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年少時父親因病去世,后隨母親改嫁。范母身世坎坷,受盡疾苦,飽嘗辛酸,因此對兒子期望很高。常常向范仲淹講述古人刻苦學習的故事,范仲淹很受教。
但因家里條件有限,后期到附近寺院中讀書,求一個清凈所在。剛開始他將從家中所帶糧食交由寺院廚房代為制作,直到飯口時間才去打飯,其余時間都在讀書,但他讀書非常刻苦,經常忘記時間,好心的廚僧便把飯菜給他送過來,時間一長,范仲淹感覺很過意不去,便自己開小灶,自己做飯。每天晚上他把量好的米,水放入鍋中煮粥,待到第二天早上粥已經凝固了,他便用刀將其分為四塊,早晚各吃兩塊,一天兩餐。沒有菜怎么辦,他就去山上采一些野菜回來,搗碎了加上鹽,這便成了菜。這樣的日子持續(xù)了3年。
后來隨著范仲淹成名,當初他的“劃粥斷齏”也成為形容其年少時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范仲淹的父親范墉,原為吳越官員,公元978年跟隨吳越忠懿王錢俶歸順北宋,任武寧軍節(jié)度掌書記。
范墉早年喪妻,續(xù)娶了謝氏,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丑日(10月1日) ,范仲淹生于徐州節(jié)度掌書記官舍。
公元990年,范墉不幸病逝。由于范墉為官清廉,家無積蓄,謝氏為了生計,帶著2歲的兒子改嫁給淄州長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yuè)。
朱說小時候,母親曾讓他學習經商,爭取早日在經濟上能夠獨立。但是,他看不慣商人的虛偽和唯利是圖,學了一個月就跑回家了。
朱說跟母親要求繼續(xù)求學。他的想法,不僅得到母親的支持,也得到了繼父朱文翰的支持。
朱說從此到了醴泉寺(在山東鄒平)讀書,拜高僧寶志為師。為了節(jié)省開支,他堅持每天只煮一碗粥,冷卻后劃為4塊,然后撒一點鹽和菜末,每天早晚各吃2塊,這就是“劃粥斷齏”的典故。
公元1011年,朱說得知自己的身世,前往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投師戚同文門下。
1015年,朱說參加科考,成為乙科第97名進士,從此踏入仕途。
1016年冬,范仲淹游覽廣德(屬安徽宣城)的太極洞,親手題寫了“跫然巖”,署名為“宋進士朱說”。此遺跡至今保存完好。
1017年,朱說遷文林郎,改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這一年,朱說29歲,他與母親商議后,決定認祖歸宗改回范姓。
于是,他上書朝廷,提出了復姓改名的請求。他引用范蠡、范睢的故事,說:“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志在投秦,入境遂稱夫張祿?!?/p>
經朝廷批準,朱說正式更名為范仲淹。
范仲淹在《金在镕賦》里寫道:“如令區(qū)別妍媸,愿為軒鑒;倘使削平禍亂,請就干將?!痹凇?span id="ukiey00"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837498">岳陽樓記》里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边@是他一生抱負的真實寫照。
]]>這些歷史名人都是后人學習的楷模。
在歷史上還有一個寒門學子,他后來成為北宋名相,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將,不僅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岳陽樓記》以及“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的《漁家傲》的千古名篇,還留下了“斷齏畫粥”的著名典故,傳為千古美談。
這個人就是北宋名相范仲淹,那這典故里面的“斷齏”和“畫粥”是啥意思呢?
“斷齏畫粥”里的“齏”就是腌菜咸菜的意思,不是齏粉哈,至于“粥”,也就是我們喝得稀粥,斷齏就是把咸菜切斷切碎。
畫粥,這里面的“畫”和“劃”是一個意思,就是將凍得邦硬的粥用刀劃分開來,每一份“凍粥雪糕”就是他的一頓飯,劃成幾塊就是幾頓飯,那么范仲淹為何這樣做呢?
事情是這樣的:
范仲淹的父親在他剛滿一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謝氏自己無力養(yǎng)活孩子,為了能讓兒子活下去,在小范兩歲時,謝氏改嫁給了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為朱說。
但此時的范仲淹還不記事,他一直以為自己是朱家的孩子,直到17歲那年,朱文翰的親兒子們對他這個“外來的弟弟”惡語相向,范仲淹才知道事情的真相,當然這是后話了!
轉眼時間,范仲淹到了上學的年紀,由于母親不是朱家的原配,朱文翰的幾個兒子十分不待見范仲淹娘倆,對娘倆來說來到朱家只是有了一個遮風擋雨的屋頂而已,因此娘倆的生活依然貧苦。
但范仲淹母親深明大義,她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真理,自己沒有錢供兒子讀書,她就輾轉找到了一個寺廟學校寄讀。
因為這個學校是免費的,相當于今天真正的義務教育,這個不要錢的學校就是“醴泉寺”,范仲淹在這里一讀就是15年!
他沒有拼爹的命運,更沒有多余的錢財,有的只是吃苦的本事,也只能如此!
范仲淹17歲那年在朱家兒子口中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來母親也告訴他事情真相,范仲淹聽后十分難過,他在心里暗暗發(fā)誓:“以后一定要出人頭地,將來讓母親享福,不再受氣!”
范仲淹覺得都是自己連累了母親,如果不是他,母親也不會改嫁,因此他改回自己的姓氏,發(fā)誓這輩子不花朱家一分錢。
就在這一年,范仲淹到應天書院求學,以求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和母親的命運!
生活的艱苦從來沒有擊垮他,沒有美味的飯菜,他也沒有錢財喝酒吃肉,于是他學會了自己腌制咸菜,然后將咸菜切成段,每天晚上用粗米熬成粥。
等到第二天粥凍凝成塊狀后,就用刀子劃成四塊,早晨吃兩塊,晚上吃兩塊,不錯,他每天只吃兩頓飯,中午不吃!
就這樣,范仲淹吃著自創(chuàng)的“范氏冰糕”就著咸菜度過了漫長的歲月,這就是“斷齏畫粥”的典故!
范仲淹學習十分刻苦,真的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
有一天宋真宗去書院視察,范仲淹依然埋頭看書,把宋真宗當空氣,還對同學說:“我不用著急,早晚有一天,皇帝會召見我的!”
這真不是他吹牛,五年后,他以“朱說”這個名字考中了進士。
范仲淹之所以用“朱說”這個名字,是因為他認為:
朱家兒子們雖然對自己和母親刻薄,但如果沒有朱文翰,他們娘倆也許就活不下去,是朱文翰給了他第二次生命,為了報答朱文翰,因此他以朱家兒子的身份考取功名!
公元1021年,范仲淹前往深受水災的泰州上任,他接過泰州這個爛攤子,在那里修建了大堤,治理水患,老百姓對他感恩戴德,這就是被尊為“范公堤”的堤壩!
1028年,在晏殊的大力推薦下,范仲淹成為國家圖書館館長,后來因為上書讓劉太后放權被革職(劉娥,宋仁宗年幼時垂簾聽政,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穿龍袍祭天的太后,唯一一個穿龍袍下葬的太后,“貍貓換太子”里面的劉妃)。
劉太后死后,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京師,后來因為“宋仁宗被家暴”的風波又被貶到蘇州。
后來他又被召回京師,不久就和宰相呂夷簡干上了,結果兩人一個被免職,一個被趕出京城。
在京師與地方之間來來回回,走到哪干到哪。
范仲淹還干過一件讓百姓交口稱贊的大事:
在任期間,他將許多貪官和不作為的官員名字劃掉革職,有同僚看不慣,說他:“你這筆一劃不要緊,這些官員的家里人都在哭呢!”
范仲淹神懟:“一家人哭,強過一路百姓哭”(他們家人哭,總比讓他們繼續(xù)禍害百姓強)
公元1040年,因為西夏入侵的問題,范仲淹被召回京師,聘為龍圖閣學士,前往大西北對抗西夏,成為鎮(zhèn)邊大將,在任期間他提拔了一個有名的將領,北宋戰(zhàn)神狄青就是他的得意門生!
后來范仲淹改革變法失敗,先后到鄧州,杭州。
宋仁宗慶歷四年春,范仲淹在鄧州聽聞好友滕子京謫守(被貶)巴陵郡,因此寫下《岳陽樓記》的千古名篇。
公元1052年,范仲淹被調任潁州,時年63歲的范仲淹拖著病體前去赴任,結果走到徐州時不幸病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