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位于北京和渤海之間,是首都北京重要的出???,又有從海防角度拱衛(wèi)京師的重大意義。這層意義,不但現(xiàn)在如此,自從天津出現(xiàn)在地圖上,一直都是如此。
在明朝之前,是不存在“天津”這個地名的,今天津地面上的城邑,基本都和軍事有關。金宣宗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為了防御蒙古大軍,拱衛(wèi)中都(北京),在三岔河口附近設了直沽寨。三岔河口在運河和海河交匯處附近的獅子橋附近。當時的金朝國力急速衰敗,此舉并沒有挽救中都的命運,金宣宗在同年也把國都遷到了開封。
元朝時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海運同樣發(fā)達,但無論是河運還是海運,由南向北的水路都要經(jīng)過直沽寨,一旦出事那是要震動京師的。正因為如此,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朝廷在直沽寨設置了海津鎮(zhèn),加強了軍事功能。
當然,大家對天津歷史最為熟悉的一段,還是來自明成祖朱棣。朱元璋去世后,太孫朱允炆繼位,手段強硬的推行削藩,“逼”得燕王朱棣走投無路,只好硬著頭皮發(fā)動“靖難”,竟然贏了。
國都南京距離北元(蒙古各部)太遠,再加上又不是朱棣的大本營,所以朱棣決定把國都遷到自己的發(fā)家之地北平。朱棣的思維又回到了元朝皇帝那里:守住京師就必須守住海津鎮(zhèn)。朱棣有三件事需要做:一、攻擊北元,二、撫御東北女真各部使之鉗制北元,三、統(tǒng)治中原。要做好這三件事的任何一件,都必須加強對海津鎮(zhèn)的軍事控制。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在海津鎮(zhèn)的地面上設置了天津衛(wèi)。
明朝的地方軍事制度分為三級:略相當于省級的都指揮使司、略相當于地級的衛(wèi)、略相當于縣級的所(分為千戶所、百戶所)。衛(wèi)所多設置于軍事要地,海津鎮(zhèn)為京師之屏藩,又是京師河運、海運的起點,當然要設置“衛(wèi)”了。永樂三年和四年,朱棣又分別設置了天津左衛(wèi)和天津右衛(wèi),三衛(wèi)有1.6萬名重兵,拱衛(wèi)京師。
為什么叫天津,自然就是“天子津渡”。作為天子的朱棣南征北戰(zhàn),要經(jīng)常在這里渡河,天子津渡再合適不過,所以簡稱天津。
天津的位置可以說得天獨厚。一、京師的門戶。二、京師的出???。三、京師和江南海運的必經(jīng)之地。四、距離遼東非常近。上面講過永樂大帝要做的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經(jīng)營遼東,而要做好這件事,天津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遼東對明朝來說有三大戰(zhàn)略意義,一個是鉗制北元,一個是控制女真各部的橋頭堡,一個是控制朝鮮半島的橋頭堡。遼東要是守不住,三線皆失。
圖-天津在遼東與山東之間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遼東出現(xiàn)了大面積饑荒,雖然遼東人口不算太多,但鑒于遼東之于明朝的重要性,遼東不能亂。遼東方面給朝廷建議,把糧食存放在天津,便于救遼。從天津碼頭裝糧走海路運到廣寧右屯(錦州附近),不到二百里。兩地之間海路可以泊船的地方,中間相隔不過五十里,沒有滔天巨浪,便于行船。嘉靖帝把天下弄得烏煙瘴氣,但知道遼東是他吃飯的家伙之一,丟不得,批準了。明朝人把天津稱為京師最重要的形勝之地,沒別的,可上陸,可通海,北可救遼東,南可泛海東亞、東南亞,
圖-天津大沽口
嘉靖帝的伯父孝宗弘治帝時,就有大臣上書,說天津是國家水陸要沖咽喉,干系甚大,應設兵備官。弘治帝批準了,天津設兵備道,這意味著天津從一個單純的軍事要塞向行政管理轉(zhuǎn)化,更多的是民政上的發(fā)展。
清朝是從遼東起家統(tǒng)治天下的,東北方向無憂。天津的三衛(wèi)就顯得“多余”。清世祖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衛(wèi)合并,只設天津衛(wèi),但這并不意味著清朝不重視天津,只是在明弘治帝傾向于民政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隨著人口越來越多,以及商業(yè)貿(mào)易的繁榮,在天津設置民政機構(gòu)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
圖-天津大學
清世宗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天津衛(wèi)改設天津州,隨后設略低于府級別的直隸州。但只過了六年,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天津府就設立了。天津設府,和現(xiàn)在將天津設為直轄市,其含義大致相當,都是更好地拱衛(wèi)京師。所不同的是,清朝時的京師順天府是有直接出??诘?,就是現(xiàn)在的天津新港附近。民國后,天津當過直隸省省會,1928年改稱河北省后,天津依然是省會。后來幾經(jīng)調(diào)整,1966年,河北省會從天津遷到保定,天津隨后恢復成為直轄市至今。
圖-南開大學
說到天津,必然提到天津衛(wèi),即拱衛(wèi)京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