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和寶釵,在賈府里的稱呼方式不同。人們叫黛玉“林姑娘”,采用的是姓氏;叫寶釵“寶姑娘”,采用的是名字。
這是為什么,為啥感覺怪怪的呢?關(guān)于這個問題,說法可多了。
1、有人說,這體現(xiàn)了寶釵人緣好。用姓氏顯得正式,用名字顯得親切。人們都想跟寶釵親近,就叫她“寶姑娘”。
2、有人說,這體現(xiàn)了黛玉寄人籬下的尷尬。因為黛玉孤身一人而來,賈府人沒辦法知道她名字,只能稱“林姑娘”;薛寶釵跟著一家子而來,自然有薛姨媽介紹芳名。
3、還有人說,這代表她們各自的秉性。黛玉在“金陵十二釵正冊”里是枯木,林木缺少人類的煙火氣,暗示黛玉無所依恃的孤獨(dú)生涯。而寶釵吃的冷香丸里全是寶,既然得了天地精華,“寶姑娘”的稱謂當(dāng)之無愧。
以上這些只算九牛一毛,亂七八糟說什么的都有。不好意思,本文要得罪很多寫手了。
我要旗幟鮮明地說:以上這些觀點(diǎn)都是胡扯!
或邏輯混亂,或果因顛倒,或東拉西扯,,,,,,總而言之一句話,根源全是沒文化。
因為,林姑娘寶姑娘兩個稱謂,里面大有文章!牽扯到古代的禮法、習(xí)俗,同時也體現(xiàn)了社會階層、家庭教養(yǎng)的差別。
熟悉傳統(tǒng)文化的,應(yīng)該知道古代的名諱禁忌。然而大家所熟知的,多是男子的名諱文化。其實女子的名諱,較之男子,更講究隱藏!
【吾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可不是故作神秘,而是必須的。請注意,所謂【人未識】,不僅僅指露面,還包括名字不能為外人所知。
名,即為本人。閨名若被外人知曉,相當(dāng)于玉面被外人窺見,是莫大的恥辱。這樣的家庭會遭到社會群嘲。
反正古代就是這觀念,我們不必追究其對錯,就事論事。看古代的作品,需要搞清楚古代的意識形態(tài),才能看懂,對不對?
既然閨名隱晦,那如何稱呼女性呢?當(dāng)然是用姓氏。
姓氏是終生代號,亦是允許公開的代號。無論婚前還是婚后。
史書上很多女性,只留下了“某某氏”的記載,原因就在這里。并非她們真的沒名字,而是寫史書的人,沒打聽出來而已。
關(guān)于這個問題,不必幻想什么反封建。歷史上,越是高貴的家族、有教養(yǎng)的家族,越講究這個。相關(guān)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紅樓夢里,曹公也利用這個問題,把幾個家族對比得清清楚楚。
黛玉是賈府至親,但在進(jìn)府之前,沒人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不信你可以去書里看細(xì)節(jié)。
黛玉曾聽母親說起,她有個表兄叫“寶玉”。但寶玉,卻不知道表妹叫什么。這便是男女的差別對待。女孩子的名字,更尊貴更隱晦。
寶玉初見黛玉時,已看見客廳里多了個姊妹,料定是林姑媽之女,但卻不知該如何稱呼。落座后他就問:【妹妹尊名是哪兩個字?】同時還問,有無表字。
請注意,黛玉是被賈家派人派船,歷經(jīng)數(shù)月,千里迢迢接來的。此前賈母已經(jīng)念叨了很久了,不可謂不重視。然而寶玉還是不知道表妹之名。
說明了什么?
說明林家的家風(fēng)有多嚴(yán)謹(jǐn)。還說明賈母有多看重黛玉,有多尊重林家!
賈母跟賈敏有書信往來,她當(dāng)然知道黛玉之名,但她采取保密政策。所謂貴族門風(fēng),就在這細(xì)節(jié)里彰顯出來。
即便后來黛玉承歡膝下,她也不輕易呼其名。只有跟寶玉關(guān)聯(lián)時,才稱“兩個玉兒”(其實是暗示,別有用心)。正常情況下,她稱之為“林丫頭”。
很多人都注意到,長輩稱呼晚輩,有丫頭和姑娘兩種叫法。彼此有真感情,稱“某丫頭”;彼此塑料關(guān)系的,會叫“某姑娘”。
但你們卻沒發(fā)現(xiàn),即便賈母表達(dá)無限寵溺時,也不忘禮法。尤其是不忘黛玉的尊貴,時刻維護(hù)其名門淑女的高級范。
換句話說,叫丫頭是情感流露。但名字嘛卻不隨便叫,那屬于絕密事項。
有了賈母這個態(tài)度,誰還敢碰黛玉之名?于是從上到下,無論任何情況下,都稱其【林姑娘】。
寶釵的故事,跟黛玉正相反。
她跟王夫人是至親,王夫人當(dāng)然知道她名字。但是,薛家跟賈家,可是八竿子打不著哦,什么關(guān)系都沒有。
不要被87版的改編給騙了。87版讓賈母站在院子里迎接薛家,連尊卑常識都不懂。還加了臺詞,跟薛姨媽熱情敘舊……其實原著里根本沒這回事!
賈薛兩家,歷史上無交往、無瓜葛。只有王夫人是個紐帶。
對薛氏母女而言,賈家的一切男性,都屬于外男。因為不同姓、不同居(共同長大)、不同門戶。
然而她一登場,就頂著【寶姑娘】的頭銜。賈家的男男女女,全都知道她叫薛寶釵,還知道她芳齡幾何,還知道她【生得肌骨瑩潤】,還知道她準(zhǔn)備選秀。
哈哈,還有什么是不知道的嗎?就這,還防范個啥???
別怪我說得難聽:放在古代,這跟睡大街的意思差不多了。當(dāng)然,你若不了解古代文化,什么也看不出來,感覺還蠻好的嘞。
在原著里,黛、釵從進(jìn)府那一刻,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味道。
臺磯之上,坐著幾個穿紅著綠的丫頭,一見他們來了,便忙都笑迎上來,說:“剛才老太太還念呢,可巧就來了。”于是三四人爭著打起簾籠一面聽得人回話:“林姑娘到了。”
正愁又少了娘家的親戚來往,略加寂寞。過了幾日,忽家人傳報:“姨太太帶了哥兒姐兒,合家進(jìn)京,正在門外下車?!毕驳耐醴蛉嗣Я伺比说龋映龃髲d,將薛姨媽等接了進(jìn)去。姊妹們暮年相會,自不必說悲喜交集,泣笑敘闊一番。…..
第一個貌似場面簡潔,但卻是賈母帶領(lǐng)全家貴婦,齊聚于賈母客廳,靜待黛玉。
第二個貌似熱火朝天,但賈母不露面,賈家任何貴婦小姐都沒露面,包括跟薛姨媽有血緣關(guān)系的鳳姐。
王薛兩人絮叨半天才引見了賈母,后面還有【賈母也就遣人來說】,充分證明:迎接的地點(diǎn)是王夫人的客廳,全程是王夫人的獨(dú)角戲,她以私人身份接待薛家。
再看下人的反應(yīng)。【林姑娘】是標(biāo)準(zhǔn)的千金小姐稱謂。【哥兒姐兒】,是民間俗語,滿滿的鄉(xiāng)村風(fēng),仿佛來了個鄉(xiāng)下大妞。
難道下人想貶低寶釵嗎?NO,NO,NO,沒人敢故意得罪王夫人。何況,跟著她的“女媳人等”,全是她的陪房,一個鼻孔出氣的。(王夫人陪房眾多,數(shù)量驚掉你下巴。詳見文后鏈接。)
那是怎么回事呢?其實曹公要通過這個稱呼,寫出王家和薛家門風(fēng)的低劣。兩個沒文化的土豹子家族。
王夫人已經(jīng)想盡辦法抬高寶釵了,可惜,就她那點(diǎn)水平,床底下的夜壺,上不了臺面。
她用【寶丫頭】來表達(dá)彼此親熱,也讓全家以【寶】字冠名。人人皆稱之【寶姐姐】或【寶姑娘】,到底用意是什么?
為了拉近跟賈家的關(guān)系。
黛玉有一半賈家的血統(tǒng),是賈家至親,又從小被收養(yǎng),跟寶玉同居同戶,按禮法就可以放寬。他們一直如親兄妹,不需要避嫌。
黛玉的這些條件,寶釵統(tǒng)統(tǒng)沒有。但為了金玉良緣的目標(biāo),她又必須得接近寶玉,怎么辦呢?只有故意拉近、再拉近。處處拿出不見外的架勢。
結(jié)果是,賈府下人對迎探這些自家主子,尚且以排行來稱,如【二姑娘】、【三姑娘】。但對寶釵這個外姓人,卻昵稱為【寶姑娘】。似乎寶釵反客為主,比三春更像賈家人。
這就體現(xiàn)了,人越缺什么,越在乎什么,哪里是短板就在哪里執(zhí)著。但用力過猛了,會成為笑話。
難道王夫人不懂什么是高貴?她懂。但很多時候,高貴和套近乎(短時間見到利益),兩者水火不容,無法兼得啊。
在利益面前,還顧得上高貴?在古代,誰會帶著已入婚齡的大閨女亂串門子啊,不是賣閨女是什么?若要高貴,連榮國府的門都不必踩,那不全劇終了嗎?
1、名諱文化
古人無論男女,都非常重視避諱名字。因為名字和生辰八字里,帶有神秘信息。有可能被居心叵測之人施以巫術(shù),給本人帶來生命威脅。
能夠直呼某人名諱的,理論上只有三種人:君主、父母(祖宗)、老師。
除這三種人,其他人都不可以隨便呼名。只能另想辦法,用身份、排行、官銜等方式代稱。
當(dāng)然,理論到了實踐中,有時候會放寬。比如寶玉為了好養(yǎng)活,故意讓大家呼名,這是賈家上層同意的。
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名諱都是人生第一大事。歷史上有多少人因一時不慎,違反了禁忌,丟家棄命。所以不要以為,叫個寶姑娘有啥了不起?
2、婚俗禮法
《禮記·曲禮》說:“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要求男女只能通過媒妁之言,知曉對方的名和字。
換句話說,不是為了婚配,知曉異性名字違反禮法。尤其是女孩名的泄露,跟現(xiàn)代高考題泄露差不多。
為啥古代的愛情戲里,必有男女互相問名的橋段?呵呵,那便是自由戀愛的標(biāo)志啊。
紅樓夢里寶黛問名,這種經(jīng)典橋段,古人一看就明白啥意思。但必須指出的是,從禮法上講又毫無問題!因為她倆不是私自交往,而是在賈府收養(yǎng)黛玉的前提下,在長輩的見證下,兄妹相見。
所以寶黛初見那場戲,是在符合禮法的基礎(chǔ)上,光明正大的自由戀愛!曹公對寶黛的偏心,可見一斑。
寶姑娘之名,雖然在內(nèi)幃里叫,但主仆婦女眾多,她們都有丈夫。女人們叫慣了,男人們自然都知道了,社會上也就知道了。
女孩名為社會所知,按當(dāng)時的觀念,將蒙上賣身的味道。傅秋芳就是個例子。
書里明確寫了,傅家對女兒待價而沽。因此,傅秋芳之名便傳得滿城皆知。甚至大家還知道,她是個瓊閨秀玉、才貌俱全…….現(xiàn)代人還以為這是夸她呢,其實這段全是用青樓頭牌的味道去寫的。
紅學(xué)界都承認(rèn),傅秋芳是薛寶釵的影子。傅家是暴發(fā)戶,一兄一妹的配置,完全是薛家翻版。
黛玉跟賈家形成了收養(yǎng)關(guān)系,但無人敢叫她名字。寶釵跟賈家什么關(guān)系都沒,作為外人,卻把名字叫的震天響。這就是差別。
有人可能會質(zhì)疑,賈母不是也常叫女孩名嗎?如探春是“探丫頭”,迎春是“迎丫頭”,史湘云是“云丫頭”。
這是正常的。其一因為她是最高長輩,其二只局限于自家范圍內(nèi)。
當(dāng)見到外人時,就完全是另一個樣子了???0回帶劉姥姥游園時:
王夫人道:“問老太太在那里,就在那里罷了?!辟Z母聽說,便回頭說:“你三妹妹那里就好。
劉姥姥是外人,在她面前,賈母始終不提任何女孩名!是任何!
她時而說“你瞧我這個小孫女兒”,時而說“這是我這外孫女兒的屋子”,時而說“你三妹妹”,連對寶釵也變成了:“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
看看,啥叫高級貴族?明白了吧!劉姥姥來了一趟,一個人名也甭想知道。
南安太妃笑道:“既這樣,叫人請來?!辟Z母回頭命鳳姐兒去把史、薛、林帶來,“再只叫你三妹妹陪著來罷?!?/p>
這是70回面對南安太妃時。賈母對外姓女孩用姓氏尊稱,自家女孩用排行代稱。
如何對待自己之名,如何尊重他人之名,里面滿滿的全是學(xué)問。看懂細(xì)節(jié)你就會明白,賈母是如何滴水不漏,這才是全家人的表率!
王夫人、薛姨媽卻處處掉價,隨時拉垮,活脫脫兩只二哈。她們讓寶釵寶琴,前赴后繼的制造笑料。
又道:“就用‘紅梅花’三個字作韻,每人一首七律。邢大妹妹作‘紅’字,你們李大妹妹作‘梅’字,琴兒作‘花’字?!?/p>
注意到了嗎?大觀園新來的幾位親戚姑娘,別人被稱姓,只有寶琴被稱名。
你不要告訴我,這是種族歧視。沒人敢歧視她,除非王夫人自己樂意。
鳳姐雖然也出身王家,但大道理方面,卻比王夫人通透。她在女生堆里說話隨意,但到了賈璉面前會變樣。
鳳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樣呢?
22回鳳姐跟賈璉商量生日宴,很鄭重地以姓氏來稱呼寶釵。這體現(xiàn)了對男生的防范、對寶釵的尊重。
反觀寶釵,可要倒吸涼氣了。什么【顰兒】、【云兒】、【鳳丫頭】、【探丫頭】【瘋湘云】…….沒有她不敢叫的。尊卑顛倒、大小不分、場合不看,比薛姨媽的二哈程度,更勝一籌。
寶玉雖然給黛玉贈表字【顰顰】,但他本人幾乎沒使用過這個字,其他人也鮮少用,足見字如名一樣,不可以隨便叫。
全府皆稱'林姑娘",只有寶釵自己成天顰兒長,顰兒短。如此出格為了什么?難道不是惡心人家么?
我們上一段原文,讓大家看看,人的教養(yǎng)和素質(zhì)可以差多少。
【好妹妹,你去只管去,我自打發(fā)人去到你那里去看屋子。你好歹住一兩天還進(jìn)來,別叫我落不是?!?/span>
寶釵笑道:“落什么不是呢,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賣放了賊。依我的主意,也不必添人過去,竟把云丫頭請了來,你和他住一兩日,豈不省事?!?/span>
尤氏道:“可是史大妹妹往那里去了?”
寶釵道:“我才打發(fā)他們找你們探丫頭去了,叫他同到這里來,我也明白告訴他。”】
只需要注意我標(biāo)注色彩的稱謂,好好體會下,答案不言自明。
這就是被87版硬生生魔改成人家富貴花的薛寶釵,這就是新生代人類,心目里的古典第一淑女。曹公得虧去世的早啊,不然有多少血夠吐呢?
捎帶說下冷子興。他演說寧榮兩府時,向賈雨村介紹了三春之名,倆人還圍繞名字嘰歪了半天。依古人觀念,這是個令賈府蒙羞的場景。
當(dāng)然,因賈府從開篇就走下坡路,被兩個無恥小人說長道短,正是雄獅沒落的象征。
但冷子興如何知道的呢?因為他是周瑞的女婿,而周瑞是王夫人的嫡系。是誰把姑娘的信息隨便泄露,又是誰不把賈府威嚴(yán)當(dāng)回事,一切不言自明。
老有人來問我,王夫人為啥想不開,為啥連點(diǎn)親情都沒有?
親們,一號大反派啊,還需要問為什么?你們?yōu)樯犊床怀鰜?,她就是賈府完蛋的終極推手呢?這在開篇冷子興這個角色上,就已經(jīng)打好伏筆了。
賈家最終一敗涂地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書里有自我鞭笞和反思,但更多的是對攀附者、對蛀蟲的痛恨。王家、薛家就扮演這樣的角色。
【相關(guān)鏈接】
探春管家屢次被氣哭,根源全在王夫人!一場精彩的庶女嫡母大戰(zh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