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名字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帶有人格品質和命運的特征。平時都用qq 微信、視頻號、抖音號。實際上這些媒體賬號的報名也是有講究的,因為名字會影響定位,影響到以后的漲粉、傳播、權重和變現。
不管做ip 也好,做短視頻也好,做直播也好,做商業(yè)銷售也好,大部分賬號多要帶有行業(yè)標簽的屬性,因為一旦有行業(yè)標簽,就能讓更多的粉絲認識你、了解你,讓算法識別你。一般有財經賽道、情感賽道和白酒賽道等等,在這些名稱加前綴和后綴是行業(yè)標簽,常用的手法像演員、藝人一般都是用名字來命名的,因為這個具有獨特性。
看了很多矩陣好,實際上這個還是有規(guī)律的。如果要做商業(yè)舉證,一般要起很多的名字,但是外觀不理。其中媒體賬號起名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希望大家做好。
傳統(tǒng)命名機構在給客戶宣傳品牌名字的重要性時,都喜歡說“名字就是起跑線“,所以,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你一定要給品牌起一個好名字。
名字真的是起跑線嗎?
名字贏戰(zhàn)略性命名理論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名字不僅是起跑線,更是賽道。
為什么這么說?
起跑線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同的起跑線之間,它的差距是恒定的。
名字贏戰(zhàn)略性起——選名字就是選賽道
如圖所示,從內環(huán)到外環(huán)每增加一環(huán),跑道的總長度可能會增加一米,那么外環(huán)的起跑線就會提前一米,以彌補這一米的總長度差距。
如果外環(huán)比內環(huán)長一米,而外環(huán)的起跑線提前了兩米,那么,很顯然,外環(huán)就占了這一米的便宜。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外環(huán)贏在了起跑線上“,或者說,“內環(huán)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這兩個起跑線輸贏之間的先天差別,就是一米。
無論你怎么跑,這個先天一米的差別都是固定的,你改變不了。它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
所以,我們說,起跑線的差距在起點就決定了,它不會中途改變,它是恒定的。
這就是起跑線的性質。
我們來看看下面兩條不同的賽道,就很容易理解了。
名字贏戰(zhàn)略性起名——名字贏,戰(zhàn)略贏
左邊是一條一馬平川的高速公路,右邊是一條滿是泥濘的鄉(xiāng)間小路。
試問,在這兩條絕然不同的賽道上,差別是由起點(起跑線)決定的,還是貫穿始終的?
答案當然是后者。
在這兩條截然不同的賽道上前行,你的速度,你所花的力氣,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不是一時,是每時每刻;不是一點,是自始至終。
在右邊的泥濘小路上前進,別說你起跑線提前一米,就是提前十米、一百米也沒用。
那么,我們再來看,品牌的名字到底是起跑線還是賽道呢?
首先,我們來看這兩個概念本身。
如果說名字是起跑線,那么,這個起跑線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者說,這個起跑線到底是哪根線呢?具體是在哪個地方呢?
是確定名字的時候嗎?是注冊商標的時候嗎?是第一次打廣告的時候嗎?是第一個顧客接觸到品牌名字的時候嗎?還是第一個客戶購買產品的時候?
恐怕,即使是主張“名字就是起跑線“的策劃人本身,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如果一定要回答這個問題,那最準確的答案應該就是確定名字的時候。
名字一確定,名字的質量與競爭力也就確定了。同時,名字之間的差距也就確定了。
問題是,名字的作用不僅僅是體現在命名字的時候,更是體現在整個品牌的生命周期——這就是賽道的概念了。
舉例,俏江南。
俏江南的名字看上去很漂亮,美麗的江南。但是,就是這么一個看上去很漂亮的名字,卻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隱患。
俏江南本身做的是川菜。想吃江浙菜的顧客,走到店門口,看名字以為是做江浙菜的,進店問服務人員,才知道是川菜。
俏江南做了十幾年了,還有很多顧客認錯。
有錯來的,就會有錯走的。
想吃川菜的顧客,看到“俏江南“的名字,顧名思義,也以為是做江浙菜的,就會去找別家了。
毫無疑問,就是這么一個看起來很漂亮的名字,每天卻在無形之中將數不清的客戶拒之門外,為企業(yè)造成巨大的利潤損失。
很明顯,這個每天都在產生的損失,是產生在貫穿品牌始終的整個賽道上,而不是在確定名字的起跑線上。
起跑線只是確定了名字的競爭力,而這種競爭力實際產生作用是在貫穿品牌生命周期的整條賽道上,而不是在起跑線本身。
所以,名字贏戰(zhàn)略性命名理論認為:品牌的名字不僅僅是起跑線,更是品牌的整條賽道,選名字就是選賽道。
那么,明確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有什么意義呢?
對品牌名字的本質認識,直接影響你對品牌名字的價值認知,而價值認知又進一步影響到你的投資行為,進而影響到你的投資結果。
那種認為“名字就是起跑線“的觀念,實際上是霧里看花,知道名字重要,但是,并不知道到底有多么重要,或者說,不知道如何準確的描述它的重要性。
經常有人說,“名字只是一個記號,重要的是后面的運營“,就是這種“起跑線“理論的受害者。
起跑線嘛,一旦確定了,后面就是看你自己跑的速度夠不夠快了。
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這是在潛意識中,把名字的作用當作是與企業(yè)運營的各個模塊之間的簡單疊加。
實際上,名字與企業(yè)運營的各個模塊之間是相乘的協同效應,而不是簡單的疊加。
我們通過企業(yè)價值鏈的分析就很容易理解這一點。
比如說,影響企業(yè)價值鏈的因素。包括研發(fā)、采購。廠房,設備。工藝,流程。財務,行政,物流,廣告,渠道。等等。
為了便于精確的分析和觀察,我們在這里引進一個名字銷售力的概念,并且對名字銷售力進行準確的量化假設。
銷售力指數就是指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名字對產品的促銷能力。
假設有A、B兩家公司,除名字以外,這兩家公司的經營總價值(價值鏈總和)相同,都是10 。
假設A公司的品牌名字(A名字)的銷售力指數為1, B公司的品牌名字(B名字)的銷售力指數為2,也就是說,在任何相同的時間和空間之內, B名字銷售出去的產品都是A名字的兩倍。
那么,我們現在加上品牌名字這個因素再進行綜合考量, A公司的終極價值鏈總和是10×1=10(而不是10+1=11),B公司的終極價值鏈總和是10×2=20(而不是10+2=12)。
很明顯,B公司的終極價值鏈總和同樣會是A公司的兩倍(20÷10=2),而不是多1(12-11=1)。
以此類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如果B名字的銷售力指數是A名字的N倍,那么, B公司的終極價值鏈總和就會是A公司的N倍。
如果你的產品銷售不出去,那么,你的價值鏈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包括研發(fā)、采購。廠房,設備。工藝,流程。財務,行政,物流,廣告,渠道,等等,都毫無意義,價值為0。
比如,金利來領帶,原來的名字叫金獅,老板曾憲梓在領帶生產出來以后,把它送給朋友,最后發(fā)現,他的朋友都沒人戴。
曾憲梓感到很奇怪,這么好的領帶,為什么都不戴。最后,問他的朋友才發(fā)現,是因為這個名字的原因。
“金獅“在香港的諧音是“盡輸“,他的朋友都嫌這個名字不吉利,所以都不愿戴。
送給別人都不要,你說還會有人會花錢來買這么一個不吉利的領帶嗎?
如果這個名字不改,那前期所有的投入,包括研發(fā)、采購、廠房、設備、工藝、生產、物流、廣告,等等,價值是不是都歸0?
曾憲梓把品牌名字改為金利來,企業(yè)的整個價值鏈其價值才得以實現,也才有了后來的領帶大王。
由此可見,品牌名字的作用是撬動整個價值鏈的效率,極致時,甚至可以決定整個企業(yè)的生死。
而且,名字的這個杠桿作用是發(fā)生在品牌的整個生命周期,而不只是在所謂的“起跑線“上,這就是“賽道“的本質表現。
那么為什么其他的價值鏈構成元素就不是賽道呢?
其他的元素都具有可替代性,資金誰都可以注入,人力隨時可以請,可以換技術可以優(yōu)化,產品可以迭代,包括logo ,廣告語都會變……只有名字永遠不變,他貫穿品牌的整個生命周期,唯一具有綁定的性質。
所以,選名字就是選賽道,這就是名字贏戰(zhàn)略性命名理論——“名字就是戰(zhàn)略“其“戰(zhàn)略性“的根源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