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里陽秋這一成語出自《晉書·褚裒傳》。原為“皮里春秋”,因避晉簡文帝母鄭后(名阿春)諱而改為“皮里陽秋”。南朝(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下》也有記載:“桓茂倫云:‘褚季野皮里陽秋?!^其裁中也?!?/p>
褚裒(póu)是東晉時期有名的人物,年輕時就氣度非凡,有盛名,在中興時冠絕一時。他為人正派、耿直,辦事謹(jǐn)慎、小心,不愛說話,更不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勞,很受朝廷官員們的賞識。連當(dāng)時的名人謝安都常在眾人面前夸獎他。當(dāng)朝功名顯赫的朝廷尚書吏部郎桓彝,一見褚裒,觀察半響才緩緩地笑著說:“哈哈,果然是名不虛傳,我看褚裒是有皮里《春秋》,雖然他口頭上不表示什么,但心里卻是非分明、極有主見”。謝安也素來推重他,常常說:“褚裒雖然不說話,但是氣度弘遠,就像一年四季的氣象全都具備了。”
褚裒曾在郗鑒麾下任參軍一職,后來升遷為司徒從事中郎。為官清廉,生活很簡樸,雖然做了那么大的官,還是皇后的父親,但他仍然叫自己家的仆童買柴買菜,從不假公濟私。他在朝廷做了一段時間的官以后,總覺得心里不安,怕別人說他依靠皇后的勢力專權(quán),幾次要求離開京城,到外去任職。后來,朝廷同意了褚裒的請求,派他去都督兗州、徐州的軍事,出鎮(zhèn)京口。后朝廷又征召褚裒,準(zhǔn)備任命他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褚裒堅決推辭不受,請求返回封地,朝野上下都贊嘆敬服他。朝廷提升他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褚裒堅決不接受開府之職。
褚裒認為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應(yīng)該任人唯賢,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老臣。褚裒去世后,遠近的人都為之傷心嘆息,官吏士人都哀悼思慕他。朝廷賜他侍中、太傅,謚號元穆。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人際交往中,不苛責(zé)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不論斷別人的言行和選擇,是教養(yǎng)和風(fēng)度。三島由紀(jì)夫 在《假面自白的筆記》里有句話,我很喜歡:“精致的沉默,凌駕于一切之上 ”。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羅曼羅蘭說:有些事不能告訴別人,有些事不必告訴別人,有些事根本無法告訴別人,有些事即使告訴別人也會馬上后悔。稻盛和夫也這樣說道:人和人交往還是少說話,克制表達欲。平靜溫和就行,不自卑也別炫耀。別為了獲得共鳴,講起過往沒完沒了。的確,無意間表現(xiàn)的品質(zhì),被發(fā)現(xiàn)才更為人欣賞,勝過千言萬語。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一番滔滔不絕之后,剩下的多是萬千悔恨。
性、情、欲同出于心。心靜為性,心動為情,動而不停則為欲。故君子知止。安靜,早已成了優(yōu)點,更是美德,這可能就是沉默是金的含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