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jīng)》云:“真常應物,真常得性……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蔽宄R喾鹬畡e名:覺者(仁)、真我(義)、太乙(禮)、直心(智)、空人(信)。詩曰:
五常仁義禮智信,
一體同心湛然空。
仁是千心萬物內(nèi),
義為我善浩氣中。
禮以示乙天之動,
智憑空箭覺者通。
信本空人真面目,
一塵不染萬佛同。
“仁、義、禮、智、信”不是經(jīng)過帝王修改后的“仁、義、禮、智、信”。
帝王治世有8法:仁、義、禮、樂、名、法、刑、賞
以仁為總方向,以義讓百姓有歸屬,以禮俗規(guī)百姓之行為,以樂(娛樂)調(diào)節(jié)百姓的精神狀態(tài),以名(榮譽)引導百姓積極向上,用律法來約束不良行為,用刑罰以顯示天威,用賞(利)以勸誘百姓。
帝王的8法與今天討論的“仁、義、禮、智、信”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
“仁、義、禮、智、信”屬于天象,故與五行相合。(這句話不太明白,可看清楚這四個字,自然明白何謂“道”? 什么是天地之數(shù)與大衍之數(shù)?這兩篇文章)
古人認為東方屬木主仁,西方屬金主 義,南方屬火主禮,北方屬水主智,中央屬土主信。
一個人很難五項齊全,比如一些法家、兵家代表人物屬于有智而不仁,某些俠客是有義而無禮,一些縱橫家屬于智而無信。當然五項齊全之人必是圣賢之人。
什么是“仁、義、禮、智、信”?
仁
仁的左邊是一個人,右邊是上,不是二。仁之象就是人在上有居下之心。
孔子的弟子向孔子問仁,孔子回答的都不一樣,令很多人一頭霧水。如果您抓住“在上居下”這個象就很容易理解了。仁的作用如春天一般使萬物欣然生發(fā),故仁在東方位,屬木。仁要讓眾人感覺如春天般的溫暖,所以仁強調(diào)的是對社會的貢獻度。
比如冉雍是個官員,孔子對他的要求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司馬牛脾氣火爆,故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讱。
顏回是個平民,故用克己復禮來回答,這個詳細看《儒家核心概念之二:什么是仁?》不展開。
因為仁是儒家的重要概念,故儒家歷代先賢對此都有詳細解釋,諸位自行看書,我就不抄書了。
義
義的甲骨文很復雜。
上圖左邊的圖在我看來應該是畫錯了,這是兩只公羊相爭,用角在打架。
搞清楚這個義的本意,理解“義”就很簡單了。遇到困難,前提是沒有個人私利因素在,此時向公羊一般上前爭斗,這就是義。
遇到敵人追擊,此時主動要求留下斷后之人,就是義。
義和勇的區(qū)別在于義是被動的,看到危險和困難之后采取的行動,而勇則是主動的。比如上陣殺敵,沖鋒在前的就是勇。再比如搞試點,第一個上的就是勇。
正因為如此,義和勇常會聯(lián)在一起而用。
義是一種自我犧牲般的爭斗,故屬金,金有殺伐之意,在西方,義就是殺伐之象。
儒家將仁和義聯(lián)在一起就是告訴儒者一方面主動給予,讓眾生感受到春風撫面之感,讓他們能夠自由生發(fā),另一方面要守護眾生,為眾生斷后,讓他們無危險之感。
仁為守,義為護。仁義者守護也。換成通俗的語言就是我給你們創(chuàng)造條件,我為你們排除萬難。做到這一切需要能力,故儒家特別強調(diào)學習以增強自己的能力,為社會所用。
禮
仁、義是能力,是為他人,禮、智、信則是他們給自己的屬性定位了。當然這里需要注意不要和“名”混在一起。
凡是示之旁的,都和敬神、祖先有關系。禮的最核心的呈現(xiàn)方式是:敬。
強調(diào)的是一種秩序。
不過后世儒家將禮理解偏了,他們認為“禮”就是按照自己那一套待人接物為禮,不一樣的就是非禮。造成這種偏差主要是受帝王治世8法中的禮的影響。
或許有人看到這里就會提出反駁,孔子不是天天嚷著要恢復周禮嗎?
因為當時屬于周朝,恢復周朝之禮是常態(tài),孔子是宋人,商之后代,為什么他不提恢復商禮呢?這一點特別需要分辨搞清楚。
再如孔子說自己也不知道有儒服這種專門的服裝,以及天下大同等等皆可以佐證。
禮的目的是讓人感覺舒服,有序,所以是蓬勃向上,故屬南方之火。入鄉(xiāng)隨俗也是一種禮,這一點同樣需要清楚。
禮的目的是為了天下大同,故孔子特別重禮。
智信
。只是智有小智和大智之分,信有小信和大信之分,不展開了。
嚴格來說先天屬性對智的影響很大,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萬物始生,所以智在北方屬水。強調(diào)的是先天屬性。
小智為自己,大智為天下。儒家要的是大智而非小智。
信是立身之本,故居土位。人無信而不立。為什么買東西會選擇大品牌,因為“信”。所謂的品牌說白了如同商鞅變法時的城門立木,取信眾人則成品牌。眾人皆信為知名品牌。
為什么有些人說的話,別人就信,有些人說的話別人就不信。此為人之信。
信有小信和大信,小信者為自己之譽,大信為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