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到大關(guān)鎮(zhèn)百嶺村之前,貿(mào)貿(mào)然地以為百嶺的嶺多,所以稱百嶺。但在驚蟄這天到了百嶺地界,的確看到了一些山嶺,卻不能以百來計數(shù),我就對我的猜測有了懷疑。在村部的小會議室,我問土生土長在此的方勝林校長,他這樣解釋:清時,龍王頂下有一個灣子,因盛產(chǎn)石灰,稱作石灰窯灣。過去,因一道嶺的坡陡路險,使得運輸石灰極為不便。當(dāng)?shù)厝私?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硬是在嶺上鉆出了一條大約百步的臺階,故為百步嶺,簡稱百嶺。這個解釋合乎情理,讓百嶺有了很厚的人文色彩。如今彎曲的水泥路在百嶺到處延伸,走百步嶺的人顯然少了,已經(jīng)是荒蕪頹廢的形態(tài),但它在歷史上的功用,還歷歷在目。
方校長還說,除了百步嶺,這里的山,還有很多的名字,南邊的山為柘峰尖,又為查公尖,被一條龍長期據(jù)守。它又叫戰(zhàn)國尖,傳三國時吳國的魯肅與曹軍對壘,在尖上設(shè)瞭望哨,以觀曹軍動向。北邊的山為小龍尖,也有一條小龍盤踞在那。遠古時,兩龍相互比長,快要撐破天了。這一下不得了,天公大怒道,你們要比就到東海去比。將柘峰尖打了一掌,尖就不再生長,倒是出現(xiàn)了五個手指印。將小龍尖戳了一下,尖也不長了,現(xiàn)出了一個井,就是龍井。
方校長曾上去過,看過這個井,但上面蓋有一塊大石頭。對于這塊大石頭,方校長知道一個故事。他說,有一年這里大旱,山下慈濟寺的萬青和尚,帶領(lǐng)村民去小龍尖上的龍井祈雨,或許,他們的虔心感到了小龍,第二天便是大雨傾盆。不遠的胡埠街上有一個做油紙傘的人,因貪財,聽說祈雨很靈,就跑到小龍尖去祈雨,果然下了雨。
而天天下雨,讓村民苦不堪言,也使得他的油紙傘銷量大增。后來村民得知真相,氣憤不過,就派人將帶血的黑狗投到龍井里,又搬來大石頭壓住。這樣一來,雨止了,村民的生活又恢復(fù)了正常。說到這里,方校長還說了一件神奇的事情,這就是這里的人一般不看天氣預(yù)報,要看天氣,就在傍晚,看柘峰尖和小龍尖,只要兩尖上起霧,斷定第二天一準(zhǔn)下雨,而且屢試不爽??磥硎潜容^靈驗了,但我以為,天氣無常,有時靈驗,有時失算,并不是人能左右的??!
虎棧嶺,是一個以虎命名的嶺。為何以虎命名,又加一個棧字?原來,這嶺周圍都是高山,它處在中間,過去常有老虎經(jīng)常在這里棲息,被當(dāng)?shù)厝私?jīng)常見到,以為是老虎的客棧了。可以見得,這里在過去是有老虎的,山谷里也回蕩過虎嘯的??墒?,老虎在這一帶,已經(jīng)消失了許多年,我也只能從虎棧嶺的字面上,遙想曾經(jīng)威風(fēng)凜凜的老虎視眈眈地樣子了。
楓香嶺,自然是山嶺上遍布楓香樹,我去的時候,正是驚蟄這天,這些楓香樹光禿禿的枝干,依舊在疏朗著天空。但在枝頭上,已經(jīng)可見一些鼓起的疙瘩,過不了多久又將是一片天地。一只喜鵲在嶺上的楓樹間飛來飛去,叫聲喚醒了整個山嶺,而上午的陽光從枝干間落下來,斑駁陸離,讓這兒萌生出的許多蓬勃的生命,有了陽光的味道。
嶺中有一塊鮮花地,葬有雙忠墓。至于雙忠墓,桐城縣志文化篇古墓葬(637頁)這樣介紹:“雙忠墓位于桐城楓香嶺東南麓,今屬龍頭鄉(xiāng)平橋村。明監(jiān)軍副使孫臨與兵部右侍郎楊文驄守衛(wèi)福建仙霞關(guān),清軍破關(guān),被執(zhí)壯死。孫臨兄子韋奔走數(shù)千里,求得其骨,與文驄骨莫辨,遂皆裹以歸,合葬于楓香嶺,后人稱為“雙忠墓”。我查閱相關(guān)資料,得知楊文驄,字龍友,貴陽人,官至兵備副使。1646年,清兵南下圍衢州,楊文驄率兵救援未及,與監(jiān)軍孫臨退守仙霞關(guān)。后,仙霞關(guān)淪陷,兵敗被俘。清帥百般勸誘,要他歸順新朝。他寧死不降,從容就義。
孫臨能文善武,文武全才。1644年,孫臨應(yīng)召入楊文驄軍,授副使,為監(jiān)軍,與楊文驄同日遇難。馬其昶在《桐城耆舊傳》里,是這樣描述孫臨的:“放邁不群,書史寓目便了指趣。談?wù)f娓娓,善屬辭,曉聲伎,吹簫度曲?!币τ罉阍凇杜f聞隨筆》卷四167頁,對孫臨與楊文驄殉難之事有記載。大意為:他倆殉難之后,當(dāng)?shù)赝寥藢⑺麄z葬到道旁,兄子韋求得之而不得辯,并裹兩具骨骸歸桐城,合葬于楓香嶺(今大關(guān)鎮(zhèn)百嶺村)。
據(jù)方校長說,很小的時候,他的大伯方長生說,葬他倆的時候,足足葬了有三個月,而這又是他的私塾先生聽其上一輩人說的。葬下后,為防止人盜墓,就編造了一個嚇人的故事,說那里經(jīng)常有獴人罕出現(xiàn),會吃人。嚇得小孩子獨自不敢前往。盡管如此,雙忠墓終究還是被盜,盜出了一些銅錢和孫臨隨身的一個玉煙斗。與墓地相隔不遠,還有一塊平地,是孫臨幼時習(xí)武的場子,使得他練就了一身好武功,馳騁于山河之間。清人余懷說:孫臨“負文武才略,能開五百弓,善左右射。短小精悍,自號“飛將軍”。(《板橋雜記》青島出版社中卷麗品34頁葛嫩篇)但我去尋找時,已經(jīng)早已不見。方校長指著一處稻田說,那兒就是,附近曾有人家居住,后來都搬走了。今非昔比,一段往事就這樣地淹沒在了歷史的深處。
與楓香嶺隔之不遠的平橋,一個小山上,竟有其兄大司馬孫晉的墓。提起孫晉,我們常常想起龍眠山的椒園,那里曾是他歸隱,筑別業(yè)的地方。在椒園,曾將帶回的異地茶種栽上,產(chǎn)出的茶葉既異香撲鼻,又有一種蘭草香味,這就是今天久負盛名的桐城小花了。龍眠山的椒園,我也去尋過孫晉的別業(yè)舊址和其墓,但一無所獲。如今在百嶺村尋找到其墓,屬于意外。
我去時,孫晉墓的四周已被清理干凈,老遠就可以見到。桐城縣志文化篇古墓葬(637頁)有:孫晉為明大理寺卿、兵部侍郎,晚年乞歸故里。卒后葬龍頭梁山堰,乾隆十六年(1751)遷呂亭獅子山,道光七年(1827),再遷龍頭鄉(xiāng)平橋村。今存墓碑系道光年間立,碑正文鐫陰文正楷:“明誥授通議大夫少司馬大中丞孫氏顯考魯山府君,明誥封淑人孫氏顯妣左太君合墓”。碑左上方陰刻小字銘文:“大清道光七年歲次丁亥季冬月初二日十世孫壽廷、登九、應(yīng)臺重撿”。到了跟前,見碑文清晰,果然有縣志所記載之字。站在孫晉墓前,我猜想,大約百嶺,是孫家的祖居地,死后孫晉不葬在歸隱的龍眠山,而葬在百嶺,應(yīng)該是葉落歸根吧。
百嶺山多,又處于桐舒搭界的地方,在腥風(fēng)血雨的時代,曾活躍過革命武裝。我在《烽火龍眠》一書中,看到新四軍挺進團經(jīng)過這兒到桐西山區(qū),進行革命活動。而方校長又告訴我一個吃驚的消息,他說,他母親姓朱,至今健在,今年已九十三歲了,耳聰目明,一些事還記得深刻。他母親清晰地記得一九四八年,幾十個解放軍在楓香嶺的斗坡巖,同國民黨的部隊打了一戰(zhàn),當(dāng)時犧牲了九個戰(zhàn)士,其中就有李懷亭隊長、佘隊長和崔生益。他母親由于送水,送吃得上去,認識他們。他們犧牲后,朱家人與當(dāng)?shù)厝藢⒕盼涣沂吭嵩诹藯飨銕X。如今,烈士的墓,由于沒有墓碑,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曉,大都只知道在楓香嶺的山中。但也成了百嶺村人民,心中一種不可忘卻的記憶。
到紅旗峰去,車子經(jīng)過白果組,在一戶人家前停車。一下車,就見到一棵巨大的銀杏樹,樹下的石擺上,有安慶市人民政府立的藍色的牌,標(biāo)了其三百一十年樹齡。但當(dāng)?shù)氐娜苏f,這棵樹足有六百多年了,誰對誰錯,我不能定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活得這么久,這么堅強,除了本身內(nèi)在的能力,與外在的能力也有關(guān)聯(lián)。
據(jù)說,那年有人要砍伐它,聽樹邊的人家說,他家的父親是當(dāng)年地下革命者,家里每逢有人開會,就在樹上掛個東西,表示安全。若沒掛,就不安全。如此以來,一棵為革命服務(wù)的樹,得以保留了下來。但村里,還有其它的兩棵古樹就沒有這么幸運了。高嶺頭有一棵楓樹,過去在老遠的卅鋪、甑山都可以望見。不曾想在一九五八年,因高嶺小學(xué)校沒有課桌椅,就將它砍了,做了全校師生用的課桌椅了,它的離開雖然悲壯,卻也物有所值。在胡莊的胡家祠堂門前,還有一棵柳樹,樹冠長得巨大,如撐起的一把巨傘,遠處只見綠盈盈的,到了跟前,才知是多么地粗壯??上В驌踝×撕异籼玫墓饩€,多年前被砍了,它的離開多少讓人悲憫、失望、失落。兩棵古樹的命運,不能由自己主宰,它掌握在了有思想的人類上,是可悲的,也是無法挽回的。倘若還在,百嶺村又有幾道獨特的風(fēng)景。
樹前的人家,刷得雪白的墻壁,在百嶺的青山綠水之間,格外醒目。整潔的院落,干凈的屋舍,點點的花草、門前的水泥路等等,將一種美好鄉(xiāng)村的意味溢出。而這樣的人家,在百嶺村比比皆是。行走其間,只見天藍、地凈、水清、村美……,在移步換景之中,它們?nèi)缫环嬀硪话惚怀蜷_,似乎每一刻,我都為之陶醉。
從銀杏樹一直往上,就是紅旗峰了。它原先不叫紅旗峰,被稱作龍王頂,過去寸草不生。一九六五年,當(dāng)時的龍頭鄉(xiāng)政府決定改變這一狀況,黨員倪晉先積極響應(yīng),帶領(lǐng)一班人,上山植樹造林。由于環(huán)境艱苦,有一些人受不了,想退出。倪晉先站出來,制作了一面巨大的紅旗,立在山上。有些人見了紅旗,以為是真干事的,留下就不走了。經(jīng)過一班人的努力,終于在山上開辟了林地五百六十一畝,栽種了東北松。原先這里叫白果大隊,因開辟荒山,產(chǎn)生了紅旗精神,后來上級就將白果大隊改為紅旗大隊,在一九八一年,因重名又改為了百嶺村。
我上了紅旗峰,已經(jīng)見不到當(dāng)年種下的東北松,見到的不知是它們的第幾代了。我見的最多的是滿山的茶園,它們綠油油的順著山勢,如一幅畫般地鋪展??催^去總是那么地親切,那么地令人動情。身處此景,被巨大的綠包圍,不由迷醉,心里自然也升起幾縷詩意。
站在峰頂,沐浴著春日的陽光,望山下的百嶺村,不由自主又涌出一種情愫。我知道百嶺村的過往,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記憶,而百嶺村正在出現(xiàn)的如雨后春筍般的一切,在歲月當(dāng)中,也必將成為百嶺村的一種記憶。盡管都是星星點點,但都有匯聚的光源和希望。無疑就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必將激勵著百嶺村,也必將卷帶著更加強勁的信心和希望,奔向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