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凌晨,年度最大超級月亮將現(xiàn)身夜空,這將是今年我們能看到的最大最圓的滿月,央視新聞這會兒正給大家直播,快去看!
你,正和誰一起賞月呢?
今晚《夜讀》給大家介紹的這個“賞月局”就厲害了:此局由白居易發(fā)起,邀請到李白、杜甫、蘇軾、張若虛、沈復、莎士比亞六位賓客,七位中外名家“穿越時空”,齊聚一堂,相談甚歡,只為這輪不可辜負的皎皎明月。
跨時空賞月大會
本故事純屬想象,全是腦洞
時間已是亥時,江邊一輪明月高懸,岸上林深樹密,疏影橫斜,蟲鳴四起。江邊高處有一亭閣矗立,匾額上書“望月亭”三個大字。亭內(nèi)已備好珍饈美酒,靜待今晚來客。
少頃,一位風流蘊藉之士飄然而至,他雙目炯然,身形飄逸,猶如天上謫仙人。形態(tài)更是放浪形骸不拘一格,只見他手擒酒壺,豪飲一口,然后繡口一吐,對月高吟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span>(李白《把酒問月》)
“好詩,好詩!”李白話音未落,便聽見身后傳來一陣叫好聲,回頭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好兄弟杜甫,忙作揖道:“子美兄(杜甫字子美),好久不見,樂天兄(白居易字樂天)把你也請來了?!?/span>
杜甫哈哈一笑,將手上的請柬展開,只見上面寫著: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白居易《江樓夕望招客》)
李白不禁贊嘆:“樂天兄不僅請柬寫得雅,聚會之地也選得妙,這江邊亭樓確實清涼,且臨水勢高,沒有比這更好的賞月之地了。話說,他既組了局,怎么不見人?”
此時,樓閣下的小徑傳來一陣窸窸窣窣的步移聲,皎月之下,杜甫辨出人群最前方正是白居易,他身后還跟著一群大名鼎鼎之士:蘇軾、張若虛、沈復皆在其列,竟還有一位異域的朋友莎士比亞。
眾人相見,一番寒暄,彼此都生出惺惺相惜之感。白居易不忘正事,對杜甫道:“如此月夜,子美兄可有好詩?”
此刻月光鋪灑江面,亮閃閃地流淌著大片銀光,遠處浮著一葉扁舟,孤燈搖晃。杜甫站起身來,望著眼前美景,沉吟道:“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
張若虛早已心有所動,不待眾人評點也張口吐繡:“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好一個‘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好一個‘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白居易聽罷連連叫好。
兩人都擺手自謙,杜甫直言:“說到寫月,還是子瞻兄(蘇軾字子瞻)見長,‘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妙句,千年難得?!?/span>
蘇軾聽罷慨然一嘆:“能像此刻一樣知己相聚、把酒言歡,才是快事啊。還記得那年十月十二日,我正準備脫衣入睡,卻見月色入戶,皎皎照床,不禁心中一動,欣然起行,去往承天寺找我的好友張懷民。彼時夜已深,又是一時興起之舉,沒想到懷民也沒睡,我們兩人一起在月下的庭院里散步閑聊,‘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其實,‘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坐在蘇軾身邊的沈復立即附和道:“子瞻兄所言甚是,何夜無月?與何人一起賞月才重要!某年七夕晚上,月色頗佳,河面波光如練,晃晃悠悠,就如今晚一樣。我與蕓娘并肩坐在水窗邊,身邊不知名的小蟲兒叫著,夏夜的風輕輕柔柔地吹著。蕓娘說:‘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間,亦有如我兩人之情興否?’我則回她:‘納涼玩月,到處有之。若品論云霞,或求之幽閨繡闥,慧心默證者,固亦不少。若夫婦同觀,所品論者,恐不在此云霞耳?!?/span>”
席間皆笑,眾人都打趣沈復走到哪里都不忘秀恩愛。一番戲謔后,大家才想起那位異域朋友還未說話。大家早聞莎士比亞大名,此時皆洗耳恭聽。
莎士比亞也不推辭,說道:“月下愛情確實動人,事實上,當月亮在鏡波中反映出銀色的容顏,晶瑩的露珠點綴在草葉尖上的時候,往往是情奔最適當?shù)臅r候。(《仲夏夜之夢》)可是,不要指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會像它一樣無常。”(《羅密歐與朱麗葉》)
蘇軾點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看來此事不僅古今如此,中外亦如此?!?/span>
一番行詩暢談后,時間已接近子時,滿江清輝,明月圓滿,碩大锃亮,看著這樣的月亮,似乎人的心也完整無缺了。
醉眼微醺之間,眾人皆看得入迷,在月色里掉落各自的心事。唯李白長袖一揮,引樽對月,朗聲豪言:“管什么悲歡離合,變化無常,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大家聽罷,皆引觴滿酌,一飲而盡。
一時間,月下樓閣,觥籌交錯,酒樂酣暢,賓客盡歡。是此良夜。
文/央視新聞《夜讀》
圖/視覺中國
監(jiān)制 | 李浙 主編 | 王若璐
策劃 編輯 | 楊瑜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