易產(chǎn)生抗藥性。 該菌主要侵染葉片, 一旦發(fā)病, 便會導(dǎo)致棗葉和果實大量脫落。 患病初期,葉背部出現(xiàn)少許淡綠色小點,后逐漸變?yōu)榈疑?,最后突起呈褐色?通常情況下昌吉市棗銹病發(fā)生在 7 月— 9 月,一般溫度過高、空氣潮濕、通風(fēng)條件差容易發(fā)生此病。
2. 防治方法
7 月上旬— 8 月上旬噴施 75%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800~1 000 倍液, 或 50% 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 或 50% 代森鋅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或65% 粉銹寧 1 500~2 000 倍液防治, 每隔 7~15 天噴施 1 次,共噴施 2~3 次,藥劑交替使用,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三)棗裂果病
1. 發(fā)病情況
棗裂果病是一種生理性病害, 從果實膨大期到即將成熟時,久旱澆水、遭遇多雨天氣會出現(xiàn)棗裂問題。 伏脆蜜棗糖分高,棗脆皮薄,久旱澆水或遇雨時,棗樹吸水能力特別強,就會出現(xiàn)裂果現(xiàn)象。
2. 防治方法
加強肥水管理,多施有機肥,按時澆水,提升土壤透水性與保水性。 合理修剪棗樹枝葉,確保果實正常健康生長。
(四)棗尺蠖
1. 發(fā)生規(guī)律
棗尺蠖又名春尺蠖,昌吉市 1 年發(fā)生 1 代。 每年春季 4 月中旬幼蟲孵化,啃食嫩芽和葉片, 5 月上、中旬進入危害盛期, 常暴食成災(zāi), 5 月下旬老熟幼蟲下樹入土化蛹。
2. 防治方法
4 月中、下旬幼蟲剛孵化時,用生物制劑 25% 滅幼脲,或 20% 除蟲脲 2 500~3 000 倍液,或阿維菌素2 000 倍液, 或 3.6% 煙堿·苦參堿 600~800 倍液,或高效低毒農(nóng)藥 5% 功夫 (高效氯氟氰菊酯) 2 000 倍液,或 2.5% 敵殺死(溴氰菊酯) 1 000~1 500 倍液噴霧防治,共噴施 1~2 次,間隔 7 天噴施 1 次,可達到理想的滅蟲效果。
(五)葉蟬
成蟲、若蟲群集葉背、枝條上,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棗樹組織內(nèi)吸取汁液,葉片受害后,多褪色,呈畸形卷縮狀,甚至全葉枯死。 一般在 6 月氣溫穩(wěn)定上升后,蟲量顯著增加,到 7 月— 8 月高溫季節(jié),發(fā)生量達到高峰。 田間干旱、雜草叢生均有利于葉蟬的發(fā)生和繁殖。 防治方法如下:
1. 夏季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修剪、中耕、鋤草,保持良好的通風(fēng)透光條件。 冬季覆土前清除雜草、枯
枝、落葉,翻地消滅越冬卵和成蟲。
2. 棗樹萌芽后第 1 代若蟲發(fā)生期在 5 月中旬,每隔半個月噴 1 次藥,用 2.5% 敵殺死(溴氰菊酯)1 500~2 000 倍液噴霧防治,連噴 2 次。 秋季( 9 月下旬)成蟲產(chǎn)卵前,用 2.5% 敵殺死 1 500 倍液,或 5.0%功夫 (高效氯氟氰菊酯) 2 000 倍液, 或 70% 艾美樂(吡蟲啉)水分散粒劑 1 500 倍液噴霧 1 次,可有效殺死成蟲。
(六)棗葉螨
葉螨俗稱紅蜘蛛, 以卵或受精雌成螨在植物枝干裂縫、落葉以及根際周圍淺土層土縫處越冬。 翌年春季 5 月初氣溫回升, 棗樹萌芽時越冬雌成螨開始活動,展葉以后轉(zhuǎn)到葉片上危害,一般在 5 月下旬達到盛發(fā)期。成螨繁殖力強, 1 年發(fā)生多代,干燥炎熱的氣候條件往往會導(dǎo)致其大發(fā)生,尤以 6 月下旬— 8 月上旬危害最為嚴重,主要危害棗樹葉片和幼嫩部位,嚴重時葉片枯黃,提早落葉、落果。
1. 生物防治
葉螨天敵種類很多,主要有中華草蛉、食螨瓢蟲和捕食螨類等,其中以中華草蛉種群數(shù)量較多,對棗葉螨捕食量較大, 保護和增加天敵數(shù)量可增強其對棗葉螨種群的控制作用。
2. 化學(xué)防治
6 月初棗葉螨危害初期, 對葉面、 枝干細致噴2% 阿維菌素 3 000 倍液加 3% 啶蟲脒乳油 1 000 倍混合液。 7 月— 8 月棗葉螨危害中后期,用 20% 噠螨靈乳油 2 000 倍液,或螨危 4 000~5 000 倍液,或 1.8%齊螨素乳油 6 000~8 000 倍液,或 43% 愛卡螨(聯(lián)苯肼酯) 1 500~2 000 倍液噴霧防治,隔 7 天噴 1 次,連噴2~3 次,可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五、采收和儲藏
(一)采收
伏脆蜜鮮棗宜在白熟后期( 9 月上旬)至脆熟期( 9 月中旬)采收,脆熟時果皮呈白色,陽面略帶鮮紅色,果面光滑潔凈。 采收時要輕拿輕放,以防磕碰。 伏脆蜜棗花期長,同一株結(jié)果也有早晚,故根據(jù)成熟度分批采收、上市銷售。 晴天上午露水干后采摘最好,采后應(yīng)盡快剔除病蟲果、爛果、碰傷果。 采前 15 天對樹冠噴灑 0.2% 氯化鈣溶液,可提高鮮棗耐儲性。 伏脆蜜是早熟鮮食品種,生育期較短,不宜制干。
(二)常溫保鮮儲藏
由于伏脆蜜鮮棗皮薄肉脆、汁水含量高,常溫下儲藏期很短,放置 2~3 天就會影響脆甜口感。 鮮果皮薄,含糖、含水量較高,也較易腐爛變質(zhì),外皮也會因為后熟作用由白綠色轉(zhuǎn)向半紅,直至通體變紅,降低了棗果品相。 因此,采收后快速裝箱,定量包裝以 2~5 千克裝 1 箱,加保鮮劑運輸,及時上市銷售,才能保證最佳的口感和品質(zhì)。
(三)冷庫低溫保鮮儲藏
將脆熟輕微著色的鮮棗裝入一側(cè)打有 2~3 個直徑 3~4 厘米小孔的保鮮袋中 (每袋裝果 2~5 千克),然后放在溫度在 0~3℃ 、空氣相對濕度在 80% 左右的冷庫內(nèi)儲藏。 為提高鮮棗的耐儲性,鮮棗儲藏前應(yīng)在2% 氯化鈣溶液中浸泡 30 分鐘, 先預(yù)冷 8~24 小時,待棗溫度降至 7~8℃ 后可入庫儲藏,除鮮棗外皮輕微變色外,依然脆爽多汁,風(fēng)味不變。 此法可保鮮儲藏15~20 天。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1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