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
“解?”一語,《靈樞》唯一見,出于《論疾診尺》,《素問》凡五見,《平人氣象論》《玉機真藏論》《刺瘧篇》《刺要論》《四時刺逆從論》各一。
對此語既有誤注的,也有確注的。誤注的典型為王冰。王冰有四注,大致皆為“強不強,弱不弱,熱不熱,寒不寒,解解??然,不可名之也”之類。如此注釋,真讓讀者成了丈二和尚。后世有些注家唯王注是從,如馬蒔,如吳昆。確注的,如楊上善釋以“懈墮”,張介賓訓以“困倦”,陸九芝注以“倦怠病”等。
以上議論,醫(yī)界多曉,今補同仁容易忽略的幾則書證,以明“解?”確為懈惰義。
《素問》“解墮”一詞亦五見,與“解?”出現(xiàn)的語境有近似處。如《四時刺逆從論》謂“夏刺經(jīng)脈,血氣乃竭,令人解?”,《診要經(jīng)終論》說“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墯”。一用“解?”,一說“解墯”,屬近似語境中的用詞變換。
王冰(唐)《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補注釋文》書影
林億、高保衡為注《診要經(jīng)終論》此句,在引用《四時刺逆從論》上述語句時,把“解?”直接對換成“解墮”,是視二語意義相同。
《說文》無“?”字,有“伿”字,云:“伿,惰也?!?span id="3z0nz3n"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700494">段玉裁注:“醫(yī)經(jīng)‘解?’之?當用此字。”是證“?”為惰義,“解?”即懈惰。
“解”與“懈”通,“墮”與“惰”通,而“墯”又為“墮”的異體字,是各家所言“解墮”“解墯”并為懈惰。
圖源:網(wǎng)絡
編輯:桂圓
]]>肺,人體藏府之肺系統(tǒng)。
藏為肺,合府為大腸,經(jīng)脈為手太陰、手陽明,五主為皮、五藏為魄、榮華為毛、開竅為鼻、七情為悲、五液為涕、五色為白、五音為商。
肺,合府為大腸。
《靈樞?本輸》:“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府”。
大腸與肺表里相合,肺與大腸通過經(jīng)脈與相連?!鹅`樞?經(jīng)脈》:“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
大腸,為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六府之一,《素問?金匱真言論》:“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大腸與胃、小腸、三焦、膀胱同為傳化之府,水谷不得久藏,實而不滿,《素問?五藏別論》:“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傳,傳送?;锍鑫都霸闫伞?/span>
大腸又名傳道之府,《素問?靈蘭秘典論》:“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span id="tyvgcrw" class="wpcom_tag_link">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入出者也”。傳,為“轉(zhuǎn)”的本字,甲骨文本義送信的快車或快馬。道,為“導”的本字,金文本義在叉路口知曉方向。變,篆文本義更改?;?,甲骨文本義由生到死的改變,引申為轉(zhuǎn)化。
傳字示意圖
就大腸功能而言,“傳”字的“快速”意義,最具關(guān)鍵性,人體消化吸收過程,到了大腸階段,主要以要求快速導出魄門(肛門)的糟粕(糞便)為主,其中需要更改、轉(zhuǎn)化的部分,如果想被人體重新吸收利用,也關(guān)鍵在一個“傳”字。因為如果糞便在大腸停留過久,其毒素的二次吸收對人體的傷害,遠遠大于其營養(yǎng)的重吸收作用?!暗馈弊终f明,大腸的傳導方向只有一個,就是經(jīng)肛門排出體外。
《靈樞?經(jīng)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傷齒;其別者,入耳,合于宗脈”;《靈樞?經(jīng)別》:“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于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于陽明也”。
大腸手陽明大腸之脈循行圖
大腸經(jīng)脈與大腸、肺、齒、鼻孔相連。
大腸,氣病為:
氣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大腸,脈病為:
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大腸病齲齒疼痛示意圖
大腸,雜病為:
大腸病為泄,《素問?宣明五氣》:“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泄,快速、大量排水。
大腸咳狀為遺失,《素問?咳論》:“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
《素問?氣厥論》:“小腸移熱于大腸,為(虍必)瘕,為沉。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亦”。
——本文節(jié)選自拙著《五形人與治未病》第六章第四節(jié) 論藏府之肺系統(tǒng)
(本節(ji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