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http://www.51zclw.cn 寶寶取名 公司起名 專家起名 周易起名 姓氏起名 Wed, 14 Sep 2022 02:00:23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3 http://www.51zclw.cn/wp-content/uploads/2023/04/2023042403580774.png 青銅器 – 寶寶取名網(wǎng) http://www.51zclw.cn 32 32 2700個金文大篆楷書對照表 http://www.51zclw.cn/archives/9718 Wed, 14 Sep 2022 01:56:10 +0000 http://www.51zclw.cn/?p=9718 高清大圖(來自網(wǎng)絡)

關(guān)于篆法可能有不同見解,歡迎評論區(qū)討論

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金文銘文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青銅器鑄造技術(shù)和文字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金文銘文商代早期產(chǎn)生,經(jīng)過商代晚期的簡銘期到西周時期的長銘期,至戰(zhàn)國晚期逐漸衰落,大約經(jīng)歷了千余年的發(fā)展變化。目前已知有銘文商周青銅器約一萬七千件左右。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chuàng)。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稱“鐘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而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尚有甲骨文,所以現(xiàn)在也包括其中。

在古代,鐘鼎象征著富貴榮華,鼎更代表著國家權(quán)力。所以刻在鐘鼎等青銅器上的金文,重要性不言而喻。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

金文的字數(shù),據(jù)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僅有2420個。

編輯不易,感謝各位點贊、關(guān)注、評論、轉(zhuǎn)發(fā),在下會每天堅持分享傳世名碑名帖,與各位老師交流學習

]]>
西周兮甲盤與尹氏不得不說的故事 http://www.51zclw.cn/archives/14881 Tue, 13 Sep 2022 20:23:47 +0000 http://www.51zclw.cn/?p=14881

宋代宮廷舊藏的西周青銅器甲盤,在2017年7月15日晚的杭州西泠春季拍賣會“南宋宮廷舊藏西周重器國寶兮甲盤專拍暨中國青銅器專場”上,以1.2億元人民幣起拍,最終以2.1275億元人民幣成交,創(chuàng)中國古董拍賣之最。

甲盤銘文133字,經(jīng)王國維先生考證,兮甲盤的原主人為西周朝重臣尹吉甫。銘文主要記錄了西周宣王命尹吉甫(兮甲即兮伯吉父,字伯吉甫,曾官尹,故又名尹吉甫)討伐玁狁,因功封賞以及周王命令尹吉甫管理地方貢賦,尤其是對淮夷所居地區(qū)的商業(yè)行為,實行市場強制規(guī)范,對私自在淮夷地區(qū)交易、逃避稅賦的,予以刑罰處理等的事件。該盤為目前國內(nèi)拍場銘文字數(shù)最多的重器,所記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要素齊備,史料價值極高,堪與《尚書》媲美,是已知國內(nèi)拍賣市場中級別最高、分量最重的青銅器


甲盤是漢代到宋代期間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中唯一流傳至今的器物。其出版、著錄、論述的書籍、期刊多達百種。兮甲盤出土于宋代,南宋時藏于紹興內(nèi)府,南宋末年戰(zhàn)亂,此盤流出內(nèi)府,逐漸不為人知。元代流落民間,大書法家、鑒藏家鮮于樞在僚屬李順父家發(fā)現(xiàn)此盤,已被其家人折斷盤足,以作炊餅用具,后鮮于樞識寶收藏,兮甲盤得以見傳。清代時盤入保定官庫,后輾轉(zhuǎn)落入收藏家陳介祺之手。后因清末時局動蕩,而不知所蹤。直到2010年才被一位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旅美華人,重金買下并帶回了國內(nèi)。至此,才有了國寶重器百年滄桑輾轉(zhuǎn)之后歸來的故事。

中國歷史悠久,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比如對兮甲盤這些國寶重器的研究以及家譜史料的傳承,更深入去了解我們先祖的光輝事跡。這個就是將第一手資料與口述歷史加以結(jié)合,以期恢復歷史的原貌。

中國的尹姓源流多出,其中就有以尹吉甫為始祖的記載。據(jù)《風俗通義》所載:兮甲,字伯吉甫,是周宣王的中興大臣,擔任的官職是內(nèi)史。西周時內(nèi)史又稱“內(nèi)史尹”或“作冊尹”,簡稱“尹”,世稱兮伯吉甫為“尹吉甫”。兮伯吉甫死后,嫡子伯封承襲了官職。西周滅亡后,伯封跟隨周平王東遷獲得了封邑,稱“尹邑”(今河南新安縣),屬周王朝的畿內(nèi)國。公元前516年,尹國兵敗滅亡,國人遂以“尹”為姓氏。尹吉甫,作為西周末期的重臣,文武功卓著。他不僅是西周大政治家、大軍事家,還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的采集者和編撰者,曾作《詩經(jīng)·大雅·烝民》、《大雅·江漢》等,被稱為“中華詩祖”。

由兮甲盤,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尹姓始祖—尹吉甫的赫赫之名以及他的豐功偉績。同時,也能從尹氏的傳承中,看到尹氏傳承淵源的底蘊。因此,家譜文化不僅是一個家族延承的史記,而且也是中華歷史長河的見證。

]]>
2003年河南老農(nóng)釣到一只“烏龜”,背上插4支箭,估值超過18億 http://www.51zclw.cn/archives/5176 Wed, 07 Sep 2022 13:10:43 +0000 http://www.51zclw.cn/?p=5176 2003年,河南安陽一位老農(nóng)正如平日一般在河邊垂釣。

可今天這一鉤下去,老農(nóng)立馬覺得手感不對勁。

咬鉤的魚,格外的沉,而且不論他怎么收桿,那魚兒一點也不掙扎。

這讓老農(nóng)感到非常奇怪,他迫切地想知道水底下咬鉤的,到底是個什么玩意。

等到他把魚竿拉起來以后驚駭不已:只見被釣起來的根本就不是一條魚,而是一只青銅烏龜,背上還插著四只青銅箭頭!

安陽當?shù)貧v史文化濃郁,散落民間的商周文物數(shù)不勝數(shù),當?shù)匕傩諏哦缫咽嵌δ咳尽?/strong>

老農(nóng)當下一看就知道,這東西來歷非凡,搞不好自己一家還會因為這東西大富大貴!

再加上當時電視節(jié)目里鑒寶活動風靡,老農(nóng)思來想去,決定將這個“鐵王八”帶上鑒寶舞臺,讓專家們給他“掌掌眼”。

讓人震驚的是,專家捧著這個奇怪的東西瞅了半天,滿臉震驚地吐出一句話:你釣上來18個億!

那么,這只青銅烏龜究竟是何來歷,又為何會做成背后插箭的奇怪樣式?而在專家估價18個億之后,老農(nóng)又會作何選擇?

(老農(nóng)釣上來的青銅龜)

這一切問題的答案,都要從老農(nóng)和這只“鐵王八”的緣分講起。

(一)怪龜名叫青銅黿

釣上這只怪烏龜以后,老伯好奇地打量著它。只見這烏龜通體發(fā)青,結(jié)合身上的銅綠可以確定,這顯然是一只青銅器。

而且,更讓老伯好奇的是,這只青銅烏龜比常見的烏龜要大很多,不僅大,長得也和別的烏龜不太一樣。而且,最吸睛的是,這只青銅烏龜?shù)谋成暇尤徊逯闹嚆~箭。

難道,這是古人在表達自己歸心似箭(龜心四箭)嗎?

不過無論如何,老伯都能確定,這個青銅龜一定是個古董。

2002年,國家修改了《文物保護法》,放寬了對民間古董收藏和交易的諸多限制。當時正是民間藏寶熱盛行的時候。

而且,就在老伯釣上青銅龜之前不久,中央電視臺出了一檔叫做《鑒寶》的節(jié)目,節(jié)目上奇珍異寶層出不窮,出了精美的金銀珠寶、美玉華服以外,也有一些其貌不揚卻價值連城的寶貝。

(龜心四箭)

老伯不禁想,難道自己真的走了好運,出來釣魚竟然釣了一場富貴嗎?

想到這兒,他趕緊回去和家人商量,他兒子一見這青銅龜,也覺得這東西說不定真的很值錢,哪怕不能賣出去,交給國家也能得到獎勵。

剛好,當時各種鑒寶節(jié)目層出不窮,把這個青銅龜送過去不僅能見到考古學和文物學的專家,還不用花一分錢的鑒定費,老伯當然樂意走一趟。

經(jīng)過了一番輾轉(zhuǎn),老伯終于來到了鑒寶現(xiàn)場,把這只青銅龜交給了專家。

沒想到,專家見到這只怪異的烏龜,臉上的表情竟然比老伯更驚訝!

“這是一只青銅黿?。∧隳睦飦淼??”

青銅黿?老伯茫然地看著專家,什么是黿?這東西這么稀奇嗎?

下一句話更讓老伯合不攏嘴:“你這個東西,是國寶,值十八億!”

一聽這話,老伯也明白,這不是自己能隨便交易的東西,干脆捐給了國家博物館,進館之后,這只幾千年前的青銅黿接受了更為細致的“體檢”。

(青銅黿)

(二)滿是謎題青銅黿

顧名思義,老伯釣上來的并不是一只青銅龜,而是一個以“黿”這種動物為原型制造的青銅器

而所謂的“黿”,則是一種鱉科、黿屬的爬行動物,全世界只有三種,其中花青黿和褐黿都生活在新幾內(nèi)亞島。因為有殼,乍一看真的有點像烏龜。

可是仔細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黿的頭要比龜更小,背也更寬、更平。

黿

這種動物一般都生活在內(nèi)陸、流動緩慢的淡水溪流、河流中。而且,它還非常戀家,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絕對不能離開棲息地。在中國,黿則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和云南等省。

而老伯釣到的,正是以它為原型的商代文物。

商代,可見其時間之久遠。專家也正是因此才掩不住臉上的驚訝。

黿

不過,在研究這個青銅黿時,專家們就遇到了新的問題。

首先是時間帶來的,不可避免的銹蝕和風化,一般來說,商周時期青銅器地位重要,往往會刻有銘文

可是這個青銅黿不僅年代久遠,而且在水里也泡了很久,就連射在頸部左側(cè)的那支箭都已經(jīng)酥了,甚至有了裂痕,更別說刻在上面,更難以保存的銘文了,許多字跡已經(jīng)模糊難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專家們可謂是煞費心思。他們先是用X光確定了甲殼背面存在四行銘文。然后用弱堿溶液中和青銅黿上面的銹蝕,再用機械把這些銹跡除掉。

這還沒完,銘文刻痕上沾了泥沙,除掉這些泥沙也是精細活,稍不小心就會劃傷青銅黿,讓原本就有些模糊的銘文更難以辨認。

終于,等銹跡和泥沙褪去,這神秘的銘文終于露出了真面目。

很快,另一個問題擋在了研究者們面前。雖然根據(jù)銘文的字體,專家們基本可以確定這個青銅黿鑄造年代早于商代初年,晚于西周,應當是晚商時代的作品。

青銅黿及其銘文

可是眾所周知的,晚商到西周,主要使用的文字還是甲骨文。和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簡體字不能說是一模一樣吧,至少也可以說是大相徑庭。

專家們雖然對此有不少研究,可直到如今,我們也還沒完全破譯甲骨文,更別說是更早的金文了。

因此,許多字句很難確定它的具體意思,只能根據(jù)已有的研究成果慢慢推斷出來。

這一推斷,就有了爭議。研究者們對這篇銘文的第二行到底是八個字還是九個字爭論不休,有人說,上面寫的是一個“一”字,也有人說,這只是青銅器上的劃痕。

最終,學者李學勤一錘定音。

這青銅黿上銘文所寫的是:

“丙申,王于洹,隻(獲)。

王射,射三,亡法(廢)矢。

王令(命)(寢)馗兄(貺)于乍(作)冊般,曰‘奏于庸’。

乍(作)毋寶?!?/p>

意思是說,丙申年間,王在一個叫做“洹”的地方有所收獲,先射了一支箭,又射了三支箭,沒有一支脫靶。

青銅黿及其銘文

于是,王命令一個叫做般的作冊宣讀自己的命令:把這只黿做成青銅器,以此紀念這件事。

所謂的作冊,就是掌管著作簡冊,奉行國王誥命的人。王對臣子下命令時,也由作冊宣讀。最開始,作冊負責在祭祀時把王的禱告向上天宣讀,后來則主要向諸侯、卿大夫宣讀國王命令。

最開始,大家都沒辦法確定商王是不是真的為捕獲一只黿而大張旗鼓鑄造了這樣一個青銅器。畢竟,黿雖然確實是一個重達一百多公斤的不可多得的獵物,卻也只是個獵物。

以往的青銅器不是禮器就是兵器,哪怕是炊具、飲酒器也有相當?shù)南笳饕饬x和實用性,可捕獲了一只大獵物,真的值得這樣慶祝嗎?

確定這件事,還是因為專家們研究了這只青銅黿的鑄造工藝,用X光把它從里到外都摸透了。

經(jīng)過仔細的調(diào)查,專家們發(fā)現(xiàn)這只青銅黿是用范鑄法制造的,也就是說,在鑄造它之前,工匠們專門為它雕刻了一個模型。

那么,模型又是根據(jù)什么來制造的呢?

(青銅黿)

仔細觀察后,專家們發(fā)現(xiàn),青銅黿背上四支箭,在黿體內(nèi)部都有對應的痕跡,也就是說,鑄造模型時,很可能確實存在一只背上插著箭的黿。

而且,在對鑄造青銅黿的材料進行分析后,他們發(fā)現(xiàn)這只青銅黿的基本材質(zhì)高錫低鉛,和同時代的禮器不同,卻符合用于紀念的陳設(shè)物的材料要求,因此,基本可以確定銘文所說確有其事。

總而言之,這是一只因商王狩獵大黿成功,為紀念而制造的俏生器。

所謂的俏生器,簡而言之就是模仿動物而鑄造的器具。而老伯釣上來的這只青銅黿,則伸著腦袋,四肢也做出爬行的樣子,除了小了些,怕是和當年那只被射中的黿一模一樣。

年代久遠,鑄造精致,銘文完備,加上制作工藝能反映歷史信息,它就這樣成了我國的國寶。

青銅俏文物

而它所反映的,當然不僅僅是商王射中一只黿這樣的小事,而是商代重大禮儀之一,君子六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射禮。

(三)久遠的射禮

《禮記·射藝》中就曾經(jīng)記載到:“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顧名思義,射就是射箭,而燕指的則并非燕子,而是燕飲,也就是喝酒。除了諸侯以外,卿、士大夫舉行射禮之前,也要行飲酒之禮。

但是,射禮和燕禮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呢?因為缺乏相關(guān)的資料,一直沒有人能做出確切的回答。

射禮復原圖

唐代孔穎達就曾經(jīng)對這個問題展開過研究。但是,因為當時既沒有相關(guān)的文物,也缺少能佐證文物的史料,孔穎達調(diào)查了許久也只能確定,夏朝時,射禮還沒有出現(xiàn),而周朝時,相關(guān)的禮儀已經(jīng)很完備了,也就是所謂的“夏殷無文,周則具矣”。

但是,在這漫長的數(shù)百年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孔穎達也答不出來。

確定商朝已經(jīng)有了射禮,靠的還是考古發(fā)掘。

殷墟現(xiàn)世后,相關(guān)的銘文、甲骨文也記載了許多和射禮有關(guān)的事情。

古畫中的射禮

僅僅關(guān)于商王本人舉行射禮的,就有:

丁丑,貞,王其射,獲,御。

己卯卜,貞,翌甲申用射以羌自上甲。八月。

□寅卜,王其射睫白,湄日亡。(□表字缺失或不明)

等諸多記載。而關(guān)于卿、大夫的射禮記載則更多。也正是這些記載讓專家們得以確定,至遲在商代,射禮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

不過,這時候的射禮還和祭祀有著極為緊密的關(guān)系,商王射禮完畢后,往往會去祭祀祖先。

正如《儀禮·大射儀》鄭注中所說的,諸侯們并不是因為射禮而去祭祀,相反,是為了選拔品德和技能都完備的人才去祭祀祖先和神明,舉行射禮。

北京孔廟鄉(xiāng)射禮展演

同時,在射禮上,商王還會準備用于祭祀的犧牲(即供品),因此,射牲也是射禮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商代的射禮還出現(xiàn)了包括有“射侯”、“射帝”、“弓矢競射”與“王射”等諸多形式,已經(jīng)相當完備。

據(jù)記載,商代貴族們經(jīng)常在水澤原野聯(lián)系射箭,為射禮做準備。而行射禮前,又往往要舉行燕禮,可見商人愛射愛酒,歷史聞名。

(射禮壁畫)

在丙申年,商王射中一只黿,自然算是祭祀前行射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為這只黿鑄造一只青銅器,也是十分合理的。

而就是這只被老伯釣起來的青銅黿進一步提供了商王舉行射禮的線索。

商終周繼,周朝的射禮沿襲商代而有了創(chuàng)新。

總是以文人形象出現(xiàn)的孔夫子其實也是射箭的一把好手,曾經(jīng)和自己的弟子們在眾目睽睽下舉行射禮,以此擴大影響。

除了孔夫子以外,周天子也常常舉行射禮,在射禮之前,也舉行了飲酒的燕禮,在《周禮》中就有記載。

古畫中的射禮

此外,《詩經(jīng)·小雅·賓之初筵》也記錄了君子們舉行燕禮和射禮的事情。

周代之后,射禮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演進,慢慢融入了君子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了當時讀書人必備的技能之一,后來,射禮還衍生出一種叫做投壺的游戲,即把竹子做的籌投入壺中,以此為樂。

古畫中的投壺游戲

歷史的長河從不停息,無論是誰都不能回到過去,親眼看看當時的人們到底如何生活,因此,被文字記錄下來的歷史和被文物保存下來的歷史就成了我們認知過去的橋梁,讓過去不被遺忘,讓未來有跡可循。

參考資料

  1. 蘇榮譽. 晚商作冊般青銅黿的工藝及相關(guān)問題[J]. 江漢考古,2022(01):106-112.
  2. 袁俊杰. 作冊般銅黿銘文新釋補論[J]. 中原文物,2011(01):43-52.
  3. 袁俊杰. 再論柞伯簋與大射禮[J]. 華夏考古,2011(02):134-147.
  4. 李志剛. 論商周時期的射燕之禮[J]. 泰山學院學報,2019,41(02):69-78.
]]>
王振波:穿越時空——西周青銅器銘文賞析 http://www.51zclw.cn/archives/3164 Tue, 06 Sep 2022 17:25:43 +0000 http://www.51zclw.cn/?p=3164 近日,得觀陜西寶雞周原地區(qū)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商卣、折觥(蓋)、史墻盤、豊卣(蓋)、 (疒+興)盨甲、(疒+興)簋乙(器)、十三年(疒+興)壺乙(蓋)、三年(疒+興)壺甲、師同鼎、豊邢叔簋、(害+夫)簋等11幀銘文拓片。

陜西寶雞周原地區(qū)是周人最早活動的地方,是周的發(fā)祥地。當?shù)仄襁€遺存有許多周早期至西周晚期的歷史痕跡。周原博物館是在周原遺址大規(guī)模考古發(fā)掘的基礎(chǔ)上,于1987年建立的遺址性博物館。周原一詞,最早見于《詩經(jīng)·大雅·綿》中“周原肚腸,繭茶如怡”之詩句。周原于岐山之陽,即今關(guān)中平原的西部。具體所指有廣、狹之別,據(jù)史念海先生考證,廣義的周原“包括鳳翔、岐山、扶風、武功縣的大部分,兼有寶雞眉縣、乾縣永壽四縣的小部分,東西長七十余公里,南北寬二十余公里,順著渭河成西北東南走向”② 。這些遺址的發(fā)掘?qū)τ谔剿?span id="zhdved9"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5189309" qid="6579514355379868936" mention-index="0">周文化的起源,全面了解西周的歷史、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上述11幀拓片的青銅原器除師同鼎1981年12月出土于扶風縣黃堆鄉(xiāng)下務茲村、(害+夫)簋1978年5月出土于扶風縣法門鎮(zhèn)齊村外,其余9件均于1976年12月出土于扶風縣法門鎮(zhèn)白莊村。11件青銅器除豊邢叔簋(1984年11月5日被盜)、(害+夫)簋藏于陜西寶雞扶風縣博物館外,其余9件均收藏于陜西寶雞周原博物館。

青銅器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期,以商周時代的器物最為精美,西周是青銅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西周時期青銅器不僅造型奇特、紋飾精美,而且在青銅器皿的腹部、底部或蓋部等位置鑄刻有記事性的銘文。銘文的內(nèi)容、形式、數(shù)量,甚至書體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前代所不能達到的。西周青銅器銘文雖說是鑄刻在青銅器皿之上的,但其在書法上表現(xiàn)出來的渾厚、蒼茫、自然的金石氣味,成為后世學習書法的重要取法對象。

西周金文按照歷史的演變順序及其不同時期所呈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特點可以劃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包括武、成、康、昭四個王世;中期包括穆、恭、懿、孝四個王世;晚期包括夷、厲、共和、宣、幽五個王世③。上述11件青銅器均出自西周,且分布在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F(xiàn)從書法藝術(shù)的角度,根據(jù)早、中、晚三個時期金文書法所呈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特征對這11幀銘文拓片進行簡要分析。

一、西周早期金文的殷商情結(jié)

西周早期金文書法是沿襲商代金文的風格,逐漸努力擺脫商晚期銘文風格的影響向自身秩序化目標過渡的時期。從銘文內(nèi)容來看,仍有一定數(shù)量的氏族徽號銘文和廟號銘文。銘文樸茂凝重,瑰麗沉雄,起止用筆多藏頭護尾,點畫逆勁挺峻,間用自然肥壯筆畫,并且以點、團裝飾其形,形如刀或蝌蚪,氣派闊大。從點畫結(jié)構(gòu)到筆畫形態(tài),從章法布局到藝術(shù)韻致,都不存在過多的人工修飾痕跡,自然得體風格雄強凝重。銘文結(jié)構(gòu)無規(guī)律,字形大小、長寬、方圓不等,字無定形,一字多寫,合文、反書、倒書是普遍現(xiàn)象。西周早期,是商周書法藝術(shù)的交匯、融合和發(fā)展階段,此時的金文有商人書法的延續(xù),有摹擬商人的作品,原始象形符號的簡化與書體的規(guī)范在同時進行,此時的金文還表現(xiàn)出或多或少的“殷商情結(jié)”。

商卣,西周早期的青銅器,是盛酒的一種器皿。整體呈橢圓體,腹部外鼓,蓋鈕作花苞,飾蟬紋,提梁兩端飾圓雕龍頭,巨角圓目,造型簡潔。器、蓋同銘,銘文內(nèi)容與商尊相同,唯行款稍異,鑄五行三十字。其銘文大意是說庚姬(疑是商的妻子)受到了帝司賞賜的諸般物品,商為此作器,用來祭祀謚號為“日丁“的父親。商卣文字大小不一、造型奇特,帶有濃重的象形意味。銘文最后一字屢見于商末周初彝銘,應為作器人商的氏族徽號。

折觥,西周康王時期的一種容酒或飲酒器具。觥體呈長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為蓋與器身兩部分。蓋部銘文鑄在蓋內(nèi),器身上的銘文鑄在內(nèi)底部。器、蓋同銘,惟有行款稍異,共計六行四十字。這是一篇記事銘文,銘文大意為:王下令貺折,折受到封賞很感謝,折作觥器,還說這是王用于祭祀的器物。此銘表面上以沿襲模仿商人風格為主,而圓轉(zhuǎn)處的款曲柔弱,卻為商代金文所為。文字筆畫肥美,多有尖狀肥筆,如“王”、“父”、“土”、“十”等字,其形如刀或蝌蚪,具有強烈的游動意味,婉轉(zhuǎn)多變,憨態(tài)可掬,和殷商甲骨的方筆形成明顯的對比。

二、西周中期金文的廟堂氣象

叢文俊先生在描述西周金文書法時提出“篆引”④這個專用名詞,所謂“篆引”即用來衡量古文字象形符號系統(tǒng)之內(nèi)各種書體的式樣特征、風格美感、彼此間關(guān)聯(lián)及發(fā)展變化等。認為“篆引”大約經(jīng)歷了“出現(xiàn)”、“推衍”“成熟”三個階段。西周早期,是“篆引”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展階段,作品的數(shù)量也在逐步增加,但不具備明顯的優(yōu)勢。西周中期以后,“篆引”迅速地成為主流風尚,精品不斷出現(xiàn),標志著大篆開始走向成熟。西周中期的金文逐漸脫離了商代和周早期的風貌,用筆上的肥美逐漸變?yōu)橐跃€為主的中鋒,象形和裝飾意味也漸漸消失。方圓筆兼用,字形漸方,端莊勻稱,章法謹嚴,通篇美觀。至此,西周金文書法的風貌基本形成。

史墻盤,是西周恭王時期的盛水器,宴饗行沃盥之禮所用。該器形體制造精良。內(nèi)底有銘文十八行二百八十四字,其中重文五個,合文三個。銘文前半記述西周時期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主要事跡,后半記敘作器者史墻一家列祖的重要功績。文章基本使用四言句式,措辭工麗。銘文字體大體為長方形,字形整齊劃一,潔凈明麗,行氣凝練,是恭王時代銘文書法的佼佼者。由于銘文光鮮如新,對考察金文書法極為有利。從書法的角度看,墻盤銘文書跡儒雅敦穩(wěn),除末行如鞭炮之密結(jié)之外,余皆阡陌清通,縱橫有矩,字形趨方,筆路明朗,它是真實而精美的篆引筆法,在西周作品中是比較罕見的。該器與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合稱“三盤”。

豊卣,周穆王時期的一種盛酒器。橢圓形,隆蓋,鼓腹下斂,圈足。蓋的左右有直立的犄角,蓋頂有圓形捉手,提梁上飾蟬紋,兩端羊首。蓋、器同銘,唯行款稍異,各鑄銘文三十一字,其中重文有二。進入穆王之世,金文的線條式樣及筆法漸趨規(guī)范成熟,作品個性也漸被納入規(guī)范之中。代表商周金文過渡狀態(tài)的作品急劇減少。該銘文中少數(shù)還保留著肥筆,但都變?yōu)閳A鈍,早期的棱角鋒芒已不復可見,其余字形均用勻一的線條書寫,很少出鋒。

(疒+興)盨甲,西周懿王時期盛食物的青銅器。內(nèi)底鑄有銘文六行六十二字,其中重文有二。

(疒+興)簋乙,西周孝王時期盛放煮熟食物的重要禮器。器蓋同銘,鑄有銘文六行四十四字,其中重文二。大意為:說我顯赫的祖、父繼世咸有威儀,以先王為君而臣事之,我不敢不從早到晚勤奮做事;王鼓勵我,并賜給我佩;我為祖、父鑄造了這件簋,用來祭祀他們的在天之靈,希望予以多福,萬年永寶用。

十三年(疒+興)壺乙,西周懿王十三年鑄器。長頸,扁腹,龍首銜環(huán),頸飾鳳鳥紋,蓋緣和腹部飾鱗紋,蓋頂飾長冠鳳鳥,圈足飾波曲紋。蓋榫和頸外壁同銘文五十六字,大意為:十三年九月戊寅日, 父陪同在成周的師徒淲宮入見周王,接受命服的冊賜。

三年(疒+興)壺甲,西周孝王時期的鑄器。該器形體龐大,造型莊重,紋飾古樸,是西周中期青銅壺器的典型作品。整器束頸垂腹,下承圈足,大圓頂蓋,獸耳對稱,雙環(huán)貫耳。除蓋頂飾團鳥紋,其腹、腰、頸用兩條素帶相隔,環(huán)飾曲波紋,寬疏有序,線條流暢。器蓋、底圈足飾竊曲紋,形成對應。蓋榫外側(cè)有銘文六十字,大意為:周王三年九日丁巳丑日,周王在鄭地舉行饗禮,王命虢召(疒+興),賞賜(疒+興)羔俎。(疒+興)為答謝天子之賜,作祖考祭器,以紀榮寵的經(jīng)過。

(疒+興)盨甲、(疒+興)簋乙(器)、十三年(疒+興)壺乙(蓋)、三年(疒+興)壺甲為西周懿王、孝王時期青銅器,這兩個時期的金文書法特征非常接近,大篆開始步入巔峰狀態(tài),精美與趨同是普遍的傾向,然而求善劃一并不意味著會得到對應的結(jié)果,新的風格變化也隨之產(chǎn)生。(疒+興)盨甲體勢平正,用筆不激不厲、靜謐閑適;(疒+興)簋乙(器)結(jié)體排疊精嚴緊密,線條力度強勁;十三年(疒+興)壺乙(蓋)、三年(疒+興)壺甲用筆方圓兼施,字形端莊勻稱,章法整飭有序,通篇美觀。西周中期的金文點畫兩端和中段日益勻整,字體結(jié)構(gòu)趨于方整,章法也日益鮮明,字距行距清晰,表現(xiàn)了周人禮法秩序的完善和確立。

三、西周晚期金文的式微荒率

西周晚期的銘文多長篇巨制,內(nèi)容多冊命套語,有不少關(guān)于戰(zhàn)爭、土地訴訟等方面的內(nèi)容。器銘多為韻文,文辭華麗,盛行“萬年無疆”之類辭句。此時金文日趨成熟,字形結(jié)構(gòu)更加穩(wěn)定。金文中的肥筆完全消失,點畫線條的形式美變得純粹而突出,字的造型更顯得無拘無束。其字形結(jié)構(gòu)一反常見長方形縱勢,而呈扁方形的橫勢,點畫不講平整,錯落搖曳;結(jié)字重心下移,章法瀟灑自然,總體給人活潑跳躍的藝術(shù)感,生氣勃勃,是匠心與自然的巧妙溝通和融合。任何事物的出現(xiàn)都是經(jīng)過發(fā)生、發(fā)展、衰退這樣一個自然規(guī)律,金文亦是如此,但是在經(jīng)歷過中后期的發(fā)展高峰之后,至西周晚期開始進入了他的式微荒率期。

師同鼎,西周晚期烹煮肉食、祭祀和宴饗的食器。立耳,平口,深腹,圜底,蹄足??谘叵嘛椧恢苤丨h(huán)紋和凸弦紋,耳外側(cè)兩道凹弦紋。腹下三足有明顯的分模線,當中鑄陽紋雙三角形。內(nèi)壁鑄有銘文七行五十四字。銘文所記述的是一次對戎人的戰(zhàn)爭,在這次戰(zhàn)爭中殺敗了敵軍,捉到了一些俘虜并獲得了很多的戰(zhàn)利品。師同鼎在書法上表現(xiàn)出隨機性的節(jié)奏感,大小錯落有致,縱有行而橫無列。線條的直曲,筆畫的繁簡,字型的大小,疏密等具有明顯的對比意味,但又有渾然天成之韻趣。

豊邢叔簋,西周晚期鑄器。鼓腹弇口,圈足下有三附足,雙耳作卷鼻獸首形??谙嘛椄`曲紋。腹飾瓦紋。腹底鑄有銘文三行十八字,其中重文兩個。原藏于陜西扶風縣博物館,1984年11月5日被盜。該銘文雖然只有18個字,但其用筆整齊劃一,線條蒼勁古樸、結(jié)字嚴謹整飭,彰顯出濃郁的金石氣息。

(害+夫)簋,又稱厲王簋、夫簋、胡簋,周厲王十二年作器,是目前所知的極少數(shù)明確的周代王器之一。出土時已被推殘碎,經(jīng)修復后重約60千克。侈口寬體,鼓腹,圈足,下附方座。大龍耳高聳,有龍垂珥。頸和圈足飾獸體紋,腹和禁壁飾直條紋,方座四角飾獸面紋,形體龐大,渾厚典雅,被譽為“簋王”。內(nèi)底銘文十二行一百二十四字,是周歷王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詞。大意為:我晝夜盡心經(jīng)營先王事業(yè),以配皇天,我任用義士獻民,祀先王宗室。作此將彝寶簋,安惠干先宗列祖,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賜降多福、長壽和智慧。(害+夫)簋外形粗獷、偉岸,器物的整體風貌與銘文的精神氣象頗為統(tǒng)一,豪放雄壯,雍容大度,內(nèi)中充滿磅礴之氣。

面對著這些拓片,我仿佛穿越過三千年的時空隧道,置身于周原大地,一件件青銅古器巍然地屹立于眼前。它們飽含著意志、威嚴和力量,呈現(xiàn)無比深遠沉重的歷史積淀,成就一種象征性的崇高美,其所彰顯的精神狀態(tài)讓欣賞者不由得不為之折服;燦爛多姿的青銅銘文,訴說著、記載著先人們對歷史的創(chuàng)造和書寫;……我似乎感受到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盡情開創(chuàng)周代“禮樂文明”的。

① 作者簡介:王振波,1977生人,男,北京青年政治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書法學、篆刻學。

② 史念海:《周原的變遷》,《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76年第3期。

③ 叢文?。骸吨袊鴷ㄊ废惹亍で卮肪?,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P193-203。

④ 叢文?。骸吨袊鴷ㄊ废惹亍で卮肪?,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P183。

參考文獻:

[1]叢文?。褐袊鴷ㄊ废惹亍で卮鶾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175-271

[2]王 鏞:中國書法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19

[3]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M].北京:中華書局,2008.41-42

[4]霍彥儒、辛怡華.商周金文編—寶雞出土青銅器銘文集成[M]·西安:

[5]谷 谿:中國書法藝術(shù)·先秦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注:青銅器銘文釋文及青銅器圖片均參考《商周金文編— 寶雞出土青銅器銘文集成》西安;陜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09.17-244

霍彥儒、辛怡華主編。

西周青銅器銘文拓片原為俞偉超先生舊藏,現(xiàn)為王琳先生藏。

]]>
李學勤:郭沫若同志對青銅器研究的貢獻 http://www.51zclw.cn/archives/2003 Tue, 06 Sep 2022 05:00:43 +0000 http://www.51zclw.cn/?p=2003

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有悠久的歷史。漢代已有學者考釋青銅器銘文,到北宋出現(xiàn)了著錄研究青銅器的專書。但直到清末民初為止,青銅器及其銘文的研究不過是傳統(tǒng)金石學的一部分,與現(xiàn)代考古學的青銅器研究有本質(zhì)的不同。談到科學的青銅器研究,我們不能不深切懷念這一學科的奠基者之一郭沫若同志。郭沫若同志在青銅器研究方面繼往開來,作出了豐富的貢獻,給我們指出了繼續(xù)前進的道路?,F(xiàn)在,郭老離開我們已兩周年了,謹以此不成熟的小文作為紀念。

郭沫若同志著手中國青銅器的研究,是在二十年代之末開始的。當時正是大革命失敗以后,國內(nèi)外反動勢力在文化戰(zhàn)線上猖狂進攻。郭沫若同志堅決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懷抱著“挑戰(zhàn)的意識”,向標榜“整理國故”的“‘國粹’先生們”斗爭,向在社會史論戰(zhàn)中歪曲馬克思主義的各種傾向斗爭。為了探索中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郭老接觸到被一些人炫耀為“絕學”的卜辭金文。1928年8月,他開始寫作《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年12月,寫了這部名著中的一篇《周代彝銘中的社會史觀》,這是郭沫若同志研究青銅器銘文的第一篇系統(tǒng)著作。《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于1930年3月初版,以其觀點的鮮明、論證的犀利,震動了當時的學術(shù)界。

隨后幾年里,郭沫若同志連續(xù)發(fā)表了一系列關(guān)于青銅器的重要著作:

1932年 《兩周金文辭大系》(初版)

《金文叢考》

《金文馀釋之馀》

1933年 《古代銘刻匯考》

1934年 《古代銘刻匯考續(xù)編》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及《考釋》

整個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郭老很多古代史的論著涉及金文的各種問題。讀過《青銅時代》、《十批判書》的同志,都會記得他怎樣把研究金文的收獲和文獻材料結(jié)合融會在一起,真正做到了“用科學的歷史觀戰(zhàn)研究和解釋歷史”。這一時期,郭老撰寫的青銅器研究文章,有很少為人所知的,如1942年在《說文月刊》三卷十期上刊登的《陜西新出土器銘考釋》,重點論述了周原出土的梁其諸器,在郭老的各種集子中都沒有收入。

建國以來,各地新發(fā)現(xiàn)的重要青銅器,大多經(jīng)過郭沫若同志的觀察研究,他不斷有新著發(fā)表。1961年出版的《文史論集》,收有專論青銅器的著作十一篇。一些較短的作品,如1951年7月《光明日報》刊登的《禹鼎跋》等篇,尚不在其列。1962—73年,郭老又發(fā)表了七、八篇研究青銅器的論文。無論從著述的豐富,還是從研究的深度廣度來說,郭老對青銅器研究的貢獻都是罕與倫比的,足為后學的楷模。

郭老的青銅器研究著作,對前人的優(yōu)良成果予以充分的吸取,對并世學者的成就也總是作適如其分的肯定。實際上我們必須看到,郭老的研究與舊的金石學截然不同,稱之為前無古人,決非過譽。不看到這一點,就不能正確估價郭老在這一方面的貢獻。

所謂截然不同,首先是研究的出發(fā)點不同,研究的立場、觀點、方法根本不同。早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自序中,郭老就旗幟鮮明地提出要“清算中國的古代社會”。他明確地宣布:“本書的性質(zhì)可以說就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續(xù)篇。研究的方法便是以他為向?qū)?,而于他所知道了的美洲?span id="l40yma1"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165443">印第安人、歐洲的古代希臘羅馬之外,提供出來了他未曾提及一字的中國的古代?!币簿褪钦f,要以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歷史實際相結(jié)合。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為指導,這是郭老之所以遠過前人的最主要的一點。

重視理論,決不等于輕視材料。郭老對歷史研究中理論與史料的關(guān)系作了非常全面的論述,他說:

“研究歷史,和研究任何學問一樣,是不允許輕率從事的。掌握正確的科學的歷史觀點非常必要,這是先決問題。但有了正確的歷史觀點,假使沒有豐富的正確的材料,材料的時代性不明確,那也得不出正確的結(jié)論?!保ā吨袊糯鐣芯俊?954年新版引言)

郭老的金文研究正是要為中國古代社會和歷史的探討提供豐富而正確的材料。因此,他的研究能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一洗過去金石學煩瑣支蔓、玩物喪志的弊病,把湮沒數(shù)千載的古史真相揭示出來。

從金文看古代社會,郭老的著作有開創(chuàng)之功,收獲獨大。他曾指出:“在古代研究上與卜辭有同等價值或甚至超過它的,是殷周青銅器的銘文?!睂鹞牡氖妨蟽r值作出很高的評價。郭老研究金文,特別重視與古代社會階級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的資料。他關(guān)于古史分期的見解,前后雖有一些改變,但西周是典型的奴隸制社會則是一貫的看法。他認為西周屬于奴隸制社會,一個主要的根據(jù)在于金文。他的論證很多,最膾炙人口的是關(guān)于令簋和大盂鼎“人鬲”的分析:

“鬲與人鬲就是古書上的民儀與黎民,黎、儀、鬲(?)是同音字。鬲是后來的鼎鍋,推想用鬲字來稱呼這種‘自馭至于庶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取其黑色。在日下勞作的人被太陽曬黑了,也就如鼎鍋被火煙? 黑了的一樣。”(《奴隸制時代》)

他又對比解放前涼山彝族奴隸制的材料,對“人鬲”的階級性質(zhì)作了仔細的討論。這種把歷史學、古文字學、民族學熔為一爐的研究方法,確實值得大家學習。

從金文看古代思想,更是郭老著作的獨到之處。郭老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是全面的,既探討其經(jīng)濟基礎(chǔ),又考察其上層建筑及意識形態(tài)。他對諸子百家的深入研究,鞭辟入里,早為人所熟知。郭老對殷周思想的研究,也以金文為主要材料,在他早年的《金文叢考》中有一篇《周彝中之傳統(tǒng)思想考》,根據(jù)青銅器銘文,對兩周時期的宗教思想、政治思想、道德思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剖析。例如對于“德”的觀念,他認為卜辭里沒有“德”而只有“? ”字,“德字始見于周文”,分析文字的結(jié)構(gòu),“古人造文實以省心為德”。這篇論著的結(jié)論是:

“……宗教、政治、道德之三者實三位一體。作器者為王侯與其臣工,故此實為統(tǒng)治思想之傳統(tǒng)。此種思想之發(fā)生,即基因于階級之分化,有階級存在之一日,統(tǒng)治者對于此種理論即須加以維系,故亙周代八百年間,上自宗周,下而列國,而自然形成一系統(tǒng)。周末之儒家思想,又此系統(tǒng)之系統(tǒng)化耳。”

由具體的銘文歸納出周代統(tǒng)治階級的傳統(tǒng)思想,再由此得出儒家思想的淵源,這是何等深刻的洞知灼見。他在1935年寫成的《先秦天道觀之進展》(有單行本,后收入《青銅時代》),對此更有系統(tǒng)的闡發(fā)。應該指出,這一類的研究,后繼者很少,是我們今后應當繼續(xù)努力的。

郭老另一重要探索是把金文研究與文獻辨?zhèn)蚊芮薪Y(jié)合起來,以確切可信的金文材料作為衡量古文獻的尺度。他在《金文叢考》的重印弁言中說:

“……而舊有文獻的真?zhèn)闻c時代性,在此也找到了一個可靠的尺度。例如天地乾坤之對立,仁義道德之并舉,八卦五行之建說,九州五服之劃分,在西周金文辭中均了無痕跡。由此可為托古改制說找到確鑿的根據(jù),也可為封建思想的體系找到初期的胚胎?!?/p>

《金文叢考》中的《金文所無考》、《湯盤、孔鼎之揚搉》、《謚法之起源》等篇,都是這方面極有啟發(fā)的著作。

郭沫若同志對青銅器研究的又一重大貢獻,是奠定了青銅器分期研究的基礎(chǔ)。

分期是考古學的基礎(chǔ)工作。對于一切古代文物,都必須進行分期,作斷代的研究。這個重要性,郭老曾以周代青銅器為例,作了闿切的闡發(fā):

“…周代年限太長,前后綿亙八百年,在這兒僅僅以‘周器’統(tǒng)括之,實在是一個莫大的渾沌。因而周器的斷代研究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時代性沒有分劃清白,銅器本身的進展無從探索,更進一步的作為史料的利用尤其是不可能。就這樣,器物愈多便愈感覺著渾沌,而除作為古玩之外,無益于歷史科學的研討,也愈感覺著可惜。”(《青銅時代·青銅器時代》)

郭老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就是鑿破這一渾沌的名作。這部著作網(wǎng)羅“宗周器銘”二百五十,有圖形可征的一百二十八器;“列國器銘”二百六十一,有圖形可征的,除見于銘錄者外,凡一百一十八器。從此周代青銅器的分期分域有所條貫,這是對青銅器研究的一個巨大推動。直到今天為止,《大系》仍然是青銅器研究者不可缺少的參考書。

在《大系》中,郭老對數(shù)百件重要器物逐次作深入詳盡的推敲分析,確定其時代國別,再綜括出各時代地區(qū)的特征,其方法是科學的,因此書中對器物時代國屬的推斷,常能切中肯窾。

《大系》不僅研討青銅器的銘文,更兼及器物的形制、紋飾,作多方面的綜合考察。這種方法加強了研究的科學性。郭老對著名的青銅器毛公鼎的研究,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綜合考察的方法。他在《金文叢考》所收《毛公鼎之年代》一文中,從各個方面深入研究了這件器物,與有明確時代的文獻和形制花紋相似的其他青銅器詳細對比,得出了毛公鼎時屬宣王之世的結(jié)論。其縝密的方法、謹嚴的邏輯,實足為后學所取法。

郭老在《毛公鼎之年代》篇中,特別強調(diào)研究青銅器形制紋飾的必要性,指出:“一時代之器物必有相同之花紋形式,乃泛適于古今中外之鐵則?!彼蕴沾蔀槔f明宋元明清的瓷器可依形制花紋加以鑒別,“殷周彝器,理亦猶是”。由這樣的觀點出發(fā),郭老對沒有銘文的青銅器也給以重視,作了不少有很大意義的研究。

一個例子,是對河南新鄭李家樓大墓春秋青銅器的研究。郭老根據(jù)關(guān)百益編著的《新鄭古器圖錄》,對該墓所出一對蓮鶴方壺作了藝術(shù)史的考察。他說:

“此器雖無銘文,然其花紋圖案即已顯示其時代性?!藟厝砭鶟庵仄嬖幹畟鹘y(tǒng)花紋,予人以無名之壓迫,幾可窒息。乃于壺蓋之周駢列蓮瓣二層,以植物為圖案,器在秦、漢以前者,已為余所僅見之一例。而于蓮瓣之中央復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鶴,翔其雙翅,單其一足,微隙其喙作欲嗚之狀,余謂此乃時代精神之一象征也。”(《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新鄭古器之一二考核》)

郭老認為蓮鶴的構(gòu)思是當時由殷周半神話時代脫出時精神文化的表現(xiàn)。如所周知,郭老很重視藝術(shù)史,翻譯過米海里司的《美術(shù)考古一世紀》。我們應當遵循郭老開創(chuàng)的途徑,以青銅器作為藝術(shù)史的重要內(nèi)容來研究。

另一個例子,是郭老對戈、戟演化的探索。他在1930年7月作《說戟》一文,發(fā)展和糾正了清代學者程瑤田《考工創(chuàng)物小記》關(guān)于戈、戟形制的學說,指出最早的戈沒有胡,繼進而有胡,更進則于柲端加剌而成為戟。他預料在田野發(fā)掘中將會發(fā)現(xiàn)這種戟的遺跡:“例如發(fā)掘一古墓,或其它,有矛頭與戈頭或ǘ形之物(ǘ之有無,無關(guān)緊要),其所在之位置,矛頭與戈頭接近而成垂直,或與ǘ形之物相連之直線與戈體之橫軸正交者,則古戟之殘骸也?!?936年在汲縣山彪鎮(zhèn),1937年在輝縣琉璃閣的發(fā)掘,果然證實了郭沫若同志的見解。近年,在藁城臺西發(fā)現(xiàn)了商代的這種聯(lián)裝戟,說明最早的戟正是戈、矛相結(jié)合而不是渾鑄為一體的。這個例子說明,考古學和其他科學一樣,有其預見性。

在《兩周金文辭大系》里,郭老撰寫《彝器形象學試探》一篇,作為圖編的序說。篇中把中國青銅器的發(fā)展分為四大期:

“第一 濫觴期 大率當于殷商前期;

第二 勃古期 殷商后期及周初成康昭穆之世;

第三 開放期 恭懿以后至春秋中葉;

第四 新式期 春秋中葉至戰(zhàn)國末年?!?/p>

這個青銅器分期的大綱,迄今仍是不刊之論。郭老還有一篇《周代彝銘進化觀》,將金文的演變也分為四個階段,可視為《彝器形象學試探》的姊妹篇,收入《古代銘刻叢考》和《青銅時代》。

青銅器研究是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的分支,總的說來又是歷史學的一部分。青銅器研究的成果,歸根結(jié)蒂必須提高到歷史研究的高度上來,必須達到豐富對古代歷史文化認識的目的。郭沫若同志四十余年的研究道路,為我們作出了最好的榜樣。脫離理論的指導,沈湎于煩瑣考證,就會有沈溺的危險,郭老多次提醒人們不要犯這樣的錯誤:“舊東西也是有麻醉性的,愈深入便愈易沈淪?!边@是郭老1952年在《金文叢考》重印時提出的警告。讓我們時刻牢記,不要忘懷他的這一教戒吧。獲取入群方式。

原載《考古與文化》198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