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課本里,我們就學過關(guān)于這個故事的課文。我們或許都曾欽佩這個勇敢果決而聰慧的少年,甚至于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為。
我們或許會更細致地觀察,更冷靜地思考,更果決而越趨向于準確有利的判斷,這都是歷史中“司馬光砸缸”這一故事給我們可能帶來的影響變化。
而現(xiàn)在,如果告訴你,司馬光砸缸,不是歷史的真相,而是有所編纂的故事。
這實在是對我們多年來觀念的一大沖突,更是對教科書選材,歷史真相與道理孰輕孰重的一種思考。
馬未都率先對司馬光砸缸一事發(fā)出了這樣的聲音。
在一檔《我是先生》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宣導真人秀節(jié)目中,馬未都和北大女教授在歷史教學思想的交流過程中,就歷史的教學問題展開了辯論。
北大女教授稱:“沒人知道歷史真相,大家都在朝著歷史的方向努力?!?/strong>她的主要觀點是歷史觀是依附于歷史真相的基礎(chǔ)上的。
而馬未都的主要觀點為:道理比歷史的真實性更為重要。
對此,他提出了一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墓适隆?a href="http://www.51zclw.cn/archives/tag/%e5%8f%b8%e9%a9%ac%e5%85%89%e7%a0%b8%e7%bc%b8" title="【查看含有[司馬光砸缸]標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司馬光砸缸。
“宋代淹人的缸這么大的燒不出來?!?/strong>他輕拍桌,論調(diào)已下。
他質(zhì)問對方,是用石頭砸的缸嗎?缸的材質(zhì)是一個小孩用石頭能砸碎的嗎?
誠然,在其中有記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墒?,即使有成人一般的氣魄,畢竟也是一個七歲大的孩子,真的能砸破那厚重的堅比石頭的燒坯?
他的話實在也是有理有據(jù)的,站在歷史唯物的角度辯證分析,從理性角度對史書中沒有明確說明的方面提出質(zhì)疑。
馬未都,也是從學者身份,盡管在一個不崇尚知識的年代里,因社會原因失去大學機會,但一路憑借對生活的觀察感受,筆耕不輟,在文學圈子里聲名噪起。
一路走來,從文學圈子再到收藏家,文化學者身份下知識奠基于累,詩書百讀,也頗有一番知識見解了。
與震云、莫言、王朔等文學大家往來密切,鴻儒白丁,不計而交,古董藏物而不吝而攬入懷。這樣一個人,斷言了:宋朝燒不出來!
歷史或許就是公正的,在特定的時期,見證所有過往,并記錄,而在歷史的真相上斷論,馬未都勢必是要親眼所見自己的錯誤被修正。
馬未都一語可謂驚四座,文壇小規(guī)模地開始燥熱,有人認為確實如此,也有人想這怕是有失偏頗。
按照馬未都的說法,宋朝是不大可能燒出缸的,倒有可能是甕。
這便要提到甕和缸的區(qū)別了。甕是比較常見的,其外形如燈籠,兩頭收緊,中間較鼓,更好受力,便于支撐,且受熱方面也會更加均勻。
早在新石器時代,便已經(jīng)開始使用了。無疑這是更為常見的。
而缸是個敞口的容器,雖說都是盛放東西的容具,可缸的制作過程實在比甕復雜得多,出品率確實不高。
因此,更實用更普遍的甕更受歡迎。而有記載的盛水工具中,都是以甕常見,缸在大多史書文篇中的缺席,不禁令人發(fā)問:缸在宋朝真的存在嗎?
對于司馬光砸的那個盛水的容器,真的是缸嗎?
然而,常見并不代表絕對化,文化的存在是歷史的映射,歷史的真相也絕不是依靠所謂看得見,見得多而去下定論的。
歷史的真相不在背面,只是隱藏得比較深的表面,飽讀詩書,且善于觀察,思考的人,正在發(fā)現(xiàn)它的途中。
文人的考察確實是細致入微的。在馬未都提出他的觀點不久后,就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并列舉出了他的觀察:醯醬千缸。
一打眼看到這個詞,可能大家都不是那么熟悉,甚至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
這個成語是出自司馬遷的《史記》,意思是裝有醋和醬油的缸有上千個,這表現(xiàn)的就是當時醋茶興盛的樣子。
這個成語為什么可以作為論據(jù)?
關(guān)鍵的一點來了,已知《史記》成書于漢代,那么說明,在漢代就早有缸這一容器,且數(shù)量還不少,對于馬未都先生所謂宋代燒不出缸的論斷——
可謂自破。
軒然大波,宋朝制缸這一現(xiàn)象,可謂是板上釘釘?shù)拇_鑿之事。而馬未都關(guān)于司馬光砸缸一事對缸的質(zhì)疑,終究是無稽之談。
歷史的真相就擺在眼前,論據(jù)就在眼前樹立,四個大字,卻是一段載入歷史的現(xiàn)象,卻是一段如今遍尋的真相。
馬未都不得不承認,他的錯誤判斷,不得不承認,歷史的真相在充分地考察前,不允許任何人妄下定論,必須接受,歷史溫和而有力的解釋。
其實,歷史上有不少是史書記載的,而未有明確說明的故事,這也是學者考究的一大方向。我們致力于尋求歷史真相,不斷前進。
基于教育的歷史故事,史書記載的,存在的道理教化是固然存在的,且是歷史史觀基礎(chǔ)上的教學目的。
正如馬未都先生說的,道理比歷史真實性更重要。固然,道理和歷史真實性都是重要的,可是這沒有必要分其左右而言。
道理在教學中,是以教化引導,真相在歷史上,是為擺正歷史觀,正視歷史,對真相和真理追求自古是正向的事。
把真相和道理分割開,實在不算是正確的,各司其職,而又同歸。
雖然馬未都先生在這個問題上有錯漏,但是并不影響他的學識淵博這一形象,單方面的思考易致錯處,然而一時疏漏并不至于懷疑他全面思考的能力。
只要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并虛心于真相。
有不同的見解也是好的,集思廣益,集體智慧往往更趨向歷史真相。不妨把這看成是歷史的樂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樂趣,而乘趣前行。
]]>