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一個成語它本來的意思與之后的延伸用法無論怎樣發(fā)展,都不能隨意為之,很少有人愿意引經據典把一個詞解釋明白。
在一個快餐式的時代,無論什么都在趕節(jié)奏搶時間,所以“拿來主義”在現在體現的愈發(fā)明顯,不少人把成語拿來就用,但是沒有認真思考這個成語是否放在語境中合適。
運用的過程也只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博學多才”,久而久之就會有班門弄斧之感,不僅難以展現學富五車,而且還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關于一個成語來說,很多時候解是從它的字面意思開始,然后再來深挖其中的內涵。其實如果真正地想了解古漢語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很多人曾經想過想要穿越回去,但是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古代很多字的讀音和現在不同,讀音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社會的變遷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
在詩詞大會中就有過這樣一個現象,大家對“石徑斜”的讀法爭議很大。隨著讀音慢慢的通俗化,很多詞也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關于虛與委蛇這個詞,大家都很好奇委蛇的含義從何而來,其實委蛇在古代,是一個物種,準確地講是鬼。
關于這一點并不是憑空而來,在《山海經》中其實有非常明確的記載,這里面的委蛇又叫延維。
“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日延維,人主得之而饗食之,伯天下?!?/p>
在古代社會總會對一些物種賦予神秘的色彩,比如“委蛇”就是其中之一,雖然這個東西十分懼怕打雷,但是卻有一個奇妙的傳說。
如果有人有幸能夠見到它,那么在將來一定會施展自己的宏圖之志,成就一方霸業(yè)。
管仲和齊桓公也有過類似的故事,有一次二人相約去打獵,一路上歡聲笑語,但是突然齊桓公渾身直冒冷汗,手腳發(fā)抖,拽住管仲的手不撒開。
這樣的舉動讓管仲之分擔憂,令人把齊桓公抬回宮里,之后管仲問他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齊桓公淚如雨下的傾訴自己看到了傳說中的委蛇。
管仲突然仰天長笑,告訴齊桓公不必為此擔憂,看到委蛇說明他有朝一日終能成為霸主。只管安心政事即可,齊桓公聽完這一席話,瞬間動力大增。
“蛇”這個字也是從繁體字進化而來,它的繁體字寫作“虵。
關于成語不能局限于曾經的意思,一定會隨著朝代的更替衍生出其他意思,然后逐漸成熟定型。
蛇的聲音最初是“也”,在古代讀音中類似“姨”。后來用處逐漸變多,竟然發(fā)展成了一個多音字。音調的演變也通過史書明確地記載出來。
《廣韻》是北宋時期的一本韻書,里面寫到當“蛇”表示“曲折通過”的時候,讀音會發(fā)生改變,讀為“移”。
從虛與委蛇這個成語來看,其實很能反應大多數人都社交狀況,這個成語是指對別人假意相待,敷衍應酬。
當大家都在忙于工作的時候,還需要進行各種無謂的社交,所以只能撐著疲憊的身體強顏歡笑。
不是大家不愿意真誠地與人交往,而是人心復雜的時候,很多人把虛偽當作一種自保,在新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互聯網的主體。
信息傳播極速發(fā)展,喜歡的成本變成了文字的交流,這個成語本身其實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很多人卻把它用在了褒義的語境中,屬實不太合適。
虛與委蛇后兩個字的讀法其實是wēi yí,但是有人把它讀成了這兩個字單個字的讀音委蛇wěi shé。
所以對于成語的認識如果只停留在表面,那么就會按著自己的想法強制地加以理解,成語真正的意義也就沒有辦法體現出來了。
中華文化的魅力體現在,一個詞語的出現源遠流長,如果從現代漢語的角度分析,虛與委蛇是一個偏正結構的成語,虛與是在修飾委蛇。
其實委蛇也可以自己做一個詞語,表示:曲折蜿蜒,行止迂回。這個詞也基本代表了整個成語意思的走向。
委蛇也有道路彎彎曲曲的意思,人的一生其實也和走路一樣,只能順著修好的道路往下走,充滿了很多無奈,也注定會有很多順服。
人不可能孤注一擲地做選擇,要學會順應時勢的變化,然后做出一些相應的改變,這是為了自己的發(fā)展,也是靈活應對的方式。
中華文化語言的魅力,就在于外語用盡詞匯都沒有辦法表達的意思,我們就可以用四個字精煉地解釋出來,還能充滿了文化的韻味。
學習成語的意義可能在于了解過去的故事,對現在進行啟示,都說西方人的價值觀念不能理解中國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那些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情懷,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其實紅樓夢中就有關于虛與委蛇的運用,鳳姐和賈瑞的那段故事人們并不陌生,賈瑞說完一些不符合常理的話以后,鳳姐并沒有把他怎樣。
而身面露笑容,與他進行了一番友好的交談。并且還夸他是一個聰明和氣的人,希望有機會還能進行交流。
這給了賈瑞單相似的機會,他并沒有看懂鳳姐當時的笑里藏刀,也因此命喪黃泉。其實鳳姐當時的表現就可以用虛與委蛇來形容,表面喜歡,背地里卻想著整對方。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很多人把成語讀錯,然后慢慢地就會將錯就錯,讓成語的讀音發(fā)生改變,這是一種普適化的表現,也是成語走進大眾視野的一個標志。
成語的意義除了表情達意之外,更重要的還能讓中華兒女產生一種文化認同,是聯系古代與今天的一條線索,感受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