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比較權(quán)威的說法:“其實(shí) ‘是’和 ‘斯’的用法、意義一樣”。
“是”出現(xiàn)在西周中期,《說文解字》對“是”的解釋 “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意:正,不偏斜”。引申為確定。
“斯”出現(xiàn)在春秋晚期,《說文解字》對“斯”的解釋 “斯 ,析也。從斤”,斯字的本義為劈,砍;引申為“此”,如斯人。
一、“是人”,指的是人人,任何人。
①宋代周邦彥的《三部樂·商調(diào)梅雪》:回文近傳錦字,道為君瘦損,是人都說。
②蘇軾 《南歌子·感舊》:明月好風(fēng)閑處、是人猜。
③楊無咎 《眼兒媚》:是人總道新來瘦,也著甚來由。
④段克己 《最高樓 衛(wèi)生行之,少流寓兵革中。既長,始》:金猶幢,是人所慕。顧吾道是邪非。
二、“斯人”指的是此人,這個人。
①《論語·微子篇》: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②阮籍《詠懷八十二首》:須臾相背棄,何時(shí)見斯人。
③杜甫《夢李白二首》:冠蓋滿京華,斯人獨(dú)憔悴。
④白居易《琵琶行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三、“是”與“斯”不能互換。
①唐朝劉禹錫的《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宋代釋如凈的《偈頌十六首》:
一花開五家宗要,一味綴九室訣機(jī)。朝朝暮暮只斯是,何用瓊林覓玉枝。
③宋代釋慧暉的《偈頌四十一首》:余月今朝初一日,滿山綠樹影青青。異苗繁茂只斯是,大地全分畫不成。
我認(rèn)為,“斯”與“是”, “是人”和 “斯人”的用法、意義大不一樣,不能隨意變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