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那個藝術(shù)造詣,毫不夸張的說,就跟是從娘胎里帶的一樣。
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老師一教就會,師父一說就通。
起初他父親宋神宗傳位就沒他的份兒,他也不惦記,每天有吃有喝有錢花,
寫寫字畫畫畫兒,遛鳥踢球,飛鷹走狗,日子過的非常愜意。
但是這人的運氣有時候說不來,吧唧就砸你頭上了。
當(dāng)然了,從長遠來看,運氣這東西有時候也不是個好東西,就好比這宋徽宗。
不過眼跟前兒他是鴻運當(dāng)頭,哥哥宋哲宗因病去世,享年二十五歲。
宋哲宗沒有子嗣。他這一死,大宋江山皇位不能空著啊,就只能從兄弟里面挑。
本來排在第一位的應(yīng)該是哲宗的弟弟趙佖,但這兄弟眼睛有毛病,當(dāng)不了皇帝。于是就輪到了趙佶。
當(dāng)時趙佶正和手下小廝踢球,一聽說讓自己當(dāng)皇帝,他還有點兒不高興。
完了!要和幸福生活說拜拜了!以后就成了籠中鳥池中魚,哪兒也去不了了!
不過,事情也不是絕對的。
等他當(dāng)了皇帝以后,發(fā)現(xiàn)自己能調(diào)動的資源更多了,天底下的東西都是他的。
而且他還交了一個知心的好朋友,叫蔡京。
蔡京好??!蔡京也愛畫畫寫字,而且能聊到一塊兒,還有治理國家的才能。
那得了!蔡京就給朕當(dāng)丞相,替朕搭理江山吧!
有了這個全能CEO以后,趙佶就更是一門心思的揮霍。
俗話說得好,物極必反。
他對國家不管不顧,蔡京就一手遮天,各種貪污腐敗結(jié)黨營私,反正大宋江山也不是他蔡家的,給勁兒造唄!
鬧的天下百姓怨聲載道,一個個揭竿而起,比如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
宋江確實是歷史上存在的起義軍首領(lǐng),但是他手底下是不是一百單八將,就不知道了。
不只是宋江,還有好多地方的老百姓都過不下去,紛紛舉起了義旗。
宋徽宗不管。
“咳……一群烏合之眾,不值一提!”繼續(xù)畫畫。
農(nóng)民起義他不管,鄰國打他,他不能不管??!
這個時候和大宋相鄰的有兩個國家非常厲害,一個是金,一個是遼。
其實,有遼國的存在,金國并不敢輕易造次。因為他也害怕自己跑去打宋朝的時候,遼國偷襲自己。所以,三足鼎立。但是宋朝每年都給遼國發(fā)紅包,他們叫歲幣。
“我給你錢,咱倆好?!闭l也不打誰。挺好。
但是金國狼子野心,就背后竄通宋朝。
“咱把遼滅了,完了地盤咱倆一分,你也不用每年給他們那么多錢,這多好!”
宋徽宗一聽?!鞍ε?!”辦吧!
于是宋金兩國,堅定了《海上之盟》
滅遼,其實大宋出不了多少力,他的兵力不行?。?/p>
宋朝尚文輕武,武將掌握不了軍權(quán),將軍和士兵也不熟,上了戰(zhàn)場沒有默契度。
為什么將軍會和士兵不熟呢,這就要說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他的那點兒心理障礙。具體咱們可以以后再說。
總之,宋軍戰(zhàn)力很弱。打完了遼以后,宋金兩國就算是盟國了,以后每年給金國送錢就行,咱互相回家過日子,你好我好大家好。
也就是這件缺心眼兒的事兒,直接導(dǎo)致北宋王朝的滅亡。
什么事兒呢,金國有一個守邊將領(lǐng)叫張覺,因為什么原因咱不知道,他就造反了。帶著五萬精兵,十幾萬老百姓逃到了大宋的地界。
按照《海上之盟》來說,金國有叛軍,盟國應(yīng)該抓了給人家送回去。宋徽宗一看這么多兵,這么多老百姓,留下吧!
還給張覺封了官,賜了金銀。
金國知道以后直接惱了,二話不說南下攻宋!
金國,那是驍勇善戰(zhàn),一路所向披靡,直接達到了京都汴梁城下,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
一看金國動真格的,宋徽宗直接來了一招金蟬脫殼。
這皇帝我不干了,退位,讓我兒子干,有啥事兒你們找他算吧,我現(xiàn)在退休了不管事了。
瞅瞅這人性,讓兒子給自己背鍋。
金國人家管你那些,不守盟約,我就讓你知道背信棄義的后果!
兩個皇帝全綁了!
就這樣,已經(jīng)是太上皇的宋徽宗趙佶,還有剛登基的宋欽宗趙桓,還有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一萬四千多人,全都成了俘虜。
這就是“靖康之恥”。
汴梁城模型
一群非富即貴錦衣玉食的人,突然之間變成了階下囚,靠著雙腳一路徒步,從今天的河南走到東北黑龍江。這一路上,死傷無數(shù),各種人間地獄的場景,難以想象。
等到了地方,一萬四千多人只升剩下不到一萬人。
其實死在路上也好,那個年月,那地方苦寒之地,常年的冰天雪地。他們這些人哪兒受得了,簡直就是受罪吃苦加羞辱。
就這樣,在宋徽宗的一路折騰下,北宋徹底走向了滅亡。
后來,趙佶被送往了金國一個叫十五國城的地方,在那里過了九年囚禁的日子。
一直到1135年4月,他最終因病痛加悲痛,死在了十五國城,死時54歲。
死后,金熙宗將他葬在了河南廣寧,也就是今天洛陽附近。
呵呵,大家記得經(jīng)常帶兵進攻大宋的金兀術(shù)吧,金兀術(shù)是金國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庶出第四子,漢化大名叫完顏宗粥。
他生了完顏亨,完顏亨生了完顏羊蹄,可不能說完顏宗弼一家沒文化,這可能是民族文化差異吧,就像現(xiàn)化藏族仍然有什么羅卜燉珠、拉及等名字來著,沒有什么奇怪的。
這個完顏羊蹄生了兩個兒子,小兒子叫完顏承麟,還做了金國皇帝,盡管是末代皇帝,也是皇帝!
由完顏宗弼一家來數(shù),金朝自阿骨打開國,至完顏承麟亡國,五代!唉,仔細閱讀金國皇室,也是一個亂、爭、殺、淫……難道沒有統(tǒng)一天下!
春秋時,晉國晉成公叫姬黑臀……他是晉文公之子、晉襄公異母弟,晉靈公的叔叔,晉國第25任國君(前606年 – 前600年)
估計不是曬的,太陽是曬不到的,除非他不穿褲子,還得背對太陽、彎著腰……
戰(zhàn)國末期,趙國有個大將叫趙蔥,他父母應(yīng)該是非常喜歡吃煎餅!
秦國有個國王,即秦武王,叫嬴蕩,可別想到“淫蕩”,他就是舉鼎的那個,天生神力,秦惠文王的兒子,當(dāng)了三年君王,舉鼎而死,年僅23歲。
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叫呂雉,“雉”就是野雞。
漢朝有個宗室叫劉蒜,和趙蔥遙相呼應(yīng)!
鼎鼎有名的漢武帝叫劉徹,原來的名字叫劉彘,“彘”為野豬。
東漢開國老祖光武帝劉秀,四個女兒的名字分別是劉義王、劉中禮、劉紅夫,劉禮劉,第四個女兒“劉禮劉”,不許聯(lián)想,更不能想加上一個“氣”字!
元朝時期,有個丞相叫伯答沙,他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潑皮”。
說點近代的,
大清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漢語意思是“野豬皮”!他兒子多爾袞的漢語意思是“獾子”,多鐸的意思是“胎盤”。
我的天吶!
至于現(xiàn)代人名字,也有逗樂的。
某人姓杜,一個叫子騰,還有一個叫其延。
難道,這些人都是來搞笑的嗎。
1127年金國“靖康之變”滅亡北宋,擄掠徽欽二帝及三千宗室嬪妃;1141年“紹興和議”接受金國冊封,割地稱臣賠款并誅殺將領(lǐng)岳飛;1161年海陵王完顏亮“四路攻宋”,數(shù)百萬民眾失去家園哀鴻遍野;1217年金朝末年宣宗“興定侵宋”,被蒙古欺凌損失欲從南宋彌補;因此得出漢族憎恨金國的說法,但顯然并不符合真實的歷史。
金國鼎盛時期人口總數(shù)接近5000萬,其中女真族僅有約400萬占1/12,金國抗擊蒙古前后歷時24年,可統(tǒng)計兵力超過300萬,毫無疑問核心軍事力量源自漢族,金國拉攏北方武仙、胡天作等豪強武裝封為公爵,蔡州城破之際數(shù)萬漢族民眾為金朝殉國,南宋將領(lǐng)孟拱形容中原“赤地千里,遍地白骨”,可見北方漢族并不憎恨金國。
金國
長江以北漢族對游牧民族認同感較高,忽必烈倚仗漢族軍事力量擊敗阿里不哥,所謂元朝“四等人”原屬金國統(tǒng)治稱“北人”,準許參軍、從政,待遇與西亞色目人接近;原屬南宋統(tǒng)治稱“南人”,被限制科舉、仕途受歧視受到嚴重剝削,直到1367年朱元璋“驅(qū)逐韃虜,收復(fù)中原”,承認元朝是中國正統(tǒng)王朝并招降蒙古騎兵鞏衛(wèi)明朝邊塞。
從1137年(金天會十五年)金國廢除“偽齊”降劉豫為蜀王統(tǒng)領(lǐng)長江以北,到1421年(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重塑皇權(quán)提振民族自信,284年間北方漢族與游牧民族血緣與文化都在融合,明朝雖有“成化犁庭”但總體優(yōu)撫女真諸部,直到努爾哈赤席卷遼東建立“后金”,明朝文人才編纂散本《說岳傳》(清代《說岳全傳》的前身),而江南世族與李自成對后金缺乏重視,間接否定漢族民眾對金國憎恨延伸到后金的可能。
后金四大貝勒
明朝嘉靖帝練道修玄,戰(zhàn)功赫赫的遼東總兵趙國忠需“獻祥瑞”,各地州縣官員便耗費巨資修道觀請道長,但遼東道觀基本靠財政撥款維持,嘉靖帝之后的明朝皇帝對道教失去熱情,隆慶帝供養(yǎng)道士只為床笫之歡煉制媚藥,萬歷帝躲在后宮靜修己身放棄道家苦修,天啟帝被譽為魯班再世癡迷木匠機關(guān)術(shù),崇禎帝勤于政務(wù)對陳圓圓都能拒之門外,明朝后期道教在遼東是邊緣化的存在。
公元64年東漢漢明帝引佛法東渡起,遼東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便修筑廣佑寺傳揚佛法,北魏、東魏、隋朝、唐朝皆信奉佛教,契丹建立遼國兼有游牧風(fēng)俗與佛教信仰,最具代表的便是今錦州市“醫(yī)巫閭山”,巫其實是薩滿代表神明,周時封閭山為五岳五鎮(zhèn)之一,遼國以葬入閭山為最高尊榮,就包括推動遼國漢化的韓德讓等。
后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碑載:"寺創(chuàng)于漢,經(jīng)唐尉遲恭重修,蓋古剎也。"
乾隆帝御筆“醫(yī)巫閭山”
蒙古成吉思汗時代信奉的“長生天”屬于薩滿教,公元1215年木華黎攻陷錦州以北東京(今遼陽)等城,明成祖朱棣在1411(永樂九年)開設(shè)奴兒干都司提振漢族影響力,但羈縻屬性與繼任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收縮國防,蒙古察哈爾部札薩克圖汗(明朝記載為“土蠻”)、內(nèi)喀爾喀五部炒花部(烏齊葉特)等影響遼東女真諸部。
蒙古將藏傳佛教傳至遼東以便同化女真,女真部潛移默化地接受蒙古語言和習(xí)俗;努爾哈赤在遼東總兵李成梁麾下效力8年,《明史》遼東李氏由朝鮮歸附是信仰佛教;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為強化皇權(quán)與神權(quán)綁定,確立愛新覺羅家族神祗成為薩滿教至高神;后金時期統(tǒng)治階層對道教態(tài)度冷漠,皇太極沒理由因“五行相克”改國號。
五行相克
元朝之前的國號通常兩種:爵位和地域!像曹操由魏王奠定基業(yè)稱曹魏、劉裕受封宋王建立南朝宋國、李淵世襲唐國公建立唐朝等,均為爵位晉升彰顯法統(tǒng)傳承;如石勒由河北趙國故地爭雄天下、拓跋珪定都盛樂(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林格爾)屬代國、趙匡胤歸德軍節(jié)度使藩鎮(zhèn)在宋州等,以“龍興之地”為國號彰顯君權(quán)神授理念;
元朝忽必烈為拉攏漢族知識分子,接受《易經(jīng)》「大哉乾元」釋義為「元也者,大也。大不以盡之,而謂之元也,大之至者也」,“大元”是國號,寓意永垂萬世威嚴;元末義軍包括朱元璋名義上都歸屬小明王韓林兒,1368年定國號“大明”昭示法統(tǒng)傳承,即便朱元璋出家時篤信佛教,以佛教“降世明王”宗教影響鞏固皇權(quán)也很合理。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國號"清"取自《管子》純屬無稽之談,《心術(shù)下篇與內(nèi)業(yè)篇》中"鏡大清者,視乎大明",本句原意為:能深入氣化實踐,做到了“能戴大圓”,才能真正實現(xiàn)“體乎大方”,國號需要庇佑國祚或具有祝福的政治意圖,如指責(zé)明朝崇禎帝“失德”,皇太極定年號“崇德”,清朝國號應(yīng)從佛教典籍而來,彰顯與明朝對等的同時拉攏蒙古諸部。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賢相,是張良、諸葛亮等名臣的偶像,但管仲崇尚商業(yè)發(fā)動經(jīng)濟戰(zhàn),與后世統(tǒng)治者“重農(nóng)抑商”相悖,宋朝理學(xué)將《春秋》《詩經(jīng)》等歸為“正書”,包括《呂氏春秋》《管子》被列為“雜說”,皇太極精通儒學(xué)并有完備的幕僚團隊,“雜說”《管子》海選階段就會被淘汰,避免因國號源流被明朝士大夫嘲諷為野蠻落后。
管仲
明朝建州女真八部(蘇克素護河部、完顏部、哲陳部、渾河部、董鄂部、鴨綠江部、訥殷部、珠舍里部)以完顏部為首,完顏部是金國后裔底蘊雄厚,占據(jù)今新賓滿族自治縣東北的渾江上游,愛新覺羅家族由牡丹江流域遷徙而來,到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時僅有數(shù)百部眾,《清朝學(xué)術(shù)源流概略》推測愛新覺羅家族曾依附完顏部。
努爾哈赤完成祖先遺愿吞并完顏部交由胞弟舒爾哈齊統(tǒng)領(lǐng),但舒爾哈齊欲率部自立被努爾哈赤囚禁旗民被一分為三,鑲藍旗33個牛錄含完顏葉臣31支歸屬舒爾哈齊次子阿敏,阿敏重蹈覆轍1627攻打朝鮮欲劃江而治引起皇太極猜忌,完顏氏出征必有愛新覺羅諸王節(jié)制削奪戰(zhàn)功,后金時期完顏氏高級將領(lǐng)屈指可數(shù)逐漸脫離了軍政核心。
清朝完顏氏旗籍
1627年皇太極初登汗位便策反察哈爾部奈曼和敖漢背叛林丹汗,十月林丹汗率數(shù)萬眾西遷欲兼并右翼諸部再現(xiàn)蒙古帝國的輝煌,1631年平定右翼得到明朝“市賞”的林丹汗東征阿魯科爾沁牧地,志得意滿的林丹汗更遣使帶話皇太極“別忘記蒙古屠滅金朝歷史”,同年八月皇太極致信祖大壽稱“爾明主非宋之裔,朕亦非金之后”。
《清太宗實錄》卷二十五,詔令載: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fā)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女真)。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tǒng)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兩任統(tǒng)治者言論作為前后相違,這是為何?
往昔完顏氏建立的金國“滅遼、欺宋、屠戮蒙古”,沒想到成為愛新覺羅家族“后金”政權(quán)的枷鎖,蒙古諸部兵力超過滿洲,是盟友也是潛在威脅,皇太極憂慮佛教“因果循環(huán)”決意改國號,《法華經(jīng)》曰“供養(yǎng)無量百千諸佛,于諸佛所植眾德本”,《金剛經(jīng)》“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等,滿族出自“白山黑水”當(dāng)尚“大清”。
清朝龍旗
皇太極曾對洪承疇豪言“明朝再無可用之兵”,但清軍難以承受攻打北京的傷亡占領(lǐng)華北,排除江南漢族抵制的政治因素;努爾哈赤與宗室皆信奉藏傳佛教和薩滿教,皇太極時期都城盛京修筑寺廟皆藏傳風(fēng)格,以清(水)克明(火)毫無理由。《管子》被列為世俗所謂“雜說”非正統(tǒng),清朝統(tǒng)治階層很可能都不知曉管仲其人,國號取自雜說《管子》最不可能;
皇太極真實的初衷是避免將愛新覺羅政權(quán)與完顏氏混淆,愛新覺羅家族始終對國號“后金”改為“大清”避而不談,避免蒙古諸部如林丹汗心存滅“金”之志,掩飾愛新覺羅家族曾依附朝鮮與完顏部的歷史,確立愛新覺羅家族對遼東全境各族的統(tǒng)治權(quán)威,契合“朱果身孕”神話為“白山黑水”之主思想,清朝早已滅亡,應(yīng)該有更多的人知曉其中真實的原委而非胡亂解讀。
文獻參考:《清太宗實錄》、《清史稿》、《清朝學(xué)術(shù)源流概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