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
民國時期有一個外交官,因為他喜歡讀詩,詩詞幫了他的大忙,這個人叫許世英。1936年3月,許世英赴日履新任駐日大使。抵達東京入住當(dāng)時使館里的居所雪樓,隨后許世英就會晤了日本首相廣田弘毅,嚴肅地正告對方:“予未習(xí)外交,不擅辭令,所知者公理與強權(quán)之分,強權(quán)固可逞一時,公理則永垂千古,理之所在,予必辯爭到底?!痹诋?dāng)時中日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許世英依然敢于表達對日本侵略行徑的不滿,同時也表示出自己作為一名外交官追求公理的決心。但是日本人也時刻想要羞辱中國人,一天,一個日本人假意向許世英請教唐詩“千尋鐵索沉江底”的下一句。許世英立即看出了日本人的陰險心理,因為下一句本該是“一片降幡出石頭”。南京古稱石頭城,這是暗諷中國很快就會投降日本。于是許世英不動聲色地回了一句:“萬國衣冠拜冕旒”,這就搞得日本人無言以對。
日本人問的這首詩,是中唐大詩人劉禹錫寫的一首懷古七律,前四句是: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這首詩寫的是西晉滅吳的歷史故事。詩文的意思是:王濬的戰(zhàn)艦沿江東下離開益州,顯赫無比的金陵王氣驟然失色。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詩中的王濬是益州刺史,益州的治所在今成都。晉武帝伐吳,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余人。金陵:今南京,當(dāng)時是吳國的都城。王氣:帝王之氣。黯然:一作“漠然”。千尋鐵鎖沉江底:東吳末帝孫皓命人在江中軒鐵錐,又用大鐵索橫于江面,攔截晉船,終失敗。尋:長度單位。一片降幡出石頭:王濬率船隊從武昌順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頭城,吳主孫皓到營門投降。
那個日本人是熟悉這首詩的,不然他不會這么問。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許世英對唐詩的了解更高他一籌,故答曰,下一句是“萬國衣冠拜冕旒”。這一句出自于盛唐大詩人王維的《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文的前四句是: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
“萬國衣冠拜冕旒”是這首詩中的名句,標(biāo)志萬國來朝的大唐鼎盛的氣象。
許世英的回答之絕妙,日本人無言以對,自討沒趣。
這就是讀詩的好處,而且讀了還要學(xué)會活用。試想,許世英如果沒讀過王維的那首詩,說不定就尷尬了。為此,將從我能熟練背誦的詩詞中,選取帶“詩”字的句子,組成飛花令,分享如下,望友友們喜歡。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中有武林陳學(xué)士,吟詩銷遣一生愁。
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
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豈其馬上破賊手,哦詩長作寒螿鳴。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杜牧司勛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詩。
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子美集開詩世界,伯陽書見道根源。
平生詩句多山水,謫宦誰知是勝游。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zhuǎn)愚。
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biāo)格過于詩。
盡日高齋無一事,芭蕉葉上獨題詩。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