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辣椒精品福利视频导航久久,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 http://www.51zclw.cn 寶寶取名 公司起名 專家起名 周易起名 姓氏起名 Mon, 27 Feb 2023 11:22:22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www.51zclw.cn/wp-content/uploads/2023/04/2023042403580774.png 齊國 – 寶寶取名網(wǎng) http://www.51zclw.cn 32 32 鑠的意思?爍的意思和含義是什么! http://www.51zclw.cn/archives/30310 Mon, 27 Feb 2023 11:22:19 +0000 http://www.51zclw.cn/?p=30310 《莊子·胠篋》譯注


  【題解】

  “胠篋”的意思是打開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馬蹄》篇相同,但比《馬蹄》更深刻,言辭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擊所謂圣人的“仁義”,一方面倡導拋棄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會回到原始狀態(tài)中去。宣揚“絕圣棄知”的思想和返歸原始的政治主張,就是本篇的中心。

  全篇大體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而天下始治矣”,從討論各種防盜的手段最終都會被盜賊所利用入手,指出當時治天下的主張和辦法,都是統(tǒng)治者、陰謀家的工具,著力批判了“仁義”和“禮法”。第二部分至“法之所無用也”,進一步提出摒棄一切社會文化的觀點,使“絕圣”的主張和“棄知”的思想聯(lián)系在一起。余下為第三部分,通過對比“至德之世”與“三代以下”的治亂,表達緬懷原始社會的政治主張。

  本篇深刻揭露了仁義的虛偽和社會的黑暗,一針見血地指出“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钡床坏缴鐣某雎?,于是提出“絕圣棄知”的主張,要摒棄社會文明與進步,倒退到人類的原始狀態(tài)。這是莊子社會觀和政治觀的消極面。

  【原文】

  將為胠篋、探囊、發(fā)匱之盜而為守備①,則必攝緘縢、固扃鐍②;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③;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xiāng)之所謂知者④,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⑤,耒耨之所刺⑥,方二千余里。闔四竟之內(nèi)⑦,所以立宗廟社稷⑧,治邑屋州閭鄉(xiāng)曲者⑨,曷嘗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⑩,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圣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11),大國不敢誅(12),十二世有齊國(13)。則是不乃竊齊國并與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

  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14),比干剖(15),萇弘胣(16),子胥靡(17)。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18)?”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19),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庇墒怯^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不少,而不善人多,則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而齒寒(20),魯酒薄而邯鄲圍(21),圣人生而大道起。掊擊圣人(22),縱舍盜賊(23),而天下始治矣!

  【注釋】

  ①胠(qū):從旁打開。篋(qiè):箱子一類盛物器具。探:掏。囊:口袋。發(fā):打開。匱(guì):柜子,后代寫作“櫃”,今簡化為“柜”。句中兩個“為”字前一讀去聲,講作“為了”;后一讀平聲,是“做”的意思。

 ?、跀z:打結,收緊。緘(ji?。睿?、縢(téng):均為繩索。扃(jiōng):插閂。鐍(jué):瑣鑰。

  ③揭:舉,扛著。

 ?、茑l(xiāng)(嫏):通作“向”,先前的意思。

 ?、葚瑁壕W(wǎng)。后代繁化寫作“網(wǎng)”,今又簡化為“網(wǎng)”。罟(gǔ):各種網(wǎng)的總稱。

 ?、揆纾ǎ歙В椋籂馈q瘢ǎ瞑埃酰轰z。刺:插入。

 ?、哧H(hé):全。竟:境,這個意義后代寫作“境”。

 ?、嘧趶R:國君祭祀祖先的地方。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這里指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

 ?、嵋亍⑽?、州、閭、鄉(xiāng)曲:古代不同行政區(qū)劃的名稱。舊注:“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四為邑”;“五家為比,五比為閭,五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xiāng)”?!扒眲t指“鄉(xiāng)”之一隅。

  ⑩田成子:即田常,本為陳國人,故又稱陳恒,其先祖田完從陳國來到齊國,成了齊國的大夫,改為田氏。田常于魯哀公十四年殺了齊簡公,齊國大權落入田氏之手,后來田常的曾孫又廢齊自立,仍稱“齊”。

  (11)非:非議。

  (12)誅:討伐。

  (13)“十二世有齊國”疑是“世世有齊國”之誤,指田成子之后世世統(tǒng)治齊國。田成子殺簡公至齊宣王共六世,如果上推田完入齊到田常時方才為十二世,而田成子以前說田氏“有齊國”則不可通。

  (14)龍逢:夏桀時的賢人,為夏桀殺害。

  (15)比干:殷紂王的庶出叔叔,力諫紂王,被紂王剖心。

  (16)萇弘:周靈王時的賢臣。胣(chǐ):剖開肚腹掏出腸子。

  (17)子胥:即伍員,吳王夫差時被殺害。靡:同“糜,腐爛。子胥死后被拋尸江中而腐爛。

  (18)道:這里指規(guī)矩、準繩。

  (19)妄意:憑空推測。

  (20)竭:揭,舉;“唇竭”指嘴唇向外翻開。

  (21)這一句歷來有兩種說法,一是指楚宣王大會諸侯,而魯恭王到得晚,所獻之酒味道淡薄,楚王怒。魯王自恃是周公的后代,不告而別。楚王于是帶兵攻打魯國。魏國一直想攻打趙國,擔心楚國發(fā)兵救趙,楚國和魯國交兵,魏國于是趁機兵圍趙國都城邯鄲。一是指楚王大會諸侯,趙與魯均獻酒,魯酒味薄而趙酒味濃。楚王之酒吏向趙國索酒而趙不給,酒吏懷恨易換趙、魯之酒,于是楚王以酒薄的緣故兵圍邯鄲。這句是借歷史故事來說明,事有關聯(lián),常常出于預料。

  (22)掊(pǒu):抨擊。

  (23)縱:放寬。舍(shě):放棄,這個意義后代寫作“捨”,現(xiàn)又簡化為“舍”。

  【譯文】

  為了對付撬箱子、掏口袋、開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準備,必定要收緊繩結、加固插閂和鎖鑰,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聰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強盜來了,就背著柜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繩結、插閂與鎖鑰不夠牢固哩。既然是這樣,那么先前所謂的聰明作法,不就是給大盜作好了積聚和儲備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所謂的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圣人,有不替不盜守衛(wèi)財物的嗎?

  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當年的齊國,鄰近的村邑遙遙相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魚網(wǎng)所撒布的水面,犁鋤所耕作的土地,方圓兩千多里。整個國境之內(nèi),所有用來設立宗廟、社稷的地方,所有用來建置邑、屋、州、閭、鄉(xiāng)、里各級行政機構的地方,何嘗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作法!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殺了齊國的國君也就竊據(jù)了整個齊國。他所盜竊奪取的難道又僅僅只是那樣一個齊國嗎?連同那里各種圣明的法規(guī)與制度也一塊兒劫奪去了。而田成子雖然有盜賊的名聲,卻仍處于堯舜那樣安穩(wěn)的地位,小的國家不敢非議他,大的國家不敢討伐他,世世代代竊據(jù)齊國。那么,這不就是盜竊了齊國并連同那里圣明的法規(guī)和制度,從而用來守衛(wèi)他盜賊之身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的所謂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圣人,有不替大盜防守財物的嗎?

  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龍逢被斬首,比干被剖胸,萇弘被掏肚,子胥被拋尸江中任其腐爛。即使象上面四個人那樣的賢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殺戮。因而盜跖的門徒向盜跖問道:“做強盜也有規(guī)矩和準繩嗎?”盜跖回答說:“到什么地方會沒有規(guī)矩和準繩呢?憑空推測屋里儲藏著什么財物,這就是圣明;率先進到屋里,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這就是義氣;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動,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這就是仁愛。以上五樣不能具備,卻能成為大盜的人,天下是沒有的?!睆倪@一點來看,善人不能通曉圣人之道便不能立業(yè),盜跖不能通曉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竊;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給天下帶來好處也就少,而給天下帶來禍患也就多。所以說:嘴唇向外翻開牙齒就會外露受寒,魯侯奉獻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趙國都城邯鄲遭到圍困,圣人出現(xiàn)了因而大盜也就興起了。抨擊圣人,釋放盜賊,天下方才能太平無事。

  【原文】

  夫川竭而谷虛①,丘夷而淵實②。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③。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圣人而治天下④,則是重利盜跖也⑤。為之斗斛以量之⑥,則并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⑦,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⑧,則并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⑨,則并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⑩,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圣知邪?故逐于大盜、揭諸侯、竊仁義并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11),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12),斧鉞之威弗能禁(13)。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過也。故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14)。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15)。

  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16),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17);掊斗折衡(18),而民不爭;殫殘?zhí)煜轮シ?19),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20),鑠絕竽瑟(21),塞瞽曠之耳(22),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23);滅文章(24),散五采(25),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guī)矩,攔倕之指(26),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27)。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28),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29)。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30);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31),而以爚亂天下者也(32),法之所無用也(33)。

  【注釋】

  ①竭:干涸。虛:空曠。

 ?、谝模浩?。淵:深潭。實:滿。

 ?、酃剩菏鹿?,變故。

 ?、苤兀ǎ瑷埃睿纾┦ト耍菏故ト酥ǖ玫街匾?。

 ?、葜乩I跖:使盜跖獲得厚利。

 ?、薅孵ǎ瑷玻汗糯膬煞N量器,十斗為一斛。本句兩個“之”字含意不一,前指天下之人,后指斗斛所量之物。

  ⑦權:秤錘。衡:秤桿。

 ?、喾t(xǐ):古代用作憑證的信物?!胺庇蓛砂虢M成,合在一起以驗明真?zhèn)?;“璽”就是印。信:取信。

 ?、岢C:糾正。

 ?、忏^:即“鉤”字,本指腰帶鉤,這里泛指各種細小的不值錢的東西。誅:刑戮,殺害。

  (11)逐:競逐,追隨。揭:舉;“揭諸侯”即高居于諸侯之位。

  (12)軒: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所乘坐的車子。冕:古代大夫或諸侯所戴的禮帽?!败幟帷边B用,這里代指高官厚祿。勸:勸勉,鼓勵。

  (13)鉞(yuè):大斧?!案焙汀般X”都常用作刑具,這里代指行刑。

  (14)示:顯露。

  (15)明:顯示,使人明白的意思。

  (16)擿(zhì):擲。

  (17)樸:敦厚樸實。鄙:固陋無知。

  (18)掊(pǒu):破,打碎。

  (19)殫(d?。睿汉谋M。殘:毀壞。

  (20)擢(zhuó):拔掉。

  (21)鑠(shuò):銷毀。絕:折斷。竽瑟:兩種古樂器之名,這里泛指樂器。

  (22)瞽曠:即師曠。因其眼瞎,所以又叫他“瞽曠”。

  (23)含:保全。

  (24)文章:文彩,花紋。

  (25)五采:即五色。

  (26)潰ǎ歙):折斷。工倕(chuí):傳說中的能工巧匠。

  (27)有:保有。此處“有”字很可能是“含”字之誤。

  (28)攘:推開,排除。

  (29)玄:黑,幽暗;“玄同”即混同。

  (30)累:憂患。

  (31)外立:在外表上樹立,即對人炫耀之意。

  (32)爚(yuè):炫耀?!盃~亂”就是迷亂的意思。

  (33)法:這里指圣智之法,一說“法”即“大道”。

  【譯文】

  溪水干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圣人死了,那么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圣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那么這也是讓盜跖獲得最大的好處。給天下人制定斗、斛來計量物品的多少,那么就連同斗斛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秤錘、秤桿來計量物品的輕重,那么就連同秤錘、秤桿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符、璽來取信于人,那么就連同符、璽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仁義來規(guī)范人們的道德和行為,那么就連同仁義一道盜竊走了。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那些偷竊腰帶環(huán)鉤之類小東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殺害,而竊奪了整個國家的人卻成為諸侯;諸侯之門方才存在仁義。這不就是盜竊了仁義和圣智嗎?所以,那些追隨大盜、高居諸侯之位、竊奪了仁義以及斗斛、秤具、符璽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祿的賞賜不可能勸勉,即使有行刑殺戮的威嚴不可能禁止。這些大大有利于盜跖而不能使他們禁止的情況,都是圣人的過錯。因此說,魚兒不能脫離深潭,治國的利器不能隨便拿給人看。那些所謂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來明示天下的。

  所以,斷絕圣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焚燒符記破毀璽印,百姓就會樸實渾厚;打破斗斛折斷秤桿,百姓就會沒有爭斗;盡毀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談論是非和曲直。攪亂六律,毀折各種樂器,并且堵住師曠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聽覺;消除紋飾,離散五彩,粘住離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視覺;毀壞鉤弧和墨線,拋棄圓規(guī)和角尺,弄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們原本的智巧。因此說:“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樣?!毕鞒?span id="kckxq8r"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2073874">曾參、史?的忠孝,鉗住楊朱、墨翟善辯的嘴巴,摒棄仁義,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齊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視覺,那么天下就不會出現(xiàn)毀壞;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聽覺,那么天下就不會出現(xiàn)憂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會出現(xiàn)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會出現(xiàn)邪惡。那曾參、史?、楊朱、墨翟、師曠、工倕和離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來迷亂天下之人,這就是圣治之法沒有用處的原因。

  【原文】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nóng)氏①,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②,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③,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④,則內(nèi)棄其親,而外棄其主之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⑤,則是上好知之過也⑥。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

  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⑦,則鳥亂于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⑧,則魚亂于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⑨,則獸亂于澤矣;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⑩,則俗惑于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11),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12),下爍山川之精(13),中墮四時之施(14),惴耎之蟲(15),肖翹之物(16),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民(17),而悅夫役役之佞(18),釋夫恬淡無為(19),而悅夫啍啍之意(20),啍啍已亂天下矣!

  【注釋】

 ?、偃莩墒?、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nóng)氏:傳說中的古代帝王或部落首領,但多數(shù)不見于經(jīng)傳。

  ②結繩而用之:指文字產(chǎn)生之前的結繩記事。

  ③遂:竟。延頸:伸長脖頸。舉踵:踮起腳跟。

 ?、苴A:裹,包著。趣:通作“趨”,快步走的意思。

  ⑤結:往來交錯。

 ?、奚希哼@里指國君,也可泛指統(tǒng)治者。

 ?、咤螅ǎ瞑常簬в袡C關的連珠箭。畢:一種帶柄的網(wǎng)。弋(yì):系有絲繩可以回收的箭。機變:疑為“機辟”之誤,即捕鳥獸的機關。

 ?、囝溃ǎィ睿纾河酶妥又涡稳鐐銧畹聂~網(wǎng)。笱(gǒu):用作捕魚的竹籠。

  ⑨削:竹樁。格:木樁?!跋鳌薄ⅰ案瘛倍际怯脕碇潍F網(wǎng)的樁子。羅落:用來關守野獸的網(wǎng)狀籬笆。罝(jū)罘(fú):捕獸的網(wǎng)。

 ?、鉂u毒:欺詐。“知詐漸毒”指工于心計,欺騙偽詐。頡(xié)滑:奸黠狡猾。解詬:言詞詭曲。同異:戰(zhàn)國名家的又一詭辯論題,認為事物的同與異是相對的,因而也就沒有同異之別。變:權變,變詐。

  (11)每每:即昧昧,昏昏的意思。

  (12)悖(bèi):遮掩。

  (13)爍:通作“鑠”,銷解的意思。

  (14)墮(huī):通作“隳”,毀壞的意思。施:推移。

  (15)惴耎(ruǎn):蠕動的樣子,這里指附地而生的小蟲。

  (16)肖翹:飛在空中的小蟲。

  (17)種種:淳樸的樣子。

  (18)役役:鉆營狡黠的樣子。佞:巧言諂媚的小人。

  (19)釋:放置,廢棄。

  (20)啍啍(tūn):喋喋不休,不停地說教的樣子。

  【譯文】

  你唯獨不知道那盛德的時代嗎?從前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nóng)氏,在那個時代,人民靠結繩的辦法記事,把粗疏的飯菜認作美味,把樸素的衣衫認作美服,把純厚的風俗認作歡樂,把簡陋的居所認作安適,鄰近的國家相互觀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百姓直至老死也互不往來。像這樣的時代,就可說是真正的太平治世了??墒钱斀窬谷贿_到使百姓伸長脖頸踮起腳跟說,“某個地方出了圣人”,于是帶著干糧急趨而去,家里拋棄了雙親,外邊離開了主上的事業(yè),足跡交接于諸侯的國境,車輪印跡往來交錯于千里之外,而這就是統(tǒng)治者追求圣智的過錯。統(tǒng)治者一心追求圣智而不遵從大道,那么天下必定會大亂??!

  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弓弩、鳥網(wǎng)、弋箭、機關之類的智巧多了,那么鳥兒就只會在空中擾飛;鉤餌、魚網(wǎng)、魚籠之類的智巧多了,那么魚兒就只會在水里亂游;木柵、獸欄、獸網(wǎng)之類的智巧多了,那么野獸就只會在草澤里亂竄;偽騙欺詐、奸黠狡猾、言詞詭曲、堅白之辯、同異之談等等權變多了,那么世俗的人就只會被詭辯所迷惑。所以天下昏昏大亂,罪過就在于喜好智巧。所以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卻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經(jīng)知道的;都知道非難他所認為不好的,卻不知道否定他所已經(jīng)贊同的,因此天下大亂。所以對上而言遮掩了日月的光輝,對下而言銷解了山川的精華,居中而言損毀了四時的交替,就連附生地上蠕動的小蟲,飛在空中的蛾蝶,沒有不喪失原有真性的。追求智巧擾亂天下,竟然達到如此地步!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的情況就是這樣啊,拋棄那眾多淳樸的百姓,而喜好那鉆營狡詐的諂佞小人;廢置那恬淡無為的自然風尚,喜好那碟碟不休的說教。碟碟不休的說教已經(jīng)搞亂了天下??!

]]>
崔性起淵! http://www.51zclw.cn/archives/9992 Wed, 14 Sep 2022 06:16:10 +0000 http://www.51zclw.cn/?p=9992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催馬,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催馬,亦稱趣馬,是西周初期設置的官位,隸屬于夏官管轄。催馬,其職位在校人之下,為中士,職掌王室馬匹的飼養(yǎng),為馬政之官?!靶H恕笔俏髦芡跏茵B(yǎng)馬之官的統(tǒng)領,亦稱“校正”。在典籍《周禮·夏官》中記載:“趣馬掌贊正良馬,而齊其飲食,簡其六節(jié),辨四時之居治,以聽馭夫?!痹诘浼对姟ご笱拧ぴ茲h》中也記載:“趣馬師氏,膳夫左右?!痹诘浼墩f文解字》中明確指出:西周早期,并無“催”字,只有“趣”字,后造催字,互為代用?!叭ぁ弊志褪恰按摺弊?,“趣馬”亦是“催馬”。

在催馬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先稱趣氏,后有改稱催氏者,讀音作qù(ㄑㄩˋ)。該支崔氏與趣氏同宗同源。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姜姓,出自齊國君主丁公伋嫡長子姜季子的后裔崔氏,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據(jù)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記載:崔氏是炎帝神農(nóng)氏的后裔。西周時期,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于臨淄(今山東淄博),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于呂(今河南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后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崔氏已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長期都是山東望族和中國的著姓。

周惠王姬閬六年(陳宣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1年),陳宣公媯杵臼殺了自己的太子媯御寇。由于媯御寇與公子媯完關系非常好,恐禍及己,于周桓王姬林二十年(公元前700年)逃到了齊國。當時的春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收留了媯完,并賜給他田地邑城,還想任命他為正卿,但他只接受了“工正”一職,陳氏由此立足于齊國。媯完感謝齊桓公之德,遂指齊桓公所賜之田改姓為田氏,稱田敬仲完。田敬仲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齊國逐漸發(fā)展,至其五代孫田乞時,為齊景公姜杵臼的大夫,其后田氏一族在齊國世代為相,并逐步壟斷了齊國政權,齊國君主猶如傀儡。在田無宇、田常等人身為姜齊之臣時,為了爭取齊國民心,在春秋末期就曾不惜經(jīng)濟代價施惠于民,被稱為“厚施買國”,最后使齊國人心歸附于田氏家族。到周安王姬驕十一年(公元前391年),田敬仲完的第十代孫國相田和,他將齊國君主齊康公姜貸放逐到海邊,只留一城之地作為其食邑,田和成為了齊國實際上的國君。到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周王室冊命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過了幾年,齊康公病逝,姜姓遂絕其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田代齊姜后,許多姜姓裔族紛紛外遷、改姓,以避其禍,其中就有崔氏族人將姓氏加“亻”改為“催”,稱催氏,讀音仍作cuī(ㄘㄨㄟ)。該支催氏于崔氏同宗同源,皆尊奉姜季子為得姓始祖。

]]>
王氏各派起源概述 http://www.51zclw.cn/archives/9798 Wed, 14 Sep 2022 02:46:10 +0000 http://www.51zclw.cn/?p=9798

國家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第七次全國戶籍人口普查統(tǒng)計分析:王姓目前已成為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7.25%。人口眾多,亙古少見。

作為全國第一大姓的王姓,雖冠一王,卻并非一脈。而是,各有其源,十分龐雜。

北宋古籍《廣韻》一書把王姓望族歸納為21郡,分別是:1、太原郡:太原晉陽。2、瑯琊郡,(今臨沂)。3、北海郡:(今山東省東部濰坊地區(qū))。4、東???/span>:(今山東省郯城北)。5、高平郡:(今山東省巨野縣南)。6、京兆郡:(今陜西省長安縣)。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后。7、天水郡:(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8、東平郡:(今山東省東平東、泰安一帶)。9、新蔡郡:(今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縣一帶)。10、新野郡:(在河南省新野縣)。11、山陽郡:(今天江蘇省清江、浦安一帶)。12、中山郡:(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13、陳留郡:(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14、章武郡:(今河北省大城縣一帶)。15、東萊郡:(今山東省掖縣)。16、河東郡:(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周平王太孫赤之后。17、金城郡:(今甘肅省永靖西北)。甘肅省永靖縣及蘭州市一帶。18、海漢郡:(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北境)。19、長沙郡:(今湖南省長沙)。20、堂邑郡:(今江蘇省六合縣北)。21、河南郡:(今洛陽市東北)。此支王氏,出自鮮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后。

其中,太原、瑯琊王氏最為著名。三槐王氏源自太原,與太原、瑯琊同宗同源。

王姓源遠流長,在歷史的變遷中形成了眾多源頭。除了源自王室之外,還有不少人是皇帝賜姓或者冒姓王氏的。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頭眾多,分布廣泛,人丁繁盛的局面。

在王氏眾多的分支中,源自周靈王太子晉的支系名氣最大。行成的派系眾多。其中,以太原,瑯琊及三槐王氏最為著名。

姓氏起源

一、出自姫姓

構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是:

1、京兆王氏: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于畢(今陜西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稱為王家。

姬姓在先秦時期就是著名大姓,武王滅紂后,延續(xù)三個半世紀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據(jù)史籍記載為后稷。

傳說,后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么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后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后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只大鳥,它臥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yǎng)成人。因為,這個孩子曾經(jīng)被拋棄過,所以,就取名“棄”。

棄善種五谷,在帝堯時被舉為農(nóng)師。舜繼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賜姓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fā)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顫-頁)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shù)厝值抑私?jīng)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fā)生沖突,古公(顫-頁)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陜西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guī)模。

古公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紂王殘暴統(tǒng)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發(fā)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陜西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fā)的時候,終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后,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開殷商的監(jiān)獄,釋放出關押在那里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于畢(今陜西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若干年后,畢公高的后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shù)民族居住區(qū)。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后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tǒng)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爭中,魏氏協(xié)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后終于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魏國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統(tǒng)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2、太原,瑯琊及三槐王氏,為周靈王之子太子晉后裔: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頗有才華的王室貴族。據(jù)說有一次晉平公派叔譽入周覲見,太子晉的能言善辯令叔譽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晉國后,就對晉平公說:“靈王太子晉才15歲,竟如此厲害,我和他辯論,竟被他問得理屈詞窮。我們還是及早歸還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則、我們就會大禍臨頭”。在一邊的師曠聽后很不服氣,他不相信一個15歲的孩子會有這么厲害,便要求到周廷與太子晉辯論。沒想到師曠見了太子晉后也被太子晉問倒。師曠是個盲人,他利用這個生理上的殘疾為自己找了個下臺的臺階。他說:“我是個盲人,看不見,只靠耳朵來了解外部世界。耳聞要比眼見的東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問倒。”話雖這么說,師曠也確實領教了太子晉的厲害之處。

太子晉不但對來較量的使臣唇槍舌劍,對自己國家的事也據(jù)理力爭。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兩條河流洪水泛濫,直接威脅著王宮的安全,周靈王打算用堵截的辦法阻住洪水,太子晉堅決反對,主張用疏導的辦法根本解決。尤其應該指出的是,太子晉從如何治水的問題中引申出如何治國的大問題,指出壅堵的辦法實際上是保自己于一時而使矛盾激化。他說:“王將防斗川以飾宮,是飾亂而佐斗也,其無乃章禍而遇傷乎?自我先王厲、宣、幽、平而貪天禍,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懼長及子孫,王室其愈卑乎?

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后人由洛陽遷居于太原、瑯琊,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3,河東猗氏王姓,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濁父先他而死,濁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繼承王位,但因勢力不如胞弟強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河東王氏。

二、出自媯姓

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陳留一帶,因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為齊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后齊國秦國所滅,國滅后的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異、桓、軫。異生子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項羽滅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了紀念這一時的輝煌,從此便改姓王。此為河南王氏。

媯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虞舜。虞舜以虞為姓,是因為這個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陜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陸一帶,境內(nèi)有虞山,又是古虞國所在地。

當初,虞舜沒有被選為堯的接班人時,堯為了考察和培養(yǎng)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虞舜與他的兩位夫人當時就住在媯水之濱。這條媯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濟縣蒲州鎮(zhèn)南,它從歷山發(fā)源,向西流入黃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的名字為姓,為媯氏。

舜的母親死得早,他的父親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與新妻生了個兒子名字叫象。瞽叟喜愛新妻及后子,對舜由親到疏,由疏到厭,由厭到恨,多次設計謀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讓舜去修理倉廩的頂部,當舜爬到頂部后,瞽叟卻在倉廩下放起火來,企圖把舜燒死。幸虧舜事先有所防備,他用兩只大竹笠護衛(wèi)著自己,舜從堯那里以推舉的方式繼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舉的方式把天下傳給了大禹。大禹因舜傳位之恩,把舜的長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縣北),從此媯姓的一支在這個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經(jīng)過夏、商兩朝,媯姓在媯水流域和虞國這兩個地方都得到了發(fā)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國的日益強盛,兩個地方的媯姓與周國的關系也漸漸密切起來。

媯水流域的媯姓與周國關系密切。在虞國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著密切的來往,一個叫遏父的媯姓人竟到了周國,作了陶正這樣的官,負責周國的陶器生產(chǎn)。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后,實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對象有3種人,一個是先圣先賢之后;一個是功臣謀士之后;一個是自家兄弟。作為先圣先賢,神農(nóng)、黃帝、堯、禹的后代們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媯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兒子媯滿,把他封在陳,爵位為公。陳國的國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陽縣),媯滿因此被稱為胡公滿或陳胡公滿,成為媯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陽地區(qū)的祖先。

陳國君主的位置傳了10代,換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時,國內(nèi)發(fā)生了一次動亂。宣公即位后立御寇為太子。后來,宣公的寵姬又生了兒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愛。宣公打算讓款作自己的繼承人,于是便殺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個十分親近的人,名叫陳完,是陳厲公的兒子。御寇被殺,陳完也在陳國呆不住了,便帶著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齊國。這時候,中國的歷史已經(jīng)進入了春時期,齊國正值齊桓公在位,處于蒸蒸日上的強盛階段。齊桓公本打算讓位陳完,陳完推辭。于是,便作了齊國的工正,主要負責齊國的器械生產(chǎn)。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齊約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內(nèi)用大斗出、小斗收的辦法籠絡齊國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一些有遠見的人都說:“齊國之政恐怕最終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齊景公死后,田乞用強力殺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趕跑了孺子荼的另一個支持者國惠子,最后殺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個兒子齊悼公陽生,自己為齊相,掌握了齊國大權。又過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孫田和取代了齊康公,成為齊國的君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事件。

戰(zhàn)國時期,田氏統(tǒng)治下的齊國經(jīng)歷了由昌盛到衰敗的過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齊王田建時期,齊國就被秦王嬴政橫掃六合的掃帚席卷進了統(tǒng)一的秦帝國版圖之中了。齊王田建在亡國后被遷到河南共縣(今河南輝縣),他的兒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風暴中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項羽稱霸僅僅4年就被劉邦打敗,隨著項羽的失敗,田升的濟北王爵位也不復存在。然而這短短數(shù)年的濟北王的待遇卻開了媯姓之王的先河,從此,田建的子孫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三、出自子姓

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叔父,因勸諫紂王被殺,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契開始的。傳說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城氏的女兒。有一次,簡狄與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見天邊飛來一只大鳥。那鳥在河邊下了一個蛋,正好離簡狄很近。簡狄便把那個鳥蛋撿起來吃了。說也奇怪,簡狄自從吃了那個鳥蛋以后,便懷了孕,經(jīng)過十月懷胎,竟生下了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堯的時候出生成長,并表現(xiàn)出過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對他進行表彰的時候,大禹就說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勞。于是,舜還專門下了命令,任契為司徒,讓他用父、母、兄、弟、兒子等倫理觀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縣南)地,賜姓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傳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孫湯的時候,經(jīng)過了8次遷都,最后終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定下了統(tǒng)治中心,成為與夏朝抗衡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

當時,夏朝已經(jīng)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與夏朝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商王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發(fā)展時期。商王國的首領湯很會治國,湯還是一個仁義的君王,人們紛紛前來投奔他。在這離夏奔湯的人群中,有一個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湯治理國家的良輔。最后,湯向夏王朝發(fā)動了進攻,一舉打敗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師二里頭)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時盛時衰地延續(xù)了500多年的時間,最后終于亡在第3)位君主紂王,比干是紂王的爺爺?shù)厶〉膬鹤?,是商紂王的叔叔,當時他正擔任少師的職務。紂王如此昏庸,人們紛紛離去,紂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個兄弟箕子也裝起瘋來。而比干卻下決心勸諫紂王改弦更張。他見到紂王,對他進行了苦口婆心的勸說。紂王不聽,比干就不走,一連在宮中勸了3天。最后把紂王說得不耐煩了,他說:“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竅,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闭f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

據(jù)《通志,民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干(紂王的叔父),因?qū)掖蝿裰G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后,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wèi)輝市北)附近,他的子孫世代為他守陵,由于他的后人痛恨紂王無道,便棄子姓,改為“王”氏。

四、出自春秋魏國世子

出自春秋時魏世子之后。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后業(yè)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難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于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后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五、出自太子丹之后

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六、出自少數(shù)民族。

據(jù)《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以王者之后,號曰“王氏”的,主要有以下幾支:

1. 鮮卑族可頻氏 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后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深l氏改威王氏。

2. 羌族鉗耳氏

《魏書》卷九十四《宦官?王遇傳》說:“王遇,自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zhèn)羌也。與雷、黨、不蒙俱為羌中強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鉗耳,世宗時復改為王焉。自晉世以來,恒為渠長”。

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干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yè)年間“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便Q耳兄弟成為王后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后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后同輩。

3.高麗人

營州地區(qū)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吨軙肪矶锻趺藗鳌酚涊d:“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qū)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4.回紇人

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jié)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yǎng)子,從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戰(zhàn)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qū)游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zhàn)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fā)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并先后建立過幾個政權。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據(jù)《新唐書》、引日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yǎng)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后也有改姓王的?!锻跛夹⒛怪尽份d: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任金統(tǒng)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滿族人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不少蒙族人、滿族人也改姓王氏。

9、胡人改姓王氏

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陜西臨潼縣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兒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

七、自愿改姓王氏的。

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1. 劉氏改姓王氏

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后梁政權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區(qū),劉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荊南兵馬留后高季興,成為高季興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興表示歸順,曾被后唐任為兼中書令。高季興始終與后唐李存勖貌合神離,劉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過對,為保護自己也改姓為王,叫王保義了。

2.謝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jīng)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后。梁天監(jiān)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jiān)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忠烈公幼子公權襲外家姓獲免。

3.楊氏、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八、由復姓簡化而來。

這種情況的王姓較多,據(jù)統(tǒng)計至少有14個,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孫、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樂王。

九、出自元朝王室。

成吉思汗第六子孛兒只斤.闊列堅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殺,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但是,此說于史料有別,待考。

王氏起源,紛亂繁雜,難以詳盡,僅以此文拋磚引玉。

]]>
男孩降生獲得周易加持,后世子孫誕生三位頂級兵法家 http://www.51zclw.cn/archives/7510 Mon, 12 Sep 2022 13:56:10 +0000 http://www.51zclw.cn/?p=7510 @人人能科普,處處有新知

歷史上,曾有一古人,其誕生之初被高人占卜命運,謂之貴不可言。其成年之時,大貴族欲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再次占卜,謂之子孫后代將會尊貴的無可比擬。

蓍草算卦

此人是誰?不急,容筆者賣個關子。

此人的家族可謂是枝繁葉茂,能人輩出,尤其是在短短二百年的時間里誕生了三位古代世界頂級的軍事家,其中一位被尊為“兵家至圣”,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說到這里,不少讀者已經(jīng)想到了,沒錯,他就是孫武,他的《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圣典”,尊為“武經(jīng)七書”之首。

孫武,其實是齊國田氏族人。

那么,順藤摸瓜,他的家族中還有另一位呢?

很多人會想到另一位,孫臏

正確,他們是一家人,根據(jù)考證,孫臏為孫武的五代孫。

身殘志堅 復仇成功

孫臏早年曾遭到同學龐涓陷害,被搞殘了雙腿,后來他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奠定了齊國的霸業(yè),其晚年著成的《孫臏兵法》對后世影響深遠。

如此看來,接下來的一位應該也是孫氏家族的成員了?

還有誰呢?

吃俺老孫一棒!

孫悟空?我giao!

嚴肅些,這是歷史,既然找不到下一位名人,那么筆者給個暗示,帶領諸位一起向前扒一扒齊國孫氏的歷史。

孫武,春秋時期齊國貴族,其父,孫憑齊國貴族,其祖父,孫書齊國貴族,是這一支孫氏家族的始祖。

孫書何人?

齊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田書伐莒有功,受齊景公封樂安,賜姓孫氏。

原來孫武的祖父孫書即是田書

老話說:天下無二田。此人正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田氏家族的田書。

說到這里,不少讀者朋友一定能猜到最后一位軍事家的名字,沒錯,他就是田穰苴。

田穰苴臨危受命,擊退晉燕侵略軍,后擔任齊國大司馬,故而世稱司馬穰苴。

司馬穰苴

相傳,自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大司馬都會總結兵法,編纂兵書,成《司馬法》,但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代《司馬法》已經(jīng)遺失,這種情況下,田穰苴總結自己治軍經(jīng)驗,著《司馬穰苴書》。

司馬法》: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

到了齊威王時期,強大的齊國著手編撰《司馬法》。

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

作為同族長輩,田穰苴的《司馬穰苴書》一定對《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形成產(chǎn)生了不容置疑的影響。

司馬遷:“余讀司馬兵法,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亦少襃矣若夫穰苴,區(qū)區(qū)為小國行師,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世既多司馬兵法,以故不論,著穰苴之列傳焉?!?/p>

太史公自序》:“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

至此,我們開篇的疑問也該解開了,那位出生就受到高人占卜,謂之貴不可言的古人,便是齊國田氏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田氏始祖,田完。

田完的家族在齊國發(fā)展壯大,逐漸掌握齊國大權,在公元前386年,他的子孫得到天子冊封,取代國君之位,史稱“田氏代齊”。

從田完逃奔齊國到田穰苴擔任大司馬,再到孫武攻破楚國國都,及至孫臏輔佐田忌打敗魏國,這期間的時間跨度不過三百年,作為一個能夠在三百年間培育出三位頂級的軍事家的家族,“田氏代齊”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個家族在軍事領域的貢獻可謂卓越

實際上,在“田氏代齊”400年后,他的子孫又來了一次“王莽篡漢”。

如此看來,果然命格非凡。

那么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位田氏始祖。

田氏始祖,田完。

說田完必說陳完

在古漢語中,陳和田的古音里面都讀dien,類似于“殿”的發(fā)音。在現(xiàn)代閩南語里面仍然保留了dien的古音,可見,先秦時期陳、田同音。

各位讀者可能發(fā)現(xiàn)了,按照筆者的習慣,說誰的故事都要扒個祖上三代。

那么田完的故事,要從他的爺爺說起,但問題是,筆者知識有限,分不清他的爺爺和他的叔叔。

我們來回顧這段歷史。

根據(jù)《史記》記載,陳國國君陳桓公重病,國君的弟弟陳佗(一說名陳他)勾結蔡國人殺害國君及太子,陳佗繼位為君,是為陳厲公。厲公之妻是蔡國人,風流放蕩,與蔡國男子通奸,厲公非但不在意,甚至一起去蔡國風流快活。

這一切,都被陳國先君桓公的小兒子看在眼里,他就是陳林,由于怨恨厲公殺害自己的父兄,陳林決心報復。

終于在厲公前往蔡國尋歡作樂的途中設計將其殺死,遂自立為君,是為陳莊公。

陳佗雖死,卻留下一個好兒子,我們故事的主角,陳完。

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看到,陳桓公是陳完的叔叔,北方話叫大爺。

不過!如果大家打開搜索引擎,輸入陳完,他的父親卻叫陳躍,奇了怪了。

那么,必須會到故事開頭,我們來將另一個版本的故事。根據(jù)《春秋左傳》及其他同時期史料分析,劇情是這樣,陳桓公重病,國君的弟弟陳佗(一說名陳他)勾結蔡國人殺害國君及太子,陳佗繼位為君,是為成廢公。

到這里,雙方史料并無出入,,,等下?他怎么成了廢公?額,廢公,,,我們繼續(xù)看。

同樣的,陳佗的妻子風流放蕩,與蔡國人通奸,陳佗不加制止,反而一同淫樂。

這一切,都被陳桓公的三個公子看在眼里,他們分別是的次子媯躍及三子媯林、四子媯杵臼。

誒,為啥沒有大兒子?

因為大兒子早被廢公害死了,,,

終于,懷恨在心的三個公子趁廢公在蔡國尋歡作樂期間設計將其殺死,遂立二哥陳躍為君,是為陳厲公。

在這個版本中,陳躍生陳完。

好了,歷史的迷霧很難撥開,但不論陳佗還是陳躍,他們陪伴陳完成長的時光都很短暫。

但卻留下了一段往事。

齊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705年),陳完降生,路過陳國的周太史為陳完占卜算卦。厲公請周太史為兒子占卜命運,得了觀卦,并演變?yōu)?span id="ybv8skb"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5217601" qid="6578884986575787268" mention-index="0">否卦。

周易》中這一變卦為“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蓍草

據(jù)《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記載:陳完者,陳厲公佗之子也。完生,周太史過陳,陳厲公使卜完,卦得觀之否:“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而在異國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後。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接下來,太史開始猜測起陳完的命運:或許他會代陳有國;或許不在此地而在異國;但這一切不會發(fā)生在他身上,而是在他的子孫身上;如果真是異國,則必然是姜姓國君統(tǒng)治的國家;事物難以在兩個方面都充分壯大,大概要等到陳國衰落,他們才會興起。

兒子的命格貴不可言,陳厲公應該是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實際上,后來的歷史也將驗證了這一預言。

到了陳完成年時,大夫懿氏打算把女兒許配他,也進行了占卜,說他將在姜姓之國發(fā)展壯大,到第五代開始昌盛,地位達到正卿,到第八代就無可比擬了。

“是謂鳳凰于蜚,和鳴鏘鏘。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

然而預言中存在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那就是要離開陳國,前往姜姓國家,然而,這位公子又是為何會離開自己的國家?我們繼續(xù)看。

《史記》莊公卒,立弟杵臼,是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殺其太子御寇。御寇與完相愛,恐禍及己,完故奔齊。齊桓公欲使為卿,辭曰:“羈旅之臣幸得免負檐,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被腹篂楣ふ?。

公元前672年,陳宣公殺太子,而與太子交好的陳完害怕禍及自身,投奔齊國,齊桓公欲拜其為上卿,而陳完以推辭不受,任職工正,主管工匠營造。

自此,陳完改姓為田,稱田完,經(jīng)過子孫幾代人的努力,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家族,為中華文明貢獻出了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