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經常聽老人們說“綿”這個字,在很多場合都有用。如蒸粑粑揉面的時候,說這個面好“綿”,其實說的意思是“粘”的意思,只是發(fā)音不標準說成了“綿”。
如某人走路不停的走,從不休息,大家會說這人太“綿”得了,說的是這個人的耐力好??墒谴蠡飪阂粔K兒趕路,有人老是掉隊,大家會說這人太“綿”了,說的是這人“面”,走不快。
現在是汽車時代,處處都是車滿為患,如果車輛行駛不暢,就會造成路段擁擠。而偏有一些人,技術又不好開車又“綿”,還偏要在快車道上開“蝸牛”車,弄得后面車輛擁擠,甚至堵車。這種“綿”不顧及公共安危,常常我行我素,殊不知因為自己的不在意,把大家的時間耽擱在了路上,造成了很多安全隱患。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本來就是個履行手續(xù),順手就能搞定的事,有的非要壓著,“綿”你幾天。甚至有的“綿”你幾天的同時,把這事兒搞忘了,誤了事。這種情況非常常見,辦事人員做事不上心,不區(qū)分事情的輕重緩急,有時真會貽誤大事。
說起這“綿”,鄰居二大爺總結得好,那天陪他一起散步,西里酥嚕說了一大堆的“綿”。細想還真是。
他說有的人走路“綿”,比如走路霸著道,抽著煙,背著手,左搖右晃,要想超過他你得繞道;有的人遛狗“綿”,人站在左邊拉著遛狗繩,狗在右邊大小便,你開著車過還要停著車,等狗完事了主人把狗拉過來你才能走;有的出差“綿”,要求提前時間到達等候的,非要“綿”到最后喇叭通知尋人。
有的上廁所“綿”,本來就只有一個蹲位,他非要刷一下那些沒有盡頭的視頻才出來,把外面那個拉肚子的急的地板都蹬裂;有的在銀行窗口辦事“綿”,排隊之前也不想一下密碼,等到營業(yè)員問密碼是多少的時候,才說忘了,結果試了幾個都不對,“綿”了半天才掏出電話問家人,把后面排隊辦事完了趕飛機那個老兄急得火冒三丈;有的鍛煉“綿”,公園里的健身器材數量本來就有限,有的人占著就不讓,搞得出來鍛煉的其他人,換了好幾個器材,在她身邊繞了好幾圈,他就是把著茅廁不拉屎,最后其他人沒著,只好棄煉而去。
二大爺最后說,“綿”有“綿”的好處,不著急的事、重大的事、不熟悉的事,可以緩一緩“綿”一“綿”,考慮周全一些,不上當、不吃虧。但是要緊的事、著急的事、具有時效性的事,還是要抓緊辦,“綿”不得,否則真的會耽誤事。公共場合盡量不要“綿”,自己弄完了就離開,公共場合,國家為老百姓提供的福利,雨露均沾,不要一人獨享,要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