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愛香,近幾年隨著傳統(tǒng)文化意識的激發(fā)和古典審美的回歸,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都市人開始關注并愛上了香文化。
一、香料(香)
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久遠。從現(xiàn)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中國對香料植物已經(jīng)有了廣泛的利用。[2]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用香木香草的種類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澤蘭(非春蘭)、蕙草(蕙蘭)、椒(椒樹)、桂(桂樹)、蕭(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已有熏燒(如蕙草、艾蒿),佩帶(香囊、香花香草)、煮湯(澤蘭),熬膏(蘭膏)、入酒等方法?!?span style="color: #0E408C;--tt-darkmode-color: #4587EC" class="data-color--tt-darkmode-4587ec">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禮》、《左傳》及《山海經(jīng)》等典籍都有很多相關記述。
秦漢時,隨著國家的統(tǒng)一,疆域的擴大,南方濕熱地區(qū)出產(chǎn)的香料逐漸進入中土。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活躍,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沉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傳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時期香文化的發(fā)展。
西漢初期,在漢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貴族階層流行開來。伴隨香爐的廣泛使用,熏香風習更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員也要先薰香(燒香薰衣),奏事時還要口含“雞舌香”(南洋出產(chǎn)的丁子香樹的花蕾,用于香口)。漢代還出現(xiàn)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籠”,以及能蓋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爐”,即“熏球”。(由兩個半球形的鏤空的金屬片扣在一起,中央懸掛一個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內可以焚燒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搖擺晃動,容器內的香品也不會傾灑出來。
魏晉南北朝時,雖戰(zhàn)亂不斷,但香文化仍獲得了較大發(fā)展。薰香在上層社會更為普遍。同時,道教佛教興盛,兩家都提倡用香。這一時期,人們對各種香料的作用和特點有了較深的研究,并廣泛利用多種香料的配伍調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氣,出現(xiàn)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種類豐富,并且出現(xiàn)了許多專用于治病的藥香?!跋恪钡暮x也發(fā)生了衍變,不再僅指“單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種香料依香方調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來所稱的“合香”。從單品香料演進到多種香料的復合使用,這是香品的一個重要發(fā)展。
合香
……
香,是自然造化之美,人類之好香為天性使然。從早期的簡單用香,到后來的富有文化氣息的品香、詠香,體現(xiàn)了人類熱愛自然的積極情趣,表明了人類安逸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
香,不僅芳香養(yǎng)鼻,還可頤養(yǎng)身心、祛穢療疾、養(yǎng)神養(yǎng)生。人類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于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叭嘉乙簧畱n傷,換你一絲之感悟”。
二、香史
中國香文化博大精深,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漢代之前用香以湯沐香、禮儀香為主,漢魏六朝則流行道家學說,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
隋唐五代不僅用香風氣大盛,又因為東西文明的融合,更豐富了各種形式的行香諸法。
宋元時,品香與斗茶、插花、掛畫并稱,為 上流社會優(yōu)雅生活中怡情養(yǎng)性的‘四般閑事’。 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門藝術,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jīng)常相聚品香,并制定了最初的儀式。
至明代,香學又與理學、佛學結合為‘坐香’與‘課香’,成為叢林禪修與勘驗學問的一門功課。佛門與文人營建香齋、靜室與收藏宣德爐成為時尚。
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爐、瓶、盒三件一組的書齋案供以及香案、香幾成為文房清玩的典型陳設。
三、香文化
宋代陳去非的詩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人對香的態(tài)度:
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爐煙裊孤碧,云縷霏數(shù)千;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世事有過現(xiàn),熏性無變遷;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五代的羅隱有一首詩寫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p>
從劉向、李商隱、李煜、蘇軾、黃庭堅到朱熹、文征明、丁渭,歷代文人都有大量寫香的詩文傳世,從《詩經(jīng)》到《紅樓夢》,從《名醫(yī)別錄》到《本草綱目》,歷代經(jīng)典著作都有關于用香的記載。
如蘇軾的《和魯直》: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東南;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
朱熹的《香界》: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洗光風;真成佛國香云界,不數(shù)淮山桂樹叢?;鉄o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jīng)行向此中。
黃庭堅所作的《香之十德》,稱贊香的好處有:“感格鬼神,清凈身心,能拂污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里偷閑,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礙?!?/p>
四、香道
香道,是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生活藝術的升華,多流行于古代貴族士大夫及文人階層,通過識香,六根感通、香技呈現(xiàn)和香法修練等環(huán)節(jié),并在相對規(guī)范的程序中,使我們體會人生和感悟生活的一種高品味的修行。
香道的含義遠遠超越了香制品本身,而是通過香這個載體達到修養(yǎng)身心,培養(yǎng)高尚情操,追求人性美的文化。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而又凈化心靈;于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香,既能悠然于書齋琴房,開發(fā)心智;又可縹緲于廟宇神壇,安神定志;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于席間怡情助興。正是香的種種無窮妙用,使其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從香料的熏點、涂抹、噴灑所產(chǎn)生的香氣、煙形,令人愉快、舒適、安詳、興奮、感傷……等等的氣氛之中,配合富于藝術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環(huán)境的布置、香道知識的充實,再加上典雅清麗的點香、聞香手法,經(jīng)由以上種種引發(fā)回憶或聯(lián)想,創(chuàng)造出相關的文學、哲學、藝術的作品,使人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情趣。香道發(fā)展,已經(jīng)不單純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種以天然芳香原料作為載體,融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為一體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創(chuàng)造人的外在美與心靈美的和諧統(tǒng)一的香的文化。
香道講究靜觀不語,需要人們隨著裊裊升起的輕煙靜靜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作為香道文化的學習者,日本早已將香道與茶道和花道并稱為三雅道,是一種以“樂香”為道藝的高雅藝術。
唐代鑒真和尚東渡,不僅把佛教傳到日本,同時也帶去了與佛教有密切關系的品香文化。在南宋初期,日本皇室成員和貴族頻頻到中國來開展外交活動,帶走了完整的茶道典儀,而與茶道一起東渡的就有香事。
后來到了足利義政的東山文化時代,熏香演變成按照一定方式的“品香”風俗,逐漸形成了日本的“香道”。
插花、飲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藝術都源于中國,它們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絢麗多彩的篇章,在傳入東瀛后,早已成為上流社會及市民階層都樂于接受的修身養(yǎng)心的生活哲學。
但香道和茶道、花道這些純粹的典雅的生活藝術,它們的面貌對于國人來說卻有一種刺痛心靈的陌生感,使我們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那些神圣而莊嚴的文化傳承在中國早已逝去。
五、品香
品香,這種勘驗人們學識和覺知的藝術,不是僅僅要求參與者通過嗅覺辨識出各種不同香的種類,而是要達到一種閑寂、優(yōu)雅的內心狀態(tài)和生活方式的目標。
品味香氣是最直接也是較為可靠的鑒別方法。由于不同的香味風格各異,沒有統(tǒng)一的鑒別方法,但品質較好的香,其香氣一般都具有以下特點:清新,爽神,久用也不會有頭暈的感覺;醒腦提神,有愉悅之感,但并不使人心浮氣躁;香味醇和,濃淡適中,深呼吸也不覺得刺鼻;香味即使?jié)庥?,也不會感覺氣膩,即使恬淡,其香也清晰可辨;天然香料做的香,常能感覺到在芳香之中透出一些輕微的澀味和藥材味。
上好的香料主要有沉香、檀香、龍涎香、麝香等。
六、焚香
古人焚香是為了享受高雅,也是宮廷貴族們顯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現(xiàn)代喧鬧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這種動中求靜的意境。在客廳里擺上一個香爐,焚上一柱香,閉目養(yǎng)神,靜靜地感悟香氣中帶來的奇妙感受。熏香還可以有助于提神醒腦、消除疲勞,自己浮躁的心也會變得踏實。
七、打香篆
“打香篆”即焚香的過程,是一種清雅的美好,也是感官和嗅覺的雙重享受,打篆過程中不但減壓、養(yǎng)心、還能祛躁、悅目,香篆獨具養(yǎng)生意義。什么是香篆? 香篆是一種專門用來燃點香粉的模具,古時的佛堂書齋閨閣里,人們常把合香粉末用模子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點燃后循序燃盡,這種用香的方式稱之為“香篆”,也叫“香印”“香拓”。古時禪寺中常燒香篆以測知時間。也有燒香篆以修密法者,在《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并有將香印作成種子字、紇利字之香印,并將香爐觀想為法界,紇利字妙香印代表大悲拔苦,當香印依次焚燒時,則顯現(xiàn)真實之理,當燒盡時,則代表萬法歸空之理。以此觀法修持者,能獲觀世安稱、無有障礙之福報,如同微妙蓮花一般眾人愛敬。
香篆由來,從宋代起,出現(xiàn)了各種香材研磨混合的方法,稱之為合香。合香加蜜后可制成丸狀、餅狀、也可以粉末的形式使用。為了便于點燃,合香粉可用模具壓印成固定字型或花樣,然后點燃,循序燃盡。這種方式稱之為“香篆”。壓印香印的模子稱之為“香篆?!?。在宋人筆記中有印香的記載,“印香”可能就是壓印香篆。
香篆含義:
1.是指一種香料的名字。宋 洪芻《香譜·香篆》:“﹝香篆,﹞鏤木以為之,以范香塵為篆文,然於飲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徑者?!彼?洪芻《香譜·百刻香》:“﹝百刻香,﹞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準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晝夜已?!彼螐埿⑾椤厄嚿较吩~:“繡工慵,圍棋倦,香篆頻銷印?!鼻寮{蘭性德《清平樂》詞:“寂寂繡屏香篆滅,暗里朱顏消歇?!?/p>
2. 指焚香時所起的煙縷。宋 范成大《社日獨坐》詩:“香篆結云深院靜,去年今日燕來時?!彼螐埿⑾椤端{歌頭》詞之一:“緩帶輕裘多暇,燕寢森嚴兵衛(wèi),香篆幾徘徊?!苯鹗捸暋稊M回文》詩之三:“風幌半縈香篆細,碧窗斜影月籠紗?!鼻逋繇搿度禄奕章d》詩之四:“靜看香篆低簾影,默聽飛蟲繞鬢絲?!?/p>
3.一種專門用來燃點香粉的模具?!秹袅轰洝肪硎爸T色雜貨”條云:“且如供香印盤者,各管定鋪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請香錢而已?!?/p>
使用方法——把香灰壓平整,放入香拓,鋪上粉,壓實,取出拓,點燃即可。打拓的時候應靜心去浮燥,方可打出好拓。
八、香者
香者,知其香、養(yǎng)其德,道也!以香為媒介,通過長期對用香方法的研習,以達到探究學問、反觀心性、調養(yǎng)身心、增強智慧為目的的生活藝術形式。太月派香學的研習者,遵循“由藝臻道、以道統(tǒng)藝”的宗旨;在用香過程中,通過止語、習靜、反觀、對談等形式達到習香的目的。無機不被、恰似太虛含萬象,有感即通、宛如一月印千江;無極、無為、致虛極、守靜篤,寧靜致遠、感應天地。
九、香道場所
香道養(yǎng)生適用的場合很多,可以隨時隨心享用,粗略可分為一下幾個場合:
居家用香:居家用香可以有效的改善居家環(huán)境,讓房間里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芳香的氣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生活即有利于我們身體的健康,也有助于烘托家庭的溫馨與和諧。
辦公室用香:辦公室用香可以提神醒腦,消除內心的緊張和煩躁,讓你以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工作當中,另外,熏香有助于激發(fā)人的靈感,使您的工作效率變的更好,輕輕松松過好每一天。當然,如果能把這種香氣與同事們一起分享,那種和樂融融的工作環(huán)境真的是再好不過的了。
茶樓用香:“香道”與“茶道”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一樣,都是一種深具文化意味的活動,古代文人常把斗香、品茶、插畫等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一種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香道有助于打造優(yōu)雅的環(huán)境,增添藝術氣息,讓人在一呼一吸之間得到心靈的凈化和情感的升華。所以在茶樓里用香會給人帶來更加富有文化意味的情感體驗。
會所用香:會所,就是以所在物業(yè)業(yè)主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綜合性高級康體娛樂服務設施。在這樣的場合里熏香,會給人帶來一種優(yōu)雅和檔次的感覺,在氤氳芳香的氣息里,人內在的種種美好的感情都會被激發(fā)起來,心緒變得寧靜,思想得到升華。從而給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十、香道器具
1.香爐
香爐是最常見的香道用具,其外形各式各樣,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等。材質多為陶瓷、石料或銅等金屬。明清以來流行銅香爐,銅爐不懼熱,而且造型變化多端。其他材質的香爐,多在爐底放置石英等隔熱砂,以免爐壁過熱而炸裂。
2.手爐
手爐是可握在手中或隨身提帶(帶有提梁)的小熏爐,類似暖爐。多為圓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鏤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圖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紋樣;材質多為黃銅或白銅。
3.香斗
又稱長柄手爐,是帶有長長的握柄的小香爐,多用于供佛。柄頭常雕飾蓮花或瑞獸。香斗在唐代已經(jīng)很流行。香斗所燒的多為顆粒狀或丸狀的香品。
4.香筒
香筒是豎直熏燒線香的香道用具,又稱“香籠”(以區(qū)別于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為長而直的圓筒,上有平頂蓋,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鏤空成各種花樣,筒內設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插線香。其質材多為竹木、玉石或象牙。
5.臥爐
臥爐用于橫向點燃線香,也稱橫式香熏。類似于香筒,但橫豎方向不同。
6.熏球
熏球又稱香球,呈圓球狀,帶有長鏈,球體鏤空并分成上下兩半,兩半球之間以卡榫連接。球體內設有小杯,以承軸掛于中央無論熏球如何轉動,小杯始終能保持水平,杯內的香品也不會傾倒出來。由于這種精巧的設計,即使把熏球放到被子里也不會傾覆熄滅,所以也稱“被中香爐”,其原理與現(xiàn)代的陀螺儀相同。
7.香插
香插是用于插放線香的帶有插孔的基座?;叨?、插孔大小、插孔數(shù)量有各種款式,以適用于長短粗細不同規(guī)格的線香。
8.香盤
香盤又稱香臺,是焚香用的扁平的承盤,多以木料或金屬制成。
9.香盒
香盒是放置香品的容器,又稱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狀多為扁平的圓形或方型,材質多為木制,體積大小不等。香盒既用作容器,也是裝飾香案、居室的物品。
10.香夾
香夾用于夾取香品。
11.香箸
香箸即“香筷”,多為銅制。
12.香鏟
香鏟常用來處置香灰,多為銅制。
13.香匙
香匙用于盛取粉末狀或丸狀香品。
14.香囊
香囊用于盛放香粉、干花等香品,以便于隨身攜帶或掛佩,多為刺繡絲袋,也常把繡袋再放入石、玉、金、銀等材質的鏤空小盒里。系有絲線,能掛在頸下的也稱為“佩香”。
15.香帚:清理香具上的粉塵,以示敬重;
16.香篆:壓香末為篆紋,循序燃點,篆紋吉祥,香云繚繞,有祝愿祈福之意。古人也用作計時,南宋時杭州城曾盛行香篆;
17.香押:用來整理香灰,使香灰平整或者平滑,常用于隔火熏香中為香灰整理造型使用。一般材質銅質較多,也有銀質。
18.香刀:用來切去香木,便于熏燃。
19.切香盤:用來切香或者鑒賞香品。
20.打火機:熏香打火機由于受各種香爐造型限制,一般多用頭部可彎曲打火機;在隔火熏香中,燃碳用打火機多用噴火式打火機,方便初速燃碳。
(上述資料均來自網(wǎng)上,如有侵權,即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