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中分一炁旋,兩儀四象五行全,先天八卦混侖具,萬物何嘗出此圓”
言歸正傳,學習太極拳可以不懂陰陽四象和五行,修煉太極拳卻是不懂都不行。這里咱們只是簡單說一下五行,這個五行出自易經(jīng)但又和八字算命的五行略有差別,我這里談的五行是修煉太極拳的過程中身體上感知到的,愿意與有緣者分享,側重點在于用,根源還是理。
五行,都是耳熟能詳,不外乎金木水火土,基本理論也是五行相生相克,五行都代表什么,各種解讀易經(jīng)的書上都有論述,也用不著我多說。我下面說的是五行的性。
水的特性是什么,第一是潤下,第二是外柔內(nèi)剛,第三是順,順遂、順勢。首先水性是向下的,這是從方位上說,所有的水都是向下的,是怎么向下的呢?潤,潤是啥意思,就是悄沒聲的,偷偷的,不讓人知道的那種,所謂潤物細無聲,還有一個就是滲透見縫就鉆,合到太極拳里就是內(nèi)動不令人知,始而心動,繼而意動,終而形動的意思,就是水性,一點一點不讓外人知道的產(chǎn)生變化。其次是外柔內(nèi)剛,水的表面張力很小,表現(xiàn)出很柔,但內(nèi)部壓力卻很大,水越深,壓強就越大,水的內(nèi)核是剛猛的,所以看起來外形很柔順,但內(nèi)里很剛猛,一旦山洪爆發(fā),柔順的水面瞬間就變成暴虐無比的狀態(tài),正如拳諺所言的:摧枯拉朽無堅不摧。所以太極拳的積柔成剛就是練得是水性這一點。再次是順遂,無論是滔滔江河還是潺潺小溪都是順勢而下絕無逆勢,太極拳的不丟不頂就是這個特性,所以呢,要想練成不丟不頂無凹凸無缺陷,那就是得把水性練得圓滿。
火的特性是什么,第一火曰炎上,第二火照于外而不照于內(nèi)。第三火性爆裂。首先說火都是向上的,這一點和水正好相反,基本上太極拳里所有向上的動作都屬于火性,而向下的動作都屬于水性,這里突出強調(diào)一下,很多拳著拳勢都是從極高到極地的走向,這個由高向低的過程既是順勢也是水火既濟的過程,在練功的時候要好好感受。話說回來,火是怎么向上的?叫炎上,炎飛揚之光上出,升騰之意。所以火性是升騰飛揚向上的,意思就是蒸騰,既可以迅猛也可以徐徐,拳諺說的腹內(nèi)松凈氣騰然,這個騰然就是火性的表現(xiàn)。第二個特性叫做外剛內(nèi)柔,就是說火可以照亮火苗四周空間,卻不能照亮火苗內(nèi)部,所以有燈下黑的現(xiàn)象,現(xiàn)代物理科學驗證說火的外焰溫度遠遠高于內(nèi)煙,中國上千年之前的理論西方科學最近一百年才弄明白,可見科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前顯得太落后了。言歸正傳,正因為火的外熱內(nèi)涼的特性被用到太極拳里,所以太極拳也有了外剛內(nèi)柔的特質(zhì),并不是松松的打拳才是太極拳唯一形式,還有更高級的外剛內(nèi)柔,外緊內(nèi)松,(外指的是形,內(nèi)指的是意。)第三點就是爆裂,火性爆裂這沒啥可解釋的,火往往伴隨著爆炸,瞬間的勢能轉換成動能,產(chǎn)生的能量極具殺傷力,這樣的形式下已經(jīng)不是力所能產(chǎn)生的傷害了。所以擠勁,就是火性,動貴短意貴長,瞬間完成。而按勁則是水性,連綿不絕隨形就勢,初始輕柔按之越深就越剛猛,一直有人被按跌撲數(shù)米之外。
木性,木曰曲直,這個不復雜,就是一個彈字,曲直就是曲中求直,在彎曲的外形中保持豎直之意,或者在直來直去的外形中蘊藏曲蓄之意,即所謂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在長時間的曲中求直中慢慢就找到了木性曲直相交產(chǎn)生的彈性,仔細觀察竹子,壓彎了以后產(chǎn)生的反彈,再看看種子發(fā)芽是彎曲折頂開泥土甚至石頭,鉆出幼苗,這就是木性的彈,身備五張弓,張弓之勁,弓背的曲和弓弦直,弓背的蓄和弓弦的發(fā),組合在一起完美的形成了曲蓄直發(fā)的形式,所以才有放勁如射箭,這是木性的終極體現(xiàn)。太極拳的peng就是木性,曲而不折,回而不撤,退中有進。
金性,金曰從革,或曰肅殺。這里的革不是皮革的意思,是向內(nèi)收斂束縛的意思,和肅殺一樣都有內(nèi)練收藏內(nèi)束的意思,不要以為是金屬就可以到處劈砍肆無忌憚,這樣反倒容易折斷,只有鋒芒內(nèi)斂才可以保持金屬的長期存在,古人云寶劍揣而利之不可久保,意思是寶劍磨得太鋒利的就容易損傷刃口,有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磨刀不能磨得太鋒利,容易嘣刃,這就是金性決定的,鋒芒畢露就會招致?lián)p害,要懂得藏鋒,藏鋒就是內(nèi)斂,向里面收斂,藏而不露,所以金性是收藏內(nèi)斂,不能硬打硬要,太極拳的發(fā)力大部分是金性,這就要求發(fā)力不能向外用力,發(fā)勁不能向外發(fā),要做到形出意回,手臂拳頭上的肌肉要向內(nèi)聚,氣血要向內(nèi)聚,聚的越緊越好,聚的越深越好,最終要斂氣入骨,氣達一點,點點透骨,這樣才是整體勁道。
心是火性,腎是水性,肺是金性,肝是木性,脾是土性,練習五行,先要了解五性,然后慢慢練習五臟與太極拳招式的融合,最后可以做到五臟帶動外形。人們常說的以腰帶手,刻刻留意在腰隙,其實說的就是腎,但光做到以身帶動全身打拳,還遠遠不夠,還要把其他四個補齊,任何一個五臟都能帶動全身打拳,最后五臟混一,這個拳就是混元。
上面我唯獨沒說土性,土性最為復雜,土性承載四性故曰厚德載物,只有把四性都練好了混在一起,便是土性,此時太極拳便是大成,在此基礎上再加以涵養(yǎng)功夫,修心修德,將一身浩然正氣涵養(yǎng)成先天太和元氣,千招萬式僅剩一開一合一聚一散,陰陽和合此拳盡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