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0年前的寒食節(jié),也就是元豐五年的這一天,在黃州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被貶的蘇軾,官場的失意、生活的潦倒。借著寒食節(jié)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道盡人情冷暖的129字草書曠世神品——《寒食帖》,與《蘭亭序》、《祭侄文稿》齊名。
樹大招風(fēng),這幅曠世神品卻命途多舛,因歷史原因流落臺灣,現(xiàn)被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寒食帖》的藝術(shù)價值在于體現(xiàn)了蘇軾書法的“石壓蛤蟆”之風(fēng),與“墨豬”的風(fēng)格,作為情感的流露,超越了蘇軾平時書法的藝術(shù)水平,可謂是得天地之造化。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后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fù)為之,未必及此。
蘇軾作為一位全才的書法家,他自己這樣評價自己的書法:“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寒食帖》將蘇軾的心境體現(xiàn)了出來,通篇跌宕起伏,筆法與章法渾然天成富有節(jié)奏。結(jié)體的變化也是隨心所,欲收放自如。筆墨的情感表達渾厚中又現(xiàn)勁挺,可謂是恣肆揮灑,是蘇軾在行書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這幅上乘之作歷經(jīng)歲月,在近代卻是命運多舛。
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時,它險些被毀,流落市井被馮展云購得,在馮展云死后,輾轉(zhuǎn)落到盛伯羲手中,后被完顏樸孫所得,在1918年12月19日也就是蘇軾生日這一天,當(dāng)時的藏主顏韻伯為其題跋記錄了它的流傳始末。之后就開始流落日本,直到二戰(zhàn)結(jié)束,國民政府以重金購回,之后就一直被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zāi)乖谌f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p> ]]>
母愛似水,溫柔婉轉(zhuǎn);父愛如山,深沉厚重。
在這個世界上,父親是那樣一種存在:
他也許對你很少擁抱,很少親吻,很少夸獎,很少主動給你打電話。
他總是一邊教育小時候的你勤儉節(jié)約,一邊又偷偷給你零花錢。
他不希望你早戀,卻希望未來的你能有一個幸福的家。
他很愛很愛你,卻從不說愛你的話。
年少時的我們,常常讀不懂父愛,覺得父親不關(guān)心、不理解、不愛我們;
總是要到長大了、在社會上歷盡一番摸爬滾打了、甚至為人父母了,才真正懂得:
父親的愛,一直都在!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詩詞君想給大家分享蘇軾寫給兒子的一首詩,雖然只有短短28字,卻道盡了天下間父母的殷殷苦心。
值得每個人都讀一讀!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
——《洗兒詩》
在中國古代,有著“洗兒”的風(fēng)俗。
也就是在嬰兒降生三日或者滿月的時候,邀集親友,替嬰兒洗身,以為吉慶。
而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客人都會道出自己對嬰兒最美好的祝愿與期望,禱祝這個孩子將來聰明伶俐、前途光明、幸福安康。
這種以洗兒為主題,傳達對新生兒美好期許的詩歌,就叫“洗兒詩”。
元豐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在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蘇軾的侍妾朝云為他生下一子,小名干兒。
蘇軾很高興,便在孩子滿月舉行“洗兒禮”的時候,寫下了這首《洗兒詩》(又叫《洗兒戲作》)。
可讓所有人驚訝不已的是,這首《洗兒詩》可謂是對此前所有“洗兒詩”的顛覆。
要知道,長久以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是所有為人家長的夙愿。
可蘇軾卻說:
每個人生下孩子的時候,都希望孩子頭腦聰明。
可是聰明又有什么好處呢?
我就是因為太聰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誤了一生啊。
如果可以,我只但愿我的孩兒將來愚笨魯鈍,可以沒有災(zāi)難,沒有禍患,平平安安地官至公卿。
別看這首詩只有短短4句28字,詩里蘊含的思想?yún)s是幾經(jīng)波折、費人思量。
一個“望”字,寫出了塵世間父母對孩子的普遍期待;一個“誤”字,卻又道盡了自己一生的遭遇。
人人都望子聰明,我卻偏偏望子愚魯,這是第一層轉(zhuǎn)折。
人們望子聰明,是因為覺得一個聰明的人,就合該一生順順利利,可我卻因著聰明,而被耽誤了一生。這是第二層轉(zhuǎn)折。
那些愚魯?shù)娜吮驹摕o所作為的,可現(xiàn)實卻是,他們卻能在朝堂里扶搖直上、呼風(fēng)喚雨。這是第三層轉(zhuǎn)折。
便在這層層轉(zhuǎn)折里,我們得以勾勒出蘇軾半生的際遇和對孩子的殷殷期盼。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里寫道:
“東西方的政治規(guī)則完全一樣,爬到頂端的一定是庸才?!?/span>
這句話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因著在集權(quán)專制下,為官者并不需要有多么大的聰明才智,只要懂得政治場上的種種公關(guān)關(guān)系,學(xué)會投機鉆營、溜須拍馬,似乎就能在官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而如蘇軾一般,有真才實學(xué)、憂心天下的人,卻往往因著太過狷直,不愿接受官場上的種種潛規(guī)則,同流合污,而屢遭貶謫。
前半生的宦海沉浮、世態(tài)炎涼,終于讓蘇軾無奈地發(fā)出了“我被聰明誤一生”的嘆息,做出了“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的許愿。
因為我曾經(jīng)走過荊棘,曾經(jīng)遍體鱗傷,曾經(jīng)失落、失望、困苦難當(dāng)。
所以呀,我的孩子,哪怕平庸些、愚魯些,我愿你有上天眷顧,我愿你永遠不必承受世間疾苦,我愿你永遠能如赤子般天真。
細細想來,這樣的愿望何其奢侈,何其不切實際。
可,為人父母者,為孩子許下的哪個愿望又不奢侈呢?
要平安,要健康,要通達,要富貴,要無災(zāi)無難,要無雨無風(fēng),要一路鮮花著錦,要一生一世快活光明。
只因他們是父親,于是寧愿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閘門,要放孩子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只因他們是父親!
【點贊】+【在看】,愿天下所有的父親,節(jié)日快樂,平安健康。
]]>7月14日凌晨,年度最大超級月亮將現(xiàn)身夜空,這將是今年我們能看到的最大最圓的滿月,央視新聞這會兒正給大家直播,快去看!
你,正和誰一起賞月呢?
今晚《夜讀》給大家介紹的這個“賞月局”就厲害了:此局由白居易發(fā)起,邀請到李白、杜甫、蘇軾、張若虛、沈復(fù)、莎士比亞六位賓客,七位中外名家“穿越時空”,齊聚一堂,相談甚歡,只為這輪不可辜負的皎皎明月。
跨時空賞月大會
本故事純屬想象,全是腦洞
時間已是亥時,江邊一輪明月高懸,岸上林深樹密,疏影橫斜,蟲鳴四起。江邊高處有一亭閣矗立,匾額上書“望月亭”三個大字。亭內(nèi)已備好珍饈美酒,靜待今晚來客。
少頃,一位風(fēng)流蘊藉之士飄然而至,他雙目炯然,身形飄逸,猶如天上謫仙人。形態(tài)更是放浪形骸不拘一格,只見他手擒酒壺,豪飲一口,然后繡口一吐,對月高吟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span>(李白《把酒問月》)
“好詩,好詩!”李白話音未落,便聽見身后傳來一陣叫好聲,回頭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好兄弟杜甫,忙作揖道:“子美兄(杜甫字子美),好久不見,樂天兄(白居易字樂天)把你也請來了?!?/span>
杜甫哈哈一笑,將手上的請柬展開,只見上面寫著: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fù)長。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風(fēng)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白居易《江樓夕望招客》)
李白不禁贊嘆:“樂天兄不僅請柬寫得雅,聚會之地也選得妙,這江邊亭樓確實清涼,且臨水勢高,沒有比這更好的賞月之地了。話說,他既組了局,怎么不見人?”
此時,樓閣下的小徑傳來一陣窸窸窣窣的步移聲,皎月之下,杜甫辨出人群最前方正是白居易,他身后還跟著一群大名鼎鼎之士:蘇軾、張若虛、沈復(fù)皆在其列,竟還有一位異域的朋友莎士比亞。
眾人相見,一番寒暄,彼此都生出惺惺相惜之感。白居易不忘正事,對杜甫道:“如此月夜,子美兄可有好詩?”
此刻月光鋪灑江面,亮閃閃地流淌著大片銀光,遠處浮著一葉扁舟,孤燈搖晃。杜甫站起身來,望著眼前美景,沉吟道:“細草微風(fēng)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span>(杜甫《旅夜書懷》)
張若虛早已心有所動,不待眾人評點也張口吐繡:“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好一個‘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好一個‘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白居易聽罷連連叫好。
兩人都擺手自謙,杜甫直言:“說到寫月,還是子瞻兄(蘇軾字子瞻)見長,‘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妙句,千年難得?!?/span>
蘇軾聽罷慨然一嘆:“能像此刻一樣知己相聚、把酒言歡,才是快事啊。還記得那年十月十二日,我正準備脫衣入睡,卻見月色入戶,皎皎照床,不禁心中一動,欣然起行,去往承天寺找我的好友張懷民。彼時夜已深,又是一時興起之舉,沒想到懷民也沒睡,我們兩人一起在月下的庭院里散步閑聊,‘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其實,‘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坐在蘇軾身邊的沈復(fù)立即附和道:“子瞻兄所言甚是,何夜無月?與何人一起賞月才重要!某年七夕晚上,月色頗佳,河面波光如練,晃晃悠悠,就如今晚一樣。我與蕓娘并肩坐在水窗邊,身邊不知名的小蟲兒叫著,夏夜的風(fēng)輕輕柔柔地吹著。蕓娘說:‘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間,亦有如我兩人之情興否?’我則回她:‘納涼玩月,到處有之。若品論云霞,或求之幽閨繡闥,慧心默證者,固亦不少。若夫婦同觀,所品論者,恐不在此云霞耳?!?/span>”
席間皆笑,眾人都打趣沈復(fù)走到哪里都不忘秀恩愛。一番戲謔后,大家才想起那位異域朋友還未說話。大家早聞莎士比亞大名,此時皆洗耳恭聽。
莎士比亞也不推辭,說道:“月下愛情確實動人,事實上,當(dāng)月亮在鏡波中反映出銀色的容顏,晶瑩的露珠點綴在草葉尖上的時候,往往是情奔最適當(dāng)?shù)臅r候。(《仲夏夜之夢》)可是,不要指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會像它一樣無常。”(《羅密歐與朱麗葉》)
蘇軾點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看來此事不僅古今如此,中外亦如此。”
一番行詩暢談后,時間已接近子時,滿江清輝,明月圓滿,碩大锃亮,看著這樣的月亮,似乎人的心也完整無缺了。
醉眼微醺之間,眾人皆看得入迷,在月色里掉落各自的心事。唯李白長袖一揮,引樽對月,朗聲豪言:“管什么悲歡離合,變化無常,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大家聽罷,皆引觴滿酌,一飲而盡。
一時間,月下樓閣,觥籌交錯,酒樂酣暢,賓客盡歡。是此良夜。
文/央視新聞《夜讀》
圖/視覺中國
監(jiān)制 | 李浙 主編 | 王若璐
策劃 編輯 | 楊瑜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