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版《道德經》第41章產生了不少的成語。
“大器晚成”是其中之一,被用于指“能擔重任者要經過長期磨礪積累,所以成功較晚”。
但是,隨著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版《道德經》,人們發(fā)現其與傳世版《道德經》存在的差異多達數百處,其中的“大器晚成”就寫作“大器免成”。一下子就把世人整得腦瓜子嗡嗡的一一因為用現代漢語理解,“大器晚成”是成了(僅是時間上遲些),而“大器免成”卻是最終根本沒成。
其實,如果真正理解了“免”和“晚”的本義,我們就會發(fā)現“大器免成”和“大器晚成”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一、關于“免”和“大器免成”
“免”的本義其實是“女人生孩子”,后來另造了“娩”專門表達此義。故古籍中常有“免”通假“娩”的用法一一“娩”源于“免”。
因為“免”本是分娩,也就是孕婦要“卸貨”,故引申出“去掉、除掉”之義一一免除。
因為“免”本是分娩,也就是要將胎兒“排出”體外,故引申出“排斥、拒絕”或“不可、不要”之義一一閑人免進。
“勉”是“力免”,本義是“用力分娩”或“分娩時在旁鼓勵”一一勉強、勉勵。
“挽”是“手免”,本義是“接生”,故引申出“拉、牽引”之義一一挽弓;古代生孩子如走鬼門關,難產時穩(wěn)婆就要負責救命,同時胎兒娩出后產婦逐漸恢復原來樣子,故引申出“設法使局勢好轉或恢復原狀”一一挽救、力挽狂瀾。
“大器免成”不是“大器不成”,而是借喻用法,是說“大器”之“成”就如同女人“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需要經過漫長的孕育積累和艱辛的身心磨礪,最終才能獲得成功。
二、關于“晚”和“大器晚成”
關于“晚”,許慎在《說文》中釋“晚,莫也”(“莫”通“暮”);《廣韻》中也釋“晚,暮也”。
其實,這種解讀是完全錯誤的。
許慎將漢字構成歸納總結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凡是他解釋不清的都簡單粗暴地歸為“形聲”。漢字“晚”就被許慎認為是形聲字一一“從日免聲”。其實,先秦以前出現的漢字幾乎沒有純粹的形聲字,其首先是會意字。
什么是“暮”?暮,日莫也,意為“太陽沒了”一一日落。
什么是“晚”?晚,日免也,意為“太陽娩出”一一日出。
所以,
“晚”的本義實為“日出”,是“黎明時刻”,是“黑夜之終”。
對整個黑夜來說,“暮”和“晚”是黑夜的兩端,“晚”在“暮”之后,故引申出“在時間上較遲”、“在…之后”等。
“暮”和“晚”本是黑夜的兩端,許慎卻誤認為“晚”即“暮”,給后人在理解古籍時造成了誤導。
“大器晚成”不能簡單理解為“大器遲成”,而要關注“晚”的內涵一一“大器”之“成”如同“日出”,是在漫長的黑夜中慢慢改變積累,最終噴薄而出。
三、“大器免成”和“大器晚成”
“大器免成”和“大器晚成”都是借喻用法:
“大器免成”是借喻“分娩嬰兒”,分娩前有個漫長的懷孕期。
“大器晚成”是借喻“分娩太陽”(日出),日出前有個漫長的黑夜期。
二者實質上講的都是需要“量變”過程才能迎來“質變”,即“厚積薄發(fā)”。
這讓我想起了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所以,不必糾結,古人寫“大器晚成”和“大器免成”都是一個意思,只不過我們用現在的漢語認知是無法正確理解它們罷了。
補充:
與道友交流中得知,郭店楚墓竹簡版是“大器曼成”,大多專家學者認為“曼”通“慢”,即“大器慢成”。
個人理解,大器曼成之“曼”不是通“慢”,而應通“漫”。漫,水滿后才溢出,水滿的過程是蓄勢的過程,也是在最終才突破而出。這與“免”(懷孕分娩)及“晚”(日出)的過程都是相類似一一先蓄勢再暴發(fā)(突破)。[笑][祈禱][祈禱]
這是今天的閑扯
圖片均自網絡,侵刪,感謝原作者
本文原創(chuàng),歡迎轉載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