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使得許多貴族、軍人和知識分子等倉皇逃離,其中不少人不遠萬里來到上海;20世紀30年代起,又有一批蘇聯(lián)僑民陸續(xù)投奔上海。俄僑人數(shù)之多,在上海僅次于日本僑民。
俄僑,以白俄為主體,大多數(shù)人不懂英語,不通漢語,他們在陌生的上海,開始了艱新的艱難人生。
白俄姑娘在霞飛路
白俄難民在霞飛路
20世紀20年代起,霞飛路(今淮海中路)已經(jīng)以其幽美、繁華和異國情調(diào)名聞中外,這其中俄國僑民功不可沒。
霞飛路從從呂班路(今重慶南路)到善鐘路(今常熟路)這一段,俄文店招四處可見,許多店里傳出渾厚粗獷的吉卜賽樂曲,飄出伏特卡酒香。人們稱霞飛路是上海的“東方圣彼德堡”和“東方涅瓦大街”,中國人稱其為“羅宋大馬路”。
我們穿越時空去逛逛霞飛路。
俄式菜館、咖啡館、面包房、酒吧,美容廳、珠寶店、服裝店、飾品店、鮮花店、鐘表店、漁獵用品店、西洋古玩店和樂器專營店等等,鱗次櫛比,幾乎全部由俄僑創(chuàng)辦,四處彌漫著斯拉夫民族情調(diào)。
光明照相館是霞飛路上的最大照相館,店主是白俄喬瑟夫(JOSEPH)。1949年前喬瑟夫病死,妻子前往美國定居,照相館轉(zhuǎn)讓給歸國華僑黃瑞民,店名改為“瑞民”。
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館外景
特爾琴科兄弟咖啡館內(nèi)景
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館十分有名。咖啡館的墻上掛著原版油畫,唱機里播放著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的作品;咖啡館有很大的花園,安放著100多桌咖啡座,能夠容納400至500人同時消費;咖啡館還經(jīng)常舉行話劇演出、音樂會。1933年10月咖啡館易主,改名阿爾卡扎爾咖啡餐廳。
文藝復(fù)興咖啡館也是十分有名。著名作家、記者曹聚仁曾寫信回憶在文藝復(fù)興咖啡館的經(jīng)歷:“這是一家白俄開的咖啡館,他們所謂‘文藝復(fù)興’,乃是向往帝俄王朝的重來,有如今日‘忠貞衛(wèi)士’的夢想?!薄啊乃噺?fù)興’中的人才真夠多,隨便哪一個晚上,你只須隨便挑選幾個,就可將俄羅斯帝國的陸軍改組過了。這里有的是公爵親王,大將上校。同時,你要在這里組織一個莫斯科歌舞團,也是一件極便當?shù)氖虑椤?/p>
上圖:文藝復(fù)興咖啡館
下圖:曹聚仁
呶,信誼大藥房。這是俄僑在上海開設(shè)的最大西藥店之一,名列上海七大西藥房榜單。1916年,俄僑、藥物學(xué)博士約費以荷商名義注冊創(chuàng)辦,先后在霞飛路443號、746號和812號營業(yè)。1924年,在馬斯南路(今思南路)20號開設(shè)工廠,后來發(fā)展成為遠東最大的綜合性藥廠。
正章機器洗染商店。1923年由白俄契訶夫在霞飛路600號創(chuàng)辦。20世紀30年代,盤給華商吳錦章。吳氏在1936年從日本引進一套干洗設(shè)備,在國內(nèi)首創(chuàng)干洗整燙業(yè)務(wù)。吳錦章開設(shè)了多家分店,人稱“干洗大王”。
霞飛路850號,百靈洋行,又名巴拉諾夫斯基百貨公司,老板是白俄巴拉諾夫斯基。這是法租界最大的外僑百貨商店,店里各種紡織品、服飾和床上用品琳瑯滿目,顧客穿梭進出。
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霞飛路95%的外僑商店是俄僑創(chuàng)辦的。1928年6月4日的《南中國的新生活》刊物記載,1926~1928年俄僑在霞飛路新設(shè)15~20家百貨店、10家食品店、30家服裝店、5家大型糖果店、5家西藥店、5家鐘表首飾店、3家照相館、2家餐具店、5家理發(fā)店、5家出租汽車行、3~4家皮鞋店、5~6所報亭、4家糕點鋪、多家玩具店,還有花店、金魚店、一批小吃店和咖啡館,商店總數(shù)超100多家。
上海哈爾濱食品廠最初在淮海中路的門店
俄僑在霞飛路上開店紅紅火火,吸引了華商跟進。1936年,山東人楊冠林在霞飛路開設(shè)了一家面包鋪,取名“福利面包廠”。第二年,楊冠林把面包鋪改名為“哈爾濱食品廠”,他曾在哈爾濱和俄羅斯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制作俄式面包和蛋糕,對哈爾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哈爾濱食品廠制作的羅宋面包和生日蛋糕,受到了顧客的熱烈追捧。
白俄開設(shè)的音樂店
除了霞飛路以外,俄僑在上海其他地方也開辦了不少商店。
上海最早的俄僑食品店瑞豐公司,總店設(shè)于百老匯路33~41號,分店設(shè)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190號,老板是溫尼科夫和季米特里阿季斯。
1927年,亞爾培路(今陜西南路)234~236號有俄式面包房開張,所制面包、糖果、點心為正宗俄羅斯風(fēng)味,顧客稱它是上海最好的俄式面包房。
喬治照相館,是法租界規(guī)模最大、聲譽最好的照相館之一。1940年由喬治?奧賈吉安開設(shè)于環(huán)龍路(今南昌路),1947年遷往邁爾西愛路(今茂名南路)307號(后為131號)。1948年,盤給華人顧永明,該店是人民攝影公司的前身。
再早,1904年南京路上就出現(xiàn)一批俄僑商號。1907年(清朝光緒三十三年)謝列布尼科夫寄售商店、舍依寧食品店對外營業(yè);1908年(清朝光緒三十四年)盧戈沃伊海曼創(chuàng)辦2家商號;1914年開始,更多的俄僑商號開張,主要采購金屬、機器、化工產(chǎn)品和油漆等。
白俄商店勁吹俄國風(fēng),影響了上海城的氣溫變化。舉例,俄國飲食就融入了上海菜譜,羅宋湯成為最流行的一款俄餐,俄式的色拉和炸豬排,也在上海人的餐桌上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
魯迅曾經(jīng)在霞飛坊(Joffre Terrace,現(xiàn)在淮海中路927弄淮海坊)居住過,兒子周海嬰回憶那段生活時說:“早晨弄堂里彌漫著一股酸溜溜牛臊味,是從我家右側(cè)隔六家的70號,白俄住宅里流出來的。這家的外國主婦每天總要燒一大鍋湯,這倒是真正的‘羅宋湯’”。
淮海坊外貌
俄僑在上海開店是為了謀生,1936年申報刊登了《優(yōu)美的霞飛路之夜》一文,描寫了白俄新移民的心中悲苦:
“……許多白俄都曾有一個美好的過去,所以十分依戀舊日往事,在寂寞的午夜,他們往往懷著一腔幽怨,約上幾個同伴,走進日益熱鬧的俄國菜館或者酒吧間,去喝劣等的麥酒,直到酩酊大醉,才帶迭帶跑的走出去,也有些許白俄,喜歡獨自坐在陰暗的角落里,一聲不吭的喝著咖啡,追想沙俄時代的光榮歷史和眼前的淪落,他們高興時也會和侍女調(diào)笑,難過時便會痛哭一場,內(nèi)心的追懷,悲哀和痛恨,使他們常常演出一幕又一幕的浪漫悲劇……”
白俄開店的潮水終于消退,1937年上海淪陷,部分俄僑向美洲轉(zhuǎn)移;40年代后期,大部分俄僑商店或歇業(yè)或盤給華人,俄僑商店形成一道風(fēng)景線漸漸消失在上海人的視野中。
1949年白俄離開上海
作者柯兆銀簡介:
柯兆銀,副編審,現(xiàn)任某雜志副總編輯(叢名正 攝)
《上海故事周末茶座》公眾號,在今日頭條平臺同名同步發(fā)布,并被平臺認證為優(yōu)質(zhì)文化領(lǐng)域創(chuàng)造者。
工作簡介:
曾在《滬港經(jīng)濟》《浦江同舟》《浦東開發(fā)》《國際市場》等雜志和《聯(lián)合時報》《上海商報》等媒體和遠東出版社工作,擔任責任編輯、編輯部主任和副總編輯。
先后采訪海內(nèi)外眾多人物。
擔任主編的圖書(部分):
1.《上海灘野史》(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老上海叢書》主編
叢書分冊有《老上海名人故居》《老上海財富故事》《老上海僑民生活》《老上海摩登女性》《老上海迷人風(fēng)情》(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主要作品:
1.長篇小說《高考的故事》(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6月第1版)
2.《嬴在起跑線上》叢書3種:
《學(xué)生成才的42條建議》(少兒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0位杰出中學(xué)生成才紀實》(少兒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學(xué)生成才地圖》》(少兒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大德必得其壽:書畫家李成勛豐年傳略》(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