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導(dǎo)語:
我是你照拂的夢
你是 歲月長河
我是仰望者
你是 我之所來
也是我心之所歸
我愿活成你的愿
走你所走的長路
寫你未寫的詩篇
愿不枉啊
愿勇往啊
……
父愛深深 悠悠長河
蘇芊紅
(—)
父親生于1937年9月27日,那時為了戰(zhàn)爭需要,國民黨時常抓壯丁,某一天我的三爺爺被國民黨抓壯丁抓走了,為了躲避,我的爺爺常年不在家,去內(nèi)蒙古一帶替人放牧駱駝,家里的情形通常是只有父親和二叔兩個小孩,三個小腳女人:高祖母、曾祖母和祖母。父親從八歲起靠做小買賣養(yǎng)活一家人。
父親只上了小學(xué)一年級,就因為家里困難失學(xué)了,開始端個盤子學(xué)著做點小生意,杏子黃的時候就去附近農(nóng)家買一些杏子,端到學(xué)校門口賣,也可以交換,地主家條件好的用白饃換,條件差點的用黑饃換,換完了再去挖點野菜,回家后奶奶煮成湯,放點鹽巴,泡著或黑或白的饃,一家人充饑。穿的鞋經(jīng)常是后跟部磨出一個大洞,走路石子墊腳,就給鞋里面墊個鞋墊,走著走著鞋墊就會從破洞里漏出來,就放下東西,把鞋墊塞回去,繼續(xù)走路,等到桃子下來的時候了,也這樣將就著過生活,畢竟時令水果季節(jié)很短,經(jīng)常會有青黃不接,斷頓的時候,忍饑挨餓是常態(tài),饑餓令人心生恐懼。
父親說他喜歡的還是秋天,比如蘋果存放的時間長,還有土豆,存放的時間也長,令他記憶深刻的是某一個秋天,當(dāng)時西市口有一個馮家店,開客棧的馮大爺,不知道從哪里進來了一批土豆,是那種小而黑的品種,煮熟后皮黑里黃,吃起來柔津津的有一股糯香味。八歲的父親每天早上去買一盤,大概7~8斤的樣子,端回來,由奶奶煮熟后,端出去賣了,能賺2毛錢,一毛錢可以買半塊煤,另一毛錢可以買半蠱米,拿回家讓奶奶做飯,下午再去端一盤土豆……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賣了好幾個月,這幾個月一家人沒有挨餓。中間有一個插曲,有人看到父親的土豆賣得特別好,找到了馮大爺,要多出幾分錢,把土豆全部買走,馮大爺義正辭嚴(yán)地拒絕了,并說,“這個娃娃父親長年不在家,一家人沒吃沒喝的,我惜可憐,把土豆留給他養(yǎng)家糊口,你就是多出一倍的價格我也不能賣給你?!?/span>
2017年我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里,看到梵高的名畫《吃土豆的人》:局促的空間,昏暗的燈光,狹窄的餐桌,桌上唯一的食物就是黑黑的土豆,每一個人眼中都流露著饑渴,生活的重壓剝奪了他們?nèi)康纳?。那一刻,我覺得人類的悲歡是相通的,至少窮人之間是。我在想,梵高要是遇到了馮大爺,一定會為他畫一幅肖像的,因為馮大爺顧貧惜憐的善良與梵高的社會道德感高度相通。更何況,父親說這個馮大爺長的一雙劍眉,氣宇軒昂,一表人才!
有一年過年了,家里只有幾尺藍布,父親就讓奶奶給二叔做了新衣服,他自己沒有,出門去買了一包煮藍(一種給布料染色的顏料),把滿是布丁的,洗得發(fā)白的破衣服染成深藍色,使其看起來新一點。
還有一年他說曾祖母去世了,古話說“死者為大”,父親說他一個半大子娃娃,一點辦法都沒有,就只知道跪地嚎啕大哭,隔壁的王爺爺好心,帶領(lǐng)穿著白色孝衫、腰里扎著麻繩的父親,一家家跪求幫助……這個鏡頭在以前演窮人的電影里常有,最后在好心人的幫忙下,終于使亡者入土為安了。
等到父親長到12歲的時候,就可以頂一個勞動力了,他就和大人們一道去十里墩擔(dān)沙子,很累很辛苦,好處是工錢當(dāng)天結(jié)算,雖不過幾毛錢,但剛好夠一家人當(dāng)天的伙食,所以,父親一點都不敢怠慢,每天早早地去,風(fēng)雨無阻。有一天看砂場的人通知大家,明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放假一天,但是,第二天一早,父親還是像往常一樣天蒙蒙亮就出發(fā)了,到了沙窩就匆忙干活,一會會就擔(dān)了十幾趟,等看沙場的人來了,看見一座小山似的沙堆,吃了一驚,說道:“你這個娃娃,不是通知了今天放假一天嗎?你怎么一個人來,這附近總有狼出沒,大人們都是幾個人約著一起來,你一個半大子娃娃多危險吶!”父親說:“我知道今天放假,可是家里有幾張嘴等著吃飯呢,我要是休息了,她們就該挨餓了……”。就在他們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從不遠(yuǎn)處的沙堆的后面走出了一頭狼,顯然他們的談話驚擾了它,但它卻沒有理睬他們,徑直沿著山根走了,留下了父親和看沙場的人站在那里嚇得目瞪口呆。父親說,他本打算去稍遠(yuǎn)一點的山上砍柴的,那一天沒敢去。就近胡亂拾了一點就回家了,走在路上雙腿發(fā)軟。
顯然這是一個孤獨而富于人性的狼,帶著蒼涼的英雄色彩,它沒有在那個饑餓年代攻擊一個無助的半大孩子,致使他小腳的母親和年幼的弟弟連同小腳的祖母陷入困境,因而比那個年代富于狼性的人或者這個年代主張狼性的人更加值得尊敬。
父親說還有一段艱難的時期,實在找不到謀食的渠道,就去磚窯里背磚,每天空著肚子,從天麻麻亮一直背到滿天星星,累病了,胸口疼,吐血,整個人虛脫了,蠟黃蠟黃的……鄰居候嵐萍的母親看見了,掩著眼睛不敢再看第二眼,逢人就說,可憐的,這個娃娃活不成了。

再大一些的時候,招工去了白銀,我根據(jù)時間推算,應(yīng)該是白銀銀光建廠的時候,把石頭山炸開,取石頭建廠,異常艱苦,吃不飽,那個時候燒的都是柴火,大鍋飯常常燒不開,煮飯的人一著急,就撒一把石灰進去,水和石灰起劇烈的化學(xué)反應(yīng),起泡了,貌似鍋開了,吃了一段時間之后,人就浮腫了,頭腫得很大,眼睛只剩一條縫,一粒藥都沒有,醫(yī)生說沒救了,拉回去吧!父親聽別人說,喝自己的尿可以治,就每天喝自己的尿,工頭看著可憐,讓跟他們一起吃了小灶,飯菜好一些,過了幾個多月,奇跡般地慢慢消腫了,死里逃生,父親又躲過了一劫,撿了一條命,也不敢再當(dāng)工人,就回來自己做小生意,還是買賣水果,1960年和母親成家,沒有房子,租了人家一個廢棄的門樓子,以前舊式地主家的,比較深,后面放著柴火,就掛了一個布單子遮住,用木板搭了一張床,看起來像一個房子,買了一斤水果糖,還有幾個賣剩的冬果梨,給親友們發(fā)著吃了點,就算結(jié)婚了。
由于父親的吃苦耐勞,幾年之后,小買賣做的有一點積蓄了,1965年張羅著給二叔成家。父親從大壩他舅舅家借了180斤麥子,磨了面,買了肉菜豆腐土豆,準(zhǔn)備了一大鍋臊子面。
期間有個周姓朋友,帶著他安姓老婆前來賀喜,看到了臊子面,蒙頭吃了十八碗,當(dāng)她準(zhǔn)備端第十九碗的時候,她的老公實在看不下去了,瞪了她一眼,她才泱泱不情愿地收回了伸出去的手,父親說,這個時候已經(jīng)沒有湯也沒有面——鍋底朝天了。他和母親惶恐不安,焦急萬分,再來人可咋辦呀?正在這個萬分尷尬的時刻,天下起了瓢潑大雨,避免了一場更大的尷尬。
關(guān)于這個安性女人,其實我是不想再提的,饑謹(jǐn)年代,肚子里沒有油水,她像那個饑餓年代的狼一樣,知道明天或者后天都有可能一口飯也吃不了,因此,必須迅速“狼吞”,顧不得主人家的目瞪口呆了。主要是若干年后,時間到了一九九幾年,我的大姐開了一個面粉廠,專門磨面賣面粉,這個安姓女人從大姐的面粉廠里賒銷了幾袋面粉,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沒付錢,大姐就去家里問問看,誰知道她一把搶過欠條,吞進肚子后,就開始撒潑耍賴、張口罵人,并使喚她家養(yǎng)的一條惡狗咬人。
在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管子·牧民》的原文中為“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在《史記· 管晏列傳》的引文也引用過。其實,到了一九九幾年我們國家最貧窮的地方都已經(jīng)解決了溫飽問題了,這樣的吃相,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需要高抬她一丈,我可以負(fù)責(zé)任地說,她完全盤宿在動物性的本能中。根本來不及通過外景的進化來取得變異。
陳漫在《尊嚴(yán)》一文中寫到“在自然界,有些生物比人還要有尊嚴(yán),當(dāng)生命遭到無情踐踏的時候,它們會用改變,會用放棄,會用死亡來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yán)。尊嚴(yán),是生命有資格存在于世間的最基本的操守。”
生命就像一粒種子,再艱難總會成長,轉(zhuǎn)眼我大姑也十六七歲了,有一天聽說了蘭化要招工,自己跑前跑后問明情況,高家舅舅當(dāng)時是城關(guān)鎮(zhèn)主任,熱心腸的他,給予了無私的幫助,開了證明,當(dāng)時人家要求必須年滿十八周歲,姑姑年齡不夠,不符合條件,高家舅舅專門去招工的辦公室,說明家庭居無定所特別困難的情況,懇請予以關(guān)照,最后促成大姑招工一事。從此改變了大姑姑的命運。而我的另一個小姑姑,就沒有這樣的幸運,1969年她跟我們一起下鄉(xiāng),之后嫁到了鄰村,在生了四個孩子之后,遭受非人的磨難死于非命……如今跟我的奶奶一樣,長眠于異鄉(xiāng)的大山里了。我以前不相信會有天國,那對塵世苦難而言,僅僅是遙不可及的一絲虛幻的安慰。但為了她和奶奶,我寧愿相信有那么一個地方,有一天她們會在那里見面,緊緊地?fù)肀В鳒I。而她長眠的大山,是我離開這么多年后,“痛”到不敢回望的地方。
父親一邊做生意,一邊張羅著為大姑置辦行囊,做小買賣的20元本錢,做了被褥,做了一套夏裝,一套秋裝,買了鞋襪,買了洗漱用品,所剩無幾了。為了妹妹體體面面的出去當(dāng)工人,父親傾其所有——把他的本錢用得干干凈凈了。
姑姑是個懂感恩的人,懂得長兄代父的艱辛,記著大哥的恩情,對大哥特別好,父親有個頭疼腦熱的她跑得最快,帶著去醫(yī)院看病治療,父親住院期間,主動要求陪護,比我們這些做兒女的都操心。姑姑對我們這些侄女們都特別好,前幾年,我的兩個女兒小時候,每年臘月最忙的時候都是姑姑在幫我?guī)е?,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我大寶小時候的作文里寫道:姑奶奶總是變著花樣做好吃的,姑奶是個特別溫暖的人,做姑奶的孩子該會多么幸福呀!
今年五月,父親病重,在醫(yī)院住了一個月,可能某一種藥物刺激到了某一個神經(jīng),人變得特別亢奮,特別愛說話,又講了一個壓在心底的多年的難以啟齒的故事,它再一次刷新了我對苦難底線的猜想,清晰了我對苦難的預(yù)判:“小時候,最最艱難的時候,奶奶曾帶著他和二叔出去乞討,”父親跟我講過那么多故事,這么慘絕的故事為什么不早些拿出來教育我這個浪子呢?竟然還有“保留曲目”。這個故事真的不同凡響,這一則是關(guān)于絕望的。父親說,從八歲開始,只要有一雙手,只要還有一點力氣,就去勞動,靠自己的雙手養(yǎng)活一家人,在磚窯里背磚,從天麻麻亮背到滿天星星,累到吐血,擔(dān)沙子差點被狼叼走,他都沒有絕望過。去做乞丐的那一刻,他真的絕望了,這真的是一個“好故事”,它告訴我現(xiàn)實不一定讓人咀嚼苦難,還可能讓你吞咽絕望。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云,人的靈魂由欲望(Epithumia),理智(Logos),及自尊(Thymos)三部分構(gòu)成。其中自尊源自靈魂中的被稱為Emos的部分。它是人對正義與公正的天然和本能的感覺,人的驕傲,尊嚴(yán),羞恥感,對獲得承認(rèn)的要求等,均來自自尊。但是,人的靈魂的這些成分顯然會相互沖突。理智,欲望,以及自尊,不會總是一致的。這個時候人類就會因為維護自尊做出非理性的舉動,去做對肉體生存不利甚而使之毀滅的事情。
在生活的重壓下,在極度的絕望中,在物質(zhì)尊嚴(yán)和精神尊嚴(yán)都喪失殆盡后,我的奶奶得病了,時而清醒,時而糊涂,開始了長達二十幾年的自我對話。聽到這里我真有徹骨的悲,父親多次哽咽著哽咽著……講不下去。
記得有位作家說過,悲痛是私人的,它應(yīng)該留給漆黑的夢魘之夜去咀嚼,留給無盡的歲月慢慢去沖淡。但當(dāng)父親一次次流淚講述的時候,我大字不識一顆的母親總會說,你們誰會寫,把他記下來吧。
海邊的西塞羅說“寫作與人生,都只為響應(yīng)那召喚”。
前幾天我看了電影《沙丘》,主角保羅惴惴不安地找到父親公爵雷托,焦慮地問他:爹啊,我最近總是做夢,總感覺有大事發(fā)生了??晌乙悄芰Σ粔?,沒辦法承擔(dān)起那要承載的重任,我該怎么辦呢?老爹雷托說:一個偉大之人,不會主動去成為領(lǐng)導(dǎo)者,他只是受到召喚時有所響應(yīng)。這句話,瞬間擊中了我的內(nèi)心,也解答了那個困擾我多時的那個焦慮。
“一個真正偉大的人,不會刻意地去追尋命運,但也不會逃避命運,他只是不斷地響應(yīng)著內(nèi)心的召喚,勇敢地面對他?!?/span>
所以我告誡自己:不必惶恐,也無需猶疑,等待、準(zhǔn)備,并去響應(yīng)就好了。

(二)
“我們都有一雙手不在城里吃閑飯”,命運的不確定性,有時是一段話開啟的,盡管那句話有時候荒唐得像個笑話,也有可能說這話的還是一個老太太,更為蹊蹺的是,多年以后,我的高中同學(xué)言之鑿鑿地說,說這句話的就是她奶奶,一個很精明很會走上級路線的吳姓老太太。我聽了更驚嘆命運的詭異叵測,瞬時變幻。多少人因為這句看似玩笑的話改變了命運的軌跡呀?
或許是這句話的因素,政府大面積地動員城市里的人去農(nóng)村,俗稱“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我的爺爺在漂泊了大半生之后回來了,他是積極的響應(yīng)者,也是力行者,在去了一趟我們后來下鄉(xiāng)的村子回來之后,堅定地要帶著一家人去,說那里的土豆‘大得很’,即便是遇到了災(zāi)荒年,一個大土豆就能填飽一家人的肚子,絕對不會再挨餓。經(jīng)歷過1960年大饑荒的人,知道饑餓是最大的敵人。于是,帶著一家人浩浩蕩蕩出發(fā)了,剛?cè)]地方住,住在人家廢棄的地應(yīng)子里,母親說,不敢抬頭,一抬頭就會碰到窯洞頂,時不時會被掉下來的土迷了眼睛。
下鄉(xiāng)的第二年,母親就病倒了,得了黃疸型肝炎,當(dāng)時我不到一歲的樣子,尚在襁褓之中,所以,父親送母親去看病,母親懷里抱著我,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治療,母親病情有所好轉(zhuǎn),而這一個月父親一邊照料病重的母親,一邊照料我,據(jù)母親說,由于照顧病人父親每天早上起得很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我喂飽,一大碗糖水泡饃,等到9點多又喂一頓,一天吃四五頓,很快長得又白又胖,也學(xué)會了走路,總是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眨巴眨巴地跑到別的病房里去,醫(yī)生看到了就說,還是把孩子送回去吧,醫(yī)院里病人這么多,萬一傳染個病咋辦,父母一商量,決定把我送回去。我們下鄉(xiāng)的那個小村子,距離縣城有60里山路,那個時候物資匱乏,沒有交通工具,家里有個自行車的就算條件好的,我們家窮,是沒有的,實在沒辦法,只能徒步,父親說一大早,他裹了件黃棉大衣,背著我就出發(fā)了,走了整整一天,中間天氣驟變,下起了大雪,路上很濕滑,走走停停,渴了,路過村莊,討口水喝,到達時已經(jīng)是傍晚時分,村莊里升起裊裊炊煙……走的時候又背走了我的三姐,一是她大點,會聽話了,二是她從小體弱多病,父親想著像喂我一樣,把她喂胖點,身體好起來,有個小病小災(zāi)的能扛過去。
在下鄉(xiāng)的村莊里,有一年興修水利工程,應(yīng)該是1976年,唐山發(fā)生了大地震,我記得母親帶著我們幾個大點的孩子在防地震,屋里不敢睡,在院里用木棍樹枝搭了帳篷,我記得每晚母親都會凄凄惶惶地說,你爸爸在山溝里搞水利,住在土窯里,要是一地震,土山就把人活埋了……這一年父親一直在興修水利,很少在家,母親想著今年應(yīng)該收入會好一點,搞副業(yè)受的苦大,給的工分多,結(jié)果,年終結(jié)算下來,給分了0.22元,也就是二角二分錢,我沒有一絲一毫的夸張,就是這么多,后來,看宋育紅先生寫的《我的青春我的塬》,關(guān)于如何計算年終收入的公式,那是非常復(fù)雜的一個計算式,我的沒有文化的父親是怎么也算不出來的,其實也輪不到他計算,母親只會用失望至極的口氣嘆息著說,到底是咋算的,你也不去問問,到底是咋算的?我的老實的父親終究沒有敢去問,他對有權(quán)力者是極其畏懼的,因為同樣下鄉(xiāng)的沈華玉一家,他父親在隊里看碾麥子的場地,白天生產(chǎn)隊麥場上打碾好的麥子,晚上隊長家人拉著架子車去偷,他父親極力看護,被打折了腰,成了殘廢,有一天聽說公社大門口貼了大字報,我們幾個小孩子好奇心大,跑了10里路去看,果然,白紙黑字,觸目驚心,盡管錯別字滿片,文詞不通,但大意是寫清楚了,他父親被打得很慘,臥床不起了,希望有人站出來主持公道。后來怎么樣了不得而知。但那個大字報描述的慘狀觸目驚心,令我心生恐懼,深刻的烙印還在我幼年的腦海里,久久揮之不去。逆來順受,干最苦最累的活,分最差的糧食,還被克扣,就因為我們是外來戶,勢單力薄。所以我的父母總覺得家里只有大弟弟一個男孩子,一來人丁單薄,二來勞動力不夠,想再生一個男孩,結(jié)果,大弟弟下面又生了我四個妹妹,最后一個才是小弟,于是就有了我們姊妹十個,因為父母從不吵架,我們姊妹十個也從不吵架,和睦相處,從來都是大的幫助小的,小的愛護大的。
可眼前的困境咋度過呢,商量了一夜,最終還是父親去城里求助舅舅家,那個年代都不寬裕,舅媽家也有5個孩子,但還是竭盡全力,把備的年貨分了一半給我們。幫助我們渡過了難關(guān)。
在下鄉(xiāng)的村子里,父親做過最后悔的事情是,把我的五妹送給別人家,母親有一個一起當(dāng)過工人的小姐妹,結(jié)婚幾年一直沒有生小孩,一次在縣城偶遇見到母親又懷了第六個小孩,就說,這次要是閨女就送給我吧?當(dāng)時我們在鄉(xiāng)下。父親就想著她們家在縣城,旁邊有黃河,有水有蔬菜,日子能比我們下鄉(xiāng)的干旱的山村好過一些,就點頭答應(yīng)了,這也成了他一生的痛,總說這是此生做的最后悔的事情。
在農(nóng)村最苦的事情就是拔麥子,上次看到張巨峰寫的《拔麥子》真是感同身受啊。拔麥子是農(nóng)村人說的“四大累”之一,夏日炎炎,塵土飛揚,三折子窩在地里,手腳并用,一天勞作下來體力和水分消耗巨大,不及時補充能量和水分,一定會中暑和虛脫的,所以拔麥子必須要帶足干糧和水,特別是水更要帶足帶夠。小孩子就只能去接趟,我也干過,就是幫大人拔麥子的,叫做“接趟”,就是沿著大人要拔的四行麥子,向前跑十多米后開始拔,小孩子個頭小力氣小不能像大人那樣蹲在地上左右開弓地拔,只能站在地上,雙手抓住麥稈用勁向上拔,每當(dāng)大人拔到我“接趟”的地方,我也能拔兩三米的長度, 這樣大人就可以站起來伸伸腰,舒展一下筋骨,喝口水緩一下?!敖犹恕笔遣粧旯し值模芙o大人省點力氣。拔麥后的第二天全身的酸痛,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感覺身上的每個關(guān)節(jié)、每塊肌肉、每寸皮膚都疼,再加上強烈的紫外線以及拔麥子帶起的塵土混合著汗水黏在身上,麥芒刺在胳臂上,臉上隱隱作疼。通常第一天我會懷著好奇心去,第二天就會偷懶不去了。母親說剛?cè)マr(nóng)村時被村里人嘲笑“看把你個油餅皮皮剝掉不”。意思是城里人吃不了苦,會適時逃走,但我看到父親為了家庭,為了他的孩子們,每一年每一天都在咬著牙堅持著。
斯文?赫定發(fā)現(xiàn)樓蘭之后,也發(fā)現(xiàn)了很多寫有中文的書信,考古專家能夠看懂書信的內(nèi)容:“但當(dāng)?shù)卣?quán)面對懸在城頭的陰云,從未對國家的責(zé)任有所退縮,每個人都各司其職,當(dāng)危險來臨,他們沒有分心,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完成工作,我懷著崇敬與情感讀著中國人履行自己職責(zé)的品格與勇氣。我們也由此理解了這個非凡的民族是如何把亞洲深深地控制在自己手中?!蔽蚁胛业母赣H身上正是有著這樣堅韌無畏的品質(zhì)。
當(dāng)然古人用無數(shù)詩詞描述著田園美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在拔麥子的時候是體驗不到的。更別說赫爾德林詩歌中可以遐想的詩意——“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大地上。”感覺到的只是土地更像一團生冷的壓力,物理性地阻礙著你通向自由之路,黑格爾寫意中絕對精神自由不可能在土地這種現(xiàn)實性中自顯??此茻崃业纳a(chǎn)運動中煥發(fā)著噬人的冷血。那不厭其煩地作業(yè),不斷索討著你心性的恒耐。土地和人一樣都在莫名的煩躁和不可預(yù)計的未來性中爭取著可以出逃的方式。無盡的勞作變成了日益折損和消耗精神生命的物理負(fù)擔(dān)。土地似乎永遠(yuǎn)只是謀生茍活的手段,而不是可以安頓靈魂的家園。

有一年雨水特別充沛,父親就在院子后邊的屋后開拓出來一塊園子,種了蔥,每天都去看看,長勢喜人,計劃著趕在我們上學(xué)前賣了,給我們幾個上學(xué)的孩子添置點文具,就在第二天準(zhǔn)備去挖的時候,蔥被偷了,我跟著大人去的時候,那一畦少說也有幾百斤蔥被偷得干干凈凈,只剩了一個蔥葉子,父親坐在田埂邊抽煙,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還有一年母親在家門口的園子里種了番瓜,土地干旱貧瘠,用珍貴的續(xù)命的窖水每天澆灌,好不容易結(jié)了幾個番瓜,看著長大了點,晚上發(fā)了面,滿心歡喜地準(zhǔn)備第二天給我們蒸包子吃,第二天早上去摘時,一個都沒有了,連剛剛坐胎的小葫蘆娃都被偷走了……
某一天我們幾個大點的孩子從只有兩個老師的學(xué)?;貋?,嘰嘰喳喳地說,這周肥陳老師一直沒來上課,今天瘦陳老師用鐵皮包著拐角的算盤一下就把一個孩子頭打破了……父親說,政策變了,允許返城了,啥都不要就往回去跑。他擔(dān)憂他的孩子們在這里受不到正確的教育。
在村莊里每年過年的時候,需要求村里的文化人幫著寫對聯(lián),在看了幾次臉色之后,我只上過一年學(xué)的聰明的父親自己提筆寫起了對聯(lián),還學(xué)會了畫窗花,紫色的葡萄,紅色的蘋果,還有各種蔬菜水果,青翠欲滴,活靈活現(xiàn)。那種小格子的窗戶,貼上去感覺一下子就有了過年的氣氛。只要是新的東西,都會給灰色的日子添一抹亮色,因為新的東西太少了,以至于我七歲的弟弟在穿了一件新衣裳時,激動地對姑姑說:“姑姑,看,新的”。閑暇時父親會用土打土胚,壘起菱形圖案的花園墻,熱愛生活的母親,會把平時收集的花種種上,房山屋后都是花,繁衍力生命力都極其頑強的蜀葵最多。
父親沒有學(xué)過力學(xué),但是他會運用力學(xué)原理修水窖,技術(shù)很高,常常幫別人家修水窖,在雨季收集雨水,冬春季節(jié)人畜飲用,誰知道十幾年后,他幫著修好的這些水窖中的某一個,竟然是他親妹妹的歸宿,是活著下去的還是被打死扔下去的已經(jīng)無從知曉了……
有時候我覺得造物主善于運用象征的手法來告訴人們未來的命運,只不過我們從不會想到去解釋這些象征。
我的小姑姑只比我的大姐大九歲,有一雙靈動的大眼睛。她會在父母去田間勞作之時,帶著衣衫襤褸的我們在饑餓和窮困中玩耍,會在傍晚的時候拿一把野草,伏在地平線,等蕎麥牛在黃昏時尚亮的天空飛起……迅速沖過去,揮動草株打落,收入瓶中,第二天喂雞。(在她迅速起身的一瞬,小辮子在風(fēng)中飛舞),偶爾教我們識字,看鐘表的時間,為我們做簡單的飯菜,很多時候像個大姐姐,在她19歲結(jié)婚后,一次次地含著淚回娘家……訴說常常空著肚子在田間勞作,被婆婆罵被公公打,被小叔子打、被丈夫打,有一次回來說被兒子打了,至此之后,她的病情不可逆了……我對她記憶深刻。在她死于非命之后,無數(shù)次我痛恨自己無能,看她走上一條不歸路,不能幫助、不能救贖……
我在想造物主在把它創(chuàng)造的有情眾生撕成碎片之后會不會感到一種劇烈的痛楚?因為這些眾生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
但或許它并不能覺道那種痛楚,因為她們的生命就像造物創(chuàng)造的塵土一樣……如《楞嚴(yán)經(jīng)》所說,“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存?!?/span>
那些吹過村莊的浩瀚的山風(fēng),數(shù)年之后肯定還會在那里游蕩,大概還會依稀記得她走過的路,所經(jīng)歷的痛苦以及自然與人施加的雙重苦難?!?/span>
我們以為把最珍貴最在乎的東西藏在心底就可以永恒了嗎?不,或許,那不見天日的秘密仿若是不斷擴張的黑洞,吞噬了近前的光陰。
鄉(xiāng)下十年,把一個女兒送給了別人,失去了一個妹妹,父親說這是他心頭永遠(yuǎn)的痛……

(三)
2005年,我們帶著父親母親去昆明旅行,伴著夜晚火車的卡塔聲和路邊忽明忽暗的燈光,父親講述了我們小時候的一些往事,講了我小時候背著我走過的那60里山路,又講了大姐小時候發(fā)高燒,痰迷癥,人已經(jīng)憋青了,他放下水果擔(dān)子,抱起就往醫(yī)院跑,到醫(yī)院,有經(jīng)驗的醫(yī)生馬上嘴對嘴吸出一口濃痰,才哇地一聲哭出來,醫(yī)生說晚來一步,娃就沒命了。二姐小時候,剛剛斷奶,不吃奶粉,餓得皮包骨頭,嘴里全是潰瘍,疼的哭鬧不止,拉出來的全是綠水水,抱著她到別人家去轉(zhuǎn)轉(zhuǎn),看到人家孩子喝煉乳,要了一點試了試,煉乳又香又甜,二姐愿意喝,父親高興壞了,趕緊買了4大罐,高興地抱回來。掏光了身上帶的所有的錢,也是他做小買賣的所有本錢。三姐小時候有一次走丟了,鼓樓上的紅衛(wèi)兵用喇叭喊著誰家孩子丟了,并描述了小女孩的穿戴,在鼓樓底下賣水果的父親聽到了,也顧不上自己的水果攤了,趕緊跑上去一看,果然是我的三姐。每一個孩子長大,都有驚心動魄的經(jīng)歷……每一個孩子小時候的事,他都記得,有些細(xì)節(jié)比母親都記得清楚。父親有十個孩子,從不打罵過任何一個,對每一個都很疼愛,小時候,只要母親生氣打孩子,他就不吃飯,摔下筷子就走。
父親說,要不是這次旅行,我們父女怎么會有機會說這么多話呢?的確,從我記事起,父親總是特別忙。
下鄉(xiāng)返城,沒有工作,買賣水果,舅舅從王美武家借了30元本錢開始,第一天拉不下面子。空手而歸,第二天開始想著過河去看看,三灘糜灘有很多果樹,就挑著兩個大竹筐子,一路吆喝著收果子了,收了180斤蘋果,挑著走十幾里路,走到河邊坐上羊皮筏子渡到河對岸,再挑著擔(dān)子走上十幾里路到鐘鼓樓底下,每天一趟,從不間斷。所以,父親的肩膀一個高一個低,走路時很明顯,就是當(dāng)年擔(dān)水果擔(dān)子造成的。鐘鼓樓是我們靖遠(yuǎn)的中心地段,商貿(mào)中心,歷史悠久,逢年過節(jié)人們都喜歡聚集在這里。所以父親賣水果通常都在這里,冬天寒風(fēng)刺骨,夏天烈日暴曬,父親堅守在這里十年如一日……
無數(shù)個冬日的夜晚,當(dāng)我們在溫暖的被窩睡得正酣時候,聽到沉重的腳步聲響起來,常常是夜里12點或者更晚一些的凌晨了,他每次都堅持著把最后一點水果賣完,才肯回來,有一次我忍不住問為啥一定要賣完?留著我們吃不就好了么,父親半天沒吭聲,晚上母親悄悄給我說,每次剩的那些水果,就是一天的利潤,要用這點利潤來買米買面,養(yǎng)活我們一家大大小小十三張嘴。
等大了,讀到《晉書?惠帝紀(jì)》,說有一年發(fā)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被活活餓死,消息被報到了宮中,晉惠帝大為不解。問:“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看到那個昏聵癡玩的晉惠帝,聯(lián)想到自己,我羞愧難當(dāng),真是少不更事啊。
那些年父親是鐵人,全年無休,不敢生病,不曾在家里吃過一頓熱飯。
有一次拉菜,不小心胳膊脫臼了,忍著劇痛回到家里父親不停地說,這可咋辦呢?胳膊不好可咋辦呢?明天怎么去拉菜呢?我這一家人咋生活呢?那種凄然、絕望、無助……還深刻印在我的腦海里,那一晚家里愁云慘淡,夜靜了,我聽著父親粗重的呻吟聲和弟弟妹妹們均勻的呼吸聲,把頭埋在被子里咬著被角,無聲地流淚,天亮的時候聽著父親打了一個哈欠,伸了一個長長的懶腰,突然嘎嘣一聲,脫了臼的胳膊自動還上了卯,只聽父親一陣驚喜:好了好了,我的胳膊好了,老大老二快起來,拉菜走……這么多年過去了,那天晚上的情景,歷歷在目,那種人生感,那種凄然,那種絕望,那種無可奈何,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在溫飽問題解決了之后,父親第一時間讓我們幾個失學(xué)的孩子去讀書。1985年有了一點積蓄之后,買了三分地,蓋了幾間房子,返城七年之后我們才有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生意一步步好起來的時候,租了鋪面,做百貨批發(fā),才不用每天站在寒風(fēng)中,曝在烈日下謀生。
由于我們家距離二中比較近,我們都上學(xué)出來后,家里有了空房子,總是住著親戚家的娃娃,只要是上學(xué)的,來者不拒,有錢就給點錢,沒錢就給點糧食蔬菜,什么都不給也行,父親和母親從不計較。
我畢業(yè)了,父親把家里的三個存折一共5萬元存款全部交給了我,讓我做生意,這是家里的全部財產(chǎn)。也有人問,你不擔(dān)心嗎?一個剛畢業(yè)的小女孩。父親笑而不語,他眼里他的女兒身上有著比財富更讓他看重的東西。
父親做生意,從來不短斤少兩,都是秤給得高高的,還要再添一些,幾分幾角的零錢從來不收。
這一切他知道他的女兒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誠信為本,童叟無欺,利有十分只拿七成。
父親是城關(guān)鎮(zhèn)西街社區(qū)的第一個萬元戶,父親還是某一屆靖遠(yuǎn)縣的人大代表。
父親的品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父親像大樹一樣承托著我們,就像土壤承托著大地——他源源不斷地給予大樹養(yǎng)分和生長的動力以及向上的精神。
云南昆明旅行,父親講了好多故事,我也愧疚陪伴他們太少了,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我們一個個像小鳥一樣羽毛豐滿,離開他們,家里只剩下他和母親……讓他跟母親忍受孤單寂寞,我感到深深地自責(zé)。

父親,我知道我的成長是建立在你的衰老上,我成長的養(yǎng)分就是你年輕生命的活力。“秋風(fēng)秋草正離離”仿佛就是你的寫照。你是一個完美的父親,我卻是一個不完美的女兒。我盡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只是為了告訴別人,我配做你的女兒。近年來,在越來越頻繁的送您去醫(yī)院的路上……我知道那個永別的日子終會來臨,但還是一遍遍祈禱它慢一些,再慢一些……
2018年,在莫名其妙暈倒兩次之后,去醫(yī)院檢查是心律太慢,裝了心臟起搏器,2019年闌尾炎做了手術(shù),2021年肺心病住院,2022年腎衰竭住院,開始透析,每周三次,住院期間,我陪在他身邊,在他睡得很深沉的時候,呻吟聲像極了哭聲,“長歌當(dāng)哭啊”,我知道,這痛苦的呻吟里有太多的痛心難負(fù)……從八歲起就扛起了家庭重?fù)?dān),這一扛就是幾十年,長兄代父,先是拉扯自己的兄弟姐妹,緊接著拉扯我們姊妹十個,每一個成家立業(yè),都是父親在操持幫扶,盡心盡力,不曾有一絲一毫的松懈……
人生下半程的路要比上半程難走??!在醫(yī)院里我一次次輕撫他的后背,希望把那股子撐著的勁放下,這一生他扛下了太多,在人生的最后,我希望他能放下一切,輕松一點……不要害怕,過去的饑餓、貧窮不會再來了,我想對他說,他的十個兒女都繼承了他的品格,堅韌不拔,正直善良,大氣擔(dān)當(dāng),各有事業(yè),家庭和睦,他的孫子輩都很優(yōu)秀,學(xué)業(yè)有成,有本科、有碩士、有博士,我希望他像個孩子一樣去做他喜歡的事,給他買了筆墨紙硯,讓他寫字畫畫,以前他常說,如果有人供他上學(xué),他絕對是個好學(xué)生,只上過一年級的他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好多東西一看就會,從沒學(xué)過畫畫,畫啥像啥,無師自通。
孔子在《孝經(jīng)》中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懮,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yán)。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可見,孝敬父母之事,不分大小,唯有出自本心的恭敬,方能做得圓滿。
黃庭堅曰:“孝順父母是我的本份事,同自己的身體地位沒有任何關(guān)系,怎么能讓仆人去代勞呢?再說孝敬父母的事情,是出自一個人對父母至誠感恩的天性,又怎么會有高貴與卑賤的分別呢?黃庭堅至誠的孝心及中肯敦厚的品行向世人無聲地彰顯著圣賢人的德行風(fēng)范?!?/span>
現(xiàn)在隨著客觀物質(zhì)條件的發(fā)展變化,人們往往因為所謂的“繁忙”,而過多依賴自己所擁有的外在物質(zhì)條件,進而取代自己為人子女應(yīng)盡的本分,甚至將孝道“代理”出去。冷靜思考一下,當(dāng)我們用大把的鈔票或用人,取代我們孝敬父母的本分時,可曾想到:倘若父母在我們小的時候,也用鈔票和用人來將對我們的那份慈愛與呵護“代理”出去,今天的我們會不會有如此健康的身心呢?
憶古思今,黃庭堅能夠效法古圣先賢的德行,不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做到恪盡子道,至誠孝事父母,相信今天的我們,同樣能夠曲承親意,力行孝道,給父母一個安康幸福的晚年。
今天是父親節(jié),我回來陪你去做每周三次的透析,只要您不放棄,我一定堅持陪伴,我們一起加油。
“你是遙遙的路
山野大霧里的燈
我是孩童啊
走在你的眼眸
你是 明月清風(fēng)
我是你照拂的夢
見與不見都一生
與你相擁
而我將
愛你所愛的人間
愿你所愿的笑顏
你的手我蹣跚在牽
請帶我去明天
如果說
你曾苦過我的甜
我愿活成你的愿
愿不枉啊
愿勇往啊
這盛世每一天
你是 歲月長河
星火燃起的天空
我是仰望者 就把你唱成歌
你是 我之所來
也是我心之所歸
世間所有路都將 與你相逢
而我將 愛你所愛的人間
愿你所愿的笑顏
你的手我蹣跚在牽
請帶我去明天
如果說 你曾苦過我的甜
我愿活成你的愿
愿不枉啊
愿勇往啊
這盛世每一天
山河無恙 煙火尋常
可是你如愿的眺望
孩子們啊 安睡夢鄉(xiāng)
像你深愛的那樣
而我將 夢你所夢的團圓
愿你所愿的永遠(yuǎn)
走你所走的長路
這樣的愛你啊
我也將 見你未見的世界
寫你未寫的詩篇
天邊的月 心中的念
你永在我身邊
與你相約
一生清澈
如你年輕的臉?!?/span>
在這個父親節(jié),謹(jǐn)以此篇獻給我挑著水果擔(dān)子養(yǎng)育了十個兒女的父親!

作者簡介

蘇芊紅,女,甘肅靖遠(yuǎn)人,現(xiàn)居蘭州。自主經(jīng)營者,主營李白斗酒詩百篇喝的那個酒。愛好詩歌、散文!
摯友送我雅號:三味酒屋,一曰書香,一曰酒香,一曰人情味!三味真火淬煉——不舍愛與自由!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10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