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某天,在香港開往臺灣的輪船上,坐滿了逃往臺灣的人。在這些人中,有一位身穿道袍的人顯得格外顯眼,此人就是龍虎山正一道第63代天師張恩溥。
看著逐漸遠去的大陸,張恩溥明白,自己此生再也無法回到他的天師府,而正一道的未來也是晦暗不明。
這個場景,不由得讓人想起當時在江西流傳了十幾年的一首歌謠,那首歌謠唱道:“絕不絕,滅不滅,六十三代有一歇”。
巧合的是,之后發(fā)生的事情,竟然應驗了那首歌謠的內容,因為之后繼承的天師,都不是張恩溥的血脈,也沒有得到各地信徒的認同。
要講明白張恩溥和那首歌謠的來歷,就得了解中國道教正一道的歷史。在老子創(chuàng)立道家思想后,道教也逐漸形成了一套理論。東漢末年,為了躲避戰(zhàn)亂之苦,許多流民紛紛逃往巴蜀地區(qū)。
由于當時兵荒馬亂,宗教成為人們的主要精神寄托。當時進入蜀地的張道陵在此創(chuàng)立了正一道,并成為正一道的第一代天師。
在張道陵師徒的努力下,正一道逐漸成為當時川蜀地區(qū)頗具影響力的教派。
曹操在進攻關中時,賜封第三代天師張魯為鎮(zhèn)南將軍。在曹魏政權的扶持下,正一道開始向全國拓展,奠定了自己在道教中的正派地位。
張魯去世后,其子張盛遵其遺命,拒絕曹魏政權的官位俸祿,將正一道的基業(yè)帶回江西龍虎山。龍虎山正式成為正一道祖庭,并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讀到這里或許有人會奇怪,為什么張道陵在四川開宗立派,并且在那里傳了三代,卻說回龍虎山呢?
其實張道陵在青年時曾在龍虎山修道煉丹,在成功煉丹后,他在發(fā)現(xiàn)龍虎突然現(xiàn)身,因此將此山命名為龍虎山,信徒們也將龍虎山視為得道之地。
在此后的歲月中,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正一道依然穩(wěn)步發(fā)展,成為南方道教中發(fā)展勢頭最好的教派。歷代統(tǒng)治者為了穩(wěn)固統(tǒng)治,都會賜予正一道封號。
其實正一道能夠輝煌,除了官方的背書,但張家能在千年歷史浮沉中一直保持地位,家族中不斷涌現(xiàn)的人才才是根本原因。
而在北宋,30代天師張繼先更是將天師道的影響力再次提升,并在歷史中留下自己的姓名。
張繼先從小聰慧,很小的時候就能夠掌握道法。12歲那年,他進京面圣。宋徽宗看他聰慧伶俐,就問他:“你住在龍虎山,那你見過龍和虎嗎?”
這是一句帶著陷阱的問話,因為在古代,龍代表天子,如果說見過龍,那就冒犯了皇權。如果說沒見過,那就龍虎山就徒有虛名。
面對難題,張繼先卻不慌不忙地回道:“住在山里,我經常見到老虎,但龍的樣子,我今天才看到?!?/span>
聽到這句機智且略帶吹捧的回答,宋徽宗是哈哈大笑,再問了張繼先幾個道法問題后,張繼先依然是對答如流。宋徽宗覺得張繼先確實是可造之材,隨后設宴款待。
張繼先的優(yōu)異表現(xiàn),一時成為人們津津樂道趣聞,直到元末明初,張繼先的故事依然在流傳,許多小說都借用了他的形象。
在《水滸傳》的首回中,有“張?zhí)鞄?/span>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的敍述,而這個張?zhí)鞄?,就是張繼先。
在張繼先等人的努力下,正一道不僅沒有被后崛起的全真教壓制,反而受到統(tǒng)治者的扶持。元太祖忽必烈為龍虎山建嗣漢天師府,天師的名號就此被官方正式承認。
但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江山能夠永固,也沒有一個家族能夠永遠興盛。
在進入民國之后,因為軍閥混戰(zhàn),為了在亂世中自保,63代天師張恩溥一直都是隱居狀態(tài),幾乎不與任何政治人物來往。
其實張恩溥的自保,也是為家族未來考慮。因為在當時,開頭的那首歌謠已經流傳已久。
而這首歌謠之所以流行,還與張恩溥出生時的一個故事有關。
據(jù)當?shù)貍髡f,在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九月初五,第62代天師張元旭的長子張恩溥出生。
在張恩溥出生后不久,天師府門外來了一位道人。一聽有客人來,張元旭立刻出門迎接。
這位道人好像知道天師府有喜事一般,一進門就說道:“何不把公子抱來看看?”
將張恩溥抱來后,那位道人很認真地看了看這個男孩,然后自顧自地吟唱道:“一道靈符萬種情,魚龍交錯日幽明,同根萁莢不相屬,七九傳胤享太平”。
道人吟唱完成后,將張恩溥交給張元旭,然后直接出門而去,很快就不見了蹤影。外人知道此事后,不久后,就有人根據(jù)道人的吟唱,編出了“六十三代有一歇”的歌詞。而道人的吟唱就像陰云一樣,一直籠罩著龍虎山的上空。
然而低調的張恩溥躲過了兵荒馬亂,卻躲不過蔣介石的威逼。在淮海戰(zhàn)役結束后,蔣介石深知國民黨在大陸已是大勢已去,在他的命令下,國民黨開始將大量的貴金屬、文物運往臺灣,許多有知名度的人物也紛紛被帶往臺灣。
作為中國道教的代表性人物,張恩溥自然在遷往臺灣的名單上。對于蔣介石的要求,張恩溥并不愿意配合。
但蔣介石對當時不愿意配合去臺灣的人,往往采取“帶不走就毀掉”的處理方法。
為了家人的安全,張恩溥只得勉強同意。但在張恩溥啟程前,解放軍已經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為了躲避攻勢迅猛的解放軍,張恩溥匆忙間連天師的三件信物都沒帶齊,只帶了陽平治都功印就離開了。
離開大陸后,失去祖庭的天師張恩溥,雖然接連創(chuàng)立臺灣道教協(xié)會和中華道教總會,并在其中擔任要職,但隨著社會進步,道教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而蔣介石看到正一道已經式微,隨即拋棄了張恩溥,讓其自生自滅。
為了維持擴大正一道的影響力,張恩溥只得更加努力的進行傳法活動。此外,他還經常帶隊前往東南亞傳法,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正一道在臺灣和海外的信眾中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雖然張恩溥為正一道四處奔波,但正一道依然存在危機,這個危機就是繼承人問題。
正一道天師向來只傳嫡子,而嫡子必須持有鎮(zhèn)邪寶劍、符箓、陽平治都功印等三件信物,才能夠成為天師。
張恩溥的長子張允賢早已去世,而次子張允康早年留學德國,學成之后投身科學,對宗教事務并不感興趣。
張恩溥多次派人聯(lián)系張允康,要求他接班。但張允康不為所動,他在回信中寫道:父親畢生看重的天師道不過是封建迷信,科學才能真正拯救國家。
在此之后,多位長老輪流上門勸說張允康,希望他能夠成為64代天師。熱愛科學的張允康對此非常煩惱,他索性閉門謝客,讓長老們吃了閉門羹。
兒子的態(tài)度讓張恩溥深感失望,直到去世前,他都沒有明確繼承人的人選,而這也為之后接班亂象埋下了伏筆。
1969年,張恩溥病逝于臺北。
雖然正一道已經是大不如前,但影響力也不是一般宗教可比的,而且正一道名下的產業(yè)收益依然可觀,因此天師的名號依然讓許多人向往。
按照正一道的繼位規(guī)則,教眾們一時無法找到有資格的人選,大家紛紛對繼承人問題提出意見,誰也無法說服誰。就在這種混亂局面下,一場長達數(shù)十年的“奪位”大戰(zhàn),就此拉開序幕。
首先站出來宣布繼承天師之位的人,是張恩溥的侄子張源先。除了張允康,張源先是與張恩溥血緣最近的人。
而且在張恩溥來臺灣之后,張源先一直在其身邊,為正一道在臺灣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正一道的信眾和長老們也都很認可他。
此外,張源先還聲稱張恩溥在臨終前通過口頭的方式,將天師之位傳給自己,因此他決定繼承天師之位,成為64代天師。
張源先的言論遭到了教內長老和信眾的質疑,首先是他的血緣不符合繼承規(guī)矩,其次是張恩溥的口頭遺囑沒有其他人作證,而且張源先也沒有張恩溥的陽平治都功印,因為作為信物,上一任天師都會把此傳給下一代。
雖然張源先的資格不夠,但也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而且當時各派爭權已經影響到正一道的正常發(fā)展,為了大局,長老們決定讓張源先擔任代理天師。
張源先并不滿足代理二字,在局勢穩(wěn)定后,已經掌握大權的張源先召集名家和信眾,開壇設法,并在會議中宣布自己將正式接任64代天師一職。
會議結束后,張源先向國民黨當局通報了此事,希望能夠獲得官方的承認。
張源先此舉惹怒了許多信眾,教內的許多長老也認為他沒有資格。在強烈的反對聲中,本來就已經拋棄正一道的國民黨當局,直接表示不會再承認正一道的地位。
即使沒有被官方承認,1970年10月,張源先依然在在臺南市天壇受箓,自稱為第64代天師。然而張源先沒有得到大部分信眾的承認,因此他自稱天師的行為一直備受爭議。
2008年,已經78歲的張源先正在為下一任天師人選犯難時,在當年的會議上,一位年過五旬,自稱張恩溥兒子張美良的中年男子突然闖進會場,宣稱張源先的天師身份為冒名頂替。
該男子此言震驚了在場所有人,就在很多人以為這名中年男子就是個純粹搗亂的瘋子時,該男子卻直接拿出了信物陽平治都功印,這讓在場所有人都啞口無言。
因為信物的原因,沒有反駁這位張美良,但大家一時間也不敢相信。
在散會后,道教協(xié)會專門派人調查張美良的信息,經過多日的走訪,發(fā)現(xiàn)張恩溥確實在臺灣有一個妻子,此人正是張美良的母親。
就在這一年,張源先在家中去世。按照規(guī)矩,既有血緣又有信物的張美良,自然成為下一任天師,這也是信眾們都能夠接受的。
然而就在張美良準備繼位時,又出了一件震驚信眾們的大事。在2008年年底,道教協(xié)會在臺北討論張美良繼位事宜時,張家的另一個長輩張道禎站了出來,在會上,他表示反對張美良繼位,并聲稱張美良并非張恩溥的孩子。
張道禎雖然年齡比張恩溥要小,但按輩分卻是張恩溥的堂叔。
按照血緣關系,他是可以與張源先競爭的,只不過因為在教內的威望沒有張源先高所以作罷。
雖然當時沒有與張源先爭位,但不代表張道禎對天師之位沒有想法。在張源先去世之前,張道禎就已經四處布局,拉攏教內長老,隨時準備接任。然而張美良的出現(xiàn),徹底打亂了他的計劃。
張道禎一直對張美良的身份感到質疑,他認為張美良五十歲才來認親,實在是太過蹊蹺。
經過他和手下的深入調查,發(fā)現(xiàn)張恩溥的第二任妻子原來也是二婚。在于張恩溥結婚前,她與胡姓前夫就有了一個男孩,而這位男孩的年齡,與張美良是一樣的。
而那枚印信,也是張恩溥留給妻子的遺物,張美良是長大后通過親生母親才知道此事,在取得信物后,他才從胡姓改姓了張,試圖以此蒙混過關,獲得天師之位。
在發(fā)現(xiàn)此事后,張道禎沒有立刻公布,他引而不發(fā),就是要等到大會上再站出來揭穿張美良的真面目。
此外,張道禎還拿出了相片等證據(jù),這讓張美良一時感到非常尷尬,還沒等會議結束,他就離開了會場。
揭穿張美良后,自以為有功的張道禎,趁機提出自己要繼任天師。此言一出,長老和信眾們一片嘩然,大家紛紛表示反對。一時間,會場一片混亂,無奈之下,張道禎只能宣布散會。
在之后的時間里,張家的后輩們紛紛站出來表示要繼任天師。張源先的女兒張懿鳳曾參選天師,但被信眾和長老們一致反對。
張懿鳳之后,還有其他后輩希望參選天師,但信眾們只接受63代天師張恩溥的后代。
眼看天師之位一直空缺,張道禎再次出現(xiàn),他模仿張源先的做法,先用金錢收買了許多長老和教眾,并在2009年在臺南天壇登壇受箓,之后就自稱65代天師。
由于張源先、張道禎等人爭位引發(fā)的一些列事件,導致正一道的影響力日漸衰落。
而在正一道的祖庭龍虎山,正一道的主持人并不是張家血脈,而是張恩溥的外孫魯金濤。魯金濤在八十年代改名為張金濤,他在大學畢業(yè)后返回龍虎山,成為嗣漢天師府主持。
按照政策,政府沒有給龍虎山天師府賜予封號。但在龍虎山地區(qū),信眾們頗為認可張金濤的地位。
張金濤入主天師府的行為,讓張源先、張道楨等人頗為惱怒,一直以來,臺灣正一道一直視張金濤為“外人”,并不斷多次強調張金濤的“冒牌貨”身份,但雙方倒是沒有因為誰是正統(tǒng)的問題大打口水戰(zhàn)。
道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道教的某些糟粕部分已經被人們所拋棄,如果沒有改進,某些教派走向沒落是必然的。任何理論或者宗教,如何不適應時代發(fā)展,都會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